12.03 德江:全會精神學用結合 齊心協力決勝脫貧

抓好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德江縣結合實際,深學活用,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與當前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起來,將全會精神深入貫徹到全縣的每個角落,落實到富民產業中,全縣黨員幹部正用飽滿的熱情奮力決勝脫貧。

學用結合 精神貫徹落實到富民產業中

東日暖暖,雲山霧繞。在德江縣堰塘鄉杉樹壩村玉林茶產業基地,40多名群眾正在給茶葉進行冬季管護。

德江:全会精神学用结合 齐心协力决胜脱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德江縣堰塘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實現茶葉綠山、茶葉富民。“深入貫徹全會精神,要立足好生態發展、綠色發展,把生態茶產業作為精準脫貧、綠色富民產業來抓,實現群眾能脫貧、真脫貧,不返貧。”堰塘鄉黨委書記曹峰堅定地說。

“現在這個政策好,掙錢方便了,到哪個村都有活幹。”今年61歲高應碧,家住堰塘鄉高家灣村,雖然兒子女兒生活相對寬裕,但高應碧堅持繼續勞動,“在家反正沒事,出來找點活幹,掙點零花錢,身體也健康。”

農村發展離不開產業,老百姓就近就業同樣依靠產業帶動。“國家對農業農村高度關注,特別是對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非常大。”張玉林從2008年開始接觸茶葉,在政策影響和感召下,毅然選擇發展茶產業。

德江:全会精神学用结合 齐心协力决胜脱贫

如今,張玉林的茶葉規模達到1050畝,從最初的種植綠茶,到如今的白茶、黃金芽、黃金葉、烏牛早等品種,每年可實現解決務工10000人次,為當地群眾打開了增收門路。

茶山變綠了,村民增收了。杉樹壩村民張翊高,雖然已經68歲,但是身體健朗,在基地施肥、摘茶葉依然能掙到錢,每年還有固定的土地租金。“現在政府好,發展茶葉好,我已經在基地裡打工9年多了,收入還不錯。”

截至目前,德江縣投產茶園面積達18萬畝,註冊茶業公司共計36個,茶葉專業合作社達120個,有效帶動了群眾穩定增收。

學深悟透 全會精神融入到平時工作中

交通優勢催生農旅一體化發展,在德江縣煎茶鎮,4A級景區武陵陶緣休閒度假區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據統計,該景區每週末遊客量可達5000人以上。

德江:全会精神学用结合 齐心协力决胜脱贫

近年來,德江舉力打造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作為德江南大門的煎茶鎮,利用臨近縣城、交通發達的優勢,加快轉型發展,實現了與德江縣城同城化發展,農旅一體化成了該鎮發展的可靠選擇。對於煎茶鎮來說,農旅一體化更是堅守生態底線、決勝脫貧攻堅的新路徑。

煎茶鎮新場社區是小有名氣的農旅一體化小康村寨。近年來,該社區從結構調整入手,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在抓實基層黨建和產業惠民上下足功夫,抓好全會精神貫徹落實成效明顯。

“我們就是要把學習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我們村的發展結合起來,抓好黨建工作和產業發展,實現社區高質量發展。”社區黨支部書記冉啟權說,在抓好學習全會精神的同時,全方位統籌好社區的各項工作,讓社區農旅一體發展真正富裕鄉村。

德江:全会精神学用结合 齐心协力决胜脱贫

新場社區用好用活優勢資源,東西部協作資金髮展的食用菌基地不斷惠及當地老百姓。現在,社區還通過食用菌採收空閒期種植南瓜、蔬菜,不僅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就業,還吸引更多人實現就業。

產業帶動增收,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如今,新場社區居民人均收入已達8000元。今年41歲的李紅是新場社區居民,土地全部入股到基地,每年在基地務工還可實現2.7萬元的收入,“家鄉房子都變漂亮了,村莊變景區,我們生活好過了。”(覃冠中 李桃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