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曲靖“蘑菇”越長越大

陸良縣三岔河鎮黃家圩村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村,村黨總支針對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成立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種植大球蓋菇脫貧致富。黨總支書記仕建良介紹,採摘近兩個月來,每天的產量在一噸左右,毛收入1萬多元。

曲靖“蘑菇”越长越大

陸良爨鄉綠圓菇業有限公司種植的杏鮑菇一個接一個,非常壯觀,務工群眾小心翼翼地將杏鮑菇採摘下來,送到分撿車間進行分裝,然後讓杏鮑菇坐上冷藏車送往全國各地,甚至銷往越南、老撾等地。

11月下旬,記者走訪供銷部門,走進鄉間菇棚,探尋曲靖市食用菌產業興旺的背後動因。

破解食用菌發展難題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市供銷社結合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查找出了全市食用菌產業沒有統一的商標品牌、相關企業投入存在資金困難、綠色食品認證不夠和銷售環節還沒有徹底解決共4個方面的問題。”市供銷社黨委書記、理事會主任王瑋說,針對這些問題,市供銷社把商標註冊提到辦事日程,切實推進商標註冊工作。積極爭取省、市資金支持,與建設銀行簽訂貸款戰略協議,食用菌企業可申請貸款。成立專營銷售的公司,解決銷售問題。

在解決綠色食品認證不夠的問題上,全市食用菌主要產區在推進標準化生產的同時,全力打造綠色有機品牌,許多企業還積極辦理出口經營權,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陸良縣爨鄉綠圓菇業有限公司主打產品杏鮑菇菌棒單產量居全國領先水平。陸良縣成功申報為“中國食用菌協會全國平菇生產基地”。馬龍縣豐裕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基地的香菇產品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會澤縣逐步成為黑木耳、羊肚菌生態種植基地。陸良縣供銷社黨委書記、主任袁韶坤說:“我們全力抓好產業佈局,著力抓好標準化建設,強力抓好品牌建設,合力推進市場建設,有力地助推了食用菌產業的提升。”

加大項目建設和科研力度

加大項目建設和科研力度是發展食用菌的重要措施。供銷部門通過整合資源、市場引導、企業主導等方式,積極推進食用菌產業項目建設。

目前,會澤縣詩珊種植有限責任公司在牛欄江流域建成了生態黑木耳種植基地,投放了200畝160萬個黑木耳菌棒,生態好、品質高,成效顯著。馬龍縣興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投資360多萬元建設的馬龍縣馬鳴1000噸食用菌冷庫項目投入運營。陸良縣綠盛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投資600多萬元年生產平菇1000萬包的三岔河示範基地項目、麒麟區茨營鎮投資1000多萬元的食用菌工廠化技改項目、沾益區工業園區投資3000多萬元的野生菌深加工等項目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市供銷社還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設立專家工作站或實驗基地,廣泛開展科技合作,在重點品種引進、選育及生產技術聯合攻關上取得成效。“雲茸”在沾益區栽培試驗獲得成功,白牛肝菌馴化、塊菌的仿生栽培和液態菌種試驗已經啟動,食用菌主產區的本土人才隊伍基本形成。

目前,全市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達到37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戶,市級龍頭企業11戶)、合作社50餘個、專業從業人員1萬餘人、季節性從業人員達10萬餘人。馬龍、陸良、宣威共建設松露、牛肝菌、乾巴菌等野生食用菌保育擴繁基地8個,面積約2000餘畝。

食用菌產量居全省第一

王瑋告訴記者,市委、市政府把食用菌產業列入全市農業特色產業來抓,市政府成立了市食用菌產業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在市供銷社,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發展”戰略,加快食用菌產業佈局,陸良、馬龍等地為全市食用菌主要產區。編制了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食用菌產業招商引資相關政策,加速食用菌產業生態化、循環化、標準化、優質化進程,打造麴靖食用菌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

2019年,全市食用菌產量可達18萬噸、產值可達19億元,產量佔全省近三分之一,為全省第一產量大市。陸良、馬龍兩個主產區的產量約佔全市的80%。馬龍乾巴菌、師宗雞樅、陸良松露已遠銷北上廣等沿海發達城市,陸良平菇已批量銷往越南、老撾等地,陸良縣日產10噸的杏鮑菇等一批工廠化生產線投產,全市整個食用菌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曲靖食用菌的知名度及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

撐起群眾致富傘

市、縣供銷社上下聯動,統籌規劃,採取“供銷社+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村三委+基地聯貧困戶”的運作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施精準扶貧。全市37戶食用菌生產企業帶動3883戶農戶增收4168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27戶,增收548.4萬元。

在會澤縣者海鎮的標準化溫室大棚裡,記者看到,三四個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採摘已經成熟的羊肚菌,一顆顆水嫩的羊肚菌在溫室大棚里長勢喜人。雲特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理朱正明告訴記者,羊肚菌市場價格都在100到120元每公斤,很受消費者青睞。“我家有兩三畝地租給老闆建大棚,在家一天活計也少,就來他們這裡打打工,方便照顧老人和小孩,每天80塊錢,一個月給我們結一次賬,我們非常滿意。”五里牌村一組貧困戶李世芬說。

以前,黃家圩村由於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不強、產業結構調整不優、村組幹部作風不實、村民自治有章不循等原因,成為陸良縣三岔河鎮24個村中“趕鴨子”的角色。經過整頓後,村黨總支牢記初心和使命,初步實現了從後進村到先進村的逆襲,種植的大球蓋菇讓群眾和黨組織的距離越來越近。

隨著密密麻麻的大球蓋菇破土而出,黃家圩村黨總支書記仕建良的臉上笑開了花:“首批種植面積達45畝,預計到明年1月20號左右採收完畢,將實現產值120萬元,純利潤可達到50萬元,群眾的分紅收入不錯。”66歲的郭雲美每天都來分揀大球蓋菇,她說:“分揀蘑菇是手上活計,不累人,還有收入。”看著眼前的變化,村民黃福然由衷地編了一段順口溜:“人心齊不齊,關鍵靠支部;環境美不美,重點靠幹部;農民富不富,主要靠門路。”

一朵蘑菇撐起一把致富傘,也撐起了廣大菌農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