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創新和改革開放“雙輪”驅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怎麼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4)

本報記者 劉慧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0年重點工作時指出,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人士表示,貫徹新發展理念,有開始的“新”就意味著有放下的“舊”,未來中國經濟要保的是信心和希望,以創新和主動改革開放驅動高質量發展。

將貫徹新發展理念放在首位

財政部第一屆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委員張連起對本報記者表示,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供需“雙升級”,是提升綜合國力、應對外部挑戰的關鍵抓手。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就一定能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貫徹新發展理念放在了2020年重點工作發展的首位。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提及“改進領導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此次會議傳達的對新發展理念的要求與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一脈相承。展望未來,預計我國的考核機制將逐步由原有對經濟增長單一指標的考核,轉向對高質量發展的考核。

在諸建芳看來,就2020年而言,由於對應“全面小康”的既定目標,政府仍將對經濟增長有明確目標,大概率將設定為經濟增長6%左右。但自“十四五”規劃開始,也就是從2021年起,整體經濟發展考核大概率將更為深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並將成為檢驗各級領導幹部的主要標尺,幫助我國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以“六穩”推動高質量發展

近一年多時間,中央多次提到穩就業、穩預期、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金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全面做好“六穩”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意味著“六穩”仍將成為2020年調控重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北大博雅特聘教授餘淼傑對本報記者表示,“六穩”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短期的重要措施,最重要的是穩就業和穩預期。只有就業穩定下來,百姓的收入才能持久增長,才能長期拉動消費。在當前國際經貿形勢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只有把預期穩定下來,經濟總體向上、長期向好,各界才會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主要不是外部因素(世界經濟週期下行和中美貿易摩擦),而是內部因素,比如民營企業家被誤傷、被歧視、信心不足,地方政府約束多、激勵少、積極性不夠,傳統增長動力正在衰減而新增長動力尚待培育等。“中國經濟保的是信心和希望,出路不是被動接受經濟下行,而是主動改革開放。”

為了穩外資,我國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餘淼傑表示,該法的實施將有助於外國企業增強對中國投資的信心。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就要保證對內外資平等對待,給外國企業國民待遇。還要優化貿易結構,讓出口市場不斷多元化,歐美成熟市場也要繼續深耕。從產業角度看,要培育高附加值產業,提高出口的附加值。五大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發展關鍵,可以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來推動。而自貿區發展符合國家戰略,應進行全方位佈局,協調統一發展。

在他看來,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企業在投資前享受准入前國民待遇,再加上負面清單投資模式;實現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政府繼續進行放管服改革,進行事前、事中、事後的監管;進行深度的金融開放試點工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降低關稅總水平,並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變革。“整體來看,結構性、體制性改革將加速,幫助經濟釋放新的活力,也為新動能的產生孕育基礎。”諸建芳說。

張連起表示,高質量發展是高水平開放條件的發展。2020年對外開放會繼續往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方向走,要進一步縮短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加大金融、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領域開放力度,減少准入、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隱性限制。發揮好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打造中國面向全球自主開放的新增長極、創新極和輻射極。

有開始的“新”意味著有放下的“舊”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有開始的“新”就意味著有放下的“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清晰,包括製造業優化升級、數字經濟、養老服務體系、普惠托育、旅遊業、體育健身、網絡基礎設施與通信、三大區域戰略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等。這些細分領域在2020年的具體政策和行業支持值得期待。

談及高質量發展,中證焦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對本報記者表達了對經濟轉型的期待。“即將進入21世紀第3個10年,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經濟必須轉型,最大的發展潛力將切換為14億人的內需和持續不斷的消費升級。年輕人從單純追求物質轉向注重生活品質的消費模式,恰恰是中國經濟最大的消費升級趨勢。無論是持續升溫的電影市場,還是以民宿房車為代表的休閒健康產業,中國未來最有潛力的投資領域,不是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汽車,也不是泡沫化風險的房地產,而是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體驗的服務業。

張連起表示,我國傳統行業在促進增長、吸納就業方面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製造業規模居世界第一。必須發揮好市場空間廣闊、需求升級步伐快、產業體系齊備的優勢,弘揚科學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升級步伐和動能轉換強度。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開放,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結合,提高服務業生產率。建立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監管和政策體系,實現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與此同時,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聚集。

餘淼傑表示,部分產業比如金融業,在開放給外資企業的同時也應開放給國內民營企業。為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要繼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消費型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中比較重要的是繼續升級基礎設施,比如高鐵就有挖掘空間,目前高鐵有3.5萬公里左右,未來目標是達到5萬公里。通過基礎設施也會帶動下游產業,就能進一步挖掘消費的提升空間。特色城市或大中城市還可以深度挖掘文化旅遊產業,中國旅遊市場非常大,不只是對中國人有吸引力,對國際遊客也有吸引力。做好旅遊業就能吸引更多的服務貿易。一方面將減少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我國服務業水平。

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到的,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