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網眼"看高陵 體驗"綠福美 "——全國主流網絡媒體走進高陵大型採風活動舉行

12月17日,由中共西安市委網信辦指導,中共西安市高陵區委網信辦主辦的"網眼"看高陵 體驗"綠福美"大型採風活動舉行。邀請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日報網、國際在線、中國網、中國青年網、西部網、陝西傳媒網、三秦網、華商網、新浪、鳳凰網、網易、西安新聞網、西安網、西安發佈等中省市20餘家主流網絡媒體的編輯記者組成採訪團,對高陵綠色農業發展、群眾幸福生活、美麗鄉村建設、老舊小區改造、教育強區實施等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採訪報道。

採訪團第一站來到高陵區鹿苑街道魏家廟村,聚焦以人居環境改善為代表的鄉村變化。沿著寬敞整潔的道路進村,便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村民在散步,抑或是坐在自家門前曬著太陽,一片冬日祥和景象。除了寬敞的水泥街道,臨街房屋的牆體也被點綴了一番,在藍天的映襯下,飽含著濃郁鄉村氣息的水彩畫,讓整個村莊充滿了煙火味兒。魏家廟村3號廣場上健身器材齊全,"最美高陵村"五個字格外顯眼。從這五個字中,可以看到魏家廟村在人居環境改善上的高標準,也能看到新時代農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金龍火龍果採摘園,技術負責人王亮照看的金都一號紅心火龍果種植大棚裡,又迎來了一撥新的"體驗觀光客"。 冬日裡,關中大地整體氣溫一再下降,而大棚裡的氣溫,卻給人帶來了一絲暖意。"火龍果在北方是稀缺水果,從經濟效益上看,大棚中長成的個頭最大、品質最好的火龍果可以通過採摘渠道售出,一斤的價位可以維持在二十塊錢左右,此外,用禮品盒裝箱銷售和零售,也有很好的效果"王亮介紹說。在農業園裡,除了"新貴"火龍果,還有高陵農業的多樣"面孔"。葡萄、草莓、西紅柿等農產品鱗次櫛比,讓整個農業園的品類豐富多彩。每年,一批批大棚蔬菜、水果從這裡"走出去",流向西安市的大街小巷,也走向需求更廣泛的外地市場。

老舊小區改造是補齊短板的民生工程,改造後的小區不光要"好看",更要"好住"。高陵區結合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完善老舊小區配套設施,消除隱患、補齊短板、優化功能、提升環境。作為首批列入高陵區綜合提升改造項目的老舊小區桐景苑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通過外牆翻新粉刷、增設保溫、線網落地、給排水系統專項改造、引入安防系統等17項內容,已經成為老舊小區改造的"區級網紅"。按照高陵區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安排,2020年將完成剩餘38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的80%,到2021年基本完成全區具備改造條件的老舊小區綜合改造任務。

在大秦兄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操作車間裡,工人們正忙著將曬好的柿餅打包裝箱,"我們引導貧困戶屋前屋後種植柿子樹,從前期樹苗的引進、栽培、施肥、管理全程進行技術指導,服務跟蹤,柿子成熟後我們會進行保底收購,讓貧困戶有一個穩定的收入" 陝西大秦兄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越向採訪團介紹道。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高陵區委、區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採取一系列精準有效的扶貧措施,讓困難群眾有了看得見的獲得感、幸福感。

採訪團的最後一站來到正處在"蝶變"中的城關小學田家校區,感受名校+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果。步入校園,書聲朗朗。學生講解員給採訪團講解著"紅領巾"法學課堂、硬筆書法、班隊會等課內外活動的開展情況。造型各異、色彩繽紛的手工燈籠讓大家興味濃厚。2018年3月,田家小學成為高陵區首批實施"名校+"工程學校,與區內"名校"城關小學組建為"一長多校"教育聯合體,短短一年零6個月時間,學校生源從266人增加到865人,教學班從5個增加到15個,老師從19人增加到了50人,學校新增了航海航模教室、雲計算機教室、心理諮詢室、創客教室、課程資源錄播教室等8個部室,這麼大的增量讓人很意外。聯合體校長王榮介紹道,現在的城關小學田家校區從裡到外已經"煥然一新"。目前高陵區已經組建了區域"名校+"教育聯合體11個,同時跨行政區域與西安市內的名校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2個,高陵區通遠中學、涇渭觀瀾社區幼兒園作為"+校"分別與西安市高新一中初中校區、西安市第五保育院組建教育聯合體。高陵區未來將不斷擴大"名校+"教育聯合體覆蓋面,每年新增一定數量的"一長多校"聯合體學校,力爭短時間內實現全覆蓋。

華商記者 郭小雄 張靜 通訊員 蔡阿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