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慈城漫遊指南


慈城漫遊指南

撰文、攝影:翁欣

中國古縣城標本

位於寧波西北部的慈城,三面環山,一面臨江,距離寧波城區15公里左右。過去為慈溪縣縣治,是國內唯一保留了唐代街巷格局的城市所在,有“中國古縣城標本”之譽。

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宰相房玄齡的孫子房琯因為吃了敗仗被貶到這裡做了慈溪第一任縣令。他在這個僅有3平方公里的彈丸地,仿造都城長安,建造了一座井字形棋盤格局的縣城,街道橫平豎直,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如同一個微縮版的長安。慈城將這一格局保留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

當其他古鎮都忙著在發展旅遊經濟,變得千篇一律時,慈城卻能獨自靜好,不緊不慢的做著古城的修復與保護工作。2009年,它曾被聯合國授予“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我想到慈城看一看,不僅因為那裡是江南保存最好的古縣城,還因為它與手工藝文化相結合的理念,似乎在探索一條不同常規的發展之路。

孔廟,浙東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學宮

來慈城最好早一點到,因為裡面景點古蹟眾多,全部游完需要一天的時間。

初進古城,觀感並不好。過護城河,沿著保黎北路走進去,看不到什麼古建。這裡正進行大範圍的道路施工和拆遷,往東通往清道觀的路又被封,於是我穿過一條巷子拐到瞭解放路上。解放路是古城的中軸線。慈城的街道三縱七橫,孔廟和慈城縣衙都處在解放路這條中軸線上。

慈城漫遊指南

孔廟欞星門

慈城孔廟坐落於縣城正中位置,沿解放路走十分鐘左右即到。紅色宮牆的建築,廟門口矗立著一方下馬碑,上書“一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示對聖人孔子的尊敬。我在售票處取了網絡預定的聯票,售票員給了我一張古城的手繪地圖,上面將景點、展館位置標示得很清楚。

孔廟也叫文廟,以對應於武廟(關帝廟)。除了祭祀孔子之外,古代地方的官辦學校,被稱為學宮,往往就設在孔廟內。慈城孔廟建於北宋,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現存的建築基本為歷代真跡,保持著清光緒年間原貌,而非後來新建,所以十分具有參觀價值。建築群佈局嚴謹,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依次排列於中軸線上。兩側也對稱地建有祠、閣,體現出儒家“中和為美”的審美趣味。慈城孔廟是浙東地區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學宮。

慈城漫遊指南

斑駁的牆壁

慈城特色的“瓦爿牆”

參觀完孔廟出來,本來準備去“甲第世家”,“福字門頭”等景點,到了才發現那裡也在修路,而且並不開放,於是繼續往北。

在慈城走街串巷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裡幾十步以內,必有一處由破碎磚瓦砌成的圍牆或民宅。在這些碎磚牆面上仔細尋找,偶爾還能發現一兩塊過去的城牆磚。當我停下來給這些房子拍照時,裡面的老人走出來讓我不要拍,說這些拍出來“給外面的人看到會笑話”。

慈城漫遊指南

隨處可見的碎磚房

其實這正是慈城樸素的傳統。過去慈城的大戶人家很多,常要修繕房屋,每次會扔棄一些舊磚瓦。老百姓因陋就簡,就把這些舊磚瓦撿回家,壘砌成自家房屋的牆壁,當地人稱這種碎磚牆為“瓦爿牆”。這種建築在浙江其他地方几乎已經沒有,幸好在慈城還保留了很多。前幾年獲得了國際建築界普利茨克獎——由王澍設計的寧波博物館,其設計理念,靈感就來自於慈城的瓦爿牆。

慈城漫遊指南

2012年獲普利茲克獎的寧波博物館,靈感取自慈城的瓦爿牆

中華路:古縣衙——城隍廟——年糕館——馮驥才祖居——慈湖公園

沿解放路到底是中華路,中華路是慈城東西向的一條主幹道,古縣衙、城隍廟、馮驥才祖居等景點都依次排列在這條路上。

慈城縣衙創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為慈溪第一任知縣房琯所建,已有1200餘年的歷史。佔地四萬多平方米,是江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代衙署。現存的縣衙是在原址上按照《慈谿縣誌》上詳圖重建的,整體佈局嚴謹,層次分明。當中是縣衙的大堂,兩側“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房,每個房間裡都有蠟人塑像,還原了縣令過堂,審案等場景。可以讓遊客更直觀的瞭解古時縣衙的工作。

慈城漫遊指南

慈城古縣衙

城隍廟位於慈城縣衙西側,不用門票,是一個免費的景點。應該和縣衙一樣,都屬於後來重修的。門口兩側貼著大幅的年畫,走進去有古戲臺,當地的戲曲愛好者穿著戲服正在表演越劇,底下有一些本地人在看,這裡的演出好像是每天都有的。後面的大殿,陳列了一些年俗活動的介紹和展示。

城隍廟東側的火神殿,現在是慈城年糕博物館。慈城是中國年糕之鄉,過去這裡的人們家家制年糕,慈城年糕的製作方法還曾經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年糕館分幾個展館,詳細介紹了年糕的製作工藝、烹調方法等。在這裡遊客們可以親自動手參與制作年糕,也可以在這裡品嚐手工年糕的不同做法所帶來的獨特風味。

慈城漫遊指南

年糕博物館

城隍廟西邊有作家馮驥才祖居博物館。既名祖居,這裡是馮驥才爺爺和父親從小生活的房子。據說馮家在慈城是大戶,慈城姓馮的人非常多,有“馮半城”之說。這裡主要展示的是馮驥才先生的書畫作品,書籍手稿,以及收藏的一些民間工藝品等。

在縣衙和城隍廟以北,有一大片湖泊,即慈湖。為當時第一任知縣房琯下令開挖的,是慈城的水源地。慈湖水面開闊,草木豐美,一條長堤通往對面的慈湖中學。慈湖公園內有走馬樓飯莊,菜都是地道的寧波特色菜。來慈城旅遊的人一般都會到這兒吃飯(只是地方稍微有點難找),這裡的酒糟核桃羹和桂花紅糖年糕是必點菜式。

太湖路:慈城校士館——馮嶽彩繪臺門——馮俞宅

慈城漫遊指南

太湖路明代建築群

從慈湖公園繞行到慈城東北角的太湖路上,這裡有成片的明清古建築群,歷史街區保存完整。我注意到腳下的路一半是石板路,一半為柏油路。打聽了一下,原來過去城內水系發達,每條街道都是一半水路、一半陸路,後來水路蕭條後河道棄用。現在如果要重新恢復這裡半城半水的風貌,路就要窄一半。於是當地部門用柏油路面標示出河道位置,讓人可以對原先的水路有所想象。類似這樣的設計,慈城還有一些,不經意間就會被這樣的細節打動。

慈城漫遊指南

太陽廟路新恢復的一段水路

太湖路北端的校士館,當地人稱之為“考棚”,是過去學生參加科舉考試的地方,現在主要為介紹古時的科舉制文化的展館。考場用天地、玄黃分列出東西考場,後院是監考的官員住宿和審卷的場所,一應俱全。值得一提的是,慈城歷史上僅明清兩代就出過五百多名進士,是遠近聞名的“進士之鄉”。

慈城漫遊指南

校士館

慈城的發展與定位,是與手工藝主題緊密相連的。這一帶的古建築群落裡,據說入住了很多手工藝從業者的工作室和品牌。太湖路上兩處保護最好的明代私宅——馮嶽彩繪臺門和馮俞宅,目前也正在展出由臺灣《漢聲》雜誌策劃的手工藝展覽(為常設展)。兩處展覽因為不屬於景區的聯票範圍,需要另外再購買展覽門票才能參觀,所以相對而言,來這裡的遊客比其他景點要少很多。

慈城漫遊指南

貞潔坊

馮嶽彩繪臺門——“母親的藝術展”

馮嶽彩繪臺門是明代刑部尚書馮嶽故居,1610年由萬曆皇帝親賜所建,其建築主幹上繪有各色生動活潑的圖案,雖然現在大部分已露出原木色,但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彩繪蹤跡。該臺門是浙東明代門樓彩繪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處。

慈城漫遊指南

母親的藝術展

這裡正在舉辦“母親的藝術展”,六個展廳,六個主題,請的都是各領域的專家來布展。分女紅館,中國結傳習館,刺繡館,藍印花布館,紡織館,剪紙館……展現傳統的婦女技藝,體現著母親的智慧與愛心。

女紅館裡,一件由多種布料手工拼制的百衲被最引人注意。過去村裡有小孩出生,母親要向鄰里百家討一塊布,然後縫製成百衲被給孩子蓋。每一塊布頭、每一針一線裡都有對這個孩子的祝福。這樣的故事在今天聽來仍令人動容,“母親的藝術”充滿生命熱忱,傳達著恆久不變的慈愛之情。

慈城漫遊指南

百衲衣

慈城漫遊指南

刺繡館


馮俞宅——“天工慈城工藝展”

慈城漫遊指南

馮俞宅

馮俞宅者,顧名思義,慈城馮家、俞家之家宅。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佔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是寧波市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有句俚語說的是,“北看山西喬家院,南訪慈城馮俞宅。”

馮俞宅的“天工慈城工藝展”,也是由《漢聲》操辦,主題似乎從母性跨越到父性——包含景德鎮青花瓷展,宜興紫砂展,越窯青瓷展,明式坐具文化展,例外服飾展,古鎮攝影展,《舊時故鄉圖》展…串聯出一股濃郁的舊時文人氣息。

慈城漫遊指南

紫砂館

其中,鄭雷孫先生的《舊時故鄉圖》展廳,給我印象最深。這是一位僑居海外的慈城老人,在九十多歲時用,用兒時的記憶,花了六年時間手繪的1938年故鄉圖景。筆墨展現出一個未受戰爭破壞的江南縣城,堪稱慈城版《清明上河圖》。老人希望以此作品傳承給家鄉的年輕人,讓更多人來了解家鄉的過去,延續古城的文脈。

慈城漫遊指南

舊時故鄉圖

兩個展覽一併參觀下來,感到還是票有所值的。因為此票不光飽含展覽內容,作為展廳的兩處明代建築本身也規格極高,幾十元的門票其實並不算貴。唯一的問題是,展覽的內容過於豐富,如果正常參觀下來至少需要兩到三個小時。其他景點的的關門時間又比較早,這對於一日遊的遊客來說,如果要細細品味,時間是不太夠的。我就因為擔心還有縣城外的清道觀沒去,本來想認真參觀的內容,也只能變成走馬觀花了。

慈城漫遊指南

小東門遺址

從馮俞宅出來,沿著太陽廟路新恢復的一段百米長的水路往東,馬不停蹄的趕往最後一個景點東門外的清道觀。不想卻意外的邂逅了一段玻璃城門。過去慈城四周的城牆很完整,後因為阻礙交通陸續被拆除,現在如果要重建城牆,肯定會影響老百姓的出行。為了提醒人們記得縣城過去的格局,古城的修復部門在原有的七座城門裡,選擇了小東門遺址,在上面用現代藝術的表現方式,玻璃的材料做了一個象徵性的呈現。

今非昔比的清道觀

慈城漫遊指南

清道觀,道士下山拍攝地

坐落在城慈城東門外塔山之上的清道觀,佔據著可以俯瞰慈城的制高點。給慈城畫《舊時故鄉圖》的鄭雷孫先生曾經寫到,“從清道觀遠觀古城,城內房屋櫛比,郊外慈江蜿蜒,慈城內外景色美不勝收”。懷抱著這樣的想象和期待,我登上清道觀的觀景臺往古城眺望,卻找不到一處佳景。太湖路那片古建築群離這裡太遠,完全看不到。視野之內出現都是雜亂無章的廠房、倉庫,以及正在拆遷的廢墟。倒是轉過身來往城外看去,滬甬鐵路經過慈城,每幾分鐘就有一部高鐵動車從道觀前飛馳而過,極具現代氣息,卻也打擾了道觀的清淨。

慈城漫遊指南

老君臺

慈城清道觀歷史悠久,始建於唐,過去是江浙最負盛名的道觀之一。文革期間被拆毀,現在的建築為九十年代重建。清道觀的建築格局順山就勢,殿上諸仙寶相莊嚴,只是道觀內未見一個道士,看來屬旅遊部門管理,而非宗教場所。清道觀最吸引眼球之處,是老君臺上的青銅老子像,以現代材料黑色鋼管為元素,排列組合成類似迷宮效果的蜿蜒路徑,寓意“道可道,非常道”。

民生路 市井風情

作為最後一個從清道觀下來的遊客,本來已經游完了所有景點,可以坐車回市區。不過去慈城汽車站的路因為被封,需要繞路,這樣等於又繞回到了古城。天色還早,我打算再到那些沒去過的街巷走走逛逛。

慈城漫遊指南

西橫街

沿著民生路從東邊又逛到了西邊,大致對古城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古城的東西兩邊差異很大,以解放路為中軸,城東道路到處都在施工,房屋基本處於拆遷狀態。而西邊則無一處地方施工,生活氣息濃厚。顯然當地的旅遊部門,準備把東邊重新規劃,打造成一個遊客中心,而西邊則是當地原住民的生活區域,基本未做改動。

到一個地方,如果只去那些為遊客安排的景點路線,看不到當地人的生活痕跡,這樣的旅行對我來說是沒有意味的。

沿著民生路(原稱橫街)一直往西,兩邊商鋪鱗次櫛比,與解放路的那種熱鬧不同,這裡更像一條充滿民國氣息的老街市。沿途經過“馮恆大”年糕店,明代的“世恩坊”,老慈城金團店,西閘橋燒酒坊,這些商鋪的風格和樣式都那樣迷人,一路走,一路看,竟有些捨不得離開。

慈城的百姓在這裡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與那些無人居住的古建築相比,這裡濃郁的市井民生所代表的不正是一個活著的古城麼……

慈城漫遊指南

水磨金團店


本文發表於澎湃新聞“私家地理”

原標題:尋跡唐代縣城格局,看手工藝展,嘗美味年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