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做好“加減乘法” 成都青白江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12月20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國家信息中心等機構聯合發佈《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其中,成都青白江區國企改革推動城市轉型發展案例入選。

報告從特區發展、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住房改革、扶貧、綠色發展、可持續城市化、國企改革共9個維度,解讀在聯合國倡導的人類發展理念和中國新發展理念下,全面總結中國人類發展成就,並向世界介紹中國發展經驗及發展理念。據瞭解,經報告聯合專家組評審,在每一個領域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發展成功經驗。國企改革則以成都青白江區為唯一代表。

為何在全國眾多區縣脫穎而出?事實上,青白江區有一套自己的“加減乘法”公式:堅持“去補結合”,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依託中歐班列和成都國際鐵路港優勢,通過堅持科學規劃,重塑經濟地理,優化產業佈局,實施國企改革,推進城市轉型等一系列措施,由工業重鎮華麗轉身成泛歐泛亞對外開放型港口城市。

做好“加減乘法” 成都青白江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做好“減法”

以“壯士斷腕”決心推進國企深度改革

作為中國“一五”時期規劃建設的西南重點工業區,青白江區依託川化股份、攀成鋼兩大國有企業,逐步發展形成四川省內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輝煌時期,兩大國企佔據青白江區工業總產值70%以上。

隨著時間推移,以高耗能、高汙染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時代結束。進入工業化發展後期的青白江,面臨亟需轉型的壓力。

2013年,青白江區成為成都市唯一被納入國家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的區(市)縣,列入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範圍。

此後,青白江區啟動產業調整,以“壯士斷腕”決心推進國企改革——“去計劃、補市場”,通過推動大型國有企業改革、重構政府、市場和企業關係,去掉計劃經濟烙印,著力市場化方向的“補”,激發區域產業集聚功能、創新功能和擴散效應。

青白江先後關停攀成鋼與川化這兩個曾經的龍頭企業傳統業務,並引導企業向符合區域與市場的產業進行重組整合。

如何檢驗這項改革的有效性?以攀成鋼為例,其全面關停冶煉系統後組建的積微物聯,如今已成為西南最大的大宗物資電商平臺,年營業收入從2014年0.9億元增長到2019年9月130億元,增長140多倍。

此外,由四川能投控股,川化正攜手推進華鼎國聯動力電池與電池材料項目建設。目前建成的一期主要生產鋰離子動力電池及材料,致力打造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化基地,為川化集團重生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青白江通過發展新興產業、主動靠前優質服務,成功快速消化分流川化、攀成鋼轉型後帶來富餘職工,確保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平穩有序推進。

川化股份轉向新能源產業,攀成鋼轉向工業互聯網產業,仍在青白江區生產發展,實現新舊動能的有效銜接和快速轉換。

“青白江的國企改革非常成功,其最大程度發揮了區位和產業結構方面的優勢,具備了在全國一定範圍內複製推廣的經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政策專家、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項目主任王東如此評價。

做好“加減乘法” 成都青白江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做好“加法”

以“人-城-產”理念建設三大產業功能區

依託內陸港口優勢和良好工業基礎,青白江成為成都乃至四川對亞歐開放的新門戶。同時,隨著川化和攀成鋼傳統業務“退出”,為更多具備競爭力的項目提供了發展空間。

青白江明確“陸海聯運樞紐、國際化青白江”城市定位,確立了“港口立城、產業興城、品質優城”發展戰略,提出“一港三城六個特色小鎮”城市空間佈局,規劃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歐洲產業城、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三大產業功能區,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經濟。

作為四川省唯一一個以鐵路口岸為基礎設立的產業功能區,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依託中歐班列(成都)和自貿試驗區,打造以現代物流、國際貿易、保稅加工為特色的臨港服務業功能區。目前,已經引進實施中遠海運、中外運長航多式聯運中心等超120個項目,引進DHL、德國莫索夫、美國安博、上海安吉等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蘇寧易購、盒馬鮮生、廣州寶供、寶灣、寶能等優質供應鏈管理企業落戶青白江。

如今,位於功能區內的43.3萬平米綜保區標準化廠房正加快建設;加快打造以創維、康佳為代表,面向東盟、歐洲的智能家電出口基地;建設自動分揀設備製造基地,帶動相關企業拓展保稅物流、保稅展示等保稅服務業態,搭建西部保稅業務創新高地。

歐洲產業城以臨港智造、供應鏈管理服務為主導產業,突出適鐵適歐“兩頭在外”特色,打造臨港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目前,已集聚總投資410億元重大項目14個;華鼎國聯動力電池項目一期建成投產,天馬軸承成長為軸承行業“亞軍”;玖龍、正創、天宇、遠洋等9個項目全面開建;引入建成66號房車營地、天驍馬術俱樂部、“我的田園”等休閒度假項目,建設社區商業中心和星級酒店;共建北京理工和哈工大加速器、浙江大學四川工業技術研究院,打造校院地企共同體生態圈。

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突出研發創新、銷售結算等總部功能,打造先進材料研發中心、老工業基地轉型示範區。作為成都市唯一一個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聚集成都巨石、天馬軸承、江河幕牆、瀚江新材料、成都臺玻、成都臺嘉等優質企業。“大時代•1956”一期建成,對沿線河堤和兩岸進行綠化打造,加入工業文明等附屬功能區,已全面建成開放。

為推動企業、項目快速集聚,青白江政務服務改革持續優化,通過“去管制、補服務”,全面簡政放權,以權力瘦身換取市場活力。組建區審批和營商環境局,實行“一枚印章管到底”、“一窗進出全程辦”;推行實施項目承諾制和“區域評估”,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至60個工作日;深化企業開業“青”松辦改革,實現“2小時領照、4小時營業”;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廣使用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立24小時政務智能自助服務區……以“高能級”為關鍵詞,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標杆城區。

科學的規劃為城市開發和功能更新注入了持久經濟活力和強大引力,帶動青白江服務業、旅遊業、金融業等多領域發展向好。

隨著優質資源聚集、大型商業加快落地、立體交通快速成型、生活服務性服務業加速發展、升級場景消費,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讓青白江的城市魅力和創業宜居指數大幅提升。

做好“加減乘法” 成都青白江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做好“乘法”

以“乘勢而上”智謀打造開放型經濟高地

10月,搭乘中歐班列(成都)前來的全國最大批量進口奧迪整車在成都國際鐵路港開箱;截至目前,成都國際鐵路港已實現整車進出口6048輛,平行進口車供應鏈也在加速佈局……

這僅是一個細分領域的縮影。相反方向,“成都造”“四川造”品牌產品通過這條鋼鐵血管,源源不斷向外輸出。

而這些都是依託於中歐班列和國際班列的穩定開行,和中國開放姿態。在這一過程中,青白江憑藉陸路通道優勢,成為一個重要樞紐,已經走到國際舞臺,參與世界分工。

青白江緊抓機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高標準推進內陸開放門戶鐵路樞紐建設,以供應鏈思維和全球視野,構建國際陸海聯運新通道核心樞紐和商貿基地,加快發展以鐵海聯運為比較優勢的開放型經濟。

臨港優勢日益凸顯,“蓉歐樞紐”已成,樞紐效應正在放大。作為全省“四向拓展、全域開放”“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支點和成都市金青新“一帶一路”大港區核心支撐,在中歐班列、國際班列提質增效基礎上,青白江依託即將落地的國家級經開區和綜合保稅區,打造“陸海聯運樞紐 對外開放高地”。

區位優勢與政策優勢,吸引國內外企業紛紛看好。截至2019年12月,自貿區內新增市場主體19844戶,註冊資金646.20餘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1122家,5000萬元以上611家,逐步成為高質量內外資企業集聚地。

此外,青白江把品質消費作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打造“買全球賣全球”國際消費體驗。位於成都國際鐵路港的國家館集群周邊已打圍,正在加快修建,建築雛形已顯現,預計2020年竣工。屆時,荷蘭、法國等多個落戶在青白江的國家文化館將在此集聚。

可以預見,青白江也將是成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增長區域。

通過堅持科學規劃,重塑經濟地理,優化產業佈局,實施國企改革等一系列措施,青白江城市轉型的路徑已顯現,經濟效益也日益顯現。

數據顯示,2018年青白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進出口總額增長8.8%。2019年前三季度,青白江區GDP同比增長9.8%。在複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下,仍然保持著較快增長勢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