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你會辦文嗎?請記住寫前“四問”、寫中“四防”、寫後“四看”

會不會辦文,是機關幹部的一項基本功。辦理公文,精雕細刻才能出精品。“鴻毫之輕,無阻微風之力;如椽之重,大可勁透乾坤。”絕大多數有成就的機關幹部,都有伏案疾書的經歷。無妨說,機關幹部的成功人生自辦文始。

你會辦文嗎?請記住寫前“四問”、寫中“四防”、寫後“四看”

機關公文是各級機關實施領導、處理公務的具有特定效力的規範文書,是傳達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佈置和商洽工作,請示答覆問題,報告交流情況的工具。依靠文件指導工作,是領導機關的重要方法之一。機關公文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機關的工作水平。辦文是機關幹部的看家本領,是參與領導決策和謀劃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鍛鍊機會。沒有這個本領,機關幹部在機關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就會受到限制。機關幹部要想在職位上獲得提拔,就得有所作為。練就看家本領,是有所作為的首要條件。因此,辦好文是對機關幹部的起碼要求,也是機關幹部的基本技能。

寫前“四問”

一要問寫的是什麼。文體不同,寫法也各有不同。講話、指示、通知、談話、請示、報告各有自己特定的寫作要求,如果不加區分,寫出來的東西就可能不對路。比如領導講話中的論述性內容與理論文章的論述性內容,請示中的部署性內容與指示中的部署性內容,計劃方案中的政策性內容與指示中的要求性內容,是不一樣的,如果混淆了寫出來的東西很可能就不倫不類。

二要問給誰寫的。寫東西首先要搞清楚稿子的主體身份是誰。中央領導、部委領導、司局領導,正職、副職,機關幹部,等等,不同的身份,在思維層次、考慮問題的角度、內容重心、詳略取捨、說話口氣等方面,都應當有所不同。中央、部委領導講的東西就不能太瑣碎,一般幹部講的東西就不能口氣太大。對上的材料不能像老師教學生一樣“白乎”一通道理,局領導講話不能盡是“原則要求”。寫領導講話,要學會運用反映領導職務身份的語言、反映領導性格氣質的語言、反映領導個人經歷親身感受的語言,儘可能體現領導的個性特點。只有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是領導的口氣,而不是機關腔。

你會辦文嗎?請記住寫前“四問”、寫中“四防”、寫後“四看”

三要問寫給誰看的。也就是說稿子是講給誰聽的,要搞清楚,我們寫的材料是向上級領導彙報,還是對部屬講話;是給機關幹部講課,還是給基層搞教育。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口氣。比如,對上級彙報要簡潔幹練,對群眾講話要親切通俗,重大活動的戰前動員要斬釘截鐵……講話只有增強針對性,才能受到聽眾的歡迎。

四問稿子起什麼作用、達到什麼目的。要搞清楚,你寫這個材料的目的,是對重要工作進行動員、部署、總結、指導,還是對重大問題進行請示、報告、說明、解答;是對重要理論決策進行宣傳、闡述、輔導、講解,還是一般場合的稱讚、祝賀、希望;是新話題還是老話題;是例行的講話還是敏感的話題;是一般的表態性內容還是重大實質性問題。目的不同,需求也不同,這是機關寫作最重要的關節。

寫中“四防”

起草公文應遵循以下原則規定:一是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及上級機關的指示,完整、準確地體現發文機關的意圖並同現行有關公文相銜接;二是要全面、準確地反映客觀實際情況,提出的政策、措施切實可行;三是觀點明確,條理清晰,內容充實,結構嚴謹,表述準確;四是開門見山,文字精練,用語準確,篇幅簡短,文風端正;五是人名、地名、時間、數字、引文準確,公文中漢字和標點符號的用法符合國家發佈的標準方案,計量單位和數字用法符合國家主管部門規定;六是文種、格式使用正確;七是杜絕形式主義和煩瑣哲學。為了實現這些要求,在起草公文中要做到“四防”:

你會辦文嗎?請記住寫前“四問”、寫中“四防”、寫後“四看”

一要防就事論事。公文是黨政軍機關、社會團體或企事業單位處理公共事物、進行公務往來所使用的應用性文體。它具有明顯的指導性、應用性、政策性。所以,在公文寫作中要避免就事論事、從現象到現象,避免只見事不見人,或者只見人不見思想的弊病。要注意增強公文的戰鬥力、感染力和號召力。在公文中闡述事物,要傾注鮮明的理論指導,把敘事與明理結合起來,使人們看過以後既瞭解如何辦理某些具體事項,又明確為什麼這樣辦,達到心明眼亮,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常用的表現手法有:一是在陳述具體事物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本質,將其提高到理論的高度去認識。二是在一定理論觀點的指導下,陳述某些具體事物。三是歸納概括,提出原則性意見。有些公文不一定談及太多的具體事例,要針對某項具體工作提出一些原則性的意見,如果這些意見貼合實際,通俗易懂,富有哲理性和說服性,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是字裡行間體現出一定的理論指導,使人領悟到某種道理。如毛澤東同志撰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於重新頒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這篇公文,就是用的這一手法。這篇僅200餘字的公文,從第一段中,人們就能感受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我軍從長期革命鬥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已經“實行多年”。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這樣做,才能不斷壯大革命隊伍,取得鬥爭的勝利。讀了這段話,就可以領悟到“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深刻道理,增強自覺遵守紀律的緊迫感。

二防要點不明。公文在篇章結構上,最好採用分列的表述手法,即從始至終,只用幾個序號排列成幾個若干段落,省卻前言和後語。這一表現手法的優越性在於:首先,層次清楚。人們一接觸這樣的公文,便從序號上就能瞭解到該公文談了幾個問題,無須經過閱讀才能理出頭緒。這樣,就節省了閱讀分析的時間,提高了公文效率。其次,篇章幹練。這種結構方式,使文章顯得枝幹明確,異常精粹。清代的“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談論文章寫作時,形象地說過:“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寫得必須精粹,不能寫得枝繁葉雜,文理不清,要像秋天落葉的樹木一樣,讓人看得清晰明白,要像二月的鮮花敢於標新立異,清心悅目。使用分列手法,可使文字不枝不蔓,井然有序,使文章顯得緊湊幹練,給人以美的享受。再次,要點突出。這一表述手法要求在分析任何一種事物時,要善於從繁亂的現象中,提煉若干個問題或要點,並對這些問題逐條進行分析,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達到讓人信服的目的。

你會辦文嗎?請記住寫前“四問”、寫中“四防”、寫後“四看”

三防角度不準。任何一篇公文,在敘述內容上只能表述件事情,或者圍繞某一件事情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表述。這就是說的一文一事或一事多角度。在一篇公文中,不能同時說幾件互不相干的事情。例如,向上級寫“請示”,一篇請示裡只能寫一件事,不能同時寫兩件以上的幾件事。這是公文寫作的共同要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在一篇公文裡,如何寫好一件事,或者圍繞一件事如何從不同角度去寫,這裡面大有學問。分析某一具體事物,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真切地看清某一具體事物。否則,只能看到局部的一點。起草公文比較成功的做法是,把某一件事情放在與該事相關的整體範圍中去處理,站在全局的角度去陳述某一具體事件。簡而言之,就是從全局著眼,在局部落筆。這樣表述的好處有二:一方面,有利於人們認識和理解公文中某一具體事件的重大意義,提高處理這一事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再一方面,有利於人們在公文中全面分析某一具體事件,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增強公文的說服力。

四防主旨不明。開宗明義,是包括公文在內的一切文章寫作的共同要求。所以,我們在具體起草公文時,應追求開門見山,主旨明確。首先,直陳其事,開宗明義。也就是在第一句或第一段就說明文章的意圖,乾淨利落地切入主題,使人們閱文見義,得其要領。其次,提出問題,理出思路,逐一闡釋。在社會生活中,從事任何一項事業,開展任何一項工作,都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進行社會工作解決存在問題的客觀規律。作為用於處理公共事務的公文,在寫作思路上亦可採取此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先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引起人們思考,然後再依次加以闡釋,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或途徑。再次,交代總體旨意,分別加以說明。在公文的開頭部分,首先交代本文的基本內容,使人們對文章內容有個總體印象,然後再將基本內容展開,分別加以說明。這種從全局到局部的結構方式,給人以完整、和諧、勻稱的感覺,便於人們從宏觀到微觀全面領會文章內容。

你會辦文嗎?請記住寫前“四問”、寫中“四防”、寫後“四看”

寫後“四看”

材料寫完之後,不要頭腦發熱,拿起來就給領導看,要跳”出來,涼下來,回頭看,自己當聽眾和讀者再驗收一遍。一看到位不到位——層次、態度、思想、語言是否符合要求;二看得體不得體——是不是做到了符合講話人的角色,維護髮言者的形象,顧及各方面的影響,把握好火候分寸,照應到相應關係;三看嚴謹不嚴謹——是否經得起檢驗、推敲,有沒有立不住的說法和提法,有沒有引用不實不當的數據、事例和情況;四看細緻不細緻——關鍵處有無文字錯漏,有沒有明顯的病句,格式、排版、打印、裝訂、頁碼、報送範圍等是否恰當。總之,要完美就要“磨”。中央《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由起草小組的同志修改了多少次不說,單是毛澤東同志就前後親自修改了七次,有些改動還比較大。他後來曾特別講到這一點:“我們現在學會了謹慎這一條。搞了一個歷史決議,三番五次,多少對眼睛看,單是中央委員會幾十對眼睛還不行,七看八看看不出許多問題來,而經過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許多問題來了。”所以說,“磨”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集思廣益、由淺入深的過程。對於機關幹部講,一個方案或一篇文稿的形成,要仔細推敲,反覆琢磨,不要輕率出手。

你會辦文嗎?請記住寫前“四問”、寫中“四防”、寫後“四看”

何其芳先生列舉了一些文章、文件存在的問題,至今也還是存在的。我們在修改、推敲時,可把這些當鏡子照一照:

(1)抽象籠統,敘事不具體,說明不清晰;

(2)根據不足,就下斷語,我要怎樣說就怎樣說,信不信由你;

(3)強調一點,不加限制,反駁別人,易走極端,沒有分寸,不夠周密;

(4)大家知道的事情說得很多,以為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

(5)別人不知道的事情說得很少,以為自己知道別人也應該知道;

(6)許多事情或問題,隨便放在一起,沒有中心,沒有層次,逐段讀時也還可以,讀完以後一片模糊;

(7)寫到下句不管上句,寫到後面不管前面;

(8)信手寫來,離題萬里,偏又愛惜,捨不得割棄;

(9)抄書(抄報、抄他人材料)太多,使人昏昏欲睡;

(10)生造詞句,亂用術語,疙裡疙瘩,詞不達意;

(11)沒有吸取說話裡面的單純易懂、生動親切等好處,只剩下說話裡面的囉嗦重複、支離破碎等缺點;

(12)沒有學到外國語法的精密,卻模仿翻譯文字造長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氣說完,一個逗點到底。

講究程序

機關公文處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有程序問題。公文起草,要有令而動,有據可依;公文審批,要層層把關,按級負責;聯合行文,要自下而上,協商一致;公文辦理,要逐級請示,遵示而行。如果不按程序辦,不僅辦不了、辦不好,甚至可能辦出問題,小則延緩某項工作的進程,大則影響機關部門之間的關係。這方面的教訓很多,比如,應按規定程序報送部機關的公文,不是走正常渠道通過職能部門,而是繞過規定的程序,直接送領導本人或通過其他方式報送。這些公文,往往不是沒有按規定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就是沒有按規定進行審核,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動,甚至出現矛盾。正確的方法是,辦理每一份公文,都必須逐級呈送、層層審籤,確保公文處理的規範化、程序化,儘可能避免公文漏傳、誤傳、橫傳等問題的發生。

你會辦文嗎?請記住寫前“四問”、寫中“四防”、寫後“四看”

公文具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對其熟記是有助於按程序和要求辦的。根據國家技術監督局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中對公文格式的具體規定以及黨、政、軍機關公文處理條例要求,為便於理解、記憶和應用,有人編寫了如下歌訣,筆者感到極有參考價值:

公文格式十六項,標題三項不可忘。

代字年份序號有,簽發姓名應寫上。

下發文件多單位,上送機關只一方。

附件附註有區別,發文機關要周詳。

成文時間須注意,切記莫忘蓋印章。

標明抄送主題詞,兩項都在印左旁。

秘密等級應講究,緊急程度要恰當。

印發機關和時間,位於末頁最末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