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析讀銀保業高質量發展30條(3)


四 析讀產品體系

10.創新性產品條目。

文件要求:“積極開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主要是落實“創新”這一新發展理念。共七句話展開闡述:

第一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提供優質金融服務。關注點是“產業、產業鏈”。

第二句:擴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的中長期貸款投放。此處強調“中長期貸款”。

第三句:鼓勵保險資金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產業基金,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的支持力度。此處強調保險資金投產業基金。

第四句:充分發揮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作用,大力支持國家戰略。此處強調保險投資基金。

第五句: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科技企業特點,發展科技金融業務,穩妥開展外部投貸聯動。此處講科融、投貸聯動。

第六句: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科技企業發放以知識產權為質押的中長期技術研發貸款,試點為入選國家人才計劃的高端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中長期信用貸款。此處講知識產權質押中長期貸款、高端人才雙創中長期信用貸款。

第七句:鼓勵保險機構創新發展科技保險,推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和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此處講科技保險。

第八句:支持保險資金、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產品投資面向科技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此處講“保險、資管”投科技企業的VC、PE。

綜上,這一條主要是為創新、為科技匹配金融資源,可以說是開足了馬力、不遺餘力。落實“創新、協調”等新發展理念,是天大的事。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萬眾一心加油幹,是必須的。

11.小微民產品條目。

文件要求為:“加大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產品創新”。共寫了八句話進行闡釋:

第一句講“競爭中性原則”(關注新詞彙):銀行保險機構要按照競爭中性原則,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

第二句講“加大支持力度”方向:加大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但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第三句講強化小微民金融資源保障的措施: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單列信貸計劃、實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等形式,強化服務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資源保障。主要是“單列信貸計劃”和“FTP轉移定價優惠”兩個措施。

第四句講“續貸、信用方式、中長期期限”(三個改進點):加大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續貸支持力度,提高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比重。

第五句講供應鏈:積極穩妥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這顯然是個方向,是康莊大道)。

第六句講金科應用:探索金融科技在客戶信用評價、授信准入、風險管理等環節的應用,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

第七句講保證保險: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發展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

第八句講銀擔合作優化(明責任、降成本是兩個優化點):支持銀行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開展合作,明確風險分擔比例,降低擔保費用和企業融資成本。

這一條圍繞小微企、民企,體現了“共享、協調”新發展理念,是普惠金融範疇。從內部的資源保障、操作改進、探索供應鏈、使用金融科技,到外部的保證保險、擔保優化,可以說想盡了千方百計。小微民產品的創新之路也必然會越走越寬廣。

12.三農類產品條目。

文件要求:優化“三農”金融產品供給。列舉了五個具體措施:

一是擴量。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投放。

二是抵質押品突破(貸款方式)。拓寬農村抵質押品範圍,研究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積極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

三是農業季節特點與生產週期適應性突破(貸款期限、用途、提款方式、還款方式、貸款主體等)。結合農業生產的季節特點和生產週期,創新“三農”小額貸款產品,滿足不同類型和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積極支持農業特色化、精品化、生態化發展(農業三化)。

四是生產資料融租服務(融租+貸款)。完善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產設施和加工設備融資租賃服務。

五是農業保險。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推進稻穀、小麥、玉米等重要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綜上,三農作為弱質產業,與小微企、民企一樣,也屬於普惠金融陽光雨露的一部分。也是落實“共享、協調”新發展理念的體現。在信貸擴量、提質(突破貸款方式、突破其他)方面,在“貸款+融租”方面,在保險方面,都要有所作為。

13.綠色金融產品條目。

文件要求“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主要講了三點措施:

一是納入風管與授信流程。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建立健全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將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授信全流程,強化環境、社會、治理信息披露和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流互動。

二是設分支及內設機構。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綠色分(支)行等方式,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三是探索綠色業務的產品和模式。積極發展能效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穩妥開展環境權益、生態補償抵質押融資,依法合規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探索碳金融、氣候債券、藍色債券、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氣候保險等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支持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綜上,此條是“綠色”新發展理念重要體現。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和汙染防治攻堅戰結合起來,在具體產品和模式上有很大拓展空間。目前這一塊幾乎還是空白,值得期待。

14.民生類產品條目。

文件要求“豐富社會民生領域金融產品供給”。主要列舉了五個著力點:

一是養老(保險銀行信託)。加強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建設,鼓勵保險機構發展滿足消費者終身、長期領取需求的多樣化養老保險產品,支持銀行、信託等開發養老型儲蓄和理財產品。

二是健康險(不同生命週期、不同收入群體)。鼓勵保險機構提供包括醫療、疾病、康復、照護、生育等,覆蓋群眾生命週期、滿足不同收入群體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

三是消費(銀行信貸、保險)。支持銀行保險機構針對家政、托幼、教育、文化、旅遊、體育等領域消費需求,開發專屬信貸和保險產品。

四是責任險。加快發展醫療衛生、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領域責任保險(金融機構高管及要害崗位的履職責任保險,也可以試試)。

五是車險。推動車險綜合改革,完善車險條款和費率形成機制。

綜上,圍繞人,可以針對生命、生活的各個場景切入,豐富金融產品。可預期,未來五年保險業將有一個大的發展,銀行與保險合作、基於銀保合作及連接的產品創新,必將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5.科技支撐產品條目。

文件要求“增強金融產品創新的科技支撐”。主要講了四點:

一是打實信科基礎(架構、激勵、運營,技術、數據、人才)。銀行保險機構要夯實信息科技基礎,建立適應金融科技發展的組織架構、激勵機制、運營模式,做好相關技術、數據和人才儲備。

二是運用新興技術(人大雲區生)。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生物識別等新興技術,改進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強化業務管理。

三是發展移動互聯終端(即手機等)。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終端業務,探索構建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

四是加強科技安全(網絡、信息、處突、災備)。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強化客戶信息安全保護,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和災備水平。

綜上,科技是產品重要支撐,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銀行業就是IT業。所謂金融科技,即基於技術的產品和模式創新。無科技、不產品。不講科技,產品是走不遠的,甚至就出不來。這在我們的工作實踐中,越來越成為一條鐵律。

(2020.1.7,旅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