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黃群慧:應從高速工業化向高質量工業化轉變

“談新中國成立70年的成就,從工業化角度總結主要是兩句話:我國工業化水平實現了從初期到後期的歷史性飛躍,這是一個歷史性成就;我國基本經濟國情實現了從落後農業大國向世界工業大國的歷史性轉變,這是另一個歷史性成就。”日前,在首屆中國宏觀經濟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如果把兩個歷史成就放在“兩個一百年”目標中去解釋,那麼對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就是我們基本實現工業化;2030~2035年全面實現工業化,則和“兩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致吻合,由此進一步推動我國到本世紀中葉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黃群慧表示,未來需要進一步深化工業化進程,可能面臨三個方面的重要任務:一是防止“去工業化”;二是應對全球化變局;三是推進高質量的工業化。

黃群慧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和地區製造業增加值佔比達到30%以後再下降,那麼由此帶來的技術滲透效應、產業關聯效應和外匯儲備效應都已經得到充分體現,服務業效率提高能夠承擔支持經濟增長的引擎。如果這個效應沒有體現,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在低於工業、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情況下佔比越來越大,甚至成為最大佔比,那麼意味著低效率產業在整個經濟中佔比越來越高,GDP增速將會下降,即被界定為所謂的結構性減速。“我們認為前者是成熟的‘去工業化’,後者則是過早的‘去工業化’,對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很大概率會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

在黃群慧看來,深化工業化戰略的戰略大轉移是指從高速工業化戰略到高質量工業化戰略。“低成本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到工業化後期已經不太適合我國經濟發展要求,應該轉向高質量的工業化。”

什麼是高質量的工業化?據黃群慧解讀,首先可以對應到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包容可持續的工業化。一方面需要技術進步,以創新作為動力,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區域協調,考慮到就業分配,考慮到綠色環境和社會包容性等。“未來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應該強調四個方面:一是規劃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時,在戰略導向上要弱化所謂的‘對標’、‘趕超’口號,而應該強化自身的製造業核心能力。二是從發展思路來看,應該強化通用技術能力和工業基礎能力。三是要弱化選擇性產業政策,突出既有利於促進中國製造業效率和能力提升又具有競爭中性特徵的的功能性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四是具體任務方面除了技術創新,還應強調綠色化、服務化等。”黃群慧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