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生物不選擇永生這條進化方式?

擎子yeerum


並不是生物死亡, 而是多細胞生物死亡。 但是為什麼呢?

自從30多億年前生命開始以來, 每一個現存的單細胞生物都已經存在。 這是因為個體細胞不生產, 它們分裂。 細胞分裂之後, 結果是每個細胞都像之前的單個細胞一樣古老。 細胞不會因為分裂而變得更年輕。

因此, 你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有30億年的歷史。

人類這樣的多細胞生物將自己投射到未來的策略是從一個未分化的細胞中創造新的細胞群, 而不是無限期地維持現有的菌落。 其主要原因是, 生殖比維持更靈活、更健壯, 它提供了一種重新開始的方式, 一個"乾淨的白板"和略微不同的基因。 畢竟複雜的生物體在其一生中積累了數十億的錯誤和問題。

考慮到生物學已經選擇了這一策略, 進化已經優化生產最成功的後代。 一旦個體複製, 它唯一的進化作用就是支持其後代的成功。 長壽不是進化過程中需要優化的。 事實上, 在環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如果老一代不和年輕一代爭奪稀缺的資源, 那麼後代往往會活得更好。

從生理學角度來說, 老化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生物缺陷的積累。 病毒和疾病即使在癒合後也會造成傷害; 紫外線緩慢但不可避免地破壞 DNA、蛋白質、細胞結構以及由於其他物種的熱力分子破壞和入侵, 保存記憶的蛋白質、細胞結構和神經元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退化。

第二個是老化過程本身。 根據基因決定的生命計劃, 生物體在不同階段發育成熟和成熟。 肌肉萎縮, 骨骼脆弱, 新陳代謝也發生了變化。 但是直到最近, 生命計劃從來沒有運行過超過80年, 而且進化只在最初的40年左右進行過優化。 因此, 人類正處於一個新的領域, 人們對其瞭解甚少, 而且進化從來就沒有理由對其進行微調。


低熵製造機


之前在這裡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了,基本的思路其實很簡單:永生的生命無法進化。從而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就必然會滅絕。

這看起來很矛盾——永生的東西怎麼會滅絕呢?其實這裡「永生」的定義很明顯不是「不死」,而是「不老」。因為即便是像太陽這樣的東西,也有走向終結的一天,生命怎麼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生存呢?

不會老的生命,其繁殖速率一定很低。因為如果繁殖速率很高,那很快「人口」就會急劇膨脹,資源也就不足以養活這麼多生物。

繁殖速率低,就意味著演化速度慢。因為每一次演化,都是在繁殖的過程中產生的。在生命體生長的過程中,是很難演化的,因為有這麼多細胞要產生一樣的變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繁殖的時候只需要兩個細胞發生變化,事情就簡單的多了。

演化速率慢,而環境卻不會管你,它依然會以足夠快的速度變化。比如變熱、變冷,生命沒有跟上這個變化,就會滅絕。

所以說,永生意味著幾乎不變,而在自然界中,不變就意味著死亡。


章彥博


這種問題其實已經上升到哲學層面了。沒有任何一種物質在時間尺度下是永恆的,所謂的不變其實是變的統一。如果從物質層面來看,生物的生和死不過是自然界的元素之間的重組和分離。生物選擇永生後,這世界得多寂寥啊?過個幾千萬年,世界上還是那些人,也沒有新的面孔出現,你不會覺得難受嗎?

從生物層面來講,每一種生物機制的存在都有其道理可言。生物選擇靠繁殖後代來繼承物種的存在意義而不是選擇永生,這種形式在某種意義上是利於整個物種存活下去的。我們用以DNA為遺傳物質的生物來舉個例子。

生物在DNA遺傳過程中會發生很多意外情況:可能DNA遺傳過程被阻礙、打斷、影響等等。總之,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跟他的父母在長相、言行等各方面都一摸一樣。這就是DNA遺傳的魅力所在:不同才顯得精彩。在DNA遺傳過程中,總會有些特殊機制在保證我們物種傳遞過程的情況下還允許一些特性的出現。這些特性有時候是某個個體的遺傳災難,比如遺傳性疾病患者的後代很有可能也會患這些遺傳病。但更多時候,這些特性正是我們個體存在的價值,比如父母相貌平平而子女相貌俱佳、父母智商平平而子女智商奇高。

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很多生物都要適應環境,不適應的生物就會死翹翹,比如地球歷史上很多的生物大滅絕事件。永生的生物不可能繁殖後代,因為這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那當環境發生巨大變遷時,如果它們不適應環境,它們不就很容易就能被環境團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