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早之前,我認為父母都是偏心的。
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手指伸出來,卻不是一樣的長。
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小時候和大哥二姐鬧了矛盾,父母總是會偏向我的。
小時候,如果父母不在家,我和大哥二姐三個人在家經常打架。
每次,我都是被打哭的那個。
而我最大的撒手鐧,就是哭著告狀。
父母也是同情弱者的,不管因為什麼,把我打哭的那個,會挨訓,或者被打。
他們認為當哥哥姐姐的,就應該讓著妹妹的。
現在,也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是哥(姐),年齡大,你就應該讓著弟弟和妹妹。
這不是父母的偏心。
這是他們所認為的一種文化,就像我們所認為的每個人都應該尊老愛幼一樣,這是一種禮節,親人與親人之間要尊守的一種互動方式。
你沒讓,就是做錯了,就要受到懲罰。
這不是偏袒誰,這違背了父母所認為的一種規矩。
再比如說一個家庭裡,有多個子女。
有的上了多年學,有的,讀了幾年就下了學幹活。
這是偏心嗎?
供誰讀書,是以成績來論,不是偏心於誰。
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沒有父母會讓成績差的去讀書,成績好的下來幹活。
重男輕女的家庭除外。
有著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註定是偏心的。就像樊勝美一般,有著這樣的父母,被偏心的與偏心的,生活的都不會幸福。
一般的家庭,說父母偏心,是誤解了他們。
02
我有一鄰居,在家裡排行老二,上面有個姐姐,下面有個弟弟。她認為父母總是偏心姐姐和弟弟,從來都沒有喜歡過她。
姐姐是老大,父母的第一個孩子,肯定是會被重視和喜歡的。
最小的弟弟,而且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子,父母更加疼愛。
只有她這個中間的老二,和老大性別相同,總感覺在家裡是多餘的,不被父母喜歡和欣賞的。
老家還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家裡的老大,不能和別人家的老小結婚。為啥?因為都嬌生慣養唄。
父母對子女,也有喜歡與不喜歡的,欣賞與不欣賞的。
大多數父母,還是喜歡乖巧聽話的孩子更多一些。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真的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
她這樣說,我也認同。
我那時候也認為父母都是偏心的。
03
直到有一天,這位鄰居的父親來家裡串門,找父親聊天。
兩位老人聊起了偏心的問題。
父親說:作為父母,哪個孩子不心疼,哪個孩子不掛心?都不會偏向於哪一個。
鄰居的父親說:“我就幫著這個老二帶孩子,老大說我偏心老二。老二又說我拿著她孝順我的錢給老三,老三經濟條件不好,我多幫幫他。這兩個閨女又有意見,說我重男輕女。我只不過是看誰的日子不好過,就多照顧一下。”
或許天底下的父母都有這樣一個毛病:劫富濟貧。
拿著其他孩子孝順他們的錢,來幫助那個經濟困難的孩子。
父母到底是偏向誰呢?是偏向給幫忙帶孩子的,還是偏向那個經濟條件差的?子女都感覺父母是在偏向對方。
其實,是你誤解了父母的偏心,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對待方式也不一樣。
04
在二姐的印象裡,父親一直都是偏心的。
她認為,同是家裡的女孩子,父親一直都是偏心我的。
同在老家,二姐和大哥都在相距父親不遠的農村生活,他們相比較而言,二姐又認為父親是偏心大哥的。
比如,疼孫子孫女,不疼外孫外孫女。
給孫子孫女買了很多這樣或者那樣的東西,沒有給外孫買。
用二姐的話來說,她是最不討父親喜歡的孩子。父親永遠都是用一種責備的語氣在和她說話。
她做什麼事情,都得不到父親的誇獎和讚美,永遠都是被挑剔的。
可是用大哥的話來說,父親是偏心二姐的。
這些年來,父親對二姐在經濟上的照顧,最多。
二姐生活上拮据,“今朝有酒今朝醉”,已過不惑之年,手裡面沒有存過錢。
別說贍養父母了,自己的生活還沒有安排好。
父母總是想著你能按照他們所希望的那樣來生活,衣食無憂,幸福快樂。
如果不能,那作為父母,就免不了要教育一番,說一通。
有時候明知道你聽不進去,他們還是忍不住的要說你。
這樣,就成了所謂的不喜歡,不欣賞。
05
二姐說,父親之前在鄉鎮醫院住院的時候,身邊只有她一個孩子在跟前伺候,都沒有吵過她。
後來我還有大哥回去了,這兩個他喜歡的孩子來了,就立馬看她不順眼了。
二姐很委屈。
這些年來,二姐一直認為父親是偏心的。
一直到後來,她才釋然。
我說:父親吵你,不是針對你,是因為生病身體不舒服,控制不了情緒。
比如拿藥慢了會吵,倒的水涼了熱了會埋怨,不管對誰,都是一樣的。
我照顧父親,也是一樣的經常挨訓。
不過父親發火的時候,我不吭聲。
二姐的脾氣比較倔,被莫名其妙的吵一頓,肯定是要爭論一番的,無論是誰。
這樣,父親火氣更大,更會引來新一輪對二姐的責備和不滿。
這不是父母偏心的問題,而是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
父母對待其方式,也就不同了。
這不是偏心。
06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小女孩因為聽到了母親所說的,救弟弟,不救自己,寧願被人收養,也不願意再和母親與弟弟相認。
在她認為,母親放棄了她,選擇了弟弟,不是重男輕女,就是偏心。
其實如果能選擇,母親肯定是兩個孩子都要的,只能選一個的話,因為弟弟小,也或者因為他是男孩,選擇了弟弟,放棄了她。
無論做怎樣的抉擇,都是迫不得已。
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生死抉擇這樣重大的問題,只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財產的分配問題,還有幫誰家帶孩子,父母生病了醫藥費的問題。
成家後各個孩子的情況不同,一碗水如何端平?有時候父母的做法,幫誰不幫誰,真的不是因為偏心。
父母對每個孩子都會關心在意與心疼的,沒有輕重之分。
在我們從小的成長環境中,或多或少的,都會感覺到父母的一些偏心吧,或者是對自己,也或者是對自己的兄弟姐妹。
每個人的性格特徵不同,各自成家後的經濟情況不一樣,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父母不可能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不同的子女,對父母來說,只能儘自己可能的,做到不偏向。
也許,只有當自己當上了父母,有了兩個孩子,才會明白,這些年,是我們誤解了父母的偏心。
閱讀更多 韓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