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水稻細菌性心腐病和褐斑病如何區分?防治方法有哪些?

南粵新農人


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在我國的南北方均有種植。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在中國長江流域就曾種植水稻。


現如今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病蟲害也日趨嚴重,很多農民朋友在種植水稻時,容易把不同的病害混淆,無法準確的區分水稻細菌性心腐病和水稻褐斑病,今天小平就分別來說說這兩種病害的發病規律、田間診斷、發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以供農民朋友們參考。

水稻細菌性心腐病

一.水稻細菌性心腐病的發病規律

水稻細菌性心腐病主要發生在洪澇災害地區,水稻整棵被淹之後,光合作用就會停止,水稻呼吸受阻,就會產生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造成水稻各個器官出現腐爛,細菌就會從腐爛處侵入水稻體內,引起發病。水稻被淹之後,一般3~8天表現症狀,10~15天症狀就比較的明顯。在高溫,陰雨天氣、水中攜帶的泥沙、田中汙染物的含量增加,田中水位升高等,都會造成水稻發生細菌性心腐病。不同的水稻品種,由於對病害的抗性不一樣,所以發病也有區別。同一品種被水淹後,分櫱期的水稻的發病較嚴重,在孕穗和抽穗期發病就會造成水稻的嚴重減產。

二.水稻細菌性心腐病的田間診斷



葉片上的發病症狀:水稻感染細菌性心腐病之後,在葉片基部的中脈先出現水漬狀的黃白色病斑,病斑逐漸向上向下蔓延,上可以達到葉尖,下面到達葉鞘的基部,葉片的顏色有黃褐色變為深褐色,整個葉片上形成長形的褐色病斑。患病部位容易折斷,整個葉片枯黃縱卷壞死。

葉鞘上的發病症狀:葉鞘發病之後會出現不規則的病斑,顏色也從黃色到黃褐色,最後全部腐爛。

心葉上的發病症狀:水稻的心葉再抽出前,或者抽出一部分的時候感染細菌性心腐病,心葉就會停止抽出,死於苞心內,有臭味。

稻穗上的發病症狀:孕穗期發病可嚴重的危害穗苞,使箭葉發病,嚴重的稻穗早枯,穗頂部伸長彎曲畸形,穀粒變成褐色不結實,有時病莖上出現倒生鬚根,嚴重的田塊出現腥臭味。


三.水稻細菌性心腐病的發病原因

1.品種原因:不同的水稻品種發生心腐病的程度有所不同,秈稻比糯稻的抗澇性強,糯稻的抗澇性又比梗稻強,如果在洪澇災害多發區種植抗澇能力差的水稻,發生細菌性心腐病就會更嚴重。

2.洪澇災害:水稻發生細菌性心腐病主要是因為洪澇災害造成的,如果遇到多雨天氣,發生洪水後又沒有及時的排出,洪水淹沒稻田就會引起水稻細菌性心腐病的發生和蔓延。

3.施肥不當:在種植水稻的時候,為了促進水稻生長,都要進行施肥,但是如果是用氮肥過多,就會造成水稻徒長,植株抗病能力下降,從而引起細菌性心腐病的發生。

4.水質汙染:在遇到洪澇災害的時候,如果稻田裡流入了泥沙,以及被汙染過的水源,稻田裡就會產生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就會危害水稻,造成水稻的組織腐爛,病菌就會從腐爛的傷口進入水稻的體內,這樣就會引起水稻發病。


四.水稻細菌性心腐病的防治措施

1.選擇抗澇能力強的品種:在種植水稻的時候,如果該地區經常發生洪澇災害,那就要選擇抗澇能力強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比如秈稻和糯稻。

2.搞好農田的基礎建設: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建設完整的排灌系統,在水稻田附近進行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及時排澇:遇到洪澇災害的時候,要及時的在稻田的四周開溝排水,防止洪水淹沒水稻,稻田裡的水排幹之後撒入草木灰,促進根系生長,防止病害蔓延。

4.合理施肥:水稻的分櫱期如果發生洪澇災害,水稻出現新根,恢復生長後,每畝施入尿素5~7公斤,促進水稻分櫱。

5.化學藥劑防治:水稻田發生洪澇災害的時候,要及時排出田間的積水,然後噴施農藥進行防治。

參考用藥:每畝用72%的連美素可溼性粉劑15克或者至25的葉青雙可溼性粉劑150克兌水,50公斤進行噴霧防治

水稻褐斑病

一.水稻褐斑病的發病規律

水稻褐斑病的病菌在種子和病組織中以及雜草中越冬。來年病菌就會從傷口侵入水稻,也可從水孔、氣孔侵入。細菌在水中可存活20~30天,隨水流傳播。颳風暴雨常有利於病害蔓延,低溫天氣可加重危害。土壤酸性、偏施氮肥都有利於發病。

二.水稻褐斑病的田間診斷

水稻褐斑病主要危害水稻的葉片、葉鞘、穗部。

葉片上的發病症狀:水稻開始感染褐斑病的時候,病斑呈水漬狀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 擴大後呈紡錘形、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赤褐色、 邊緣有黃色暈紋,最後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型條斑,使局部葉片枯死。如病斑發生於葉片邊緣時,沿葉脈擴展成赤褐色長條形病斑。

葉鞘上的發病症狀:水稻褐斑病感染葉鞘之後,葉鞘上出現赤褐色水漬狀短條形的病斑,最後很多病斑融合成不規則型病斑,發病後期病斑中央呈灰褐色,病變組織壞死, 剝開葉鞘之後,看到內部莖稈上有黑色條狀斑, 葉鞘發病嚴重時,稻穗不能正常抽出。

稻穗上的發病症狀:稻穗上感染褐斑病後,患病部位出現汙褐色圓形或者近圓形病斑,病情嚴重的時候,很多病斑融合成汙褐色塊狀病斑。

三.水稻褐斑病的發病原因

1. 種子帶菌:如果上一年的水稻發生了褐斑病,種子上就會有大量的褐斑病病菌,如果再用這些帶病菌的種子進行育苗栽種的話,就會引起水稻大量發生褐斑病,如果稻田上一年的水稻殘體以及雜草沒有清理乾淨,稻田裡就會殘留大量的病源,再栽種水稻時就會發病較重。

2. 氣候條件:在每年的7~8月份,容易出現大風,暴雨的天氣,會造成水稻葉片受傷,病菌就會從傷口侵入水稻,加重水稻褐斑病病情。

3. 稻田管理不當:在發生澇災之後,沒有及時的採取排水措施,水稻長期淹在水中,就會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使水稻生長不良,再加上使用氮肥過多引發肥害,水稻發生褐斑病就比較嚴重。

四.水稻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1. 徹底清園:在收穫水稻之後,或者是栽種水稻之前,要對水田進行徹底的清園,要把水稻田裡的雜草和前茬做物留下的殘體,以及田邊田埂上的雜草都要清理乾淨,並帶出大田進行燒燬,減少田內的病源,降低發病幾率。

2.種子消毒:在種植水育苗之前,要對水稻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將水稻種子浸泡在55度左右的溫水中,並且不斷攪拌,直至水溫將至正常溫度即可。也可以把水稻種子在 強烈的太陽光下暴曬2~3天,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同時能促進種子活力,提高種子發芽率。曬種時要翻動種子,使種子充分接受陽光照射。

3. 肥水管理:在種植水稻的時候要科學施肥,在種植水稻之前,要施足底肥,底肥主要以農家肥為主,在水稻的生長期,主要施氮肥,在水稻孕穗開花前,要減少氮肥施入,增施磷鉀肥。合理的施肥不但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還能提高水稻的產量;在給水稻田澆水的時候,要進行淺水澆灌,水稻田內不能積水太多,同時嚴禁其它發病水稻田裡的水流入健康的水稻田內。

4.化學藥劑防治:當水稻田裡發生褐斑病的時候,要及時的噴施藥劑進行防治

參考用藥:當葉片上出現病斑時或劍葉葉枕露出到抽穗、齊穗期用2%加收米80~100毫升/畝、或2%加收米80毫升+50%多菌靈80毫升/畝、或25%葉枯靈可溼性粉劑170~340克/畝、或14%膠胺銅水劑125~170毫升/畝、或10%氯黴素可溼性粉劑60~70克/畝、兌水15~20升莖葉噴霧防治。

總結:水稻細菌性心腐病和水稻褐斑病是兩種不同的病害,這兩種病害都會造成水稻的減產,因此農民朋友們在種植水稻時,一定要區分清楚,採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確保水稻高產穩產。

感謝閱讀,我是豫南小平,以上的分享僅供農民朋友們參考,要想有效防治這兩種病害,最好諮詢當地的植保部門。

豫南小平


首先說心腐病:水稻細菌性心腐病又稱褐條病,自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

下面惠惠根據自己多年種植水稻的經驗與題主及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水稻心腐病的田間診斷

一、葉片發病

當水稻植株中部出現黃白色斑病,並且迅速沿株中間上下拉長擴展,上達到葉尖,下至葉鞘基部的褐色條斑狀,最後會全葉捲曲枯死。

二、葉鞘發病

出現不規則褐色病斑,最後腐爛有臭味,心葉發病後不能繼續抽出並腐爛。已抽出部分長細線狀青枯、黃枯、捲曲。其餘部分死於心苞內,剝開心苞葉有惡臭味。

三、抽穗前後發病

上部葉片及葉鞘出現褐色條斑,病稻提早三至四天抽穗,高於健穗顯得“鶴立雞群”。穗頸及穗頸上下成段變褐,嚴重時形成枯穗。

穗軸及小枝梗部分或全部變褐,彎曲形成畸形穗,出現穀粒變褐不實等症狀,會有半包穗和死胎的現象。病株在溼度大時可產生黃白色菌膿,病重時田間發出腥臭味兒。

心腐病的防治方法

①科學排灌

一方面要做好防範洪災的預案,避免洪水淹沒稻田,另一方面要合理灌溉,切忌串灌和深水灌溉。

②做好稻種的消毒

催芽前嚴格用強氯精300~600倍液浸種,一般6~8小時。也可用l%石灰水,或溫湯(50℃溫水)浸種20分鐘。

③銷燬帶菌稻草

切忌用帶病稻草作覆蓋物或扎秧把等,阻斷病菌直接侵染秧苗途徑。

④實施保健栽培

重點是搞好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平衡生長階段氮磷鉀“三要素”供給,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⑤加強洪災的應急處置

水稻一旦遭受洪水淹漬,首先應立即排水,並撒施石灰、草木灰等預防病害的發生;對發病田塊,要迅速採取落水擱田、重施石灰等方法,促進稻根再生。

⑥藥劑防控病害

秧田期可用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大田期每畝用20%葉青雙1000倍液加農用鏈黴素4000倍液,或2∶l∶150的波爾多液50~60公斤噴霧(大田用藥時可加入適量速效葉面肥);當水稻新根出現時,要抓緊時間追施一定量尿素等速效氮肥,以促進稻株儘快恢復健康生長,減輕病害損失。

然後,我們再說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田間診斷

細菌性褐斑病又稱細菌性鞘腐病,該病主要發生在葉片、葉鞘和穗部,這種病害是我們東北稻區的主要病害之一,惠惠的家鄉五常市每年都在預防這種病害。

秧苗發病初期葉片或葉鞘上出現細小的褐色斑點,隨後斑塊數量迅速增多。連片成赤或灰褐色,用手剝動秧苗會帶出大量因葉鞘腐爛而脫落的病,也聞之有臭味。病苗成垮桿狀,很容易從根莖處斷裂,根頸無腐爛現象。

成株期發病時葉片葉鞘先出現赤褐色黑褐色斑塊,後迅速連成大片斑。中間呈灰褐色,剝開受害葉鞘可見莖稈上有黑色條斑。部分劍葉葉病染重的植株稻穗🌾不能抽出。穗部病發後穎殼、穗軸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嚴重時穎殼、米粒及小枝梗均感染變成褐色。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防治方法

選用當地抗病水稻良種是防治該病的有效途徑之一。

水稻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鉀肥,控制好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可減輕病害的發生。適時曬田,水稻孕穗到抽穗灌漿期要保持淺水層。切忌灌水過多或長期水淹,防止病田水串流。清除田邊雜草,降低病原菌數量。

稻種在播種前先將種子用清水浸泡12小時,再放入40%的強氯精200倍液中浸泡12小時,然後用清水洗淨,催芽播種;也可用10%葉枯淨2 000倍液浸種24~48小時,撈出後催芽、播種;或者用80%402抗菌劑2 000倍液浸種2天,或用福爾馬林50倍液浸種3小時,再悶種12小時,洗淨後再催芽。用浸種靈乳油2毫升,對水10~12升,充分攪勻後浸稻種6~8千克,浸種36小時後催芽播種,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在水稻三葉期和移栽前5天各噴施1次10%強氯精500倍液,預防本田發病。發病初期應及時噴藥,防止擴大蔓延。

藥劑可用: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溼性粉劑15~25克/畝,或20%噻菌銅懸浮劑20~26克/畝,或3%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或15%葉枯唑可溼性粉劑,或20%噻森銅懸浮劑或45%代森銨水劑噴霧。

我是五常大米惠惠,黑龍江省五常市種植水稻的農民,以上解答僅個人經驗觀點,僅供參考!如您有更好的解答和防治方法,請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交流,惠惠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關注!祝大家年年好收成!



五常大米惠惠


答: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又稱細菌性“鞘腐病”,是由丁香假單胞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小麥等禾本科作物。該病是東北稻區的重要病害,長江流域稻區也有發生。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在水稻苗期到抽穗後期都可發病。該病主要發生於葉片、葉鞘和穗部,一般劍葉葉鞘和穗部發生明顯。由於劍葉葉鞘亦有發生,故有細菌性“鞘腐病”之稱。由水稻細菌性“褐斑病”造成的水稻減產一般在5%以上。

一、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識別症狀。

【1】

☆1:葉片發病。初呈褐色水漬狀小點,逐擴大成紡錘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型條斑。病斑為赤褐色至黑褐色,1~5毫米或更大,邊緣現水漬狀黃色暈紋,後期病斑中心變褐色至黑褐色,組織壞死,葉片上數個病斑中心常融合成大條形斑,使局部葉片枯死。如病斑發生於葉片邊緣時,沿葉脈擴展成赤褐色長條形病斑,病斑上不產生菌膿。

☆2:葉鞘染病。多發生於包穗的劍葉葉鞘。病斑為赤褐色,短條形,後融合成水漬狀不規則形大斑,後期中央呈灰褐色,組織壞死。剝開受害葉鞘,內部莖稈上有黑褐色條斑,葉鞘被害嚴重時,稻穗不能抽出。

☆3:穗部染病。稻穗受害,一般主要發生於抽穗後不久的穎殼、穗軸上,產生近圓形褐色小斑,嚴重時整個穎殼變褐,並深入米粒,小穗梗也可受害。穀粒病斑易與水稻胡麻葉斑病混淆,仔細看切口處有大量菌膿溢出。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侵染途徑和誘發因素。

【2】

}1:浸染途徑。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病菌在病株殘體、種子以及各種野生寄主如無芒野稗、狗尾草、等10多種禾本科雜草上越冬,在乾燥病組織中一般可存活8個月。種子帶菌,播種後直接引起幼苗發病,但發病率低。在病殘體和野生雜草上越冬的病菌先危害雜草,是水稻初侵染來源之一,後借風、雨傳播侵染移栽後的水稻,感病水稻上的病菌再借風、雨傳播引起再侵染。此外,病菌在水中可存活1月左右,也可借灌溉水進行傳播。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也可從水孔、氣孔侵入,凡傷口多的葉片、葉鞘、穗部,均可加重病害發生。害蟲危害造成的傷口也有利於病害發生。

}2:誘發因素。1:水稻品種,據調查表明,合選04—112、龍品0211—2、龍粳26等品種抗性較高。

2:菌源數量,凡上年殘存的水稻殘體、病種子數量多,如不經處理,均可引起翌年水稻發病。稗草、狗尾草等野生寄主菌源多,也可加重病情。

3:稻田管理,一般水、肥管理不當,如氮肥施用過多,長期深水灌溉或酸性土壤,水稻生長不良,病害發重。

4:氣象條件,據研究表明,7~8月陰雨多,再加上大風,尤其是暴風使稻株葉片多傷,可加重病情。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防治方法。

【3】

}1:加強檢疫。防止帶病種子的調入和調使用。重病區注意選用優質、抗病品種,淘汰易感病品種。

}2:消滅病源。秋季銷燬帶病稻草,及時剷除田邊或池埂上的雜草,壓低菌源基數。收穫的病種子應進行消毒處理。

}3:加強稻田肥水管理。採用測土配方施肥,切忌偏施、晚施氮肥;水的管理要淺水勤灌,嚴禁深灌、串灌、大水漫灌,以增強水稻的抗病力。

}4:種子處理。帶病種子在播種前用藥劑處理。用80%抗菌劑“402”2000倍液浸種48~72小時;20%葉青雙600倍液浸種24~48小時。

}5:大田噴藥防治。在孕穗初期至抽穗初期,根據病情和氣候情況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可抑制病害的發生與流行。發現中心病株後,應立即開始藥劑防治,大風、暴風過後,應立即再防治1~2次。常用的藥劑有;20%葉枯唑可溼性粉劑、25%葉枯靈可溼性粉劑、10%葉枯淨可溼性粉劑、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14%膠胺酮水劑等。

二、


贛鄱農事通


水稻細菌性心腐病和細菌性褐斑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菌屬,所以在植株發生病害症狀表現發病機理也各不相同。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呢?

細菌性心腐病

細菌性心腐病,屬假單胞桿菌屬細菌,發生區域主要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稻作區域。

症狀識別:該病在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受害,苗期染病,在葉片或葉鞘上清楚,病苗枯萎或病葉脫落,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先在葉片基部中脈發病,病部初為水寖狀,黃白色,後沿葉脈擴展到葉尖,下至葉鞘基部,形成黃褐色至深褐色的長條斑,病組織質脆易折,後全葉捲曲枯死,葉鞘染病呈不規則斑塊,後變黃褐色,最後全部腐爛,有臭味,葉片枯死,心葉發病,不能抽出,死於心苞內,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擠壓有乳白色至淡黃色菌液溢出,病株一般高於健株,無效分櫱多,病穗的穗頸伸長,小枝梗淡褐色,彎曲畸形,穀粒變褐不實。



發病規律:病菌在病殘體或病種子上越冬,借水流,暴風雨傳播,從稻苗傷口或自然孔侵入,凡低窪受淹稻田,或連日暴雨,受洪澇侵害的田塊,均易發病,特別是秧苗受傷過受淹後發病重,高溫,高溼,陰雨天氣有利於發病,偏施氮肥發病重,高杆品種較矮稈品種抗病。

防治方法

1.整治排灌渠道,避免洪水淹田,合理灌溉,防止深灌積水。

2.增施有機肥,氮磷鉀配合施用,增強水稻抗病力。

3.加強田間管理,避免串灌和防止淹苗,進行稻種消毒,培育無病稻秧。

4.藥物防治,秧苗發病期,每畝用20%葉青雙可溼性粉劑100克,兌水70升,在秧苗3葉期和移栽前5~7天各噴霧防治1次,在本田,每畝用20%葉青雙可溼性粉劑100克,兌水70升,在水稻發病初期噴藥1次,隔7~10天再噴1次藥。或10%葉枯淨可溼性粉劑200克,兌水50~60升,均勻噴霧。

細菌性褐斑病

細菌性褐斑病又稱細菌性鞘腐病,屬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屬細菌,主要發病在東北稻作區域。

症狀識別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危害葉片,葉鞘,莖葉,節,穗,枝梗,穀粒,葉片染病,初為褐色水漬狀小斑,後擴大為防垂形或不規則形赤褐色條斑,邊緣出現黃暈,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融合成大條斑。使葉片局部壞死,不見菌濃,葉鞘受害,多發生在幼穗出穗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短條狀,後融合成水漬狀不規則大斑,後期中央褐色,組織壞死,剝開葉鞘,莖上有黑褐色條斑,劍葉發病嚴重時抽不出穗。穗軸穎殼受害時,產生近圓形褐色小斑,嚴重時穎殼變褐,並深入穀粒。

發病規律

病菌在種子和病組織中越冬,一般叢傷口入侵寄主,也可從水孔,氣孔侵入,細菌在水中可存活20~30天,隨水流傳播,暴雨,颱風可加重病害,氮素施用過多,深水灌溉或酸性土壤,均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1.更換種植品種,選用抗病性強的新品種。

2.及時處理田間病株稻草,杜絕病菌來源。

3.加強田間肥水管理,不過量施用氮肥,合理灌溉。

4.藥物防治,每畝用2%加收米液劑80~100毫升+3%多抗黴素液劑80~100毫升,兌水40~60升均勻噴霧。以上淺析,對此您有哪不同觀點歡迎一同探討交流。


神農35


在南方地區,我們以水稻作為主要的食物,農民一年到頭基本也是在為水稻生長忙活。在水稻種植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感染水稻細菌性病害,它有白葉枯病、褐條病、條斑病、基腐病等。那麼我們如何識別水稻細菌性病害呢?有哪些防治方法?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

一、水稻細菌性病害如何識別?

1、細菌性條斑病

葉片發病初可見暗綠色水漬狀小斑,隨後在葉脈間擴展為暗綠或黃褐色的細條斑。溼度大時病斑上出現許多細小的露珠狀黃色菌膿,乾燥後不易脫落。嚴重時,病斑增多融合成不規則黃褐至枯白大班,外觀與白葉枯病有些相似,但對灌檢查,仍可看見是由許多半透明的小條斑融合而成。

2、白葉枯病

白葉枯病主要在葉片上表現症狀,有葉枯型、急性型、凋萎型、黃葉型4種症狀。葉枯型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現黃綠色或暗綠色斑點,逐漸發展後病斑呈黃色或略帶紅褐色,最後變成灰白色或黃白色;急性型葉片病斑暗綠色,重者全葉青灰色或灰綠色,呈開水燙傷狀,隨即縱卷青枯;凋萎型多是心葉或心葉1-2葉先失水、青卷、而後枯萎,隨後其他葉片相繼青枯;黃葉型的新出葉有均勻褪綠或黃色或黃綠色寬條斑,老葉顏色正常。

3、細菌性褐條病

細菌性褐條病俗稱心腐病,通常是水淹沒心葉後發病,病菌侵入心葉,造成心葉腐爛。主要發生於秧苗期,在秧苗的葉片和葉鞘上出現水漬狀長條斑,沿中脈向上下發展,病斑為黃褐色或黑褐色,病葉凋萎枯黃,秧苗生長停滯,常一團團枯死。心葉未抽出時發病,則不能繼續生長而死於心內,成為假枯心,拔出有腐臭味,故有“心腐病之稱。

4、細菌性基腐病

發生在水稻根部與莖基部,在水稻分櫱期發病,莖基部葉鞘上會有水漬狀橢圓形斑,剝去葉鞘可見根節不變黑褐色,根節腐爛,伴有惡臭,植株心葉青枯發黃;拔節期葉片自下而上變黃,近水面葉鞘邊緣褐色,中間灰色長條形斑,根節伴有惡臭;穗期病株先失水青枯,後形成枯孕穗或白穗,根節變色,有惡臭味。

二、水稻細菌性病害防治方法

1、藥劑防治

藥劑主要有噻唑鋅、春雷黴素、氯溴異氰尿酸、四黴素、噻菌銅、噻黴酮、松脂酸銅等藥劑。具體用藥方案:在秧苗3葉期或拔秧前各噴藥防治1次,可畝用20%噻菌銅80-100克、20%噻唑鋅80-100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在暴雨過後,注意檢查歷年常發病田塊,一但發現零星病株或發病中心,需立即用藥防治,可選用40%春雷·噻唑鋅50-60克/畝、20%噻唑鋅100-125克/畝,施藥時可混用碧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

2、種子處理

可選用36%三氯異氰脲400克+25%咪鮮胺25毫升+蕓薹素,兌水100公斤浸種100公斤,洗淨後催芽。種子催芽破胸後用吡蟲啉+碧護或噻蟲嗪+碧護均勻拌種後再播種。


親土種植


在東北、南方地區,特別是南方地區,他們以水稻作為主要的食物,農民一年到頭基本也是為水稻生長忙活。在水稻種植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感染水稻細菌性病害,它有白葉枯病、褐條病、條斑病、基腐等。那麼如何識別水稻細菌性病害呢?有那些防治方法?今天本作者就給大家進解!

一,水稻白葉枯病

症狀

又稱白葉瘤、地燒、茅草瘟。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櫱期受害最重,各個品官均可染病,葉片最染病。其症狀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種抗病性、環境條件有較大差異,常見分三種。葉枯型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發病先從葉尖式樣葉緣開始,先出現暗綠色水浸狀線憂傷斑,很快沿線忙,斑形成黃白色病斑,然後沿葉緣兩側或中助擴展變成黃褐色,最後當枯白色,病斑邊緣界限明顯。在抗病品種上病斑邊緣是不規則波紋狀。感病品種上病葉灰綠色,失小快,內卷是青枯狀,多表現在葉片上部。急性凋萎型苗期雲分櫱期,病菌從根導或莖基部傷口侵入維管束時易發病。主莖或2個以上分蘗同時發病,心葉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餘葉片也先後青枯捲曲,然後全株枯死,也有僅心葉枯死。病株莖內腔有大量菌膿,有的葉鞘基部發病是褐或褐色,折斷用手擠壓溢出大黃色菌膿。有的水稻自分櫱至孕穗階段,創葉或其下1一3葉脈淡黃色,病斑沿中脈上下延伸,上可達葉尖、下達葉鞘,有時葉片摺疊,病株末抽穗,而死。褐斑或褐變型抗病品種上較多見,病菌通過前葉或傷口侵入,在氣溫低或不利發生條件,病斑外國出現褐壞死反應帶應惜擴展停滯。黃化型症狀不多見。早期心不枯死,上有不規則褪綠斑,後發展為枯黃斑,病葉基部偶有水浸狀斷續小條斑。天氣潮溼或晨露未乾時上述各類病葉上均可見乳白色小點。幹後結成黃色小膠粒,很易脫落。水稻白葉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櫱期開始出現,病株心葉或心葉以下1一2層葉出現失水、捲筒等症狀,最後死亡。葉枯病形成枯心菌後,其他葉片也逐漸青.捲縮,最後全株枯死,剝開新青=芭,卷的心葉或折斷的莖部或切斷病葉,用力擠壓,可見有黃色菌膿溢出,即病厚菌菌膿。別於大螟、“化螟及”化螟為宣造成的枯心苗。

二,水稻黑條矮縮病

症狀

俗稱“矮稻”。主要症狀表現為分櫱增加,葉片短闊、僵直、葉色深綠,葉背的葉脈和巖.稈上現初蠟白色,後變褐色的短條瘤狀隆起,不抽‘或穗小,結實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後的病狀略有差異。苗塌了發病心葉生長緩慢,葉片短寬、僵直濃綠,葉脈有不規則蠟白色瘤狀突起後變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櫱期發病新生分櫱先顯症,主莖和早期分櫱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縮藏於葉鞘內。撥節期發病劍葉短闊。穗頸短縮,結實率低葉背和莖稈上有短條狀瘤雲。

三,水稻稻粒黑粉病

症狀

又稱黑穗病、稻嘿穗病、烏米穀等。分佈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主要發生在水稻揚花至乳熟期只為害穀粒,每穗愛割粒或數粒及至數十粒,一般在在水稻近成熟時顯症。染病稻粒呈汙染綠色或黃色,其內有黑粉狀物,成熟時腹部裂開,露出黑粉,病粒的內外穎之間貝1黑色舌狀凸起,常有黑色液體滲出,汙染穀粒外表。扒開病粒可見種子內局窈或全部成黑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原提孢子。

四,水稻稻曲病

症狀

又稱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稱“豐產果”。該只發生於穗部,為害部分穀粒。受穀粒內形成菌絲塊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後包於內外穎原側是黑綠色,初一層薄膜,後破裂,散生黑綠色粉末,即病的厚土直孢子,有的農側生黑色扁平菌核,風吹再打骨脫落,河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時有發生。

五,稻稻瘟病

症狀

又稱熱病,火燒瘟、叩頭瘟。分佈在全國各稻區,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因為害時期,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穀粒瘟。苗瘟發生於三葉前,由種子帶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捲縮而死,溫度較大時病鄭產五大量灰黑色黴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瘟在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分櫱至拔節期為害較重。由於氣侯條件和種抗病性不同,病斑分為四種類型。慢性型病斑開始在葉上產生暗綠色小斑,漸擴大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壞死線。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外有淡黃色暈圈,葉背有灰色黴層,病斑較多時連片成形成不規則大斑,這種病斑發展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種形成暗綠色近圓形木直圓形病斑,葉片兩面都產生褐色要黴層,條件不適應發病時轉變為慢性病斑,不產生孢子,氣候條件利其擴展時,可轉為色性型病斑,褐點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種或者葉上,產生針塵大小的褐點只產生孑葉脈間,較少產孢,該病在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節溫常在抽穗後發生,初在穗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後漸繞節擴展,使病部變黑,易折斷,發生早的形成枯白穗。僅在一側發生的造成褐色小點,放展後使穗頸部變褐,也造成枯白穗。發病晚的造成秕穀。枝梗或穗軸愛害造成小穗不實。穀粒渥產生樞圓形或不規則斑,可使穗谷變.。有的穎殼無症狀,擴穎受害變褐,倏種子帶菌。

六,水稻細菌性褐斑病

症狀

又稱細菌性鞘腐病,為害葉片,葉鞘、莖、節、穗、枝梗和穀粒。葉片染病初為褐色水浸狀小斑,後擴大大紡綞形成不規則赤褐色條斑,邊緣出現黃暈,病斑常融合合成大條斑,使葉片局部坯死,不見菌膿。葉銷受害多發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裼短條狀,後融合成水清狀不規則大斑,後期中央灰褐色,莖上有黑褐色條斑,劍葉發病嚴重時抽不出穗。穗軸、穎殼等部愛害產生近圓形褐色小斑,嚴重時,整個穎殼變褐,並深入米粒。穀粒病斑易與稻胡麻葉枯病混淆,鏡檢可見切口處有大量菌膿溢出。

七,水稻霜黴病

症狀

又稱黃化萎縮病。秧田後期開始顯症,分櫱盛期症明顯,葉片上發病初生黃白小斑點,後形成表面不規則到條紋,斑花葉。病株心葉淡黃,捲曲,褐抽出,下部老葉漸枯死,根系發育不良,植株矮縮。受害葉鞘略鬆軟,表面有不規則波紋或生產皺抗拆、扭曲,分櫱感病,重病株不能孕穗,輕病株能孕穗但不能抽出,包裹於俞葉鞘中,或共同側拱出成拳狀,穗小不實,扭曲日奇形。在秧田後期及本田前期發病重。

水稻病害還有許多,這裡只是例舉了一些常見常發的病害。

同時,蟲害也是很嚴重,很常見的,這時你問到了病害,所以本作者就不例舉蟲害了,下期專講蟲害。


躍上人生新高度


直接上藥:分別,葉枯唑,辛菌胺,中生菌素,噻菌銅,噻森銅,喹啉銅,氯溴異氰尿酸, 多粘類芽孢桿菌等加磷酸二氫鉀噴霧防治,72小時為一次。3到5次解決問題。


菲231


細菌性心腐病是水稻的心壞了。斑病是長葉子上的。很容易區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