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西安屬於中原地區嗎?

用戶71495553321


西安不屬於中原地區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什麼說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正是緣於此。

中原地區的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有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狹義上單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上長江以 北,長城以南地區都是中原。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都是中原。與之對應的有江南,江東,巴蜀等地域稱呼。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的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所以說中原文明是正統的中華文明!一些噴子們誣衊洛陽為蠻夷之地的說法不攻自破!


天空裡的海


這個不用爭吧,過去說的中原確實是黃河中下游的地區。包括河南大部,山東西部,山西東南部等地區,古中國文明在世界上又被稱為黃河流域文明,而古代中國作為農業大國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就是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帶,漢文明最早的起源地,有文字記載的商朝都城朝歌就在河南,現在安陽不還有殷墟麼?商朝滅亡之後,周朝建立,分封諸王,中原地區在廣義上得到區域範圍的擴大,西至秦隴,南至荊楚,東至齊魯,北至燕代,所以廣義的中原範圍是比較大的,至於說西安到底是不是中原地區呢? 狹義上來講並不是中原地區,但是作為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都城所在地,其影響力之大已經讓人們不會刻意的記住它是不是中原地區,但歸根結底西安是真的不算中原地區的,我就是西安的,但這個問題沒必要與河南爭吧,陝西的崛起富強和是不是中原並沒有關係的,前面那麼多評論都說西安就是中原地區,根據就是這裡是十三朝古都,秦漢唐盛世的所在,怎麼可能不是中原地區呢?我只是覺得這種強盛與是不是中原關係不大,西安古代本來就地勢險要,物產豐盈,這是兩碼事,所以西安不是正真意義上的中原地區,我的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晴天提莫莫


先不屬於中原地區,屬於陝西的關中地區。

中原地區為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和中原文化的發源地,萬里母親河——黃河兩岸,千里太行山脈、千里伏牛山脈東麓,在古代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的中心。夏、商、周朝曾建都於中原禹州、商丘、安陽、鄭州和洛陽等,自漢朝起,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及宋等王朝,洛陽、南陽、開封成為王侯、帝王、將相二十幾個王朝建都之地。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七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許昌)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地區幷包括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南部及安徽西部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現代,一般人們使用中原地區稱謂,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河南省為主體,包括陝西省中部(即關中地區)、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中原”一詞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般指狹義的中原,即專指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是以河南為中心,向河南臨近省份的部分地區滲透的一個廣闊區域。《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一般來說,中原專指河南省,而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中土”、“華夏”和“神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河南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最主要的決定性作用。現在人們所說的中原,一般是指河南省。其實中原指河南也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至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稱。河南是華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東都洛邑)、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十國、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一省就有四個,分別為夏商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不過河南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和災難最集中的一個地區,許多民族、種族和王朝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逐鹿中原。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大批的河南人為了逃避戰亂而遷往異域他鄉,這極大地促進了祖國很多地方的開發和中華文明的傳播。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華夏民族的搖籃。

概念成因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區。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出現這一轉變的呢?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因為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在這一時間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後期已經是專指河南地區了。

先來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詞語。《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裡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這裡描述原野之中野獸的數量之多。《詩經·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採之。”是描寫民眾在原野中採摘豆子。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這裡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後屍骨暴露在原野。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後,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在與吳國作戰時,面對吳軍一日五次挑戰,越王準備答應時,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這裡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戰國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況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之語。這裡雖然是教統治者如何治國,但觀作者之意“中原”在這裡顯然是原野之意。

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國,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問及如何報答楚國時,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裡的中原就有地區的含義在內。《國語·晉語三》記載,在是否納晉君問題上,有人主張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這裡的中原有中原諸侯國之意。公元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黃池盟會後,吳王取得了諸侯國的霸主地位,吳王令“王孫苟告勞於周”,其中有一句話說“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追述先人事蹟中所提到的中原,指的就是今日的河南省。

大約到漢代,“中原”一詞較多指河南地區。漢景帝時期所發生的七國之亂,主父偃評價說:“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是因為“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這裡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徐樂在上書漢武帝時曾經對“瓦解”作解釋時提到中原,“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漢書﹒徐樂傳》)這裡是說吳楚諸王在中原被擒。

當然漢代及其之後,“中原”一詞指原野者史書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曾說:為了傳土於子孫,名揚後世,“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武帝在進攻南越之前,淮南王劉安上書諫曰:“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晁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漢書﹒嚴助傳》)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進攻山東的赤眉軍,廉丹徵求馮衍的意見時,馮衍要他靜觀時變,並勸說:“何與軍覆於中原,身膏於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後漢書﹒馮衍傳》)在《後漢書﹒馬融傳》、《後漢書﹒皇甫規傳》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還保留著原始的意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裡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區。到了晉朝特別是東晉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據不完全統計,《晉書》中就有55卷涉及“中原”一詞,出現了92次,而以東晉時期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大多與晉朝君臣光復中原的志向有關,如“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於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中原向化”和“中原無所請命”等,這些詞語既透露出東晉人的中原情結,也反映了東晉時期中原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單元。是後,偏居江南地區的宋、齊、梁、陳等王朝都沿用了東晉以來關於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著濃厚的中原情結。

上述論證表明從東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後來的每一個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區的地理範疇。如宋代·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結,可以與六朝人相比。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據上述歷史事實而得出的。《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明· 趙震元《為李公師祭袁石寓憲副》:“公(袁可立子袁樞)聞國變,眥裂發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歸節金陵。”

中原經濟區(CPER)地處中國中心地帶,全國主體功能區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範圍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地理位置重要、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11年國慶前夕,國務院正式出臺《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建設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經濟區範圍包括河南18個地市及山東、安徽、河北、山西12個地市2個縣,總面積2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億多人。中原經濟區面積及人口位居全國第一位,經濟總量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居於全國第四位。





秦視點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c89001057e21d9dcc25\

單挑河南歷史文盲


明確的說,屬於!北方最近幾天天氣轉涼了,可是河南網友跟陝西網友的辯論熱度反而上升了。

西安算是中原的一部分。中原最基本的意義是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地區,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這一地區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古代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西安居於關中。關中者,中原之首也。西安文化上屬於正統的中原地區;行政和經濟上屬於西北地區;地理上屬於華北地區或北方地區。

《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的“中原”就是指黃河中下游流域。


為什麼說“起於西北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看一下週、秦、漢、隋、唐各朝為什麼定都西安就知道了。可是自隋以來洛陽被定為東都。

洛陽為什麼會成為東都?大家一直在都在辯論這個問題,說到底都是因為糧食!唐代的時候,關中平原的糧食已經不能滿足首都長安的需要了,隋朝為什麼要開挖大運河,就是要把江南、河南地區的糧食運送到洛陽,由洛陽再運送到長安。

因為從洛陽到長安的地勢越來越高,無論是水陸,還是陸路,運輸都比較困難。所以隋唐兩代都是兩京制,兩京就是東都洛陽,西都長安,把洛陽定位為東都,是為了漕運的便利。北宋時首都進一步東遷到開封,唐末五代時開封是漕運的中轉站。所以說關中平原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主要是因為缺糧食。

這個問題比較受兩省網友關注。以下是我整理的網上網友的回答:

一、中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原”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鄰近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裡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狹義的“中原”專指河南。仰韶文化,其中的代表就是西安的“半坡遺址”,還有臨潼的“姜寨遺址”!不僅如此,西安的周邊,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區域。不是因為西安不是中原一部分,而是因為西安一旦歸入到中原的範圍,必然有許多洛陽網友出來批評。又因為西安地處關中,歷史上在關中建都的朝代,大多是強盛的代表。被稱為中華龍脈,又被稱作“東方帝王谷”!所以西安的網友們一般不在乎中原的稱號!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西安網友們很樂意將河南的函谷關以西,甘肅天水以東歸入到關中平原,共享關中帝王谷偉大名稱!但是,洛陽的網友們,很想把西安踢出中原的範圍!這就是歷史文化的不同,因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大多是萬邦來朝的時代,很容易接受外來文化!(陝西網友)




二、秦始皇就在西安三橋咸陽宮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直接奠定和確定中國大統一根基,做到武統,和文化統一,才使得這個國家血肉相連五千年,這有誰敢不服? 中國地圖對摺兩下十字中間就是西安,地理上誰敢說不是中心,現在的大地原地和兩千多年的西漢大地原點只差六十米,這說明啥,兩千多年前的西漢陝西就已成全國中心,歷史事實不容河南人狡辯。(陝西網友)

三、不管西安古代是不是中原,現在絕對稱得上中原,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西安邊的涇陽縣,北京時間的授時中心在蒲城縣,中國地理位置上全國中心的西安不是中原嗎?我們不管古代的,古代朝代更迭,各有各的中心,現在西安絕對是中原。(西安網友)

四、西安在中國地理中間,那是現在而且只是幾何中心,古代典型的邊疆。從歷史文化上,考古發掘證明,中國古代文明從新時期晚期龍山時代進入城市和國家開始形成的階段,關中整個處於中原文化和甘青文化的中間過渡帶是非常落後的。以前公認夏商才進入文明社會,堯舜禹之前都是原始社會,所以公認中國文明史正式開始於河南。最近兩年社科院一部分人經過新的考古發掘提出了新觀點,認為堯舜時期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私有制國家階段,而不是原始社會,這樣算山西南部最早進入文明史,但還沒被普遍接受。各位去各省博物館有沒注意到,所有其他省份從東北到福建湖北,本地歷史都是拿河南做比較的,因為河南古代歷史比較完整,一條主軸發展過來的,而西安從周開始,夏商根本就是不毛之地,也能拿來作為標尺?西安人喜歡拿半坡說事,這是非常缺乏常識的狡辯,舊石器典型的村寨而已,根本沒有進入文明社會!最後你西安既然早都以西北中心城市自居了,覺得自己跟甘肅青海親,整天黑河南而不是向東跟河南合作發展,那就不要舔著臉來搶中原。一來你們搶不過,你們就算當過中原也是邊緣,中心是毫無疑問的河南,二來請你們自重,請不要碧蓮。(河南網友)

五、在夏商時期,陝西在古代中國最西部,稱為西歧……等,當時華夏的統治建在洛陽為中心的河洛中原。(河南網友)


城市歷史小小剛


其實最早的中原,指的就是西安的周圍!所謂建都西安的“周秦漢隋唐”,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五個朝代,你能說他們不是中原政權嗎?

這在歷史上,多有提及!大家請看下圖!

為什麼現在不提的呢?因為“中原”這個詞對於西安所屬的“關中平原”來說,名氣實在太小,可以說有點兒叫人看不起的意思。所謂“八百里關中”大地,自古都是“龍興之地”,如果用“龍興之地關中”和“四戰之地中原”相比較的話,對於有些古人來說,甚至有一種侮辱的感覺!下面來舉個例子,說的是“漢代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 函谷指狹長的山谷,秦代的函谷關位於現在的河南省靈寶市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地位險要。


漢武帝的時候楊僕戰功赫赫,然而漢武帝把關中的土地分給了當朝有功之臣,唯獨沒有楊僕的份。

漢武帝對他說:關內的土地都分完了,你就做一個關外侯吧!

楊僕非常不願意做關外侯,他感覺這個名字不好,是對他的侮辱。於是他上書漢武帝,強烈要求將函谷關東移至他的老家新安縣。

為了擴大關中地盤,加強對關東的控制,漢武帝就同意了他的請求。於只在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僕帶領他的部下及門人將函谷關東移至三百里外的新安縣境內。從此以後就有了一座新的函谷關“漢函谷關”!

“關中平原”素有“東方帝王谷”之說,歷史上面曾演繹了無數的傳奇與輝煌。至於“中原”一詞,誰愛要誰拿走吧,大家也不用討論了!



大唐神都


屬於如何,不屬於又如何,有意思嗎?有這精力去幹點正事。


閒諞堂主


禹貢九州之一,雍州,然後自己判斷


十六字令954


“中原”的本義就是“天下之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地理概念主要就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廣義的中原是指河南大部、山西南部、陝西東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的地區。狹義的中原主要指河南省。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介於中原和西北的中間地帶,不屬於中原地區。


知乎責耶


首先,明確的說不屬於,西安屬於關中地區,三秦故地。雖然也屬於平原,但離傳統意義的中原地區還有一定距離。至少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傳統意義的中原地區,指的是河南全境,山西一部,河北一部,安徽少部,山東少部,幾乎佔到整個華北平原的一半,古代,中原地區是小麥的主產區,在水稻還沒有大規模種植的時候,小麥是很扛餓的主糧,且地形平坦和土質具佳。所以中原地區的小麥產量很高,有了糧就能養民,民多則兵多,所以自古中原就是兵家必須爭奪的地盤。在明清時期,中原屬於直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