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朔州有什麼文化歷史?

子謙媽媽育兒經


我是從小土生土長的朔州人,要說到朔州的歷史文化《朔州地方誌》應該是記載的最為詳盡的,現存於朔州市圖書館。我在這裡僅就三個方面,簡單的說點朔州的歷史文化吧。

一、多民族融合的人文文化。

朔州地處內外長城之間的塞上,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往來、徙居的重要基地,是北方遊牧文化同中原農耕文化交匯融合的熔爐。這些在今天主要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窺視一二。一個是延留下來的少數民族姓氏。如春秋時期的戎、米、安、狄等姓;秦漢時期的黨、單等;北魏時期的元(“拓跋”改為“元”)、蔚(“尉遲”改為“蔚”或“尉”);明代的麻、貼姓;清代的金(“愛新”改為“金”)等。二是眾多的少數民族文物古蹟。如1986-1987年在今天平魯井坪南梁出土的二百餘座墓葬中,有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陶器;在朔城區北關出土的北朝畫像磚,上面的出行、狩獵、舞妓等圖案是北方和中原兩種文化兼容幷蓄的風格;除此而外,還有享譽海內外的北魏千佛石塔、應縣木塔、崇福寺、鄂國公廟等更是少數民族所遺留的重要文物。

二、邊塞的軍事文化。

朔州地處塞上,正好在內外長城的包圍之中。內長城有雁門、寧武、偏頭外三關,外長城有著名的出塞西口——殺虎口。過雁門關,經朔州地區,出殺虎口,既為南北通商大道,又為南北重要的軍事要路。因此,朔州境內各種戰爭設施遺蹟星羅棋佈,如在山頭上隨處可見的烽火臺,再比如一些村子從村名就能看出來(小營、舊營、元營、金沙灘等)。

三、馬文化。

朔州境內最著名的古人就是現在命名的“峙峪人”,考古研究表明,峙峪人主要靠狩獵野馬為生,正是峙峪人拉開了朔州馬文化的先河。

及至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開始推行“胡服騎射”,使養馬、騎射成為趙國興盛的途徑。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派遣大將軍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並動用兵民築長城,於是蒙恬將軍便在朔州境內築城養馬,所築之城故名“馬邑”(今朔城區)。再往後,馬邑城歷經班氏、爾朱榮等以馬起家的氏族,世世代代以牧馬為重要事業,到了唐末,更是“代北士馬甲天下”。到現如今,我們依稀可以從許多村落的名字中窺得當時盛況之一二,如馬跳莊、上馬石、下馬石、馬蹄溝、馬營、馬莊、馬堡橋等。

朔州還有歷史悠久的佛文化,朔州境內,佛教名寺林立,甚至在應縣木塔(釋迦塔)二層和四層中各出一顆佛牙舍利,壓根凹槽鑲嵌有舍利子,為佛教至尊聖物。此外,佛教七珍、經卷諜度等佛家秘寶,應有盡有。

最近幾年,朔州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特別注重綠化環保,被中央評為“全國宜居城市”。朔州地肥水美,物華天寶,朔州人豪爽大氣,海納百川,歡迎大家來朔州遊玩。


三晉第一哈貨


朔州,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為省轄地級市,到目前為止不滿30歲。但是這一點兒都不會影響其悠久的歷史。

從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朔州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朔州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文明進程從未間斷,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朔州多民族雜居、位處邊塞地區、自古戰爭頻發、人民尚武、佛教文化深遠等特點,鑄就了朔州以下文化歷史亮點:

民族融合文化

朔州地處內外長城之間的塞上,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往來、徙居的重要基地,是北方遊牧文化同中原農耕文化交匯融合的熔爐。

邊塞軍事文化

朔州,是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爭戰的大舞臺。而今遺存的巍巍長城,險要的關隘,殘破的城堡,圮廢的烽臺,仍不失當年壁壘森嚴的氣勢。

源遠流長的馬文化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遣將軍蒙恬發兵30萬人北擊匈奴,收取河套內黃河以南地區,並動用兵民築長城。當蒙恬備胡築長城時,因當地盛產名馬,作戰又以騎兵為主。於是便在朔境築城養馬,所築之城故名馬邑(今朔城區)。

影響深遠的佛教文化

佛教從十六國時代的後趙傳入朔州,到北魏太和元年(477),平城(古朔州)有寺約100座,僧尼2000餘人。平城周圍有寺約6478所,僧尼77258人。今朔州地區有著名的顯明寺、安福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