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的開創者是成湯子履,其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一心歸之。公元前17世紀時,假借天道聲勢伐滅了殘暴的夏代末君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的中央王朝——商。
商王朝共傳30個王,但卻只經歷17代,這是因為其王位傳承存在著大量的兄終弟及,直到武丁以後,父死子繼才逐漸成為商王朝的唯一繼承製度,但此時的商王朝已經行將覆滅。因為成湯之子太丁未登位即亡,但他卻享有著與先王一樣的祭祀地位,所以《史記·殷本紀》記載的商王世系有31王。
成湯嫡孫太甲在位初期,暴虐亂德,不遵湯法,三朝元老伊尹將之放逐到成湯陵墓附近的桐宮。三年後,太甲悔過自責,伊尹遂將之迎回亳都而授之政。此即商朝歷史上有名的“伊尹放太甲”。此後太甲修德悔錯,諸侯皆歸,百姓以寧,太甲亦被商的後人們尊稱為“太宗”。在太甲之孫雍已統治時期,商王朝已衰,些許諸侯則趁機不來朝貢。而雍已之弟太戊即位後,憑藉超長的在位年限(75年),持久的貫徹著其治國撫民的國策,使商王朝再度興盛,憑此卓越功勳,太戊被后王尊為“中宗”。從成湯到第9王太戊時期,是商王朝從建立到鞏固並逐漸強大的階段。
商王朝第二個發展階段是第10王仲丁到第18王陽甲時期。此階段統治階級上層的權位鬥爭愈演愈烈,致使商王朝國勢總體上呈衰落趨勢,陽甲時已至開元以來國勢衰微最低點。據載,自仲丁至陽甲,廢嫡而更立諸弟之子,諸弟之子或爭相代立,造成了《史記·殷本紀》所說的“九世之亂”。而伴隨爭權奪位的則是頻繁的遷徙國都,從亳都經五次搬遷後到奄(今山東曲阜),此種局面直到盤庚遷殷後方才扭轉。
盤庚遷殷是商王朝由衰落走向中興的轉折點,在盤庚侄子武丁治下,商朝國力達至巔峰。武丁曾久居民間,從事稼穡等生產勞動,故可感知下層百姓的艱辛,亦可不避貴賤選賢任能,如提拔刑徒出身的傅說為相。由此“天下鹹歡,殷道復興”。
隨著國力的增強,武丁開始向時常入侵和騷擾商王朝邊疆的方國和部落開刀,主要對象有位居今內蒙古西部和陝西北部的邛方、山西北部地區的土方、陝西西部及甘肅一帶的羌方。甲骨文中記載的武丁對外戰爭中所動用兵員人數最多的一次即為討伐羌方,共計一萬三千人,而統領這支軍隊的則是中國古代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將軍婦好。婦好是武丁之妻,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的小屯村西北發現了她的墳墓,出土了象徵權力和威儀的青銅鉞。而那些被俘獲的羌人則成為了商人祭祀時需使用的人牲。武丁的開疆拓土,在空前擴大商朝版圖及締造巔峰國力的同時,亦客觀上為中原地區和周邊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
自武丁之子祖甲開始,是商王朝由盛轉衰,並最終滅亡的階段。這些商朝末代諸王大多是養尊處優之輩,不知稼穡勞作之艱,不聞下層百姓之苦,只沉溺於縱情享樂。而紂王更將這種腐朽發揮到極致,所謂紂,即“殘義損善”。紂王帝辛肆無忌憚的盤剝、壓榨域內百姓,將搜刮來的錢財充斥在“鹿臺”府庫,糧食則充溢在“鉅橋”大倉。而王族公卿稍有微詞即被施以酷刑,當時商朝三公分別是九侯、鄂侯和西伯昌,其中九侯被醢hǎi殺,即剁成肉醬;鄂侯據理力爭,卻被製成肉脯;而西昌伯僅僅表達了一絲絲嘆息之情,就被立即投進了監獄。紂王的肆意妄為消磨著商王朝的氣數,一些實力強勁的方國部落紛紛叛離。而紂王挑起的懲罰叛離方國部落的戰爭更是將商朝國力一點點的耗盡了。
此時王國西部出現了一個新興方國——周,其在姬昌修明政治,廣納賢才的治理下日益強盛。公元前1046年二月的一天,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一場大戰蓄勢待發。一方是姬昌之子姬發統領的各路諸侯聯軍,其中還有遠道自西南和江漢流域趕來的庸、蜀、微、盧、彭、濮等少數民族;一方是商紂王臨時拼湊起來的70多萬大軍。結果商紂王軍隊紛紛臨陣倒戈,引領周軍衝向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如此歷時六百餘載的殷商王朝在熊熊大火中走向終結。
閱讀更多 大明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