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天安門為什麼是五個洞?

鄭道慶


天安門的五個門洞,主要是為了彰顯皇權至上,因為在以前皇室宗親、封疆大吏、藩屬國王是三個門洞的。天安門中間最大的門是皇帝走的,旁邊兩個是皇室宗親走的,最邊上兩個則是三品以上官員走的。可以說五門是皇族的標配。

很多人就認為這個天安門為什麼會有五門洞,那時因為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門洞五道,體現的是帝王“九五之尊”。

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事實上還真的是這個不學無術的蔡京造成的,事情是怎麼一回事呢?

宋徽宗趙佶突然有一天想重新修建宣德門,宣德門原本是唐朝時期的古樓,宋太祖也曾經擴建過,一直都是三道拱門,可就是這位宋徽宗,他為人講究拉風,也就是派頭要足,現在來說就是裝X,他即位後立馬對宣德門進行擴建,整改,而這個任務恰好交給了蔡京,丟下一句話:“這件事就交給你了,無論如何你都要給我建成一個又豪華又派頭十足的城門來!”說來也是好笑,蔡京在書法上是一流水平的,可是文化水平跟不上,他苦思冥想,都想不出怎麼才能建造出能讓宋徽宗滿意的城門,然而有一次蔡京無意中閱讀《禮記》時看到,裡面就有個詞叫“天子五門”,蔡京想都沒想就出門吩咐下來,開始動工,建造出來後果然十分的拉風,顯得格外的大氣,宋徽宗拍手叫絕。

(宣德門示意圖)

要知道在北宋以前的城門可都是三道的,自北宋以後就不斷有五門的出現,正是因為蔡京這個拍馬屁的行為,到了後世五門竟然成了皇宮的標配,後代皇族一直沿用。其實當時《禮記》記載的“天子五門”的含義是皇宮要有五重城門,即皋、庫、雉、應、路五門,並非是並排的五門,然而恰恰是蔡京並不知道,他認為五門就是皇族的象徵!

(天子五門)

到了後來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五門就是天子的象徵,這種現象在國外都開始流行起來,因為天安門一開始也是三門的,到了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蒯祥設計並領銜重建了承天門。只是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也就是現如今天安門的雛形,這時的天安門是叫承天門,到了清朝才改名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貓眼觀史


有一種流傳廣泛的解釋是“九五之尊”的體現,比如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因此體現了九五之尊。

但是這樣說法究竟靠不靠譜,未知。

門洞五個,確實體現皇權至上。皇室宗親、封疆大吏和藩屬國王都是三個門洞的。

天安門五個門洞,各有各的用處,中間是皇帝走的,不過一年開不了幾次,只有重大節日才開,然後皇后結婚的時候,可以走,科舉考試三甲也可以走。

旁邊兩門是皇室宗親走,最外面的則是三品以上的官員走,因為只有三品官員才能面見皇帝。

當然門洞的等級並非是中國獨創,西方國家也已如此。

德國的勃然登堡門也是五個門洞,各個門的用處和天安門才不多,後來才能平民走。

最後,說一點,九五之尊的說法未知,是因為唐以前,基本都是三門,有個別出現五門,是為了彰顯皇家氣派。宋朝時五門才成為皇室的標配,但並非是九五之尊的體現,而是蔡京溜鬚拍馬的誤會。


五味社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

先說“三朝五門”

三朝五門是個主流說法,根據的東漢鄭玄注《禮記》所言,一曰“天子及諸侯皆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復言“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

我沒去扒拉《禮記》,因為我很清楚的記得《太平御覽·居處部十·門上》所記的:“《禮記》注云:天子五門: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魯有庫、雉、路三門,則諸侯三門也。”

所以“三朝五門”這句話是確實存在的。

這句話與五個門洞的關係

陸游所著《家世舊聞·卷下》有記:“蔡京本無學術,輒曰:“天子五門,今三門,非古也。”天子五門,謂皋、庫、雉、應、路,蓋以重數,非橫列五門。京徐亦知其誤,而役已大興,未知所出。”

“京徐亦知其誤”中的京,就是蔡京,而徐就是徐知常了。蔡京是否不學無術我不好肯定,但徐知常卻是板上釘釘的,因為他是個道士。這個徐知常幹過啥呢?除了引薦神霄派以外,最大的功績之一就是盜骨骸,而且盜的是陳摶的。

宋徽宗宣和年間,道士徐知常遊華山,見峽上有鐵索垂下,便攀緣而上,來到石室。見匣蓋砌側,打開一看,惟有仙骨一具,香氣逼人。徐知常整好石蓋,攀緣而下,並上奏微宗,微宗便派徐知常帶上御香一炷,取仙骨供養在宮廷。徐知常盤桓數月,仙骨無覓,再無所見。

不僅想偷,而且還沒偷成。再加上宋徽宗仨字,可謂是“奉旨偷屍徐知常”了,這麼一個人,我應該能肯定他是不學無術的……(這段是個傳說,只是講個笑話)

岔題了,糾正過來我繼續:

雖然按陸游所說,蔡京徐知常二人知道自己辦砸了事,並且已然是木已成舟了,那麼事後就糾正過來吧……皇帝們就不樂意了。起碼朱元璋肯定不樂意:“憑什麼啊,我漢人還不能建這個?不讓建那宋徽宗是不是漢人?他用了我就能用”。那再之後,朱棣怎麼得的天下大家都清楚,那肯定也得接著用,老子的遺願壞的咱不守規矩可以,但這無傷大雅的……於是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就此成了紫禁城的大門口。

而後到了清代,清人肯定自詡正朔啊,那……那明朝這麼幹了我們也就繼續唄。再說拆了壘牆又難看又花錢……於是五門就繼續留下來了。

五個門洞的意義

有人講九五,講易經,然而真不是。上面提到了《禮記》那麼可想而知這五個門洞更多的要代表儒學。儒學最受皇家熱捧的是誰?肯定不是三易,而是董仲舒,為什麼?天人感應學說,五德始終說……誰當皇帝誰都會用的好說辭啊,丟一邊多可惜?並且我們都清楚有句話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承運承的是什麼運?五運,也就是金木水火土。這個事情在宋太祖《登極敕書》中也宣揚過:“以五運推移,上帝於焉眷命,三靈改卜,王者所以膺圖。”(見《淵鑑類函》第四十六卷:帝王總載十)


那再說“三朝五門”的蘊意就簡單了,在與天人感應配上之後,我們就知道皇帝們為什麼不樂意去掉五門還要繼續堅持了,因為三綱五常。三綱即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五常則是“中俄英法美”……串了串了,五常即是“仁義禮智信”,也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倫的另類含義。


所以皇帝們有什麼理由不維繫這五個門洞呢?畢竟進出一次就感受一次,忘了的話問問旁人,被嗤笑之餘更能牢記如“皇帝你就是我地親爸爸”這種話。(感覺導遊不會講這個的,太長,九五之尊多好,就四個字。一說就懂,一懂就信,萬試萬靈啊簡直是……順帶還能弘揚封建迷信,強化風水堪輿的崇高地位。)


毅而三思吳六奇




天安門置五個門洞,最主要的原因是和我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有關。門之用,行也;五門者,五行也;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



根據《周易》後天八卦的五行規律,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方,時為春天,五行屬木,象徵萬物初出,生機盎然;斗柄指向南方,時為夏季,五行屬火,象徵萬物皆現,興盛發達;斗柄指向西方,時為秋天,五行屬金,象徵萬物成熟,天下收斂;斗柄指向北方,時為冬季,五行屬水,象徵萬物閉藏,含元固本;當斗柄指向西南之隅,時在夏秋之間,為一年四季的中間,位在後天八卦的坤位,五行屬土,象徵萬物致養。五行,是萬物隨時間而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



儒家講中庸之道,重中正之德,故以中為貴。天安門五個門洞中以中門最為高大就是這個道理。五個門以中門最為尊貴,稱為九五之門。這裡的“九”與“五”皆為五行之數,“九”為五行之金的成數,五行中金為至剛,金之成數為至剛之數,故“九”為至剛之數,象徵陽剛。“五”為五行之土的生數,土的生數為五,成數為十,十是滿數,數滿則隱;五為用,十為隱,故以五象徵土德,居中為用。《易·說卦傳》曰:“乾為天、為金”,又曰:“坤為地”,故“九”代表乾,為天;“五”代表坤,為地。那麼“九五”就代表乾坤、天地,故“九五”也是古代天子的象徵,稱為“九五之尊”。“九五之尊”行“九五之門”,故五門中的中門是帝王專屬之門,只有天下至尊者可以通行,一般人是沒有資格走中門的,否則就是僭越行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至上,人民萬歲,故人民代表應該是可以走中門的。



其它四門分屬木火金水,當各有象徵意義。本人冒昩妄測,木與火代表春夏,萬物之所出也,故木與火為出門,外行也。《易·說卦傳》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金與水代表秋冬,萬物之所入也,故金與水為入門,歸於內也。《易·說卦傳》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



天安門城樓,其用為觀禮臺,故天安門的設置必以古代禮制為規範,其一磚一瓦,一門一柱都應該是有講究的。如其上十柱九閣,其下五門,就是應“九五”之數的。


子夏故壇


不光天安門,宋朝以後的很多城門都是5個門洞的,據說這是北宋權相蔡京的“傑作”,但蔡京是北宋人,紫禁城是明朝永樂年間才開始修建的,跟蔡京啥關係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南宋陸游的筆記小說《家世舊聞》曾記載:

“先君言:宣德門本汴州鼓角門,至梁建都,謂之建國門。歷五代,制度極庳陋,至祖宗時,始增大之,然亦不過三門而已。蔡京本無學術,輒曰:“天子五門,今三門,非古也。”天子五門,謂皋、庫、雉、應、路,蓋以重數,非橫列五門。京徐亦知其誤,而役已大興,未知所出。”

陸游曾聽自己父親講過,蔡京在主持修建汴京的宣德門時,為了迎合宋徽宗,搬出《禮記》“天子五門”的記載,說只有在城門上建五個門洞才能顯得“高大上”,於是宋徽宗批准了他的設計。

實際上,這裡的“天子五門”是指“五重門”,並非橫著排列的五門,比如清代時的“五門”由外至內的順序就是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

在北宋當時,雖然有人知道蔡京的解釋是錯誤的,但工程已經開工不好變更,於是乾脆就將錯就錯,把城門建成了5個門洞。

令人疑惑的是,蔡京一向以“權臣奸相”和“亡國老賊”的形象遺臭萬年,就連現代的鍵盤俠們都知道5個門洞是錯誤的設計,那麼明清兩代儒士輩出,勢必對此更為清楚,但他們為何仍然沿襲了這一不符合古代禮制的錯誤做法呢?

筆者以為,這一設計雖然不符合古制,但卻正應了皇帝“九五之尊”中的5這個數字,與3個門洞的設計相比,更突出了皇帝的尊貴地位,因此被後來的朝代所接受,無論是南京故宮,還是後來新修建的北京故宮天安門都使用了5個門洞的設計,也就是如今天安門的模樣。

這件事正如魯迅所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天安門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稱“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稱“天安門”。簡單來說,天安門的形象是一個紅色房子加上五個門洞,那為什麼是五個門洞呢?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皇帝為九五至尊,所以皇宮內的事物常見九、五,如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五個門洞同樣如此。

”九五“出自《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演變為皇帝的專用代稱,門洞數為五個,確實可以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親王等的府邸只有三個門,但五門洞的起始跟九五沒太大關係,而是跟題中所說的宋朝權相有關係。

在宋以前,五門洞建築寥寥可數,夏商周三代多為單門洞,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多門道。直到漢代,漢惠帝給長安城建城門,才出現三門洞,此後千餘年,三門洞一直佔據主流。

到了唐朝,才出現五門洞的情況,但也很少。據記載,唐長安城郭城南側中門明德門、大明宮南側中門丹鳳門為五門洞。但這兩個門是個面子工程,只是為了彰顯皇家氣象,中間三個門平時不用,只有皇帝祭祀才打開。元大都宮城南門崇天門以及明南京故宮午門、明清北京天安門、端門和午門。在唐以前,都城正門和宮城正門多為三門道,唐代兩座五門道城門是為了彰顯皇家氣象,不屬常例。

下一個出現五門洞的是北宋汴梁宮城南門宣德門。

宣德門本為唐代汴州鼓角門,只有兩個門道,很不符合皇家氣象,於是宋太祖擴建汴梁城時,將其擴建為三門道。

宋徽宗即位後大規模營建宮城,工程由權相蔡京主持。據陸游《家世舊聞》記載,蔡京認為《禮記》中載“天子五門”,而此時宮城正門只有三個門洞,實在太簡陋,必須大興土木擴建。

但《禮記》中“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鄭玄所注)指的是天子所居處要有五重城門,而不是一道門有五個門洞。蔡京不學無術,在那裡瞎扯,他的門客為了恭維討好,還把唐朝大明宮丹鳳門也是五個門道的先例扯了出來,於是擴建勢在必行。

這個由於蔡京皇帝馬屁造成的誤會,最後卻成了定製,自宋徽宗重修宣德門起,五門道成為了皇宮制度性標配,元明清三朝皆沿襲之。

如此長時間的五門洞,已經不像唐朝那樣是個面子貨了,它也有自己的功能。

由於人口增長,所以單門洞逐漸無法適應時代,慢慢變成雙門、三門,同時為了防止進城和出城發生擁堵,多門洞衍生出交通分流的作用,三個門洞,一個運貨進、一個運貨出,中間人行,既緩解交通壓力又保障交通安全。

當然,這是城門的作用,對宮門而言,來往人員根本沒有那麼多,它的作用是禮儀上的,也就是用來分清出入者的等級。

元朝之前皇宮正門的出入方式為左文右武,這標識著皇帝對文臣的重視(元朝尚左)。但是這裡有個問題,那就是左右究竟是按皇帝朝向算還是按大臣入宮的方向算?爭來爭去的結果就是明清時期的承天門(天安門)。

天安門五個門洞逐次縮小,中間最大的只有皇帝才能走,兩側稍矮的供宗室王公使用,外面兩側的則供三品以上官員通行。人員等級按照門洞大小安排,左右之辯就徹底解決了。


平沙趣說歷史


這是中國文化的“極致”和“正統”文化。

中國有九州,制九鼎,主久遠。中國文化有五行,五福臨門,五穀豐登,“九五至尊”,是皇家與皇帝專用文化。“四面八方”,兩儀分四象,四象有八卦。獨缺“九五”,九州有中州,四面八方取之於“中”,八卦為八方,八方為八極,八極歸太極,太極為一,為中,為陰陽。五行土為中,“九五至尊”就是“中央”、中心。

五門,五福臨門,東西南北中,中央為正門,天子之門,天子走正門,皇家大典,舉行國典,都必須走正門,走大門。大臣、嬪妃走側門,王侯、娘娘,男女有別,各有“門道”,這就是中國的禮儀文化,也是中國規矩,皇家規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乃泱泱大國,必須用文化加以治理,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凝聚力,這就是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

北京,大明帝都,國之經典,設立五門,正典國家。這就是“五門”之文化。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天安門的五個洞(門)與一個阿諛奉承的故事有關。很多人不會幹別的事,只會幹一件事,就是討上級領導喜歡的事兒。還不說,這事做好了,可官運亨通,享譽千年。


宋朝大臣蔡京就是這樣一個主兒。為了將天安門(原來是宣德門)由三個改為五個,可謂絞盡了腦汁。改為五個門,他第一個理由就想到了“九五之尊”,皇帝貴為天子,當然得修五個門才能彰顯皇家氣派。但是要想皇帝老兒的喜歡,這不足以說服,還需要依據。


於是他令門生找依據。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了。原來《禮記》中有記載,天子五門,意思是天子所居得有五重門,為“皋、庫、雉、應、路”。

雖說有點差強人意,但牽強附會也還說得過去。有了這兩條理由,蔡京就拿著書樂顛樂顛地到宋徽宗那兒討好去了。這樣天安門的“五個洞”就流傳下來了。

故事是故事,有書君還是將其原因歸納總結下和讀者分享分享,總的說來有三種說法:

一、天安門的五個洞與九五之尊相關聯。

小時候,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對天安門簡直是神往。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畫天安門。一直記得老師的解釋“一間紅房子加上五個洞就是天安門。”後來才知道,天安門曾是帝五住的地方,而帝王貴為“九五之尊”,因此建五個門洞也就不足為怪了。

九五之尊的來源:九五從古代以來一直是皇家最喜歡的兩個數字。一種說法是古代將數字分為陰和陽,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中9為首,5為中,因此用九、五象徵權威。另一種說法是來源地《易經》,六十四卦中乾卦為首卦,乾卦是由六條陽爻組成,從下往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的意思是此爻為陽,五為第五爻,因此九五又是乾卦中最好的爻,好中有好,九五就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最好的了,因此九五就代表了帝五之相。

在古代,五個門洞象徵著不同等級。在西方國家也是如此,門也分等級的。如德國的勃然登堡門也是五個門洞,各個門的用處和天安門差不多,剛開始也只有貴族通行,後來平民才可經過。


在清朝時,天安門的正中間,是皇帝專屬,正門的設計者是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兩側的是宗室王公用的,最外面兩側是三品以上官員用的。一般來說是什麼等級就開什麼門通行。

二、天安門的五個洞與傳統禮制三綱五常有關。

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三、天安門的五個洞與五運相關。

在我們看古代電視劇時,經常聽到這句話“奉天承運,天子詔曰”,這裡的承運,指的是五運,即金、木、水、火、土。

天安門五運齊全,也象徵著國運亨通,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是五個洞了。  

天安門,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天安門是明朝和清朝時期的皇城的正門。原來叫“承天門”,後來到了清朝時期才改為天安門,意思是“外安裡和,長久治安,皇帝為天之子,順應天命實行皇權。”

中間的門最大,過去只有皇帝可以出入。現在正中間的門上有毛主席畫像。左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右邊是“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體現了我們中國人希望萬世千秋和崇尚和平的心願。



天安門,不愧是國家的象徵,一景一點,一磚一瓦,一個數字都蘊含了不同的含義,意義深遠。現在,天安門開放,沒有等級的劃分,我們老百姓也可隨時到天子腳下去走一走,看一看了。無論是誰,無論在哪兒,此生一定要到天安門,過一過洞,體驗一下九五之尊當皇帝的感覺。天安門歡迎你,北京歡迎你。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好說,只有起初的設計者才真正知道是為什麼。現代人根據歷史資料去加一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往往不夠正確。正確不正確說說也無妨。討論討論總是很有意思!中國無論男女老少,大凡到過和沒到過天安門的人都知道首都北京天安門是個美麗而向望的地方。它同‘’萬里長城‘’一樣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之一,但是為什麼天安門有五個門洞就是個‘’仁者見仁,知者見知‘’的問題了。人人皆知中華文化(明)博大精深,祖國曆史源源流長,這‘’博大精深源源流長‘’似乎都與《易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五‘’本身就是個數目,由四加一而得。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範圍內剛好據中,而且其左右兩數一一對稱,之和恰好為十。一加九得十,二加八得十,三加七得十,四加六得十。‘’中‘’即中心之意。在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裡以為‘’中‘’是最合乎天理的,以中開始各有對稱。

與‘’五‘’有關的事物大都於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直接聯繫,。‘’五‘’。
象徵著權力、尊嚴、高貴、和諧、吉祥、平安、長久、永恆……等。


菱形一角


天安門是一座古城門,共有五個門道(就是題中說的洞),二層九扇城樓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九五之尊的意思。

《易經》裡提到九為陽數(奇數),五為中數,九五之尊代表帝王,故宮裡很多建築材料都是九或五的倍數,如九龍壁。所以很多人認為明代蒯祥設計天安門的時候是按照這個來建造的。


門道和二層城樓門其實並不是一回事,我們按照歷史演變看看五個門道是怎麼來的:


唐朝之前的城門均為一門多道

以一門一道和一門三道為主,到了隋唐基本定型為一門三道。

認可最多的是說中間是君王的御道,兩側是大臣通道或者重大典禮的車馬道。

在唐以前,都城正門和宮城正門多為三個門道。


從大明宮開始有五個門道

大唐盛世為了彰顯大國風範轉變為五個門道,下圖為紀錄片《大明宮》丹鳳門。

宋代延用了這個規制,到宋徽宗年間營造宣德門,工程由蔡京主持。蔡京堅持認為《禮記》中記載“天子五門”,而此時宮城正門只有三個門道,太過簡陋,便開始大興土木擴建。

其實《禮記》中記載的是指“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指的是天子居所應該有五重城門,而不是一個門有五個門道。

蔡京和他的黨羽牽強附會又提出之前唐朝丹鳳門也是五個門道,於是營建了五門道的宣德門。

至此,五門道正式成為皇宮制度性標配。

到了明朝建承天門延用了這個規制,到了清朝承天門改名為天安門。

所以這裡的五個門道並不是象徵“九五之尊”,而是蔡京拍皇帝馬屁的誤會。


本人長期致力於傳統文化推廣傳播,以上文字內容均為原創。

「傳語風光共流轉,歡迎關注傳語君,做傳統文化我們是認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