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有沒有所寫的小說與文學評論兼優的人物?

羈文


有啊,餘華就是一個。餘華不僅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而且是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代表作有《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餘華早期的作品帶有先鋒和實驗的性質。多是中短篇小說,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十八歲出門遠行》《一個地主的死》、《河邊的錯誤》、充滿荒謬和暴力。從《在細雨中呼喊》開始,作品不再晦澀難懂,筆觸變得簡潔充滿張力,直抵人心,獲得廣泛的共鳴。其中《活著》還被張藝謀拍成了電影。其作品被翻譯成多個國家語言。漢學家顧彬就對餘華推崇備至。

餘華不僅是當代傑出的小說家,而且還是文學評論家。著有《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等隨筆和雜文集。我手頭就有一本餘華的隨筆集《內心之死》,收錄了十幾篇文學評論。這些隨筆即是文學評論,也是讀書筆記,從小說如何敘述這個角度,深刻探討了國外文學大師的作品。這本集子就放在我書桌上,沒事就看看,很有啟發。


蝸牛會發電


一代宗師級學者 作家錢鍾書堪當此稱號。

創作出風行不衰,受各個層面讀者,包括文學界廣泛認可的小說,又是重量級文學評論家,說一位,必能毫無爭議就是錢鍾書先生。

錢鍾書是公認的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值得一提,他和楊絳伉儷都是我國頂級學者,文學家。圍城 這部小說,只不過是他業餘時間,隨便一寫,就成了傳世經典。他主業還是偏重文學,美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我曾收藏過一套 錢先生的 管錐編

是先生於1960至1970年代寫作的古文筆記體著作。全書約一百三十萬字,論述範圍由 先秦迄於,用文言文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成。此書考論 詞章及 義理,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其間多有新說創見。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所論除了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 社會科學、 人文學科。

本書堪稱“國學 大典”,是 錢鍾書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學術著作,是其主要學術代表作之一。

《管錐編》輯錄《》27則、《》60則、《 左傳 正義》67則、《》58則、《 老子 王弼 注》19則、《 列子 張湛注》9則、《》31則、《 楚辭洪興祖補註》18則、《》215則、《》277則,共計781則,近130萬字。書中 旁徵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對《 周易》、《 毛詩》、《》、《 史記》、《 太平廣記》、《》、《》、《 焦氏易林》、《》以及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而 縝密的考證和 詮釋。其中以《 太平廣記》、《》二種耗力最巨,佔全書近半篇幅[1]。

估計我一輩子也研究不透。

錢鍾書(鍾仰先,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號槐聚,中國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江蘇無錫人,畢業於清華大學,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錢鍾書是現代文壇上獨一無二的以諷刺為基調的小說家,其作品多深刻揭示社會和人類陰暗面,將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態都鞭撻得無所遁形,代表著作有《圍城》《談藝錄》等。

1910年10月21日(宣統二年十月二十日 ),錢鍾書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教育世家,伯父錢基成,父親錢基博(子泉),叔父錢基厚(錢孫卿)。

1925年,錢鍾書十五歲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辭類纂》《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 等選本,從此開始系統閱讀,是一生治學之始。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園,不僅因為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高到讓同學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錄取。

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3年,與楊絳訂婚。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任教。

1935年,以第一名成績(87.95分,為歷屆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英文系留學,與楊絳同船赴英。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之後隨妻子楊絳赴法國巴黎大學從事研究。女兒錢瑗出生。

1938年秋,與楊絳乘法國郵船回國。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國立藍田師範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

在湘西兩年。完成《談藝錄》最初部分,約相當於《談藝錄》初稿的一半。完成《圍城》 的佈局、構思,有《中書君近詩》一冊。有論文《中國詩和中國畫》。此文後來收入了《開明書店二十週年紀念文集》《舊文四篇》和《七綴集》。

1941年,由廣西乘船到上海,珍珠港事件爆發,被困上海,任教於震旦女子文理學校,其間完成了《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散文隨筆集《寫在人生邊上》由開明書店出版,是“開明文學新刊”之一。寫作《圍城》。其時困頓於上海淪陷區時期的經歷和情緒,對《圍城》題旨和書名的確定有重要的影響。

1945年,抗戰結束後,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在其後的三年中,其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詩文評《談藝錄》得以相繼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回到清華任教。

1949—1953年內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並負責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調整,清華改為工科大學,文科部分併入北京大學。錢鍾書擺脫教務,在文學研究所工作。

錢先生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到之處並不在於體系性的建構,而是從幽微處發端,在幾千年浩瀚的文化時空中縱興穿行,他的魅力就表現在與傳統相向時那會心一笑的默契和超脫中。這種獨到的悟性是理解中國文化精髓的關鍵,也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有別於西方理性思維的高妙和獨特之處。


雅趣邢軍


這樣作家還是很多的: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是魯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統地論述中國小說發展史的專著,這部專著從遠古神話傳說講起,至清末譴責小說為止,完整地論述了中國小說的起源和演變及特點。魯迅同時代作家的作品有許多受到魯迅的口誅筆伐。魯迅還重視提著年輕人他的文學思想影響了蕭紅、蕭軍等年輕的作家。

楊絳,我認識楊絳先生是八十年代買過她寫的下本論文集《春泥集》,裡面的內容包括:堂吉訶德和《堂吉訶德》、重讀《堂吉訶德》、論薩克雷《名利場》、藝術與克服困難——讀《紅樓夢》偶記、李漁論戲劇結構等。楊絳先生也寫了多部小說,晚年一百多歲還寫了傳記文學《我們仨》。




半支蓮6


我來回答一下。

有。誰呢?遠的不說,近代的魯迅,就是一個小說寫得好,文學評論兼優的人物。

一、魯迅在小說上的成就

  1. 數量頗豐,魯迅的小說,主要收錄在三部作品集裡《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都是短篇小說。其中,《吶喊》收錄小說14篇;《彷徨》收錄小說11篇,《故事新編》8篇。事實上,魯迅曾經試圖創作一部長篇小說《楊貴妃》,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完成。

  2. 成就巨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小說《狂人日記》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石”,是中國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此外,魯迅的小說名篇《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藥》等,不僅一直列入中小學課本,其所展現的創作水準,也是攀上了當時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高峰。並且,為中國小說殿堂貢獻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趙七爺、閏土等眾多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的人物形象,足以奠定其在小說文壇的巨擘地位。

二、魯迅在文學評論方面的成就

先來說一個經典名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點評司馬遷皇皇鉅著《史記》的評語,也是歷代對《史記》評價最精闢、最傳神的一句話。足見魯迅在文學評論方面的獨到與卓絕。

事實上,魯迅真正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被小說矇蔽。在魯迅自我評價中,小說不過是工作之餘,為敷衍朋友,作了一些消遣的讀物而已。

魯迅在學術上的真正成就,是完成了《中國小說史略》這部恢弘鉅著。

《中國小說史略》上起古神話傳說,下迄清末譴責小說,網羅古今、氣吞全牛,填補了彼時中國小說研究的歷史空白。 其見解精闢,材料豐富、線索明朗而清晰,是中國小說研究上多得的經典之作。很長一段時間,這部書是大學文學專業必備教材、必讀書籍。

“一空依傍,自鑄偉詞”,這是王國維對關漢卿元雜劇的評價,放在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上同樣適用。魯迅在一片前無古人的荒原上樹立起一座豐碑,開宗立派,沾溉後人,功德無量。即使沒有其他領域的成就,僅憑一本《中國小說史略》也足以樹立起魯迅在文學史上的高大形象。


參考文獻:

王士麗,《淺談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媒體任


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 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 [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醬酒說


1.魯迅,一個看透中國人本質的人。創作短篇小說居多。

2.溫瑞安,著有《四大名捕》

3.金庸

4.古龍

5.韓寒著有《三重門》

6.梁羽生,著有《白髮魔女傳》

還有趙樹理、孫梨、郁達夫、艾青、冰心、丁玲、周作人、張愛玲、蕭紅等等。


醉城蠻瘋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寫作者通過寫作評論,表達自己對該作品美學價值的認識和評價,啟發和幫助讀者提高欣賞水平,對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確而有益的批評和建議。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論批評》)這種評論,“是一種洞察過去,啟發未來的禮物”。“只有當評論是苛刻的、有破壞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誤解的時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歡迎評論,並且接受有益的(富於建設性的)評論”。(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評論一部文學作品、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現象,必須掌握批評的標準。文學評論的標準有政治標準、思想標準、歷史標準、社會標準、藝術標準、美學標準等等。用不同的標準來評論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我們應該用美學標準和歷史標準來衡量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所謂美學標準,指的是藝術規律和美的原則。別林斯基指出:“確定作品美學上的優劣程度,應該是批評家的第一步工作。當一部作品經不住美學分析的時候,也就不值得對它作歷史的批評了。”(《關於批評的話》)美學標準的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分析作品要從分析藝術形象體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實、生動。這裡講的真實性,不僅包括“客觀真實”,也應包括“主觀真實”。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把人寫成一條蟲,仍是來自對現實的人的思考。它是對“客觀真實”的一種“變形反映”,滲入了作者“主觀真實”的成份,仍然是真實地揭示了現實關係中人的本質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記,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達到的高度,看是否達到“以一當十”的境界。典型化不僅指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緒、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形式的優劣好壞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強弱。要考察作家對藝術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達到完美的程度。忽視形式美的觀點是版面的,因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互為表裡、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發揮不了文學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創作,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創作需要激情批評也需要激情。沒有激情,沒有審美感覺,就無法進入美學的批評。所謂歷史標準,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作品放到它所產生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實際中去考察。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離開一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氛圍,就無法對它作出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說明。這就要求我們把作家、作品放在歷史的發展中,放在一定時代的、社會的、民族的生活環境中去考察。用中國的古話講,就是“知人論世”。用歷史標準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產生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真實,深廣程度如何,有沒有表現出深刻的歷史感和新鮮的現實感。此外,還要考察作家主觀方面的情況,研究作家的創作實踐和創作個性,弄清作家是在什麼情況下,怎樣寫出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氣質如何等等。總之,要把這一切作綜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點,以偏概全,任意褒貶。美學標準和歷史標準是統一的,兩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離開來。前面分開來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評標準表述為“美學——歷史”標準,就更貼切。總之,文學評論作者應該把美學標準與歷史標準結合起來,把思想和藝術、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評論和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一)閱讀閱讀對於文學評論來說,是佔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閱讀範圍。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裡,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瞭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鑽得透一點,深到能產生真知灼見為止。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後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為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麼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裡發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於被評論的對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一般採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如金聖嘆評點《水滸》、《三國演義》。還要通過閱讀培養複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蒐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並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定題也稱為“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第一種,為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於一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後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準作品。應該選擇什麼人的哪一篇作品,這是有標準的。標準就是:

(1)作品的價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權衡一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麼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於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一種作品代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因為,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展,提高一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鐘,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醜。

(2)現實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凡是現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為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選作品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於人物塑造、矛盾衝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於藝術意境、感情抒發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來確立。由於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新,評出新水平。對一篇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安排,是評某一細節,還是評全篇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一雙慧眼。培養“眼力”,可以採取兩個辦法:一是選取。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因為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在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名篇,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範圍,選取一些有意義之點。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福》,可以確定一個範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典型,成功在哪裡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二是甄別。主要從三方面鍛鍊自己的甄別能力:一,作品中什麼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麼是要捨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麼是自己對於作品的真知灼見,什麼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一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評論多數評論是基於以下五個問題:

1.這部作品說些什麼?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麼?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作嗎?

第一個評論的問題,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現象。主要應對“誰”、“什麼”、“何處”、“何時”、“為何”和“如何”給予正確的答案。目的在於明確作品所反映的具體內容,並且把作者所經驗的與自己所經驗的聯繫起來。

第二個評論的問題,在於闡明作品的主題。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才能具備。要正確評論作品的主題,一般要從:一、內容釋義;二、感覺感情;三、語言調整;四、作者意圖等四個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為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為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並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為了公平、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於作品的價值的。一篇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學評論。“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通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歷史性(對於另一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於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的評論作品,為我們學習評論提供了範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學習到有益的評論方法。

(四)寫作文學評論屬於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於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於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一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這些論據一定要準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一篇立論的評論,還是一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為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準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偶然回眸


古代和現在都有這樣的人物,曹魏時代建安七子曹丕就是一個,現在魯迅的小說和評論都不錯,圍城的作者錢鍾書評論文章也很好,再近代的餘華也是時代的佼佼者


齊魯書畫院楊老師


目前還沒有,類別太多,現在公正無私太難


文身師豪情龍哥


魯迅先生全能文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