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即墨第五大河——桃源河的過去和現在

即墨第五大河——桃源河的過去和現在

(膠濟鐵路桃源河大橋)


桃源河,即墨的第五大河,是大沽河左岸支流。因發源於普東桃行村,故命名為桃源河。


“桃源”二字想必大家並不陌生,比喻世外樂土或避世隱居的地方。典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清同治版《即墨縣誌》中記載:那城河城西五十里由泊石橋南入海。記載的比較簡略,“那城河”,即現在的桃源河。


到了清末,周銘旗編寫的《即墨縣鄉土志》中對桃源河記載的就比較詳細:桃源河(即那城河)源出桃行疃(治西三十里屬福海鄉姜家莊社)前,西流經洪溝、那城、辛城諸疃至官莊(入西移鄉)北,合泉兒堐(膠地)、蕭家泊子之水南轉至趙家堰,東合慶餘河(源出時於莊西,西南流)。西南歷膠地至黑石堐入海,約行境內二十餘里,經福海、西移兩鄉。


現如今,桃源河流經即墨、膠州、城陽三地。自源頭普東社區桃行村向西經南泉、藍村,在膠濟鐵路橋處入城陽棘洪灘境流向西南,在李哥莊姜新村前匯入大沽河,最終注入膠州灣。全長36公里,流域面積308平方千米,其中即墨區境內的流域面積為160平方千米,河道長22公里,河道寬度40~80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


桃源河有四條大的支流:發源於毛子埠村的小辛河;發源於時於莊村西的慶餘河;發源於王演莊的三泉河;發源於藍村西部的李家莊河。


即墨第五大河——桃源河的過去和現在

(範溝疃通藍村桃源河橋1977年建)


即墨第五大河——桃源河的過去和現在


即墨第五大河——桃源河的過去和現在

桃源河中下游流經的區域地勢低窪,每當汛期或上游暴雨,河水時常滿溢潰堤,再加之膠州灣海水的頂託,兩岸是一片汪洋,東西橫亙有5公里之多,往往要等到翌年春天才水消地幹。


桃源河有記載的洪澇有:


康熙七年(1668),農曆六月淫雨連綿,平地波濤迅漲,田禾淹沒,民地泥塗。


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沽河、桃源河水溢氾濫,藍村民房大半被沖毀。


光緒五年,(1879),7月2日風烈雨暴,拔樹倒屋,桃源河沿岸積水數尺,一片汪洋。


《即墨縣鄉土志》記載桃源河的雨汛期:時有河水滿溢,形成汪洋一片,高粱不露頭,漁船可通航。


通過歷史記載可以看出,每當桃源河洪澇之時,兩岸田地被淹、牆倒屋毀,兩岸人民苦不堪言,因此,各個時代的政府都對桃源河進行過治理。自民國至今桃源河的治理多達十幾次:


民國五年(1916),即墨縣長汪雲賓呈請巡按使,以工代賑開挖疏通河道,並撥款2000銀元,置河務總局,下設3個分局,分三段開挖:北段自官莊至橋西頭;中段自橋西頭至上馬王林莊;南段自王林莊至河套大澗。沿河各村按丁出工,開挖河道11000多畝,經一年工程竣工。沿河“以前僅種春季,今則秋禾已無水害。民受益,喜於歌。”


民國三十五年(1946)9月1日,國民黨山東省水利廳技術員門錫恩在勘察桃源河下游災情,並協助即墨縣排除桃源河積水的報告中稱:“民國五年,附近居民為宣洩積水,自行開渠一道,引水南流,下游假大沽河以洩入海,此即現在的桃源河也”。“河槽深不及2米,兩岸均無堤防,雨季兩岸漫溢,田禾悉被淹沒,濟青公路為之沖斷”。


國民黨政府為內戰之需,為了確保濟青公路暢通,動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魯青分署補助的麵粉834袋,調用沿河民工18879個,在千河下游3000米段,開挖淤泥1.5萬立方米,“宣洩積水,以維交通”

1952年11月14日,即墨縣人民政府組織萬名民工治理桃源河,疏浚淤泥,加寬河床,修築堤壩,挖土770298立方米。  


1954年6月,膠州、即墨兩縣動用民工15萬人,開挖桃源河河道。


1959年11月~1960年6月,在上游挪城村西建中型水庫一座,減輕了桃源河49.7%的洪峰。


1966年,在範溝疃村西建攔河閘一座。


1976年將河床挖寬,沿岸築堤、沿堤植樹。這些措施,大大減輕了澇災的威脅。


1986年引黃濟青工程開工建設,由於桃源河流經即將建設的棘洪灘水庫庫區,對桃源河進行改道,總流向不變,將原河道改為從膠濟鐵路趙家堰鐵橋處,沿棘洪灘水庫大壩西側下行,在棘洪灘魏家莊村西匯入老河道。共動用人民子弟兵四個團5000餘人。新改的河道寬100米,全長7.73公里。至1987年,左岸堤壩防洪標準可達5年一遇,右岸堤壩防洪能力尚不足3年一遇。


又經過上世紀90年代到2014年20多年的綜合治理,現在的桃源河已經今非昔比,春夏之際,岸邊葦草茂盛、鷗鳥翔集,河中魚躍蚌肥。蓄水能力也明顯提高,其防洪能力也大大增強。

即墨第五大河——桃源河的過去和現在


尋訪桃源河,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桃源河中游兩岸的村莊命名都是某某“屋子”,諸如王家屋子、管家屋子、崔家屋子、姜家屋子等。即墨村莊村名帶“屋子”的幾乎都集中在這一區域,最多時有15個“屋子”村。現在猜測,當初建村的先人,見此地葦草叢生,斷定必能生長莊稼,便搭建低矮簡陋的小屋棲身紮根於此,後逐漸形成村落,命名為“屋子”。


時至今日,在政府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下,這些村莊已經變的美麗富饒,整齊劃一。其中王家屋子村還被評為即墨區級美麗鄉村示範村。


巧的是桃源河主要流經的三個區市的三個鎮級行政單位藍村、李哥莊、棘洪灘,正是當今青島注重發展的三個鎮級小城市。青島市對桃源河流域也制定了以生態、旅遊、休閒為主的開發新方案。


桃園河流域,成為富庶之地,成為一片發展的熱土,前景十分美好!


“桃源一水潤三縣,寶地千秋澤萬家。”

願沿岸的經濟快馬加鞭,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作者:江崇德,即墨江氏十九世,南泉慶餘屯村人。愛好文史。從事烘焙行業,經營山德森烘焙坊(南泉、棘洪灘兩個門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