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們老家方言怎麼說饅頭?

娛樂小練兒


我們這邊把饅頭叫大饃或饅頭。

最好吃的饅頭要數我們小時候,在農村老家吃的了。那是老人們用長在田間地頭的一種花,做的一種叫“酒廚子"發的面,有一種甜甜的酒香味,特別好吃。

但現在的人都不會做了,那種技術也失傳好多年了。現在都用酵母代替了,但味道是代替不了的。好多次夢迴故鄉,好像又吃到了😀

我們這裡的人都會做吃的,又注重養生,愛吃五穀雜糧。所以在饅頭裡就注入了五花八門的營養元素,有玉米,南瓜,黑米,蕎麥,紅豆,芝麻;還有用蔬菜,水果榨汁兌入裡面,應有盡有。

但我最愛吃的還是麵粉做的饅頭,我喜歡吃麵食,尤其愛吃沾著腐乳和辣椒醬的饅頭。儘管它不是小時候的味道。但卻是另一種美味。更何況饅頭還有養胃的作用呢,而我的胃也需要。

蒸饅頭也有技術含量的,你知道嗎?我蒸的饅頭從沒出現夾生不熟,一切都是剛剛好。這個技巧得益於我大媽,是她告訴我說;“蒸慢頭一定要冷水下鍋蒸,不要等水燒開了再蒸,這樣蒸出來的才好吃。"

兒時的許多記憶都模糊了,唯獨這個還記憶猶新😬

我是竹林小館,請關注我,讓我們一起聊聊生活中的那些事😊

圖源網絡





竹林小館


饅頭我們當地叫饃饃,平時自己吃的饅頭做的小些,以前紅白喜事都要蒸大饅頭,一般有大碗乃至小盆子大,儀事上主要親戚還有把大饃饃擺出來,意思是看哪家蒸的饅頭又大又白,事後都要議論。所以有些地方誇小孩有出息,考個好大學或做成功一件事,老人們會,這娃這次給我們蒸了個白麵饃饃。


王四姐


老家是遼寧省一個偏僻山村,小時候吃饅頭的時候非常少,除了過年那幾天吃幾頓饅頭,再就是直系親屬有死亡的燒週年家裡蒸饅頭上貢後吃點。平日裡都是苞米餅子什麼的。

苞米餅子:用老面(面引子)發麵蒸的見發麵餅子;不用老面蒸的叫死麵頭,帶餡的叫菜乾糧。

饅頭:圓的叫波波,刀切的叫圈子。以上這些無論是粗細糧做的食品,什麼饅頭、包子、餃子,還是其它種類都統稱乾糧。


易海拾貝1965


我們老家慢頭叫”饃饃”,”餑餑”。

開革開放已前,餑餑可是稀罕物,只有過年才可以大吃一頓,以飽口福。餑餑還是過年走親戚的重要禮物,記得我十來歲的時候,正月初四跟妹妹去大姨家,帶著8個餑餑,2條餅乾,用苑子盛著,上面蓋了個花包袱,苑子把上系根細繩,再用根木棍,一頭放細繩套兒裡,一頭放在肩膀上揹著,整個苑子靠在後背上,既省力又得勁兒,母親囑咐我和妹妹:你們兩個替換著背啊,一個人揹著太累。我和妹點頭答應,高高興興地出了門。

到大姨家有五六里的山路,要爬一個很陡的坡,而且路崎嶇不平,一邊是很深的河溝,以前去大姨家走這條路總是多加小心,現在更要提高警惕,因為肩膀上揹著餑餑,萬一摔到,餑餑滾進溝底,可就麻煩了,尤其是前幾天剛下過一場雪,路很滑,我正這樣想著,腳下一滑,還是摔倒了,肩膀上的苑子翻了個個,幸虧妹妹一把扶住了,沒滾下山坡,可苑子裡的餑餑卻軲轆轆滾過了山坡,滾進了溝底,我和妹妹立即下溝去尋找,白色的雪地與白白的餑餑渾然一色,我和妹妹找了好長時間才將8個餑餑找到,等我們趕可大姨家吋快響午了,把經過對大姨說了,大姨心疼地說:你娘也是,還讓小孩子帶餑餑來,怪累得慌……妹妹插嘴說:俺娘說餑餑是圓的,過年是團圓的日子,不帶餑餑能行?大姨一下子將我和妹妹擁入懷中……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們這裡大姑娘找對象還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發麵餑餑白也好,漂亮小夥窮也嫁”。


落英鄉間


饅頭在我的家鄉大都叫饃饃,也有人叫它蒸饃。

也許是口味吧,我們這裡的人吃饅頭不喜歡鹹的,更不喜歡甜的。做饅頭既不加鹽也不放糖。大多的人是傳統的做法,即用老面發麵,有時為了節省時間也用酵母發麵。當然老面加鹼的饅頭人們更愛吃,開蒸饃店的也很有市場。

饅頭的做法是一樣的,但形狀有兩種:一種是發好面,或兌好鹼用手或饅頭機做的,是圓形的,叫圓饅頭。由於它揉制過程慢一些,揉出了饅頭有筋道,是人們的最愛。


另一種是將發好的面,或兌好鹼的面揉至光滑成長條,用刀切成基本大小一樣的方形,蒸出來叫它槓子饃,也有叫節頭,刀節的。

不過,也很奇怪,花捲也是蒸制的,偏偏有人把饅頭叫蒸饃。這些人往往是打過工的,受其他地方的影響。
不過,走進蒸饃店的人都會問:

“老闆,有饃饃嗎?”這時饃店老闆會笑容滿面地只裝饅頭,不裝花捲,因為人家壓根沒說要花捲。

看來,當地把饅頭叫饃饃早已是當地的方言了。


為生活而提神


我的家鄉,饅頭就叫饃,蒸饃,卷子,小時候的饃都是家長手做的,那時候拿著一袋麥子去打面,然後回家媽媽就開始蒸饅頭,那時候用的還是地鍋,就是用棉花柴或者乾的玉米心燒的火,蒸出來的饅頭特別的香,有的饅頭挨著地鍋邊,被烤的糊了一點,這種硬邦邦的皮特別的好吃,從我五六歲記事起,一直到我上大學,媽媽都是用地鍋做的饅頭,每次一回家,都要有一鍋香噴噴的饅頭等著我,我記得那時候都不用配著菜吃就很好吃。

現在人們不比以前了,生活慢慢好了,都不在自己做饅頭了,一般都買著吃,就算不買也一般都用天然氣或者煤氣做飯了。很少用地鍋做了。但是饅頭也沒小時候那種味道了。我叔家前幾年在村子裡開了個饃店,自己買的做饅頭的大機器,已經不用手工了,都是用機器做,我之前好奇,專門回老家看了看,原來全變成機動的了,面是直接放在機器裡和麵,和好之後機器直接壓出型,饅頭一個一個往下掉,那速度真是比手工的要快幾十倍了。然後就把饅頭放在一個超大籠子裡蒸,一天能做幾千個。附近幾十裡的都來買,現在都不怎麼做饅頭了,都是買著吃。

以前做饃的時候就直接放面,水,發酵粉就行,現在的人都不一樣了,做饃的時候裡面放些糖啊,牛奶呀,雞蛋呀,或者其他的東西,味道吃著是挺不錯。

可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是懷念那些年,從地鍋裡拿出一個饃,不用配菜的吃掉的日子。




顏值有你


我的老家山東聊城冠縣,我老家管饅頭叫饃饃,又叫幹泥。北方人以麵食為主,我老家的人一年四季吃饅頭,吃米飯不習慣。我老家靠種植小麥為主,小麥磨成麵粉,麵粉做成饅頭。麵食澱粉多,人吃多了精壯,所以北方人都比較高大。再者我老家是農業大省,農民下地幹活很勞累,吃饅頭頂的時間長。山東姑娘基本都會做饅頭,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

做饅頭也是一種手藝,我老家好多開饃房的,靠賣饅頭髮家致富。他們做的饅頭外觀淨白好看,有方有圓,4個1斤,吃起來有勁道,越嚼越香,回味無窮。

以前,我老家紅白喜事,隨禮都是買這種饅頭。白事3斤或5斤,紅事6斤或8斤,這都是有講究的。家裡來了客人也是用這種買的饅頭招待,以示尊重。





笑帥閒談娛樂


我的家鄉是商洛的,饅頭就叫蒸饃,實心饃,花捲饃,有味兒的叫調霍饃,有菜的叫菜卷子,小時候大家都比較清貧,每逢佳節才蒸饃,那時別提有多開心了,就算沒有菜也會吃的倍兒香,小孩兒們也特開心。前天晚上用發酵粉把面和好,第二天一早面起了就開始蒸,那香味兒別提有多誘人

現在家庭條件都好了起來,人們都出去買饃,不在蒸了,而且天天都能吃到,再也不是什麼稀罕的食物了,可是我覺得它不香了,再也沒有以前的那種感覺了


論外科手術


我是在河南長大的,我們以饅頭和大米為主食,在我們的老家稱饅頭為饃或卷子等。小的時候,姥姥都是拿自己種的麥子淘洗乾淨,晾乾去打成麵粉來做饅頭,那樣的麵粉不含任何添加劑,吃著有小麥特殊的香味,那時候的饅頭都是用正真的酵母發酵地鍋蒸的,吃著有一絲絲的甜味。不像現在都是用的酵母粉發酵的,一點都不好吃,不過在我的老家河南正陽陡溝到現在還保留有手工酵母發酵蒸出來的地鍋饃,味道和小時候的差不多,過年的時候都是供不應求。每年媽媽總是提前定製一些給我們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女!


再見路口


饅頭???我家鄉怎麼叫呢?請允許我好好縷縷。在我印象中,我家鄉沒有這個品種。家喻戶曉的只有釀粄、甜粄、糯米餈、發粄、包裡,粟米粄,就是沒饅頭這玩意。

出來社會闖蕩了才知道這大大個,白白胖胖,裡面沒餡的叫饅頭,這饅頭髮酵用的是酵母粉,也是沒聽過,更不要說見過,在老家就只聽過泡打粉,不知道是不是同一類種。

第一次吃這所謂的饅頭是沒鹽味,淡的?吃一口都沒法嚥下去,心裡想她們怎麼吃得下。然後才知道是跟菜配著吃,當時好囧啊!所以饅頭對於我們家鄉話來說,就叫饅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