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作為中學老師,花費大量時間評職稱有意義嗎?

易查分


毫無疑問,目前的中小學,職稱,已經成為教師心裡一個重要的梗。

毫無疑問,評職稱,需要準備大量的材料,需要花費教室大量的時間。

毫無疑問,不管贊同不贊同,職稱在老師心目中,佔據非常高的位置。

毫無疑問,職稱評聘制度發展到現在,弊端日益顯現,但短時期內不可能徹底改變。

這四個“毫無疑問”,與“作為中學老師,花費大量時間評職稱有意義嗎”這一問題,關係密切,且聽三水三心一一道來:

一,職稱對於老師至關重要,意義非凡

對於老師來說,職稱有意義,並且,意義非常大。說沒有意義的,我只能給一個界定:佛系——有人因功成名就而佛系,有人因家庭負有而佛系,還有人因求之不得而佛系——或許,這句話有點刻薄,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說的是事實!

那麼,對於老師來,職稱究竟有哪些意義呢?面子,票子,路子!

1.職稱事關面子。人,都是要面子的。如果教一輩子書,還是一個初級職稱,別人一問,你真有面子?教師這個行業,其實是最要面子的。曾經有個老師就對我說,我就要退休了,我家裡也不缺錢(他的兒子在跨國公司做高層),但臨到退休都沒評上高級,綜掘是對我工作幾十年的不承認!

其實,仔細一想,不就是面子過不去嗎?

2.職稱事關票子。目前的教師工資制度,職稱與工資待遇是聯繫得非常緊密的。就像公務員實行的職級制一樣,即使都是非領導職務,一級調研員和四級調研員,差別很大的。

對於絕大多數老師來說,教師,真的就是一個職業。而職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養家餬口。所以,不要動不動說什麼教育理想和情懷,先說職業底線,再談道德高線——我們很多人,總是把這個事情整反了。

那麼,具體差多少錢呢?我以成都地區為例,同樣工齡的一級教師和高級教師,每年的總收入,差距在一萬元以上。或許,再大款們看來,是個小意思,但對於年總收入在10萬邊上的人來說,這就是1/10之一啊!

3.職稱事關路子。毫無疑問,人脈資源,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有沒有門路,是衡量一個人人力資源的重要路徑。高職稱的教師,更容易獲得各種人脈資源。比如,三水三心的一個朋友,正高級職稱,就四處被人邀請“坐檯”——人脈資源,自不待言!

有了人脈資源,想要辦什麼事,就方便多了。你說不是嗎?

二,職稱對於教育無足輕重,甚至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絆腳石

而職稱對於教育,其實,也是有一定意義的。按照職稱設計的初衷,評和聘,都是用來促進教師的人專業發展的——教育要發展,沒有教師,沒有專業程度高的教師,那就是一句空話。

但職稱制度發展到現在,不但違背了初心,甚至,已經成為了飽受詬病的設計。

原因和簡單,幾個問題:

1.唯科研唯論文,逼得老師造假。三水三心曾經說過,對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科學評定,比哥德巴赫猜想還困難。各地搞教育督導,搞了那麼多年,你把個地方提供了一個對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

不客氣地說,都是老調重彈,舊瓶舊酒。所以,各地的職稱評聘方案,最後決定分數的,就只有教齡和獲獎、論文(文章、著作)三個因素(有些地方支教也會算作分數)。最後,就成了唯科研唯論文了。去年開始呼喚改革,改了沒有?

一線的老師最清楚!

這幾天,一個叫做胡紅梅的名師,抄襲著作,背後,恐怕也有職稱的影子在做怪!

2.搞指標限制,整得學校人心渙散。職稱制度設計最不合理的,就是指標了。你再敬業、再優秀,沒有指標,也是枉然。所以,為了指標,好多人是投機倒把,蠅營狗苟。

而學校內部,為了爭指標,斯文人變得不斯文。據報道,就有地方老師為了職稱指標,大打出手!

三水三心多年前就可以評上高級,就有老教師來找我,讓我放棄——不是我高尚,是我沒辦法啊!是個好幾年,我其實還有些耿耿於懷——白白損失了好多錢!

本來,學校發展,教育發展,都需要同舟共濟,結果,搞得大家綠眉綠眼,最後是人心渙散。

所以,目前的職稱評聘制度,對於教育,真的沒有意義,如果有,主要就是負面意義!

三,改變職稱雖然困難重重,但不改變必將走入死衚衕

我始終認為,批評,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有邏輯有根據的批評,相對困難一些,但價值也不大。真正有價值的是,一邊批評,一邊提出意見和改進辦法。

在目前的形勢下,改變職稱評聘,雖然困難,但勢在必行。那麼,如何改變呢?

1.改革職稱評聘,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標準評聘。

也就是說,打破指標的瓶頸,用標準來代替。用哪些標準呢?三水三心就不再說什麼“忠誠教育事業”之類的軟性標準了,直接上乾貨:

一是工作年限標準。比如,初級職稱多少年,現行的限制是5年,就可以評中級,中級滿多少年,可以評高級。那麼,究竟多少年,我以為,現行的5年還是比較科學的(其實,最好是6年,剛好小學一輪,中學兩輪)。
二是師德滿意率標準。比如,針對授課班級的學生和家長,進行師德滿意率測評,只要達到多少比例,就有資格評。現在多數地方是90%。
三是工作量的標準。你不能一邊要評職稱,一邊又要求減少工作量吧?所以,評職稱,應該在規定的年度,都是滿工作量。我這裡所說的滿工作量,不僅僅指的是教學工作,管理和後勤服務,也是重要的工作,那也是學校一盤棋裡的重要棋子。
四是工作業績標準。其實,對於教師工作來說,工作業績是最不好評定的。不同區域、不同學校,大不一樣。比如,有的城郊學校,把老師逼死,他也教不出幾個重點——生源在哪裡擺著啊!我曾經在一個偏遠地區工作過,哪裡的孩子,能及格就是萬幸——你想,用一根尺子來衡量,合適嗎?

2.採取雙軌制的方式,或許可以解決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所謂的雙軌制,就是一部分教師實行職稱評聘,走職稱工資的道路,一部分教師走按工作量定崗來核定收入的路。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給教師一個選擇的機會。以區域為單位,經過教師的討論,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制定兩種工資發放辦法,在基本工資不變的前提下,將所有的績效工資,納入總的盤子裡,一種是原來的職稱體系發放,一種是按照工作量和工作質量來發放。教師可以選擇,一旦選擇,至少保持3-6年(一個學段,你不能朝三暮四啊)。這樣一來,職稱高的教師,可以選擇走職稱的路(當然,也可以不選擇),而職稱低的教師,可以選擇走工作量的路。

這是你做出的選擇,你就不能怨誰了,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其次,給教師一個競爭的機會。現在,存在一些高職稱的教師,一旦評上了職稱,就以各種理由,不願意多上課,甚至有的人乾脆做起了各種教學輔助工作,脫離教學一線。任何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益,職稱設置比例的本來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讓所有的老師都參與到競爭中來——多勞多得、優勞多得,或許可以激發教師的第二個春天!

總之,教師花時間評職稱,還是有意義的,在、除非你沒有面子觀念,票子比較豐富,路子比較寬闊,又或許是你根本就不在乎這些。但對於教育,有些時候,職稱真的就是一顆毒瘤,非切不可。但當下,職稱改革,可能比較現實的方式,就是用標準來代替指標,用雙軌來代替單軌。

(三水三心的頭條號有一系列的文章談職稱問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歡迎對我的觀點批評指正)


三水三心


我覺得職稱制度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問題。我還記得小時候說哪個老師是高級教師,哪個老師是一級教師就覺得好牛的樣子。現在我才知道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職稱的評定大多是根據工作的年限,換句話說就是按照資歷來排,而並非是考量的真正能力。而老師們費盡一切心思去評職稱的內驅力,往往是在於每一個級別工資上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評定職稱對於教育本身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而且現在的狀況是,先是評聘分離。先評上這個職稱,但是單位聘用是另外一回事。很多老師評到職稱之後也很多年工資並沒有增加,因為沒有跟學校形成正式的聘用關係。

而現在更加真實的狀況是,給每個學校的職稱人數是有限制的。打個比方來講,給這個學校的一級名額是40個,而事實上,以前評職稱相對來說難度較小,上一批的老師已經比較容易都評上了一級,學校的一級人數已經超過了40個,那麼這就意味著這個學校的一級名額就沒有了,所以後面的年輕老師有苦難言,做著最大的工作量,評職稱卻遙遙無期,極大地打擊了年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

所以我的觀點是,花大量的時間這樣去評職稱對於教育本身並沒有太大裨益。 但職稱又關係到老師的成長。所以我覺得如果能進行改革,職稱不再按年齡資歷去排,而是根據工作的能力或者是通過考試的渠道公平進行,將評職稱的內驅力變成能力而非資歷,以這樣的方式拉開職稱等級,拉開工資差距,能者多得,這樣或許能夠更加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吧。


莫LY


職稱不但與老師工資掛鉤,而且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不管是小學老師還是中學老師,都要為評職稱做好相關準備,這是老師專業化方向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對老師德能勤績的綜合體現,也是對老師勞動成果的一種認可。用大家都熟悉的話來說,不想評職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評職稱真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嗎?

評職稱實際上就是一個未雨綢繆的過程,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的老師認為評職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影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對評職稱有一種牴觸或者害怕情緒。也有的老師嫌麻煩,主動放棄評職稱,還有的老師因為自己不努力,評不上職稱而說職稱制度不合理等。

老師評職稱需要準備以下幾方面的材料就可以了,花不了老師多少時間。

1.論文或者課題

不同地區,老師評職稱的要求不一樣。有的地方需要課題研究,有的地方只需要論文就可以了。老師發表論文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就是將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驗提煉成理論,在正規的教育刊物上發表就可以了。

課題研究相對來說較複雜,課題研究分為校本課題和普教課題,校本課題研究時間短,容易結題,而普教課題又分為區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普教課題,普教課題研究的時間較長,通常要三年時間才能結題。課題研究分為選題、立項、開題、研究人員分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成果彙報、成果推廣、撰寫課題成果總結,申請結題和評獎等步驟。每一環節都需要有相關研究人員參與,這也是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實施,不能刻意編造相關事實和研究成果,所花的時間相對來說較長。



2.公開課證明

不論是小學老師還是中學老師,在評職稱的過程中都需要有公開課證明材料,評中級職稱的老師需要校級公開課證明,這個很簡單。評高級職稱的老師需要有縣級以上的公開課證明,這就需要老師積極參加教學教研活動,特別是教育局組織的競教活動,參與了的老師很容易獲獎,這張獲獎證書就可以作為公開課證明材料。

3.優秀證明

中小學老師評中級職稱不需要有優秀證明,而評高級職稱有個條件,需要老師有優秀證明。專科學歷的老師,任現職以來需要有兩個優秀證明,本科以上學歷的老師,任現職以來需要一個優秀證明。這兒的優秀證明是指縣級以上單位頒發或者教育局頒發的優秀證書,可以是年度考核優秀,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優秀證書。

4.普通話等級證明

從今年開始,小學老師評職稱,普通話等級水平都需要二級甲等,中學老師評職稱,語文老師需要二級甲等,其他學科老師需要二級乙等。需要評職稱的老師要提前做好相關準備。

5.計算機等級證

不同地區對計算機等級要求不同,具體以當地職稱評審條件為準。

以上的這些材料都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準備的,不需要臨時抱佛腳,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抱怨是評不上職稱的。


Lance課堂


您好,您的問題是:作為中學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評職稱,有意義嗎?

筆者觀點:

作為一箇中學教師,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能評上高級職稱,不但有意義,而且非常有意義,聽我慢慢道來。

1.評聘職稱的過程,也是提升個人能力和素質的過程。

眾所周知,中學老師都要面臨中學高級教師的評聘。由於粥少僧多,各地各學校都制定了近乎苛刻的條款,有的老師望而生畏。但是筆者認為,一個心態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老師,會把職稱評評,作為自己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質的過程。沒有競爭,學校就如一潭死水,人不求上進,在思想和能力上也會停滯不前,甚至會落伍。

所以,老師應該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評定職稱的工作,逼著自己去一項一項滿足各種評聘條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用來適應未來的工作挑戰,同時達到職稱評定的標準。

2.能夠評上高級職稱,是對自己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種肯定和認可。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即使你是211,985的重點大學畢業,或者是研究生畢業,那必定是你的起點,只能代表你的過去,只能是滿足了,具備這個教師崗位的資格,並不代表你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如果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具備了評聘高級職稱的各種條件,獲得的不只是一份證書,更主要的獲得的是對你工作能力和個人素質的一種認證。作為中學教師,在退休之前,一定要努力評上高級職稱。如果到退休也沒有評上高級職稱,對於一箇中學教師來說,確實是一種遺憾。

3.擁有中學高級職稱,工資待遇隨之提高,而且是很大的數目。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工作就是為了掙錢,掙到錢才能夠養家餬口,才能夠提高生活質量,去追求自己願意追求的東西,獲得人生的價值。

每一個教師也都希望自己的工資高一點,評評職稱就是漲工資的重要渠道,評聘高級職稱,基本工資會提升一個檔次,退休工資,也能享受高級職稱的待遇。對一個辛辛苦苦工作一輩子的人來說,退休的工資高一點,也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保障,這是每個老師都需要的。

其實平評高級職稱並不難,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按照評聘條件,一條一條的去努力和爭取,而且要做到堅持不懈,不氣餒,不放棄,花費一點時間和精力,即使再難,也能夠最終實現目標。

但是老師們一定要放鬆心態,把評聘條件當成對我們的一種考驗,把競爭者當成互相鼓勵的朋友,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這件事,不能夠互相猜忌,互相打壓,學校的領導者也要公平公正的對待教師評職稱這件事,要把評職稱當成調動老師工作積極性的手段,而不能因此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挫傷教師的積極性,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那樣就背離了職稱評定的真正意義。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詩林擷英,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您對我的回答還算滿意,就請關注我吧!

如果有教育方面的問題,可以向我提問,我會認真細緻耐心的為您解答。


詩林擷英


一.非常有意義。必須去做好。也許這是你為人師表,唯一可以為自己打算的事兒。

如果你工作很努力的話,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兒。只要你稍微為自己謀劃打算,人又年輕,有實力,絕對沒有問題。就是中年老師如果身體還吃得消也可以去做。

除非你不喜歡錢; 不聰慧明達;不要面子,在學校不是死乾的傻子,就是不幹的混子;就是在工作能力或者人緣方面特別差;或者身體特別不好;或者一直後勤,不願帶一點課。所以說這也不僅僅是錢的事兒。

當然我說的這個有點偏激。或者說是一般人的偏見。但是如果你不晉級,難免人家給你扣上這樣的偏見。環顧一下四周,快到退休,還沒有晉上級的,也不得不這麼分類啦。

一般教師的工資,差別最大的是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兩大塊。這些都與職稱掛勾。如果不晉級,你的崗位工資基本會處於最低檔,11級崗位工資。但是人家晉級之後,就等於上樓邁上了臺階,會一步一步漲上去。不晉級的人,就相當於站在平地。沒有這個機會。所以,工資會逐漸的拉開更大的差距。

不僅如此,還有精神文明獎,13個月工資等。精神文明獎多的老師可能要領到兩萬多,有的老師只能領八九千、六七千。比如去年領了個雙A什麼獎,忘了,就是有的單位因為被評為3個A,就是三倍工資的獎金,高級教師領兩萬六七,而剛分配或低職稱的老師從六七千到一萬五六不止。這個也是跟職稱掛鉤。

所以說不晉職稱你就是白白地幹。如果這樣你甘心的話無所謂。如果不甘心就趕緊來晉級。我覺得你必須要晉級。就像趕走日本鬼子追求獨立一樣。

二.如何謀劃晉級?

一般晉級的名額是上面定,決定人員由學校政策。所以一定要認真地解讀學校政策。

教學常規,教學成績首先要做好。

師德考評要注意拿最高檔。

做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

論文要寫。雖然評職稱的時候不一定能網上填寫,但是在你的個人發展裡面可能會有一個分數。

學校精品課和學校以外的公開課要做好。

我們這兒關鍵時候請假也扣得特別多,比如說監場閱卷、教研活動、體育運動會等請假會被扣,還可能會從總評裡減分。

……

總之每個單位晉級有每個單位的現狀。你可以瞭解一下本單位本縣區晉級的情況。多與已經晉級的人交流,讓他們給你出出主意。一般如果現在打算晉級的話,三到七年應該一定能行。

三.努努力晉上級會讓自己的心情更好。不然以後跟人家幹同樣的活,你的工資卻比人家低很多,你肯定會不大開心,心裡不大平衡。

最後如果身體允許還是去做吧。不要糾結不要怕。

畢業後一般三年自然晉級。中二,會達到11級崗位。如果你一直不晉級,你的崗位工資基本就在這裡啦。除了因為教齡的增長大家會一塊兒提高外。

尤其是年輕的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晉級。這也可以鞭策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還可以鞭策自己與各位老師以及學校的領導上下搞好關係。讓自己接受挑戰,同時又能給單位和自己帶來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不要學鴕鳥把頭埋在沙裡,以為自己看不見天下就全瞎了,就一切萬事大吉了。掩耳盜鈴失去的更多。

想晉級的朋友不要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拿出你的雄心和智慧,順理成章地去收穫本該屬於你的果實。

加油!

當然實在淡泊名利的,只想開開心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也沒有對不起自己和天下。只要自己心態平衡,別人說什麼,那也是白說。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陶淵明寧肯不做官,自己除草種豆賞菊花看南山,也是千古大美。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就是最好。


佳思佑玩爆語文


“作為中學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評職稱有意義嗎”這個問題我給出的答案是:沒有意義,但不得不評,而且這與你的工資和名譽有關,特別是工資。

目前教師的工資讓比例最大的是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兩大塊(圖片附2019年表)。這些都與職稱掛勾,與你的教學能力教學水事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例如你的職稱是初級職稱,你的崗位最多隻能定到十一級,那就是說你的崗位工資最多隻有1819元,2000以上的就只是你的白日夢,更何況與1819相差至遠的是6665,一級崗,高級職稱。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上都說教師工資高的原因了。試想如果你沒有中級職稱,沒有高級職稱你的工資低得讓自己都感覺到自卑。

再有如果你想讓自己有更好的環境更好的生活質量同樣地奉勸年輕地中學教師們多花點精力去準備職稱所需要的材料,因為只要你入職之後要調動到更好的學校除了你的教學之外還有你的職稱,就象現在各單位招錄人員都要求有大專或大學本科學歷一樣,作為門檻,如果你沒,那隻能對不起了。作為體制內的人就得遵循體制內的遊戲規則,如果不遵循規則那遊戲就不能繼續,除非你能改變規則,這種可能同樣象是白日夢。所以還是為自己花大量的時間去評職稱吧,就算自私一點也無可厚誹。

還有就是讓以後不再想努力的你有個充實的理由,無後顧之憂。現在在不怎麼好的中學總有一些怪的現象,衝在教學一線的是職稱低的,當班主任的是職稱低的,學校也美其名曰這一切都是為他們好,因為評職稱有用,似乎一切都繞著職稱轉。已經拿到高級職稱的沒有幾個主動去擔起這個責任。確實也看到過這樣的例子:中學高級教師,從來都是上一,二年級,一到畢業班便找各種理由摔掉。因為她不需要評職稱了。或許我這個觀點不是正能量,但是是比石頭還″實″的現實。



蟬之羽


就現實我國情而言,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去評高級職稱(終身制)都意義重大!

首先,評上高級職稱就意味著自身高收入,同時也就意味著自身經濟及衣食住行等家居條件的全面改善。以這次賑災捐款為例,學校響應上級號召中級職稱教師月均收入7000,捐款500元,和初級教師月均收入4000,捐款300元一樣嗎?更別說高級教師月收入過萬,捐款1000元了。

其次,評上高級職稱後,可以不再承擔過於繁重的教學任務,沒有思想壓力無後顧之憂,養個好身體,九十不再是夢想。看看你我周圍,年齡大的退休教師中有幾個是初級職稱就明白了。

最後,評上高級職稱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自身(性格、業務、社交等)能力強以及人脈(權利、關係、金錢等)等隱形資源深厚,足以讓周圍的人仰視,成為一種炫耀的資本。學校的全體教師民主評議(包括師德等)就是最好的例證,我校永遠是分管校長第一,書記第二,總務主任第三。

一句話,教師年富力強評上高級職稱後就可幹最輕的活,拿最高的薪酬,賞別人未到的風景,過讓別人羨慕的愜意瀟灑人生。


SD我心飛揚


我覺得這個評職稱,對某些職業來說真是一道檻,看似無用,實則有用。

如果單純從老師自身學識,知識成面來講,高等師大培養出來的老師閱歷素質或品德教養稍微高了一些。

但是參加工作後,有高級職稱證書和沒高級證書的老師,在教書育人,班級學習成績前茅和對學生教育問題等能否取得優異成績,成為一名值得家長稱讚、學生喜歡的優秀老師,是否稱職這個教師的稱號,卻是有截然不同的收穫成果。

都是同等平均生源的學生,都是同等一個教育環境,中級職稱的老師年年被評為優秀老師,優秀班主任,優秀班級,五一勞動者等。

不是說有高職稱的證書的老師不認真工作,或沒取得好成績,而存在某種偏見。而是想表達出來,工作後,沒人會在意你有高稱職稱證書他沒有這個情況。

而往往學校裡大部分中級職稱的老師居多,而有高級職稱證書的老師少。

我的幾位朋友是師範專院畢業,中級職稱最高只能執教中學,分配到小學當老師的也有。

年輕的時候剛參加工作,有意識、有活力、有衝勁、校長指定班級挑大樑當班主任,沒二話,早起晚走,兢兢業業,連著幾年給重點高中學校輸送優等學生,在學校裡也年年取得各種光榮稱號和榮譽證書。

可是到發工資的時候,卻發現,有高級職稱與中級證書的老師的工資還是差別很多,似乎別人就是師大畢業高材生,就是比這師專底氣硬,有資本。

還有,前幾年校區裡給教師補貼職工福利蓋家屬樓,有高級證的,中級證的又是不同待遇對待。

到最後,如果每年教委有下發晉階職稱名額,大家還是會爭取一下,考高級職稱的時候彌補一下在教師的道路上還有哪些差距和不足,自已充充電,或為以後能為退休養老漲點工資,都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學到老教到老,這就是當初為什麼選擇當老師和當老師的本質素質吧。





明港大視窗


作為中學老師,花費大量時間去評職稱有意義嗎?職稱對老師來說毫無意義,如張老師未評職稱前的教育教學工作及能力方法等,和評上職稱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及能力方法沒有什麼變化,評上職稱的張老師並沒有比未評上職稱的同事強。職稱對老師來說有苦難言,僧多粥少,有限的指標輪到一線老師所剩無幾,花上很大的精力準備各種材料,因為評上高級職稱就比未評上高級職稱前每月增加近千元收入,這就是老師花大量時間去評職稱的原因。


手機用戶廖漢平


老師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評職稱有意義。

我們從最實際的工資收入來看這個問題。

老師的工資收入水平直接與他的職稱相關。

比如在我們這裡,兩個教齡相差不多的中學老師,一個是中學高級教師,一個是一級教師,他們兩個的工資差距一般可以達到進一千元左右。

對於一個月只有三四千元工資的老師來說,這一千元絕對是個大數目。

你說職稱有用沒用?

從這方面來看,老師們花大量時間精力評職稱是有很大的道理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老師去爭取評職稱也是一種追求卓越上進的具體表現。

爭強好勝,不甘人後,這是老師的自身素質的外現,其中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是老師提現自身價值的一種最顯性的表現。

總之,老師努力追求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有著很大也很現實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