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富國強兵,為什麼在宋代行不通?

富國強兵,為什麼在宋代行不通?

“富國強兵”最早出自於《管子》一書,該書主要講了管仲學派關於富國與強兵的思想,可以說富國與強兵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富國是強兵之本,是強兵的基礎,只有國富,才能兵強,才會有強大的國防。

縱觀中國歷史上幾個強大的朝代,譬如一統天下的秦,威震四海的漢,抑或是四方來朝的唐,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探尋到這條規律的影子,先富國,而後強兵。

商鞅以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秦國一舉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軍隊戰鬥力也大幅提升。桑弘羊推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改革、酒榷等經濟政策,大幅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武帝征伐四方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唐太宗勵精圖治,採取輕徭薄賦、戒奢從簡、發展生產等措施,使得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為強大的國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富國強兵,為什麼在宋代行不通?

我國曆史是經濟上富足的朝代,一般軍事實力也不會弱,此前說了,因為富國是強兵的基礎,只有政府有錢了,國防的投入才會增大,才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軍事實力,確保手中能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然而,也有意外,“國富兵強”這條規律在宋朝卻明顯失了效果,作為我國曆史上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朝代,北宋的經濟總量能達到當時全球的一半,南宋甚至達到當時全球經濟總量的八成。但是,北宋和南宋的軍事實力與同期它的經濟地位相比,大相徑庭,軍隊的戰鬥力可以用“渣”來形容。太宗期間的兩次北伐失利,宋夏戰爭期間的三戰三敗,與南疆交趾作戰失利,佔優情況下籤訂的“澶淵之盟”,可以說,宋軍基本上就是一支“常敗之師”。

為什麼宋代“國富兵並不強”呢?在一定程度上說,宋朝政府對軍隊還是很捨得花錢的。據陳襄《論冗兵札子》記載: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財用大數,都約緡錢六千餘萬,養兵之費用約五千萬,乃是六分之財,兵佔其五。

這些還都是養兵最基本費用,如發生戰爭,則將是另外一番情形。北宋朝廷在勒緊腰帶過著苦日子,將每年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五劃給了軍隊,為什麼換不來一支強大的軍隊呢?

富國強兵,為什麼在宋代行不通?

困住宋軍戰鬥力的“枷鎖”。這個“枷鎖”是什麼?是宋朝開國以來以文制武的理念,是太祖、太宗創立的一系列“抑武制度”。在這些制度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改革中央軍事機構,將樞密院與三衙兵權收於皇帝本人,樞密院只有發兵權,三衙只有管軍權,雖然三衙控制著軍隊核心的權力,但是沒有樞密院的指令,三衙卻無法調動軍隊。

同時,太祖收走了三衙長官的出征權,使得大批高級將領淪為了擺設,另又任命文官成為樞密院的主要長官,甚至到了後期,武將連“二府”都無法進入。

一系列的制度,完全打散了軍權,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北宋皇家的安全,卻使得整個國家陷入危機。如爆發戰事,從軍事準備到最終的出兵作戰,環節冗長,又由於不同的環節由不同的部門管理,一旦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將產生連鎖反應,往往還未到決戰時刻,敗局徵兆已現。

富國強兵,為什麼在宋代行不通?

用人亦疑人。《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松之注引《傅子》上有句話,叫“用人無疑,唯才所宜”,用人不疑是就要充分信任他,不要有所懷疑,顯然宋代的歷代皇帝都無法做到這一點。由於北宋通過“陳橋兵變”建國,所以對於武將的防範甚為嚴密,尤其是領兵出征的武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不會出現在宋朝的朝堂上。

太宗是怎麼辦的呢?強化監軍的作用。雖然監軍並不是太宗首創,卻在他手裡發揚光大,監軍的勢力在他的時代得到了大大的強化。監軍多來自皇帝身邊的宦官,由於不懂軍事且權力凌駕於主將之上,易與主將發生衝突,北宋猛將郭進即被監軍迫害致死。同時朝廷也不肯把戰場上指揮的大權交給前線的將領,要的就是將領間互相牽制,多頭指揮,由於沒有戰場臨時處置權,戰機稍縱即逝,最終自廢武功。對武將的懷疑和防範,使得這些前線的將領喪失主動,無心作戰,敷衍塞責,政府的軍事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富國強兵,為什麼在宋代行不通?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強兵是個複雜的、系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基礎的就是軍隊的訓練水平,而北宋初期由將不帶兵、兵不識將,日常不重視教閱訓練,軍隊訓練水平是嚴重下降的。平常訓練水平不行,等到了戰場上就會得到懲罰,就如同太宗朝涿州戰場上那般混亂模樣,“萬口傳叫,囂聲沸騰,轍亂塵驚,莫知攸往”,大戰在即,有的還在取兵器,有的還在陣中亂竄,沒有一點基本的軍事素養。

雖然北宋正規軍的數量從開國初的二十萬到英宗朝的一百六十萬,百年之間翻了八倍,數目龐大,但軍事素質較差,作戰能力低下,遇強敵一觸即潰,沒有打好軍隊的基礎,再多的人,再多的錢也無濟於事,強兵只是個夢想罷了。

參考文獻:鄧廣銘《遼宋夏金史講義》、黃純燕《宋代財政史》、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