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無法避開漫天雪花,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這部內蘊豐富的冰山式影片,用它特有的方式詮釋著人生的真諦。如果只從故事內容來進行解讀,這未免過於片面。關於影片的獨特魅力與價值,我認為從其它角度來闡述與分析,將會更為精準。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由肯尼斯·羅納根編寫並導演的藝術影片,講述了獨自在波士頓工作生活的李因為哥哥突然離世不得不回到家鄉曼徹斯特處理後事,不得不重新面對自己不願回憶的一段悲傷過往的故事。該片在2017年第89界奧斯卡金像獎中斬獲了最佳原創劇本獎及最佳男主角獎兩項大獎。

主人公李曾因失誤致使自己的三個孩子葬身火海,此後他逃離家鄉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而哥哥喬的猝然離世迫使他回到家鄉曼徹斯特。由於哥哥讓他成為侄子帕特里克的監護人,而帕特里克不願隨李到波士頓生活,但李內心的創傷也使其無法留在家鄉。歷經痛苦的掙扎,李將帕特里克委託給哥哥的好友喬治之後,繼續獨自回到異地生活。

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它有關懲罰與自我放逐,講述了無法自拔的痛楚與意外降臨的救贖。

但在我看來,影片想表達的並不是一個失敗、悲痛的男人的故事,生活中那些看似難以逾越的痛苦,仍然要緩慢地向前邁過去,因此如何找回生活的色彩才是當下應該做的。

有些痛苦如生離死別,如失敗落寞,無法避免,必將永存。即便如此,希望也永遠在,就如那個冰封嚴寒的海邊的曼徹斯特,也會迎來令人愉悅的春天。

如果只從故事內容來進行解讀,其實很難真正理解這部佳作的獨特魅力。因此,今天,我就從“雙線交織的敘事結構、對接情感的物像符號、淡化及突轉的敘事手法”這三個角度來為大家進行解讀,探究這部影片獨特而精妙的藝術價值及魅力。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無法避開漫天雪花,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01、雙線交織的敘事結構:現實時空與過去時空無縫銜接,以最直接的對比震撼觀眾,使得影片充滿戲劇張力

影片採用了雙線交織的敘事結構,將現實時空與過去時空的故事穿梭交織講述。現實生活常常觸動主人公打開記憶的閘門,過去的生活則對現實生活形成干擾,通過兩者構成的直接對比,引領觀眾進入一箇中年男子備受折磨的精神生活。

故事以李在喬去世後監護帕特里克的故事為主線,其間以頻繁閃回的手法插入了八段李的回憶,重現昔日生活的點滴,展現了李因為疏忽害死自己三個孩子的始末以及喬與其前妻伊莉斯分手的緣由。

①兩條線索的交織纏繞

影片中的兩條敘事線索分別圍繞主人公李和他的哥哥喬展開。在主人公李的線索中,講述了他的家鄉在一個叫做曼徹斯特的小鎮,曾經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卻因為不慎導致三個年幼的孩子葬身火海,妻子蘭迪離他而去。而李搬去波士頓後,成為了一位生活落魄的公寓管理員,變得沉默寡言、頹廢壓抑,對待客戶態度粗暴。

在另一條線索中,漁船主人即李的哥哥喬被查出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他的妻子嗜酒好賭,後來不知所蹤。喬突然發病去世,留下了一個16歲的兒子帕特里克,而遺囑中指定李來做孩子的監護人。但小鎮上的人言可畏和沉重的心理負擔,讓李無法重拾幸福生活,他最終選擇了再一次離開。

影片要描繪的與其說是李一個人的生活,不如說是李的整個家族的生活。而兩條線索的交織纏繞,不僅製造了充分的懸念,更是在短時間內就吸引到了觀眾的目光,使得觀影者從一開始就產生了雙重好奇:李經歷了什麼使他如此憂鬱暴躁、落落寡歡,而喬又為什麼突然死亡,留下的兒子將由誰照顧。

依我看,李回到曼徹斯特與侄子共處,兩條故事線索至此重新交匯。雙線交織的敘事結構,既與人物的生活經驗和心理體驗相統一,也使得影片的悲劇主題在現在和過去時空的對比衝擊下變得更加寬厚。因為它沒有簡單而膚淺地展示救贖與愛,而是將主人公猛然推入心理與生活的雙重漩渦,讓其在痛苦的煎熬中無意識地捕捉到一點點希望的亮光。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無法避開漫天雪花,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②敘事時間的巧妙安排

例如:李與律師在事務所內的談話,李得知喬在遺囑中將他作為帕特里克的監護人,他向律師表示沒有能力,律師安慰李:“別這樣,沒有人能理解你的經歷,原諒我這樣說。” 律師又說:“如果你真的覺得你做不了監護人,那是你的權力……帕特里克的母親怎麼樣?”在李“No,No”的回答中,李搖頭:“不能那樣。”李的目光從窗外收回,迅速打斷律師的話,握手離去。

這一部分現實的場景即穿插了三次過往的閃回段落:

  • 第一次閃回:深夜,李家一片嘈雜,一群人玩得正嗨。惱怒的蘭迪把李的朋友趕走。李送走朋友。隨後離家,一個人雪地獨行,夜空殘月高懸。
  • 第二次閃回:李在商店購買好商品,帶上帽子。
  • 第三次閃回:李走在回家的途中,不小心滑倒,前方傳來消防車的聲音,火光沖天,在預感的催促下,李奔跑起來。哭喊著掙扎向前的蘭迪被強行帶到安全地帶,圍觀者在祈禱,救火人員在現場忙碌。李恍若佇立在夢中,滿眼是燃燒的火舌和瀰漫的煙霧,目光所及的一扇窗內大火在燃燒,顯然是孩子們睡覺的房間。李站立不穩,懷抱的購物袋滑落在地上。

晨光熹微,處於昏厥狀態的蘭迪帶著呼吸機躺在擔架上被抬上救護車,李欲上前安慰,蘭迪無力地抽搐抗拒,將頭側向一邊。救護車載著蘭迪遠去,留下李獨自面對。曾經溫馨的家園一片狼藉,徒剩一片焦黑的廢墟,李被動回答著有關人員的提問。消防人員在處理灰燼,地面上整齊地擺放著裝有三具屍骨的袋子。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無法避開漫天雪花,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又例如,當李驅車駛近曼徹斯特時,其曾與喬及帕特里克一起在海上的小船中嬉戲的片段便緊接而來;當帕特里克提出要給自己的母親伊莉斯打電話時,伊莉斯曾喝醉後下身赤裸地躺在客廳並被喬、李、帕特里克撞見的往事便隨之切入。

正是影片引入大量的穿插閃回鏡頭,將李和喬的生活歷程逐步揭示出來,喚起了觀眾的感受與認知,即男人的痛苦總是在平靜的外表之下,深入骨髓,難以療治。因此在影片中,過去顯然仍如噩夢般在李的生活中揮之不去,回憶總是不斷打破現實,令李至今不堪重負。

在我看來,影片通過頻繁閃回,很好地向觀眾展現了李的人生髮生過怎樣的不幸。而影片圍繞李的命運謎團的逐步解開,宛如水面下的冰山逐漸顯露而出,很好地完成了對故事情節的補敘交代,呈現出人物的內心風景,從而為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心理基礎。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無法避開漫天雪花,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02、對接情感的物像符號:豐富的物像在表意基礎上增添了畫面的視覺美感,既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又勾起了觀眾的詩性想象與思考

導演對物像符號的精妙使用,不僅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更是達成了“以物煽情”的效用。影片中,船、雪和律師事務所窗外的樹都是體現場景環境和表達人物情感的主要物像,它們在串聯劇情烘托情感的同時還起到了隱喻、暗示的作用。

①船

影片中,李過去經常和喬一起在船上嬉戲,船承載著他們最幸福快樂的記憶,因而船在回憶的片段中總是悠閒地在海面上漂游。但是在影片中段的現實生活中,船卻被捆綁在暴雪肆虐的碼頭,寓意著李痛失三個孩子和帕特里克猝然喪父後內心的悲傷與痛苦。

影片的後半段,船在鏡頭中慢慢恢復了行動力,暗示著李內心情感的堅冰在漸漸鬆動。但是緊接著一葉孤舟擱淺海灘的空鏡頭又將氣氛推到了冰點,暗示李在偶遇前妻後,心理再度陷入崩潰。直至影片結尾,李和帕特里克又相伴在船上悠然釣魚,則寓意著李終於找到讓自己和帕特里克都能得償所願的辦法,重拾了快樂。

可以看出,形態各異的“船”作為主要的意象貫穿了影片的始終,影片用船的狀態變化來暗示著人物的心理情感波動。而在紛繁散落的回憶與層次豐富的現實場景的切換之間,“船”這一物像符號不僅起著穿針引線的關鍵作用,更是在串聯情節的同時使得影片的敘事更為圓融豐富。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無法避開漫天雪花,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②雪

影片開頭,雪作為影片中的環境背景,不動聲色地渲染著影片的氣氛。波士頓大雪飄揚,被積雪環繞,營造出蕭瑟冰凍的氛圍,奠定了影片憂傷的基調。隨著鏡頭切換至曼徹斯特,只見一路雪景綿延,城市中亦是積雪不化,一派肅殺氣氛隨之蔓延在空中。當李在律師事務所回憶過往之後,曼徹斯特的港口暴雪肆虐,漫天飛舞的雪花更是將影片悲涼的氛圍推至頂峰。

此外,雪還暗示著李的情感變化。身處波士頓的李生活機械而單調,情感麻木,好比不停地下雪與剷雪的循環一樣。初回曼徹斯特時城市中積雪不化,暗示當時的李情感冰冷,內心的創傷始終無法泯滅。而結尾時冬去春來,積雪消融,也寓示著在與帕特里克不斷地碰撞磨合之後,李的情感就像漸漸消融的積雪般,逐漸變得明朗起來。

③樹

除了船和雪,影片還以“律師事務所窗外的樹”來隱喻李的情感轉向。影片中,當李在律師事務所得知喬讓自己當帕特里克的監護人,並回憶起過往痛苦的經歷時,窗外光禿禿的樹枝在風中搖擺,暗示著彼時的李是心如死灰的。而當李在掙扎過後,再一次坐在律師事務所裡將帕特里克委託給喬治監護時,窗外的樹枝上花朵綻放,寓意著此時李的內心已經釋然。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無法避開漫天雪花,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03、淡化及突轉的敘事手法:既讓故事隨著真實的脈絡自由流淌,也順應了現實生活殘酷的自然規律,深化了影片的沉鬱冷冽風格

導演反模式地採用了淡化及突轉的敘事手法。影片沒有對人物情感的過度渲染,始終冷靜剋制的表現手法使得影片在平靜的故事表層之上積聚著濃郁灰冷之感。而突轉模式則由於順應了生活殘酷的規律,引領著觀眾清醒地去思考人生,從中獲得心靈的啟迪。

①淡化衝突的敘事手法

影片中,李在醫院聽聞哥哥去世的消息時,沒有哭天搶地,而是在短暫震驚後即開始了告知親友、領取遺物、接送孩子、聯絡殯儀館等系列後事。當帕特里克問李,去世的喬看上去是什麼樣子,李的回答簡潔而直接:“他看上去就是死了,我是說,他並不像睡著了或者怎樣。”

當帕特里克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時,他也沒有痛哭流涕或悲傷難抑,甚至當他到冷庫中看父親最後一眼時,也只是匆匆一瞥便轉身離開。他一如既往地和樂隊的朋友一起排練,甚至在父親去世的當晚,帕特里克也如往常般向李申請讓女朋友塞爾維留宿,之後帕特里克還想盡辦法與另一個女朋友桑迪發生親密關係。

表面上看,這些來自於平靜生活場景的展示使得影片並沒有衝突的爆點,然而對帕特里克行動的懷疑和不認同情緒卻在觀眾心裡慢慢地積聚,直至帕特里克看到凍雞肉突然失控之時,觀眾的情緒才得以些許的宣洩。但隨著這一場面短暫展現後的戛然而止,使得觀眾情感的洪流再次被堵截在心中,壓抑而又沉重。

在我看來,正是這種不同於傳統故事中跌宕起伏、沒有對人物情感的過度渲染的淡化手法,讓故事自始至終能隨著真實的脈絡自由流淌,也使得影片在平靜的故事表層之上積聚著濃郁冷冽之感。這種疏離情緒而又直觀呈現生活的演繹使得觀眾的情緒始終無法得到徹底釋放的機會,而是不停地積聚迴盪,進而帶給人更加真實的心理衝擊。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無法避開漫天雪花,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②突然反轉的情節設置

李最終決定把喬的槍支賣掉,給遊輪換個發動機,令帕特里克心情大好。當李和帕特里克的衝突逐漸平緩下來,李展現出願意試著留在曼徹斯特的行動時,卻突然偶遇了推著寶寶車的前妻蘭迪。善良的蘭迪希望李能走出痛苦,她為過去說過一些過激的話傷害了李表示抱歉,希望李不要再消沉下去;李則試圖使蘭迪相信,一切跟她無關,她並沒有傷害到自己。

兩人原本是出於善意和關切,反而將彼此拉進到了往事的痛苦中。李的內心世界再度崩塌,留在曼徹斯特的希望也瞬間破滅。離開蘭迪後,李隻身來到酒館喝酒,尋釁滋事,以肉體之痛,抵擋心靈之痛。

影片在即將結尾處呈現的突轉情節,在帶給觀眾強烈的心理遺憾的同時,也順應了生活殘酷的規律,更深化了影片冷冽沉鬱的風格。同時,也正是歷經了突轉情節的遺憾,所以在結尾處看到李為了方便帕特里克來找自己而希望租到一套兩房的公寓時,才倍覺動容。

在我看來,影片捨棄了美好但虛假的“大團圓”結局,讓每一位觀眾都彷彿看到了自己平淡而真實的生活,感受到了普通人在生活重壓下的無可奈何。這種處理方式以最具現實感的方式打動了觀眾,引領觀眾清醒地去思索在平凡生活中負重前行的意義,從中獲得心靈的啟迪。

總結一下: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冰山式電影,當中的悲傷總是來得猝不及防。生活裡總有無能為力的悲哀,每個人也都有不與過去和解的權力,這是影片傳遞的最直接信息,也是被觀眾討論最多的話題。如果我們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該片,實在過於片面。因此,本文就從文中的三個角度更全面地展示了影片的獨特魅力。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大徹大悟的救贖,也沒有美滿團圓的結局,但是卻讓人在冷冽中感受到一絲溫暖,讓人體會到於困頓之中也要堅強。也許生活的瑣碎與悲傷就如曼徹斯特冬夜漫天狂舞的雪花,但即使我們無法避開,也要堅強地冒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