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擁有這個特質的人,即使努力也不會成功


擁有這個特質的人,即使努力也不會成功

1

一次和朋友去廈門旅遊。早上我們二人坐在路邊一家的肯德基吃早餐。天氣晴朗,心情卻不是很明淨。和朋友聊天,說著說著就談到了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


工作該往哪個方面發展,感情怎樣才能更好的維持,希望自己能掙多少錢,這些問題世俗卻也實在。


朋友好像一直沒有任何這些方面的困擾和煩惱,雖然她也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沒有一段可談的戀情,花費大部分還是靠家裡,對人生也沒什麼規劃,但她就是活的輕鬆自在。


我問她對於未來真的不苦惱嗎?她仔細的想了一下,然後說當然會有,但焦慮程度不及我的百分之一。


我確實是那種對於未來心存焦慮的人,很怕自己會被身邊的人落下,被時代落下。所以我像很多自命不凡的年輕人一樣,希望自己未來能有所作為,因此深知投資自己的重要性。


線上課程沒少報,從技能到思維的書沒少買,成功學聽了不少,方法論也讀了挺多,心理學也有所涉及,可這麼堅持個一兩年下來,不僅沒覺得自己變好了,反倒變得更加焦慮和混亂。


我想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學習了、摸索了那麼多自我成長的方法和課程,生活依然不如意、困境依然突破不了、自己依然不快樂。


我剛開始也想不明白,明明就有一顆上進的心,為何生活不能遂心如願?直到看到了一個小選擇題,才找到了問題所在。


如果有一棵植物的葉子枯萎了,為了拯救它,你是會選擇把水澆在枯萎的葉子上,還是增加它的光照,亦或直接將壞掉的葉子摘下?


我想大家都看出了些名堂,這三種方法顯然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根本的解決方法不應該是從這棵樹的土壤下手,給它施肥和澆水才對嗎?


我們所有人就如同這顆植物,面對人生問題,做法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忙了大半天,沒有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每個生命都是由內而外來建構的,我們的一切想法、感受和行為也都是意識層面的操作。就和那顆枯萎的植物一樣,要想改變外在的現狀,就要找到其根源,也就是我們的意識,並想辦法轉變它,外在改變才會真正發生,所做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我們大多數人都努力錯了方向,認為只要表現出忙碌的或是積極向上正面的樣子,人生問題就會被克服。


可這種做法反映的只是我們內心對於失控的厭惡,潛意識裡,我們通常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是不可能成功的、是不可能獲得美好人生的。


我們一直被自己的淺意識限制著,卻不自知。


擁有這個特質的人,即使努力也不會成功

2

給大家出幾道簡單的測試,看看你會選哪個。


A 我為什麼不能找到熱愛的工作?

B 我沒什麼沒有找到熱愛的工作?

A 我為什麼不能拒絕主管無理的要求?

B 我為什麼沒有拒絕主管無理的要求?


A 我為什麼不能再瘦一點?

B 我為什麼沒有再瘦一點?


A 和B兩組表達方式你會選哪一組?兩組分別反映了兩種思維。


如果您選A組,那麼說明您是典型的“被害者”思維,如果是B,那麼恭喜你,你是難得的“掌控者”思維,在如何過好自己人生方面,相信您已經掌握了方法,可以畢業了。


而選A的朋友們,也就是我們的大多數,則還要繼續努力。


不過您已經找到了所有問題的根源所在,也就是您的“被害者”思維控制了你,侷限了你,讓你在生活中裹足不前,不盡人意。


那麼什麼是“被害者”思維呢?


擁有這個特質的人,即使努力也不會成功

3

我們熟知的《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小歡喜》裡的宋倩,都是典型的擁有“被害者”思維的人。


誠然她們生活裡的變故不能全然歸咎於她們自己身上,但面對這些困境,她們會首先選擇去抱怨上天、痛斥傷害自己的人。


她們把自己放在一個被傷害者的身份,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事,糾結於他人和老天對自己的不公。


她們覺得自己一切的不幸都是他人造成的,因此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決困境。她們始終被他人主宰,被命運宰割,而無法看清自己才是人生真正的主人。


總結下來,擁有“受害者”思維的人對於外在環境的反應總是抱怨、責備、隱藏、逃避、憤怒以及解釋與辯護。


“受害者”思維是我們大腦內的毒瘤,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也顯而易見。


首先它會不知不覺的消耗你,讓你變得沒有力量,削弱改變現狀的動機和意願。


由於“受害者”思維讓你不喜歡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習慣把責任推卸於他人身上,因此你很難信賴他人,而在某些人眼裡,你同樣不值得被信賴。


而最恐怖的地方在於,它矇蔽了你的心智,使你忘記了自主性,不夠信任自己,從而深陷生活的泥潭。


而解決這一切的辦法,就是去當一個對生活和命運的掌控者。


擁有這個特質的人,即使努力也不會成功

4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控的人僅僅只能明白上帝賜予他命運。


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我們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這一點我們要深信不疑。


就像與“被害者”形成鮮明對比的《都挺好》裡的明玉,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她,並沒有一度陷在痛苦的漩渦裡,從小就懂得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爭取的道

理。


於是她逃離家庭,擺脫家庭對自己的束縛,一步步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她當然沒有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很多時刻她都深感不幸福和缺失感,但與那些自怨自艾的“受害者”相比,她不會因為童年的不幸、母親的傷害,就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面對人生種種困境她也秉持著打怪升級、永不放棄的勁兒頭。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像明玉一樣,把努力方向用在思維的轉變上。從一個“被害者”漸漸過度到“掌控者”。


當一個掌控者是一個很爽的事情。你會奪回對生活的自主權,然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沒完沒了的抱怨。


有了這種主導的信念,你便會主動去尋求改變的辦法,並開始積極的行動,從心而發的充滿活力與動力。


並且你會更加深諳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意義,你會變得前所未有的積極向上。


你會開始真正明白真努力與假努力的區別,以往的那些看似努力、使錯方向的努力頂多算是自欺欺人或者唬弄他人的表現,可持續性非常短暫,要不然也不會有“間歇性努力”這種莫名其妙的詞產生。


而真正的努力,是自發性的覺悟,不需過多的鞭策與監督,你自然會知道該做什麼,該怎樣去做。


不要小看這簡單的思維改變,有可能就會徹底改變你的一生。


不信你再回顧一下文章開頭的那三道選擇題。


A組是“為什麼不能”,B組是“為沒什麼沒有”,細細體會它們分別帶來的感受,是不是“沒有”這種說法會讓你更加有動力去變得“有”呢?


我相信此時的你已經感受到了這份力量,這不是魔法,是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