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世界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有哪些?

洪浩仁慈


說起戰爭,我第一時間所想到的就是曾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的抗日戰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為止,我們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才迎來了最終的勝利,這14年間,無數箇中華兒女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篇章。



據統計,14年抗戰,中日之間進行了22次大會戰,大小戰鬥近20萬次,我軍投入兵力560萬,死傷300餘萬人,加上平民死傷3500萬人,而日軍投入兵力410萬,傷亡130餘萬人。

而在這22次大型會戰中,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慘烈的當屬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如今距離淞滬會戰爆發已過去八十多年,曾經的戰場我們很難再如身臨其境一般去體會,也許從各類書本上我們會看到很多關於淞滬會戰的描述,但還是無法感同身受,那一連串的數字,也僅僅是一連串冷冰冰的數字,這些數字背後的含義是什麼,我們又如何會拿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呢……

但是,如果想要了解淞滬會戰究竟有多慘烈,也只能通過那些倖存下來的老兵的回憶還有那些冷冰冰的數字。

一位曾參加過淞滬會戰的老兵說過:

最慘烈的時候,曾用戰友的屍體搭建防禦工事,一個師剛剛派上去參加戰鬥,下一步的作戰計劃還沒來得及部署,人就打光了。

還有一位老兵說過:

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犧牲的熔爐一片片戰死......



這就是當時淞滬會戰各個戰場上的真實情形,為了阻擊日軍,當時的國軍先後投入兵力達80餘萬,要知道當時全國兵力才200萬,川軍,滇軍,桂軍等各地軍閥紛紛支援上海,甚至連湖南的土匪也加入了戰鬥,當淞滬會戰打到後期時,國軍兵力不足,前線急需後備兵員,那些本從後方徵來的新兵只簡單熟悉了一下步槍射擊要領便被送到了前線,最終這些連槍都沒摸熟的新兵到了戰場上也只能成為炮灰。

整個淞滬會戰,國軍精銳盡出,但也死傷殆盡,各地軍閥更是空前一致,不怕犧牲,馳援上海,其中黃埔嫡系的精銳德械師傷亡三分之二,桂軍六個精銳師幾乎全部打光,川軍20軍幾乎打光,東北軍67軍全部打光,除此之外,湘軍,粵軍,滇軍傷亡也都極其慘重,整個淞滬戰場,處處充滿著血腥與死亡的氣息,很多陣地反覆易手,兩軍甚至進行了白刃戰。

淞滬會戰持續三個月,國軍死傷30餘萬,日軍死傷4萬餘人,通過兩軍傷亡對比不難看出,兩國當時實力差距非常大,近1:8的傷亡比,這其中我軍陣亡軍官近千名,包括少將及以上將領14名,他們是:

吳克仁中將,黃梅興少將,吳繼光少將,蔡炳炎少將,路景榮少將,楊傑少將,龐漢禎少將,秦霖少將,官惠民少將,劉啟文少將,吳桐崗少將,鄧玉琢少將,朱之榮少將,李伯蛟少將。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我軍損失太過慘重,尤其是黃埔嫡系的精銳部隊及大批黃埔軍校畢業的優秀中低級軍官,他們本應是軍隊的未來之星,然而新星還未升起便已隕落,至今想來實在可惜,但軍人當以身報效祖國,以馬革裹屍還,他們做到了,也不枉為軍人。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雖然淞滬會戰我們打輸了,但卻嚴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當時的國軍空前團結,這是日軍萬萬想不到的,他們原本以為之前內鬥不斷的中國軍隊會像一盤散沙一樣,一衝即散,但他們卻並不瞭解,在國家危難之際,中國人真的會不分男女老幼,南北西東,皆擔負起抗戰守土之責。他們不會明白,中國人為何如此團結,當然了他們永遠都不會明白。


鹹魚閒聊


1948年10月20日的深夜,蔣軍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從瀋陽趕回位於新立屯的兵團部,在瀋陽召開的軍事會議讓他憋了一肚子氣:從北平飛回來的衛立煌傳達蔣介石的指示,廖兵團須繼續向錦州攻擊前進,以配合葫蘆島方向的東進兵團“收復錦州”,這基本就是找死的作戰行動。



衛立煌私下裡又對廖耀湘表示,希望他退回瀋陽固守,而同機抵達的杜聿明態度則是模愣兩可:可以轉進營口,有了港口依託後再尋機向西攻擊錦州。廖耀湘的腦袋瓜子嗡嗡的,三條道的選擇快把他弄瘋了,不過他倒是與杜聿明達成一個共識,無論是從海路逃跑,抑或是攻向錦州,都必須先把黑山拿下來。

黑山和大虎山地區是一道狹窄的通道,更像是個天然“隘口”,其西側為醫巫閭山脈、東側為大片沼澤地(如今是水稻及河蟹的天下),由此成為從瀋陽通向遼西、遼南的咽喉所在。為了掩護攻錦部隊的側後安全,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早已經部署在這裡,阻擊一切可能自瀋陽方向來援的蔣軍。



廖耀湘於10月22日下達作戰命令,兵團所屬第71軍兩個師自北向南、青年軍第207師一個旅由東向西,包圍並會攻黑山。而東野司令部派來增援的一縱第3師、內蒙騎兵第1師也到達戰場劃歸第十縱隊統一指揮,當日午夜,解放戰爭史上最慘烈的三大阻擊戰之一“黑山阻擊戰”正式打響。

廖耀湘手中掌握的是全部美械裝備的新一軍、新六軍、第49軍、第71軍和青年軍第207師,合計五個軍11萬餘人的兵力,是東北蔣軍最精銳的部隊,光“五大主力”就有兩支,第71軍和青年軍第207師也是嫡系主力。不僅裝備有坦克和200餘門大口徑火炮,還可以得到瀋陽機場空軍的支援。



而我東野十縱司令員梁興初指揮的,只有四個步兵師(騎兵師為總預備隊)的兵力,約為敵人的四分之一。縱隊唯一的山炮團炮彈又嚴重不足,卻要守備長達25公里的防線,任何一點被蔣軍突破都是災難性的,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和艱鉅的任務,使黑山阻擊戰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其慘烈程度。

廖耀湘留了個致命的小心眼,在戰鬥打響的第一天,為了保持自己嫡系部隊戰鬥力的完整,並沒有將新一軍和新六軍投入進攻,只是驅趕另外三個軍瘋狂進攻,期間還因為作戰不利下令將第71軍第91師師長戴海蓉就地槍決(跑掉了沒執行)。在尖子山陣地,蔣軍207師採用了正面強攻和側翼偷襲相配合的戰法,一度與我騎1師一團展開殘酷的白刃戰,美式槍刺和騎兵馬刀耀眼地慘白。



1948年10月23日晚八點,“梁大牙”司令員接到野司林羅劉的急電:攻錦的野戰軍主力已經隱蔽出發,預計三天內到達戰場,電文最後一句令十縱指戰員熱血沸騰“務使敵在我陣地前屍橫遍野而不得前進,只要你們堅守三天,西逃之敵必遭全殲”!對面的廖耀湘也揀到了我軍的動員傳單,黃埔六期的這個兵團司令立知大事不妙。

第二天拂曉,敵第九兵團主力盡出,共展開新一軍、新六軍、第71軍和青年軍207師第三旅,統由新一軍軍長潘裕昆指揮,共計六個師的兵力發起全線進攻,一天之內瀋陽來援的飛機多達200餘架次,尤其是207師猛攻92號、101號高地。



在敵人兇猛的空地火力覆蓋下,十縱84團的一個營全體壯烈犧牲,至下午二時,兩個高地全部失守,我軍的防線被敵人撕開了一個口子。十縱第28師師長賀慶積調動預備隊反攻,黃昏前收復101高地(這個高地背後就是黑山縣城)。

第三天,廖耀湘再換上了新六軍軍長李濤擔任主攻指揮,後者組織了300多人的“敢死隊”,又以百餘名尉官組成“效忠黨國突擊隊”,在新六軍頭牌新22師兩個團的配合下,這兩支敢死隊不顧一切衝向101高地,我軍堅守部隊一個營犧牲殆盡,下午三時,101高地再次失守,整個黑山防線危如累卵。



然而英勇的十縱82團官兵,在得到89團一個營的增援後,在天黑前又奪回了失去的陣地。就這樣十縱指戰員用血肉之軀死死擋住了廖兵團五個軍的逃路,在慘烈的阻擊戰中十縱及配屬部隊傷亡逾萬(其中犧牲4144名),為“遼西圍殲戰”創造了良好的戰機。

1948年10月26日凌晨三時,已經打得精疲力盡的十縱接到了林彪的電報:“北上主力已經到達,敵已總潰退,望協助一、二、三縱隊從黑山正面投入追擊”!黑山阻擊戰勝利落幕,廖耀湘兵團的末日即將來臨。


度度狼gg


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戰役無疑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整個戰役持續199天。雙方動用的總兵力達到300多萬。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聯紅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聯紅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部分,有21個德國師的番號被從序列表中消去,另有大量直屬部隊被消滅。

蘇聯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蘇聯紅軍具體傷亡人數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傷或被俘,合計傷亡1129619人。更令人心痛的是,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戰前有85萬人口的斯大林格勒,戰後只剩下了1500人。

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的西岸,在二次世界大戰沒有爆發之前,大約有85萬的居民。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一個重要港口,還是蘇聯南方最重要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著一家全世界聞名的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並且,在當時主要生產作戰當中軍隊所使用的坦克。

不僅如此,在斯大林格勒地區以西、以南,因為都是非常廣闊、富饒的土地,所以,還是當時蘇聯糧食、石油、以及煤炭的重要產區之一。由於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咽喉要道,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雙方都是志在必得。

崔可夫中將接過指揮權之後,蘇軍與德軍戰鬥更是進入了一種白熱化的狀態。雙方展開了巷戰。斯大林下達了著名的227號命令,不許撤退。而在巷戰當中,蘇軍的裝備也僅剩下了各型火炮九百門左右,坦克110輛;各師、各旅的實有戰鬥人員也只有200至300人,甚至,有的師的全部裝備就是幾門火炮和幾挺機槍。而每個坦克旅也僅餘6至10輛坦克。當時守衛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就流傳著一句話:“我們佔領了廚房,但客廳還在敵人手裡!”

因為一個滿員的建制師只要一進入到了斯大林格勒地區,竟然在不超過三天的時間內就馬上沒有了,就需要不斷補充部隊,也就誕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集團軍,蘇聯第62集團軍,兵力前後達到200多萬。

斯大林格勒所有工廠裡的工人揹著槍在製造武器,十幾米外工廠守備部隊就在與敵人交火。坦克下了流水線就開打。沒有前線,沒有後方,只要是活人就得拿槍戰鬥。士兵活一天是班長,兩天是排長,以此類推,因為你的戰友和軍官全死了,周圍都是補充的新兵。

蘇聯女兵直接參戰,是直接拎槍就上,不是當衛生員報務員,而是戰鬥人員,挖戰壕拼刺刀開坦克高射炮防空都得幹,到最後只要能動的人都上了,監獄的囚犯都上前線了。

總之,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當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沒有之一。而這場被稱為“史上最血腥”的戰役,究竟死了多少人?始終也無法得到準確統計。但是,根據資料顯示,它有一個大體的統計數字是,在200天的時間裡就大約有200萬人傷亡,送上前線的新兵平均生存時間是19個小時,軍官則為3天。





茶煙裡


刀叔導讀:一戰和二戰同太平天國比起來,真的是小兒科了。

如果問世界歷史上哪場系列戰爭陣亡人數最多?恐怕很多人多會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或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共計7340餘萬人 ,直接參戰部隊2900多萬人,死於戰場的約1000多萬人,受傷的約2000萬人,受戰禍波及的人口在13億以上,約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

不過,我想告訴您:世界歷史上陣亡最大的系列戰爭是清朝的太平天國,僅蘇、浙、皖、贛、閩五省,人口過量死亡就多達7000萬。

即使是動用了包括原子彈在內的現代化裝備,戰場遍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很難與其匹敵。太平軍掀起的狂飆席捲所及,廬舍為墟,遍地瓦礫。狂飆過去許多年後,依然是滿目瘡痍,殘破蕭條,一片淒涼。

人煙稠密的長江中下游流域,因地處風暴中心,為太平軍和清軍往復爭奪燒殺之區,更是一片劫灰,生靈塗炭。

作為2000年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太平天國堅持時間最久,波及範圍最廣達到14個省,同時刺激了多個農民起義,直至讓大清元氣大傷,最後也導致滅亡。其規模,其破壞力也是相當驚人的!

太平天國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幕滑稽劇。甭管什麼宗教都是博愛不殺生,洪秀全卻不,他就創立這麼一個教,叫做拜上帝教,目的是反政府。

錢穆先生當時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是這麼說的,如果太平天國運動成功了,那就是中國全部的歷史失敗了。

太平天國折騰得清政府死傷無數,又耗費了大量的國庫銀兩,整個運動勞民傷財,對於死亡人數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 清政府為了平定太平天國,軍費一共支出近3億兩白銀,差不多是六年的總財政收入,不僅僅的是軍費問題,這場浩劫把清朝當時最富庶的地區江南一帶的經濟徹底搞垮,清政府失去了賦稅最大的來源。

太平天國爆發(1851年)前夕,中國人口為4.3億。太平天國失敗(1863年)後,中國人口只剩下2.3億人。

一場農民戰爭使中國損失了2億人,其中有4000萬人直接死於大小各類軍事活動,這是何等的殘酷!

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人犧牲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太平天國的主要領導人洪秀全的殘暴,他曾經利用韋昌輝將東王楊秀全和親信等人殺掉,人數高達6千多。有記載曾表明洪秀全在兩個月內就殺了2萬多的文武官員,這就意味著當時每天有330多人死在他手中。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太平軍為了反抗清朝的統治不斷地和圍剿他們的清軍作戰,一旦有戰爭,死人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情,不僅太平軍的損失慘重,清軍的損失也非常的慘重,這就導致了太平天國期間人數的急劇下降。

當時為了恢復這些人口,直到1911年,全國人口才恢復到3.4億人。

洪秀全死後十年(1874年),出生於湖南的黃興也曾談起自己受到過太平天國的影響:

“我革命的動機,是在少時閱讀太平天國雜史而起。但是又看到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之後,起初他們的弟兄頗知共濟,故能席捲湖廣,開基金陵。不幸得很,後來因為他們弟兄有了私心,互爭權勢,自相殘殺,以致功敗垂成。我讀史至此,不覺氣憤騰胸,為之頓足三嘆。”

摧毀中,又有一種重生,沒有太平天國運動的崛起,就不會有湘軍淮軍,也就不會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臣的崛起。

無論如何,太平天國造成的巨大人口傷亡率,是近代的一次大的事件,雖然沒有一戰、二戰在世界影響力大,但也是中華民族的一次沉重的歷史災難。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MCN自媒體)


王銘葦


1、歐洲“絞肉機”——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是一戰中最慘烈的戰役,因此也素有“絞肉機”之稱。這場戰役,德法雙方共投入200餘萬軍隊,共計消耗炮彈4000多萬發,造成法軍55萬人傷亡,德軍45萬人傷亡。

凡爾登戰役有多慘烈?戰爭伊始,德軍就立馬進入瘋狂進攻模式,一下子集結27萬大軍、1400門大炮,以平均每小時10萬發炮彈的射速,向防守凡爾登的法軍狂瀉200多萬發炮彈。德軍兇猛的火力打擊,將凡爾登地區的森林、山頭、戰壕全部夷為平地,壓得法軍完全喘不過氣來。

一名親歷凡爾登戰役的戰地記者,在自己的報道中這樣寫道:“整個森林被削得如同割去穀穗的田地,所有的覆蓋物都彈痕累累……到處是殘骸:擊破的戰車、擊毀的大炮、以及無數碎成一塊一塊的屍體……

正因為戰況實在太慘烈了,所以人們才將此戰稱之為“絞肉機”!

2、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

作為二戰中最慘烈、規模最大的城市攻防戰,斯大林格勒的慘烈程度,完全超越了上述的凡爾登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歷時六個多月,約200天,蘇德雙方光是傷亡人數,就達到了驚人的350多萬,其中德軍傷亡為150萬,而蘇軍傷亡為200萬。也就是說,蘇德兩軍平均每天在斯大林格勒就得消耗1.7萬人,相當於每天吃掉一個整編師。

因此,當時蘇軍一個新投入作戰的滿員師,往往堅持不過兩三天就會被打光。而被送上前線的新兵,平均的生存時間更是不超過24小時,一線軍官也只有3天左右。斯大林格勒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戰鬥中,蘇德兩軍圍繞著斯大林格勒的每一間房子、甚至每一寸土地,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況最慘烈時,蘇聯甚至連女兵都得像男兵那樣,抄起槍就衝鋒陷陣,直接投入到最前線得作戰中。

而戰鬥對德軍來說同樣慘烈,德軍不僅要面對蘇聯嚴寒的氣候條件,還要應付頑強反擊的蘇軍。當時,德軍第6集團軍一位叫漢斯·德爾的軍官,在自己的《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回憶道:

“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而那時堅守斯大林格勒的蘇軍,也曾流傳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我們佔領了廚房,但客廳還在敵人手裡!

此外,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烈,更以大量無辜平民的死傷而著稱。戰鬥中,蘇德兩軍對城市展開了慘烈爭奪,已經到了無視軍事人員與平民分別的地步,造成了大量斯大林格勒平民的傷亡。據統計,斯大林格勒戰前尚有60多萬居民。然而戰爭過後,卻只剩下數千人得以存活......



這些歷史要讀


筆者認為有兩個: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

第一、蘇德戰爭

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至1945年5月9日止,前後共1414個晝夜。作戰區域之廣、參戰人數之多、破壞力之大,都是堪稱是人類戰爭史之最。德國為這場戰爭前前後後徵招了近1790萬人入伍,到戰爭結束僅剩不到760萬。蘇聯動員3448萬人入伍,損失約1144萬人。兩國的工業基礎都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特別是蘇聯,處在歐洲部分的幾個主要城市除首都莫斯科之外,列寧格勒、基輔、哈爾科夫、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幾乎都被都被戰火塗炭。

列寧格勒遭到德軍圍困、火力打擊長達900天,創下了一個城市被圍時間的最長記錄,被飢餓、寒冷、疾病奪去生命的人就有100萬以上。

斯大林格勒在戰役期間一次遭到上千架攜帶燃燒彈的德軍轟炸機的空襲,鋪天蓋地的大火從斯大林格勒郊區燒起穿過市區一直撲向水流洶湧的伏爾加河。這個戰前作為蘇聯最大的拖拉機生產基地的大型工業城市在一瞬間被化為一片廢墟。

庫爾斯克之戰雙方投入了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兵員、裝甲力量、空中力量。

柏林之戰,帶著復仇雪恥之恨的蘇聯紅軍官兵也沒有對納粹德國的老巢客氣,在付出30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後最終一舉埋葬了把死神帶向全世界的納粹惡魔。

第二、太平洋戰爭

從1941年12月9日至1945年9月2日,日本和美國在浩瀚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一部展開的一場激烈戰爭,同時也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海空作戰和叢林、島嶼作戰。雙方動員兵力超過6000萬以上。日軍約有96萬人戰死,另有死在炮火中的日本平民更是數以百萬計。

在菲律賓作戰中,由於美菲軍隊全線崩潰,被俘虜的七萬美菲軍遭到日軍殘忍虐待。死在從戰場到戰俘營路上的戰俘高達1.2萬人。

瓜島戰役,雙方圍繞爭奪瓜島控制權,進行了長達六個月的海戰、空戰、陸戰。由於美軍切斷了日軍補給線,數萬日軍飽受飢餓、疾病折磨,人吃人的現象已經司空見慣。

萊特灣海戰,雙方投入軍艦、飛機規模達到海戰史上之最。

硫磺島、沖繩島之戰這兩場發生在日本國門口的島嶼爭奪戰,日軍將武士道精神發揮到極致,在給予美軍以沉重打擊之後,十餘萬日軍官兵或戰死或自殺,島上數十萬平民也大多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戰爭進入尾聲後,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海空封鎖和戰略轟炸。日本本身就資源匱乏,遭遇美軍海上封鎖後,國內很快發生飢餓,至1945年春季,本土居民每天能領到的口糧僅有100克左右,堪比被圍困時期的列寧格勒。美軍的戰略轟炸對日本人造成的打擊更為沉重。1945年3—5月的大轟炸,美軍先後把一萬噸燃燒彈投向了東京、大阪、名古屋、橫濱等城市,炸死的日本人數以十萬計,日本幾十年間建起的工業設施被悉數摧毀。其破壞力遠遠高於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


大將軍威武K


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時任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羅榮桓在黑山烈士陵園紀念碑題詞。



1947年秋,繼塔山阻擊戰後,遼瀋戰場上又一場艱苦的狙擊戰,在瀋陽通往錦州唯一的走廊上打響。

廖耀湘的五個軍,全部美式裝備,更有飛機、大炮、坦克加持,正急切地從往瀋陽/營口方向撤退。



橫亙在走廊上是黑山與大虎山,東北野戰軍剛剛組建的十縱,不到五分之一的兵力和三個山炮營,需要防守正面寬達二十五公里的區域。

司令員梁興初決心打好這一仗,誓要讓蔣介石的“十萬主力軍”從軍簿上徹底消失,為此要狠狠地咬住敵人,即便被扯掉幾顆牙齒,也要等到大部隊將敵人剁成血泥肉醬!

而國民黨軍方面,長春、錦州的失利讓他們士氣低落,但要與被逼入絕境的敵人作鬥爭,就必須做好艱苦戰鬥的思想準備。

雙方摩拳擦掌,一場惡戰不可避免。對於我軍而言,如果不能在這裡拖住廖耀湘,讓十萬國民黨生力軍逃入關內,用梁興初的話講就是“對人民犯下滔天大罪”。而整個遼瀋戰役我軍精心謀劃,也有可能功虧一簣。



戰鬥首先在黑山前沿陣地打響。沒有陣地防禦作戰經驗的我軍騎兵部隊遭遇敵重炮轟擊,瞬間就出現傷亡,隨後白刃戰開始,經歷一個上午的戰鬥,我軍撤出前沿陣地。

接下來是警戒陣地的爭奪。國民黨軍依然保持了極其兇悍的進攻,幾乎從一開始就發動波次衝鋒,被打退後又再次發起,連我軍經驗豐富的指戰員都感到吃驚。



前沿和警戒陣地的戰鬥便如此激烈,核心陣地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就在戰鬥進行的同時,有一個插曲,黑山附近的老百姓,無論男女老少,紛紛加入到支前工作中。

他們傾家出動,拆鐵軌、修工事、送衣服,就是往返陣地送食物和水都達到約九百人次,犧牲在一個高地上的百姓就達四百多人。

人心向背,決定了敵我的戰鬥意志。



國民黨新六軍在一個小時內發動三次全線進攻,在第四次進攻時,我軍一個排與敵一個連混戰在一起,這時敵重炮群突然開火,瞬間陣地陷入一片死寂。我軍倖存官兵用國民黨軍屍體堆起來作為掩體,近距離火力壓制,勉強守住了陣地。



國民黨新六軍軍長李濤親自督戰,組織了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隊和一支由尉級軍官組成的效忠黨國突擊隊,輪番與我軍一個營爭奪陣地。在殊死搏鬥後,全營犧牲,陣地落入敵手。當晚十縱組織五個連打反擊,重新收復陣地。

面對十縱的頑強阻擊,廖耀湘彷徨了,他的兵團竟然在小小的黑山停滯了整整三天,而背後的四縱已近在咫尺。



1947年10月27日,蔣介石在他的日記寫道:東北全軍,似將陷於盡墨之命運。

小小的黑山,曾經歷了歷史上極其慘烈的戰鬥,70多年後的今天,一切又歸於平靜。唯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春秋正義


蘇德戰爭(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蘇軍死亡681.7萬,被俘或失蹤445.6萬人,傷病1832萬人次。 蘇德戰爭雙方歷年損失數:

1)1941年:德軍損失85萬人。其中死亡30萬人、被俘或失蹤數千人。

蘇軍損失447萬人。其中死亡80萬人、被俘或失蹤234萬人。

2)1942年:德軍損失200萬人。其中死亡50萬人,失蹤或被俘約10萬人。

蘇軍損失737萬人。其中死亡174萬人、被俘或失蹤152萬人。

3)1943年:德軍損失290萬人。其中死亡70萬人,被俘或失蹤約20萬人。

蘇軍損失786萬人。其中死亡194萬人、失蹤或被俘37萬人。

4)1944年:德軍損失300萬人。其中死亡123萬人,被俘或失蹤約60萬人。

蘇軍損失688萬人。其中死亡160萬人、失蹤或被俘17萬人。

5)1945年:德軍損失約300萬人。其中死亡50多萬人,被俘或失蹤約70多萬人。

蘇軍損失301萬人。其中死亡73萬人、失蹤或被俘7萬人。

合計: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臺德、阿爾薩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衝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萬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865.6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內務部隊及邊防軍等,也包括與德國的盟軍作戰所遭受的人員損失,但不包尚未到所在部隊報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則死亡人數約為737萬人,最終死亡人數為915.3萬人。


六子134443005


歷時47天的衡陽保衛戰是相當的慘烈。

衡陽是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的交叉點,是西南大後方的最後一道屏障。1944年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一號作戰”,其中在湖南發動了“長衡會戰”。日軍集結了兵力侵犯衡陽,守衛衡陽的是“泰山軍”第十軍。該軍下轄第三師、預備第十師、第109師和友軍的暫編第54師。守衛衡陽的軍隊雖然有四個師,但是第十軍剛剛參加完常德會戰,損失慘重,人員損失尚未得到補充。因此,守衛衡陽的實際人數只有1.7萬人。

侵犯衡陽的日軍為第11軍,司令官為老狐狸橫山勇中將。日軍第11軍下轄5個師團,加上其它直屬部隊,人數約11萬人。



中國最早統帥部的原定計劃是第十軍軍長方先覺堅守衡陽十天,從而吸引日軍,待中國軍隊的增援部隊到達後對日軍圍而殲之。狡猾的橫山勇看出了中國軍隊的意圖,遂改變了作戰計劃,沒有用第11軍的全部主力進攻衡陽。


守衛衡陽的中國軍隊打得非常英勇頑強,但是隨著衡陽守軍的陣地越來越小,加上日軍不斷的轟炸。醫務人員對傷兵無法換藥,每天只能用鹽水洗滌傷口。天熱蒼蠅太多,創口因汙染而發炎、化膿、潰爛、生蛆者不可勝計。重傷者只有等死……一名臥地呻吟的傷者拉響了其最後一顆手榴彈,與地面格鬥的敵人同歸於盡,其戰鬥之慘烈,誠足驚天地泣鬼神。

官兵在遍地屍首、滿城惡臭、傷病呻吟、群蠅亂飛中,除了欲眼望穿盼望友軍來解圍之外,唯一的企求便是多殺一些敵人,多為戰友索回一些血債。

雖然衡陽最終城破,但是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衡陽守軍與數倍於己的日軍激戰長達47天,給予了敵人重大的殺傷,且日軍的傷亡遠大於中國守軍。


歷史軍魂


上甘嶺之戰。

上甘嶺之戰,在3.7平方公里的山地上,雙發共聚集了10多萬人,這一場戰爭從規模可能不非常大,但是這一場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亞於世界上人任何一場戰役,而這場戰爭也打出了中國志願軍的風采,打出了新中國的風采。

這場子戰爭的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美軍總共投入了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而戰爭開始前,每軍只計劃用200人的代價,花費六天時間攻佔下來,但是他們沒有想到,這裡會成立中美戰場上最後的一次大規模戰鬥。上甘嶺是五聖山的一個高峰,他是堅守關係五聖山的陣地,同時也關乎志願軍是否會陷入被動的局面。

當美軍向上甘嶺發動衝鋒的時候,上甘嶺的駐軍只有一個營的部隊,面對美軍的機械化兵團進攻,我軍拼死抵抗。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美軍的攻擊部隊七師三十一團的二營、三營損失均超過了70%,之後美軍換上第三十二團接著再戰,一直打到黃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而我軍也傷亡慘重,四十五師的135團傷亡了一半。

戰鬥激烈進行,激烈的炮火使得整個上甘嶺都被硝煙所籠罩,白天達成了黑夜,黑夜打成了白天,相隔百米就無法看到信號槍的光亮,雙方只好都使用迫擊炮發射信號炮彈來進行聯絡。而由於戰場地域狹窄,最多隻能展開兩個營的部隊,雙方只能採取逐次增兵的戰術,一個營一個連,甚至一個排一個班的投入作戰,雙方陣地上都是屍橫遍野,鮮血染紅了高地,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戰爭進行到第二階段的坑道作戰時,志願軍的條件更加艱苦,尤其是後勤保障和兵力支援很難進行。當時四十五師的兵力損失已經過半,傷亡已經超過了4000人,15軍軍長秦基偉將軍呈請第三兵團為四十五師補充4000新兵,同時使用總預備隊29師。

最艱苦的是坑道里面的士兵,他們艱難的進行戰鬥,還要與飢餓和飢渴抗爭,當時15軍為了激勵士兵,買了3萬斤蘋果,但是送到坑道的寥寥無幾,因為戰線的損失比達到了90%以上。戰鬥進行到緊張時刻,秦基偉將軍將自己身邊的警衛員派上了戰場,但是96人的警衛連,只有24日到達了坑道,其他人都戰死了。

坑道作戰是艱苦的,但是成果也是顯著的,在坑道作戰是十天時間裡面,坑道部隊夜間主動出擊達158次,其中僅9次失利,其餘均獲成功,累計殲敵2000餘人,大量消耗了敵軍,並極大破壞了敵軍陣地的穩固。

10月30日我軍的各部隊調整到位開始反擊,十五軍以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120毫米重迫擊炮,向597.9高地實施猛烈的炮火準備,炮擊持續達四個多小時。之後45師僅剩的11個連的兵力,對地方佔領的部隊發動11波攻擊,雙方反覆爭奪,最終我軍佔領了主峰及幾個要點陣地。而由於45師的人員損失嚴重,秦基偉只得將調歸其指揮的十二軍的部隊調上597.9高地,接替四十五師無力再守的七個陣地。

11月1日,十二軍正式加入上甘嶺戰鬥,他們的戰鬥同樣慘烈,十二軍的三十一師在防守537.7高地的時候,他們經過七天七夜的激戰,九十三團損失慘重,依舊不能完全佔領537.7高地,以至於31師不得不緊急抽調106用卡車運送到上甘嶺。

激烈的戰爭持續到戰鬥的最後一刻,一直到1952年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而此次上甘嶺戰役歷時四十三天,雙方在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