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華為的研發投入一年就是一千多億,這是不是華為實力強大的根本?

琅琊榜首張大仙


評論員李睿陽:

是,也不是。

回顧華為創始之初的資源,我們可以看到是明顯沒有中興好的。那時的華為在體量不夠大的情況之下,自然也很難給出特別高的研發投入。但是,當時的華為在資金如此緊缺的情況下依然十分重視人才,給出的薪水一直都是同行業非常具有誘惑力的。依靠高薪招攬人才的方法,華為的研發人員團隊以較快的速度組建了起來,也為後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是,敢於在公司發展並不寬裕的情況下高度重視人才,關鍵在於兩點:任正非的領導力以及華為公司不斷完善的管理體制。任正非的領導力不需要多說,其長遠的戰略佈局以及面對危機的處理能力都已經得到了驗證。而完善的管理體制,可以說是華為實力強大的根本原因之一。管理這個東西看起來比較虛,但是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之中其重要性會越來越凸顯。很多國企在坐擁良好資源的情況下沒有發展的很好,管理體制的僵化是重要原因之一,這裡便不展開說了。


首席投資官


感謝您的閱讀!

聯想才在誓師大會上宣佈,2018財年聯想的營收超過了5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為3351億人民幣);而2018年華為營收7212億人民幣,雖然相差3000多億,可是華為在2018年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而聯想2013-2017年每年投入不足百億。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

  • 高研發投入確實帶來了高收入。
  • 但是,低研發投入並不是沒有高收入。

兩句話怎麼理解呢?!聯想的研發投入並非那麼高,可是收入並不低,而且超過了聯想這些年的最高值,這似乎說明了研發投入並不是決定性的部分;可是,高研發卻又證明確實有高收益,華為能夠獲得7000多億收入,很大原因歸咎於研發。

其實,這就是技工貿和貿工技之間的區別。聯想以貿工技會核心,它確實能夠通過貿易“PC銷售”等獲得高收益;但是,它的後續會不會很足?!我們表示擔憂;而華為現在正是技工貿發力的時候,技術帶來了高收益,這就是進步。

那麼,影響華為的真的只是高研發投入嗎?華為能夠如今地步,其實是幾個方面共同影響的結果:

  • 企業文化。華為的狼性文化,能夠讓華為在發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讓華為在發展中,不會因此怯懦,一直勇於挑戰。
  • 戰略方針。華為能夠堅持技工貿,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術,保證技術的進步,獲得企業的發展。
  • 一門心思。華為的發展可以說是一門心思,在華為基本法中,就提到了華為緊緊圍繞電子信息領域發展。

可以說,華為的發展從無到有,可不僅僅是高研發投入,和華為的企業文化,發展戰略都有關係。


LeoGo科技


華為實力強大的根本,我覺得還是任正非!有了任正非老爺子給華為,才有了華為的今天,任正非老爺子低調、謙虛、重視研發,這是讓華為能夠成為世界頂級科技公司的根本原因。

任正非:我們被逼到了絕路、才走上自主研發的路

華為與聯想、任正非與柳傳志,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彼此之間又大有不同。

任正非與柳傳志都是不惑之年創業,不過兩個人性格不同、選擇不同,最終兩位企業家和他們的企業自然也境遇不同。


  • 任正非任人唯能、柳傳志任人求穩

任正非老爺子用人主要看能力,至於那些不拘小節的小問題、小毛病都忽略掉。比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一向都是大嘴巴,說話沒輕沒重的,但是能力上乘,最終餘承東帶領華為消費者業務在2018年成功成為華為第一大業務。

柳傳志用人主要求穩、必須聽話。這也是當年聯想三少,才能最平庸的楊元慶能夠成為聯想接班人的主要原因。孫宏斌能力最強,但是做事不講規則,這是柳傳志害怕自己駕馭不了的,郭為有開拓創新的能力,柳傳志覺得是“養不家”,最終柳老爺子分拆矛盾,讓楊元慶接班。


  • 華為是被逼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

華為真的是被逼上了絕路的,這正好驗證了那句話,居安才能思危!

華為沒有聯想那麼好的命,聯想的發展有中科院的背書,不缺錢、也不缺資源,最重要的是聯想的發展整好趕上了我國PC行業最好的時代,真的是趕上了好時代。

華為發展初期,靠的是代理其他公司的產品,代理這件事兒沒什麼門檻,但卻是被上游企業掐著脖子生存。

任老爺子總覺得做代理不是長久之計,加上華為也沒有好的資源、靠山,可以說是被逼著走上了核心技術研發的道路。


現在華為每年有上千億的研發投入,在電信設備、5G通信、Soc方面有了很深的技術積澱,這是華為大力花錢布局核心技術的最大收穫。

任正非:得承認蘋果和喬布斯的偉大、我們跟高通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前不久任正非老爺子在深圳華為總部接受加拿大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我的家人一直都在用iPhone手機。

老爺子也不止一次說過:我們跟高通還有很大差距,必須承認蘋果公司和喬布斯的偉大。


這兩件事恰好說明了任正非老爺子的偉大之處。華為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很大原因就是因為老爺子坦蕩的胸懷以及敢於承認差距的大格局性格,光喊口號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得正視差距以後幹實事。

華為很優秀,但華為要走的路還很長,中國科技公司要走的路更長。不過值得自豪的是,現在百度、華為在技術方面的實力已經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字節跳動等企業開始逐漸走出國門實現商業模式的輸出,以後我們還要實現技術、商業模式的綜合輸出,未來大有可為。


EmacserVimer


任正非老爺子確實偉大。擱別人,就他目前這個身家,這個年紀,還拼什麼呀?幾百億個人資產很輕鬆吧,早就退出江湖,逍遙快活,不問世事了。就像微軟的比爾蓋茨,保羅艾倫。

如果是為賺錢,也不會像這樣拼,因為只要把華為上市就行了,妥妥的千億身家,搞不好弄個首富都不一定。

任老爺子目光長遠,華為賺的錢大部分投入搞研發了,到處高薪招人,技術方面比對手領先幾年,這樣才能保證華為始終領先。中興通訊就不行,美國一斷供,就癱瘓了,然後就卑恭屈膝,直到高層出面,最後交十幾億美元罰款,還要美國派幾個欽差大臣在他們公司,活脫一個殖民地公司啊!

華為就不怕斷供,有備胎,不求人,芯片斷供有海思,安卓斷供有鴻蒙!

任老爺子心胸寬廣,華為被斷供,記者會他不發惡語,反而感謝一眾美國公司對華為的長期支持。華為有為數眾多的基礎領域科學家,所從事的研究都是造福全人類的。

企業家俺就佩服任正非。聯想小肚雞腸,賣國,垃圾公司垃圾高管。


華南汽車人


  • 華為確實在研發費的投入上可以說“不遺餘力”!從事研究與開展人員達8萬多人,約佔總人數的45%;近十一年累計投入研發費超過6000億元。2018年1015億元,2019年1200億元。研發投入每年都超過企業利潤,研發費佔全年收入14%以上。

  • 高科技、高研發投入,這是這個行業普遍現象,比如蘋果、三星、英特爾、荷蘭ASML、高通、AMD、谷歌等都是高研發投入的企業。


一年研發投入1200億,這不僅證明實力,更是考驗企業領導人的決策力!

  • 舉個例子:2019年財富500強,中國入圍129家,除了工行、建行、農行、中國銀行、國開行、平安保險6家利潤超過1000億外,其它利潤都低於1000億。阿里、招商銀行、騰訊、中國移動、交通銀行、國家電網、中海油、中石化等等國企、民企其利潤都不到1000億。

  • 華為有今天,全靠大量研發投入!

華為作為世界級的電信設備提供商,一方面,只有不斷地投入研發,才能立於市場不敗之地;另一方面,華為目前有實力來投入研發。

  • 華為能有今天的成績和成就,全靠技術打江山。

1、5G標準必要專利以3147件排名全球第一。比三星、LG、諾基亞、愛立信、高通、英特爾分別多352、847、998、1653、1854、2277件。在5G行業高度競爭的今天,5G專利將是衡量企業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華為在6G研究方面技術也是領先世界的。

2、在全球的5G設備商的合同數方面,華為以91個合同排名第一諾基亞63份,愛立信78個。華為5G模塊發貨超過60萬個。其中歐洲的合同47個,亞洲27個,其他地區17個。華為能和諾基亞、愛立信並稱全球5G三大設備提供商,並取得第一名,這與華為在5G領域的技術領先有很大關係。特別是華為5G的十大硬核科技,其端到端解決方案已領先同行競爭對手。

3、華為海思芯片雖然目前排名第五,仍落後於高通、蘋果、聯發科、三星之後,但已具備世界競爭能力。這也是華為智能手機能取得世界銷售第二名的必要原因。

4、自主研發的鴻蒙操作系統有望成為谷歌Android、蘋果iOS之後的第三大操作系統。

5、華為在光伏逆變器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

6、華為又一王牌亮相,或將顛覆整個計算機領域,這就是華為崑崙量子計算機,其處理問題時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傳統計算機處理速度。其性能比開元模擬器CPH整整高出了十五倍之多。崑崙量子力學無疑將會打破聯想、英特爾、微軟為首的傳統電腦形態。

……


自中美貿易戰打響以來,科技行業首當其衝。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華為等科技企業採取一系列的制裁政策。從2018年的中興事件,到封殺華為,這是特朗普政府看準中國信息產業的痛點--“芯片”和“手機操作系統”,禁止美企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 在手機芯片方面,高通、蘋果、聯發科、三星所壟斷; 在手機操作系統方面,全球銷售的智能手機中,有99.9%都是基於Android或iOS平臺的。在5G技術方面,有諾基亞、愛立信。近日,根據外媒消息,美國正考慮修改規定阻斷臺積電等向華為提供芯片代工。

結束語:華為能取得5G專利第一、通信設備領先、手機銷量世界第二、華為海思芯片自給自足、鴻蒙操作系統可以作為備用系統、光伏逆變器和崑崙量子計算機領先等等這些巨大的成績,

,無不與研發大量投入有很大關係。這也成就了華為能成為國際型大公司、財富世界五百強(排名61位)、全球最具價值品牌……

華為只有強大並不斷做技術研發,才能做技術領域的強者!因為技術才是生存之本,何況華為面對的都是如蘋果、高通、亞馬遜、三星、谷歌等這類的科技巨頭。


你說呢?歡迎討論。



阿哥說科技


華為在原本以西方公司陣營的通訊技術產業中,逆勢突圍,從弱小走向強大,除了研發投入之外,還有其他重要因素,綜合在一起,才造就了華為的強大。


1.前瞻性的戰略眼光

方向正確,是成本的基本條件,不然再多的資金投入只能是白費。

長虹當年押寶顯像管技術,諾基亞堅守塞班系統,都投入了鉅額資金,但是依然一敗塗地,根本原因在於戰略眼光缺乏前瞻性。

華為從一家小小的公司開始,一點一滴的成長起來,基本上壓住了通訊技術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結點(當然華為當年押寶CDMA出現誤判,但瑕不掩瑜,依然堅強的活了下來)。從3G跟隨、4G並跑,到5G引領,華為對技術演進趨勢的判斷,絕對是世界級戰略眼光。


2.捨得鉅額資金投入

軍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是財力,是錢糧。

大量的技術人才、一流的實驗室、不斷的測試...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研發一旦開始,就要開始燒錢了。而什麼時候能研發出來,研發出來何時能真正的大規模商用,最終實現盈利,都是未知數,只能不斷的投入、投入、再投入,而一旦研發失敗、技術方向判斷失敗,數以億計的前期研發投入都將打水漂。


3.對人才的極度渴求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企業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

為了得到一流的人才,華為花費巨大的精力和財力,從全世界挖來最頂尖的技術人才。當年還是小公司的時候,就到清華、北大、交大門口守著,就為了大家願意去深圳,去一個小企業。

同時,華為為了挽留住這些優秀的人才,也是給予員工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股票。大家都知道,任正非自己僅僅持有華為1.4%股份,而其他全部拿出來分給員工。

對於天才級的人才,華為更是捨得投入,李一男憑藉超人的技術天賦,被任正非發掘,從小技術員,在很短時間內升為華為副總裁,委以重任。


4.強大到變態的執行力

再好的戰略眼光,再大的投入,如果沒有強大的執行力,還只是美麗的藍圖,而不能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

華為執行力的強大,相信所有人都有耳聞。為了實現目標,無數的華為人頂著巨大的壓力,夜以繼日的投入工作。辦公室裡放著行軍床,病床上繼續寫代碼,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可以說,沒有“華為鐵軍”強大的執行力和無怨無悔的付出,就沒有華為今日的強大。


波士馬


其實這就看戰略眼光了。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可是萬萬不能的。我就拿小米和華為比較(首先說明,我並沒有貶低小米的意思,兩家公司發展的路線不同,所以最後的結果也不同)先說小米吧!看目前的情況,小米走的同樣是聯想的道路,聯想出來的電腦組裝的系統同樣是定製版。但不同的地方是,小米走的是性價比路線,首先,這性價比是公司發展戰略之一,其次才是普及科技。但這樣的模式只有優點麼?答案絕對不是,他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利就是在最開始的時候搶得市場,搶得用戶,留下良好的口碑。弊就是產品和品牌影響力固定化了。首先是產品,產品選用的零件全都圍繞性價比這一點。當然,選擇但零件好了,價格也就不會低了,這是非常明顯的。第二就是品牌影響力,小米的品牌影響力想必大家都知道,公認的好,但同時,也是因為性價比,小米無法衝擊高端,現在可以看到小米出的高端手機經常會拿來跟友商的比較,基本相差上千塊。這是他的優勢。但如果小米把價格定高了。就會失去性價比的優勢。還有一點,小米是上市企業,上市企業他的股價都是根據他的業績報表走的,如果小米想有好的業績,那麼就要提高他的利潤。但是性價比又限制住了它,市場也被友商搶了很多。所以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那麼性價比這一套是行不通的。營銷模式可以說華為OV都出師於小米。而且在小米的營銷模式上加上了自己的創新。這樣小米更難受了。聯想也是如此,不是因為他的市場份額,那麼早就歇菜了。但這麼下去歇菜也是早晚的事。

再來說說華為,小米在初創做手機的時候,還沒有華為什麼事,華為比小米晚一兩年才開始做自己的產品,而華為與小米的不同是從一開始,華為就只想做自己的產品,並不是說小米不是,而是華為要做自己獨一無二的產品。最開始華為吃了不少技術苦頭,自己的技術不行,市場營銷更是爛到家,照這麼個趨勢下去,死也是早晚的,所以華為選擇多線發展,先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利用自研來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創造了mate和P系列,而且用的都是自家設計的芯片,那個時候華為自家設計的芯片沒什麼技術含量,買的是公版ARM架構,唯獨上了自家的基帶,但這一點也不能小覷,畢竟那個時候有自家基帶的也沒幾家,而那個時候華為成功的一點是他的CAT6基帶技術。也是那個時候華為利用好了自己的這一優點,成功的在國人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為他以後創立高端品牌買下了良好的伏筆。榮耀6的上市和成功是華為手機業務的重要里程碑。

不得不說,華為這一點營銷真的不是跟小米學的,這真是實打實的技術。不過那個時候因為買的是公版ARM架構,再加上適配自家基帶,技術底子薄,所以熱量控制和性能比高通差很遠,那個時候小米確實因為有高通芯片加持,再加上自己的性價比,幹勁十足。Mate7的上市,和成功的打造出了華為高端品牌,這是華為沒想到的,而華為沒放過機會,乘勝追擊,利用自研這一噱頭,躋身高端品牌行列,而華為這個時候就是最精明的時候,小米當年就是眼光太低,所以才有了今天。那個時候華為明白,如果不把產品戰略規劃出來,那麼以後的市場絕對不好做,所以那個時候華為就把M和P系列定義為高端,把榮耀獨立出來,定位中端產品,因為當時的技術不行,芯片產能跟不上,所以華為採用分別戰略。M和P系列堅持用自家芯片,這樣才能保持華為的高端差異化優勢,中端和低端用高通芯片,可以搶得市場,而華為也是在那個時候明白技術的重要性,華為高端品牌的差異化優勢全都是自家技術做支持,說麒麟從2004年就成立開始研發芯片,我想哪個時候任老爺子也沒想過華為會去做手機,或者說是做麒麟芯片,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ARM什麼事,更別說安卓系統了。麒麟芯片那個時候應該更多考慮的是通信基站和監控用的芯片,而2012年之後,華為才把手機芯片放在了核心位置上,很多人都想當然的以為現在的麒麟和七八年前的麒麟沒什麼兩樣,我只能說他們太無知了,華為就算不做手機,也會好好的做芯片。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華為喜歡去做冷門兒,技術難度高的行業,而且肯為這些行業砸錢,比如芯片,系統,通訊,物聯網之類的,我想他們應該明白,如果只做那些好做的,別人只要會自己就沒什麼優勢。但是如果可以做一些技術難度高的,最好能制定標準的,哪怕坐著就能收錢,所以從那之後華為就開始猛砸錢,我想不管是任老爺子還是華為其他工程師,他們萬萬沒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做到後面越來越難,而且還非做不可,比如芯片,原先用公版,發現公版弊端多,優化不好,就開始買IP核授權,這兩年發展的不錯,結果美國又搞這麼一出,不得已,開發自己的架構吧!可能華為早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早早的就買了ARM V8的終身架構授權,為的就是如果哪一天美國禁止了,他還有用的東西,系統也是如此,本來只是想簡單的優化一下,而網上很多人說體驗不好,我想任老爺子也體驗過了,確實不咋地,那麼就深層次的優化吧!發現安卓系統都有通病,那麼就開始解決,安卓也發現華為對系統低層次的優化技術不錯,然後就互相合作,畢竟谷歌也希望安卓越來越好嘛!反正交叉授權,互相合作,利大於弊。結果美國就開始制裁華為,華為也沒辦法,自己搞吧!所以這些東西也就是近四五年華為才決心下來自己搞得,畢竟瞭解的層次越深,有些就迫不得已了。

小米對系統優化的時間比華為早,而且優化的也比較好,但那也只是中等程度,為什麼這麼說,第一,最希望保持現狀的絕對是小米,。第二,他需要投資的人力物力不需要太多。以目前小米系統的優化,夠用,而且體驗不差。其實不管是OV還是小米,哪怕是魅族和錘子,對安卓的系統瞭解肯定不比華為差,問題就在於,投資力度。從他們每年的投資研發力度來看,明顯不匹配他能做到的能力,所以這沒法比較,很多人說小米系統比華為好,這都是表面的。小米對年輕人的喜好理解肯定要比華為要深。第一小米年輕,第二他能取捨的少。但深層次的優化,甚至寫自己的代碼,替換安卓系統的代碼,這可不是幾十個人或幾個億能搞定的。優化代碼這對幾家廠家來說不難。難就難在開發自己的東西,比如華為的方舟編譯器,這東西直接幹掉安卓的虛擬機,這可不是小意思啊!所以理解歸理解,但能做到的才叫能力。所以不是小米不懂,是懂也沒法做到。董明珠說要投500億做芯片,如果簡單的話,為啥不說100億?她也調查過了,做芯片一要人,二要錢。小米發展到現在才幾年,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不過有人說小米拉低了手機價格我這就很不認同了,小米當年開始做手機的時候。還沒有國產手機什麼事,那時候的行業巔峰就是三星,蘋果,HTC,諾基亞。諾基亞和HTC的落幕我就不過多解釋了。戰略性的失誤,導致成了兩個結果,一個就算失去了往日光輝,但是手握核心專利,就靠這些也能養活自己。一個呢,沒有核心專利,現在已經沒他什麼事了。所以小米如果沒有他的核心能力,一旦發生戰略性失誤,結果就會赴聯想的後塵,成下一個HTC,聯想再不努力也快了。而華為現在他就算手機業務沒有了,但至少他還有兩大業務板塊和積攢的芯片技術,系統業務。所以哪怕學高通,買芯片,他也一樣不差。所以到底是貿工技重要呢?還是技工貿重要?制裁能限制住買賣,但限制不住知識。不然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就一直對中國高科技實行制裁了,但為啥中國把沒有的東西還是造出來了?所以,貿工技是發展需求,但絕不是發展核心,買賣誰都會做,建立的良好品牌形象不容易。所以希望小米能明白這點,最近小米高管所作所為,真的偏離了小米的核心價值觀。那些貶低華為技術的,覺得華為那些宣傳全是噱頭的,真的麻煩你們捫心自問一下,就算套個殼子糊弄大家,這麼容易做到為啥只有華為做到了?真的以為大家有這麼好糊弄?中興高通三星這些國際級大企業都不敢像你你們這樣大言不慚,我想不通你們哪來的自信?你們說小米拉低了手機價格,我問你們兩個問題。第一,蘋果三星因為小米的性價比價格被拉低了麼?現在不是因為政治方面的原因,就算蘋果降低銷量,也不會讓它賤賣。他們對自己的東西有信心。第二,照你們這邏輯,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話語權,你覺得中國有自己的行業定價權?你沒有這技術,你能從西方公司買單便宜東西?我是按照你們的邏輯的。小米的性價比是個不錯的選擇,但首先這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產品的優勢,是他們公司的發展核心。不管是幾年前的小米還是現在的小米。他們都是商業性質的,不是做慈善的。首先是為了生存,發展。華為手機的高端機從來不受小米的影響。而他發展的中端產品是不是像你們說的那樣拉低手機價格了?那也是為了發展。還是那句話,產品的差異化。有差異就有賣點。這是我個人看法。最後,我想說,我不認為華為跟愛國有什麼直接性的關係,愛國是人的一種情感,一種寄託。而不是拿來跟商品綁架的。我也不認為小米是科技毒瘤,他掏錢買技術,這無可厚非,只要該掏錢,就得掏,只要掏錢做的買賣,就沒有什麼是不是自己的東西,你們買的衣服鞋子,房子車子,難道買過來了就不是自己的了?他們是正常買賣,又不是非法交易的。你吃飯是不是還要自己做雙筷子和造一個碗?研發是本事,組裝也是本事,有那麼好做,那也就不止那麼幾家了。你看現在手機那麼好做,是不是比房地產來錢快?按我的理解就是,華為高端產品自然有貴的道理,你嫌貴可以選擇不買,但你沒有質疑別人定價的資格。很多人都嫌華為賣的貴,為何沒人去說三星和蘋果呢?你們說華為比不了,有啥比不了的?蘋果每年不是一樣要給華為交錢?三星跟華為打了幾場官司不都輸了?你們說華為的系統和芯片不如蘋果,華為不也一樣朝著蘋果系統而努力?蘋果的CPU裡面有集成的基帶不?讓他做SOC就真的比高通麒麟好?聯發科比華為做芯片要早的多,十幾年前更是華為的前輩,為啥現在設計不如麒麟?動動腦子想一想。有些人說華為要收專利費了,跟國內廠家沒什麼關係,麻煩你們動動你們的腦瓜子,蘋果不用華為的基帶,怎麼會存在專利交叉授權?怎麼會存在每年要交5億美刀?而國內其他廠家可沒蘋果有實力哦,那華為真要收國內廠商的專利費,你說他們交不交?這麼顯而易見的,還傻了吧唧的說國內廠家憑什麼交?憑的實力,別怪因華為收專利而讓手機價格上漲,貿易就該是公平的。不然那就是耍流氓。還有那些噴小米的,小米質量真的有那麼差麼?小米選用的才叫都不比其他友商差,代工都又是同一個廠家,怎麼會像是你們說的那樣?每天看新聞,不是小米就是華為,出現各種情況,為毛我就沒遇到?再說了,有問題找售後,你發到頭條裡做什麼?就為了證明,他們的東西不行?一百個人裡面都有壞人呢,更何況電子產品?有問題不找售後,跑到頭條裡瞎咧白咧的,一看就沒安好心。還有那些自媒體。是不是說什麼都可以不負一點責任?頭條裡好多新聞說什麼華為的愛國綁架,我可從來沒聽說過華為跟愛國有什麼關係的。要麼就實事求是,說不過就各種汙衊,那就不要說,沒人笑話你智商低。

唉!不好意思,說了那麼多。最近看的新聞太多,主要是噴子太多。回他們真的覺得累。借這個話題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相信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買東西,本來就是個人喜好,不存在誰的東西是不是國產的。至少手機界裡,還沒有哪家敢說自己就是國產的。如果有不喜歡我的觀點的,我的建議就是別留言,我懶得去辯解。如果有不同觀點的,歡迎討論。但如果是要噴我的,你們還是省了那份心吧!我不會回的。


感嘆號27301919


謝謝您的問題。我認為,華為的研發投入大與華為實力強,是互相促進的。

華為研發投入有助於實力強。2018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為7212億元,其中研發費用為1015億元,佔比14%,是全球第五,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交5400多個專利申請,是全球第一。任正非從一開始就要求華為以技術為重,華為近十年研發投入費用達到了4800億元以上。強大的資金支持,有助於華為在芯片、雲服務、通訊、5G、人工智能等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華為超強的實力,一方面緣於龐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是多年居高不下的研發投入。



華為實力有助於高研發投入。2018年華為核心業務板塊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績。消費者業務營收3489億元,同比增長45%,智能手機的搶眼表現功不可沒。在運營商業務方面,華為推出了5G產品和相關解決方案,在智能家居、互聯網等方面為合作搭建平臺。華為雲業務獲得了160個雲服務項目。任正非2018年要對運營商業務進行調整改革,對消費者業務要進行充分放權,所以資金投入會進一步加大、進一步聚焦,也穩固自己的領先地位和技術優勢。

技術人才是兩者的著力點。2018年華為的分紅比例為40%,大約有240億元分給員工,員工的平均年薪大約70萬元,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的最高,員工分紅最高可以在100萬以上。技術和實力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待遇到位了,不是人才也會變成人才。華為的研究機構分散在全球各地,吸引了過很多國際科技人才。中興、阿里等科技企業不少員工跳槽之後也會來到華為。在華為從事研發的人員有8萬多人,幾乎佔公司半數,保證了華為的實力提升,保證了華為研發費用產出價值。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華為的年研發投入超千億,令人敬佩[贊],也是華為參與囯際競爭的根本保證。但在芯片技術的研發上尚需努力,真正突破核心技術,才能行走至遠。要向董明珠學習,年投入幾十億元的研發經費,就能擁有幾個研究院、幾十個研究室、幾萬個專利出臺,投入500億就能搞成芯片[捂臉]


風清月明ymm


這1000億是用作科研的,華為每年都會拿出來10%以上資金來用於科研,正是常年的堅持科技研發10年後華為手機從什麼都沒有實行到cpu,基帶,GPU,射頻等等硬件,還有例如實行特有的gpu turbo,液冷等等常說的和不常說的各種黑科技。

據說華為已經有了自己系統如果不是不得已不想用,自己的系統只是並且希望只會用於備用。

19年來看,華為有多項是做到了全球第一,例如自己的GPU turbo的加成,是用別的手機用戶體驗不到的,再有得益於研發實力巴龍基帶信號接受最好的前提下,5g網速也是領先者,並且發佈第一部自己研發的全面屏5g手機。

現在華為定位是全球份額第一,榮耀要進入全球前三,以後華為會有什麼黑科技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