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楷書寫豎彎鉤等筆畫時,筆毫總擰巴起來,是什麼原因?

憂鬱的風59


筆毫擰巴,問題不在筆墨,主要出在筆法上。



運筆講究中鋒,尤其在轉折處,如何暗換筆心調整筆鋒是關鍵,其方法一是運腕,二是提按。

先講豎彎鉤的寫法。豎彎鉤也叫浮鵝鉤,寫法如下:


1、向上逆入輕點,調鋒後引筆下行,至轉角時提筆中鋒,筆形稍細。

2、向右運筆,同時筆桿漸向左微傾,手腕也由左向右翻,並逐漸加重筆力。

3、至出鉤時筆毫斜鋪展開,向右蹲鋒後,微微挫動筆鋒,順勢向上勾出。

寫此鉤要注意幾點:

一、由豎向橫轉時,引筆下行,鋒隨腕動,極力控制好筆,保持中鋒運筆,手腕漸向右上翻。翻腕是關鍵。



二、向上鉤起時,筆毫按下蹲鋒,挫鋒調至中鋒後勾出。提按是調鋒的重要方法,先按下後輕提,筆鋒重新聚在一起,再勾出即是中鋒。

三、向上勾出一定要用腕送到位,而不能用手指向筆鋒挑出。


只有及時調鋒,時時保持中鋒,筆毫才不會擰巴。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都把它歸咎於毛筆和墨,這是不對的!筆毛擰巴開叉等問題大多是技法的問題。

對於豎彎鉤的寫法主要注意三個地方,如下圖的.A.B.C三處



首先說下A處,起筆後要把筆毛調整成中鋒!你可以通過轉腕或者捻管把筆毛調正再行筆,如下圖

轉彎後到達B處要調整為中鋒再行筆,如下圖

C點一般有兩種情況,可以寫成向外出鋒,含有隸書筆意;也可以寫成成熟楷書的方式向上出鋒。

先說隸書筆意的,中鋒到達C點後(如下圖1)


這時候捻管或轉腕,調正以後順勢出鉤,出鉤方向為右上角,如下圖



第二種就是成熟楷書的鉤法,中鋒行筆到達C處需要回頂一下,換面向上出鋒,如下圖


希望以上講解對大家有所幫助,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弘揚傳統文化,專注書法教學!歡迎關注我的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謝謝


小寶的思考


楷書豎彎鉤筆毫擰結的原因,是在轉角的時候筆鋒沒有挫鋒,所以絞纏在一起了。

要解決毫毛絞纏的問題,就要先弄清楚所要寫的這個筆畫該應用些什麼筆法。
豎彎鉤的起筆,以側筆取筆。第一個彎角提筆挫鋒,過彎時剎車減速。(不是踩停,只是稍減)過彎後加快速度並漸漸下按,到最後的鉤角處,蹲筆挫鋒趯出去。最後的鉤,稱為“趯”。意為下蹲跳起。最一連串的組合筆法。關鍵在挫的時候不露痕跡。


挫筆是保證筆鋒不擰纏的關鍵。永字八法中,每個筆法的應用,都有詳細的解釋。我在前面的問答中作也全面的回答(參看:《書法中到底有多少種筆法》)。每個筆畫在永字八法中的中文解釋,就是這個筆畫的寫法。要學習好書法,就應該認真研究永字八法。對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有很好的幫助。


子衿書法


這個問題大多數在於運筆和調整筆鋒上,也就是說跟毛筆本身關係不是太大。

網上有很多書法大咖書法視頻,每每看到總心潮澎湃,讓人躍躍欲試大展手腳,結果卻不遂人意。說到底,基本功不夠。楷書作為練習書法入門的基礎字體,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以中楷為例,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而小楷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

無論是那種字體,書寫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一個簡單的筆畫,書寫時執筆要垂直,行筆中的筆鋒,角度的調整,都是靈活多變的,非一成不變。

所以,基本功很重要,不能浮躁,急於求成,最好是一個筆畫一個筆畫的進行書寫練習,注意尖峰下筆中鋒行筆收筆回鋒等這樣的行筆細節,而不是“畫”得像就行。而且要會比較,多思考,如果能看出不足,儘量改正,形成思維和肌肉記憶,長久下去,紮實的基本功必定會大有作為。

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望老師們指正。

附上,習字半年拙作,1.5格紙,臨文徵明小楷《老子列傳》。




董一點和董事兒


筆法問題。

我們回想一下,很多臨帖行草的視頻其實挺好的,但不懂筆法的或是沒有什麼用筆經驗膽還特肥的人會說:“行草是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信手便來的,這麼慢,還老是停下來,有時一個筆畫寫斷了再續寫,這還是行草書?”很抱歉,行草不一定要快,要的是節奏,特別是臨帖時,更會在一個貌似連續的筆畫中要調鋒的時候停下來看看原帖,再續寫,根本不會斷氣!

那麼什麼是需要調鋒的時候?就是起筆,收筆,轉折變化的時候。

在這種變化時,其實筆鋒的變化也是很豐富的。如大多數行楷書寫橫畫時,起筆會讓筆鋒有個開始的運量蓄勢,常常是向下按的,那麼下面主要橫畫時,順勢一筆。這個起筆與主體橫畫之間就需要調鋒。甚至你起筆寫好了,提起筆再看看,再續寫,理論上來講沒什麼問題。這一橫雖然是一筆,但調鋒二處(主體橫部與收尾同理),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當然有的人寫一橫時起筆很淡,有的小楷更是在起筆時直接拖入主體部分,這沒有問題,一種寫法罷了。

肯定有人要問,為什麼要調鋒。因為毛筆筆尖的動作是不一樣的,前一筆向下運行,馬上你又要向右,不調整一下,筆毛根本就是亂拖,當然會擰巴,不能按你的意思表現。

所以很多大家的字即使是草書,好似很快,但轉折的地方我們會看到重重明顯的起筆!沒錯是起筆,一個草書貌似可能一筆連的,但卻是有很多個起筆加很短的小連運筆。只是你不明白,還以為快了,就是一筆,行雲流水,哪裡那麼簡單。所以我勸那種沒筆法的別連寫嚇人的一筆拖,抱歉這不是書法。

所以連毛筆的運行規律都沒懂的人先要搞清楚後再寫作品。楷書都寫擰巴的基本功還沒有,行楷要求更高,因為有時候很快,但仍然要不斷的調鋒。只有不斷的調鋒你才可能在字形變化時永遠以中鋒為主,筆毛還很正,保持筆型讓你很好的表現筆意,楷書當然多是如此要求。當然行草想玩加點側鋒是另一個問題了,但不管怎麼說中鋒為主不會變!

用手機打的,沒圖不知道是否說的明白,抱歉。歡迎討論批評指正!本篇主要討論的帖學書法,碑學的可能不太適用,僅供參考。


附風堂主人


寫豎彎鉤時筆鋒擰勁兒、打卷兒,主要是執筆法不正確、運筆法不規範造成的!

比如,誤用了假冒偽劣的“五字執筆法”,導致指法、腕法、肘法動作不協調,造成運筆時不能及時有效的調鋒理毫,控制不好筆鋒狀態。正確的執筆法,如圖:


△圖為我研發的〈潘氏三指執筆法〉

再如,過於迷信“筆筆中鋒”歪理邪說,把原本是側鋒用筆法,誤以為都是中鋒寫出來的,於是,當寫豎彎鉤的時候,沒有將筆鋒駛轉成側勢。正確的筆法動作應該是,如圖:


△圖為正確的〈側鋒筆法〉

豎彎鉤,正確的運筆過程是: 以指法、腕法控制筆鋒狀態,以肘法調節行筆軌跡變換,像是拖拽著筆鋒沿著逆時針方向走似的。當行至接近尾端的時,務必作小小的駛轉,將筆鋒調整成側鋒駐筆狀態,然後,再推筆彈鋒完成收勢。如圖:

△圖為歐體豎彎鉤寫法

△圖為顏體、柳體豎彎鉤寫法

由此看出,類似豎彎鉤、捺畫、挑畫,這種向右、向右上、向右下運筆時,首先要運肘,即使書寫時採用的是枕肘法,也應隨機應變、適時而動。同時,將筆桿稍微向左下方傾倒一點點,有點兒手掌向左翻動的意思,並且巧施指法、腕法,這樣才能寫得輕鬆自如、準確無誤。如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64ed498e6d02134c0d79b69b92f8ff5\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補充一下,我把標題看錯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我看了小寶老師的解答,很到位。

雖然沒人邀請,我也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下筆鋒擰起,是側鋒行筆,同時沒有調鋒產生的。

豎勾的寫法,總結一下,可以說有兩種寫法。一種叫,頓筆立鋒勾出。



另一種寫法是出鋒轉筆勾出。

不知提出問題的人,看明白沒有,聽明白沒有。如果你看不明白,聽不明白,那你肯定沒有師承,你需要一個會寫毛筆字的人,當面糾正一下,你筆法的不足。

你說的問題,我沒有出現過,或者說忘了。因為,我是小時候跟父親學的毛筆字。雖然我沒有連續認真的練,也有三四十年了。剛才,我示範了一下,終於明白問題出在哪裡。第一,在行筆至勾處,沒有中鋒用筆,筆桿倒向右側。第二,追求豎勾底部效果,用力下按,這兩種用筆都是錯誤的。

田英章老師發明一種方法,那就是兩筆成勾。也就是說先寫一豎,提起筆來,再從右某一處入筆成勾。這種寫法飽受爭議,作為初學者,不妨試一試。

不過,小時候,我要這樣寫勾,我猜非捱揍不可。因為,我爹很難接受新鮮事物,尤其是筆法。另外,我也想不出這種方法,為田老師點個贊。



秩和律師147753


我個人的經驗是“中出筋骨,側出形”具體到豎彎鉤這一筆,其中“豎彎”和“下橫”屬於筋骨,需要用中鋒,而“出鉤”屬於形,要用側鋒,筆毛為什麼會擰起來,關鍵在於中鋒和側鋒的轉換沒有做好,這應該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也是楷書筆法中的難點所在。當然,所謂筆法也並無定式,只說歐顏柳趙個家的出鉤方式就不盡相同。這裡僅以歐楷為例簡略說明一下我個人的方法,僅供參考。

首先,中鋒行筆至橫筆末端(所說橫筆並不一定,有時歐陽前輩寫豎彎鉤是下墜的,頗具隸書筆意)逐漸變粗,略微停頓的同時需要用一個回頂的暗力,這樣可以實現外側的方角,繼而以筆尖為軸,筆肚向上側出(可略帶些許的捻管),邊側出邊連帶著筆尖一同提起。這個連帶的動作很重要,要求連貫流暢,以實現內側的圓弧……。需要指出注意的是,“提”與“側”的配合,提快側慢,則易出現“鼠尾”,提慢側快,則比例失調……最後出尖的方向根據不同的字而有所不同。有時垂直向上,比如“冠”有時略微指向斜上方比如“觀”。歐楷的這個鉤寫好了很有美感,要求外方內圓的同時,更具“尖,齊,圓,健”的質感,我給起了個還算形象的名字叫“狐尾鉤”。靠這樣的表述,有如紙上談兵,往往容易陷入表達的困境。加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所以還得靠自己多摸索,勤加研習方可舉重若輕。


高山流水3066


《書法雖然藝術性的,以一種務實心態學習實用性書法技巧並不掉價,書法技巧與人品無關》

書法沒有決竅,但不得不說,書法還是講究方法的。在練習楷書書法筆法時,有三個筆畫被人們說成是最難寫的筆畫:其一為豎鉤“亅”;其二為豎彎鉤“乚”;其三為戈鉤“㇂”。

如果採用傳統的方法,硬筆書毫不費力,但毛筆書寫就有難度了!

一、一筆寫成有難度,我們兩筆寫成一個筆畫會怎樣呢?

如果我們不能一筆寫成,那我們就用兩筆寫成會怎樣呢?

換個寫法自然不擰巴的!

二、工業文明的來到,很我古代工藝都有了一次使用現代工業製造思想改造古代手工的機會,書法也是如此;

現代工業製造文明不同於古代手工業工藝不同之處也許就在於數學“微積分”的應用了。現代激光照排打印技術,無非就是將圖形微分為無窮多條線,然後一一映射到新有紙張就可以了,思路很簡清晰。一架龐大的飛機,一下子不能製造,那就分成無窮多個區段來製造......

今天的書法發展也有同樣的趨勢,一個筆畫在歷史上,書法家們都會想出各式各樣的辦法讓一個筆畫一氣呵成。而現代人則可以將一個筆畫分成多個段來寫,從而用另一種方法實現筆畫的書寫!

三、筆畫一畫多段寫,一畫兩筆寫,速度慢了,但形態卻更好了,行筆技巧也簡單了;

田英章先生的楷書很有工筆特點,但其中的思想也不過就是將一個筆畫分解進行多段多筆地書寫,從而成就解決了以往筆畫難以成形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多段多筆的書寫方法,在熟煉之後自然又可以合成一筆的技巧。

楷書中,“豎鉤”與“豎提”,“戈鉤”與“狐彎鉤”都可以通過“一筆變兩筆”的書寫方法來順利完成書寫。

在豎鉤的書寫中,田英章雖然給這種方法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跪筆彈鋒”,但是道理卻極為簡單。

篇末寄語:

時逢“田門”成為熱詞,好好的一點田式工筆楷書也許從些成為一種新事物。萬事不可太瘋狂,瘋狂之前就是懸崖絕壁。

用2018年一句熱詞來說,萬事不可太“聯想”!


創新炎黃


二十一人回答豎彎鉤的寫法都是錯誤的,正確的寫法參考高清版《三門記》、《祭姪文稿》、《夢奠帖》中的也,七,元等,目前古代名家墨跡帖,只有這三個字能看清古人筆法與今人之不同,古人豎完之後另外起筆寫橫,豎橫交接處需細看,並非現代書家寫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