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真相了!豪情萬丈的劉禹錫寫《烏衣巷》的時候,並未來過

曾有人說:一座城市若沒有文學,這座城市也不會有靈性、不會有溫情。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這首金陵懷古詩,用一隻翠羽翩翩、穿堂而過的小燕子,牽起了無數人對興亡滄桑的唏噓感懷。金陵城的烏衣巷隨之聞名遐邇,而劉禹錫這句“烏衣巷口夕陽斜”也因此成為千古絕唱。

“詩豪”劉禹錫一生寫過多首與南京有關的作品,然而,當年老劉寫《烏衣巷》這首詩的時候,還未來過南京。

真相了!豪情萬丈的劉禹錫寫《烏衣巷》的時候,並未來過

△文化尋蹤節目《詩行天下》中的劉禹錫。

劉禹錫創作《烏衣巷》時並未親身到訪過

南京人早已習慣了用古詩來介紹自己的城市,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老劉創作《金陵五題》(一共五首詩,《烏衣巷》是其中一首)時,壓根沒有來過南京,雖然他出身在同為魚米之鄉的浙江嘉興。

這是他為這組詩寫的序言:“餘少為江南客,而未遊秣陵,嘗有遺恨。後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

大白話就是:“雖未老劉我沒有去過金陵,但適逢有人拿自己所作《金陵五題》要與我切磋,激發了老劉我的寫作熱情。於是,老劉我也寫了一組《金陵五題》。”

劉禹錫的《金陵五題》是一組金陵懷古詩,分別吟詠了金陵城五處具有代表性的古蹟,並對發生在這一歷史環境中的事件進行評說。五首詩各有側重:《石頭城》通過石頭城遺址,吟詠六朝的興廢;而《烏衣巷》《臺城》《生公講堂》《江令宅》則通過歷史遺存,分寫了貴族、帝王、高僧、文士的遭際。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劉禹錫筆下的南京。在文學與城市的關係中,文學不一定總是被動反映,文學也有自己的塑造功能。想象的力量是無窮的,劉禹錫的詩歌,讓南京這座城市變得更富有詩意。

真相了!豪情萬丈的劉禹錫寫《烏衣巷》的時候,並未來過

△文化尋蹤節目《詩行天下》中的劉禹錫。

放逐半生歸來,56歲終臨金陵城

《舊唐書》言:“夢得(劉禹錫,字夢得)嘗為《西塞山懷古》《金陵懷古》等詩,江南文士稱為佳作。雖名位不達,公卿大僚多與之交。”

老劉寫懷古詩號稱一絕,因為寫了《西塞山懷古》和《金陵懷古》,好多達官顯貴想結交這位朋友。巧合的是,這兩首詩都與金陵相關。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西塞山在湖北,在長江邊,老劉登上西塞山,觀山閱水卻依然心繫金陵。

其實,寫《西塞山懷古》的時候,老劉依然是在和別人PK。據說當年同作此題的還有白居易、元稹、韋楚客,劉禹錫的詩先寫成,眾人紛紛點贊。白居易說:“四人探驪龍,子先獲珠,所餘鱗爪何用耶?”(意思就是說,你都寫這麼好了,我再寫恐怕也比不過你了。)於是,其他人也都不寫了,老劉的這首詩最終獲得“驪龍之珠”的美譽。

“潮滿冶城渚,日斜徵虜亭……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金陵懷古》這首詩,是老劉在南京寫的。南京電視臺每週六晚播出的《詩行天下》節目中,也詳細介紹了老劉和南京的淵源。

唐寶曆二年冬,劉禹錫已經五十六歲,終於奉令由和州返回洛陽,任職東都尚書省。此時距離劉禹錫初次被貶,已經過去整整二十三年。827年的春天,劉禹錫路經金陵,這一次,詩人“餘少為江南客,而未遊秣陵”的遺憾終於得以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