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紫砂人物訪談:範學軍的紫砂藝術之路

紫砂是宜興的一張名片,是宜興人的驕傲,更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紫砂、關注紫砂、喜愛紫砂,一些愛好者投身其中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成為現代紫砂發展的中流砥柱,就如本次我們要訪問的紫砂制壺工藝師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範學軍老師,紫砂藝術創作中,用傳統的工具和製作方式,結合現代藝術理念和視覺形態,在傳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國際視野與地域特色上成功融合,形成了耳目一新的現代紫砂陶藝作品,那我們一起來聊聊範學軍老師的紫砂人生。

記者:範老師您好,謝謝您百忙之中抽時間來跟我們聊紫砂,您從事紫砂也有多年了,您能跟我們壺友談談您多年來的一些從藝經歷嗎?

範學軍:我是1983年考入宜興市紫砂工藝二廠,師從王振國,開始了紫砂壺學藝生涯,專心學習紫砂制壺工藝。後經過史志鵬老師專業指導的花器,2006年的時候《南瓜壺》榮獲“金獎”;在楊勤芳老師指導下創新了《御室靈方壺》,並申請了專利著作權。其他作品在傳統制壺工藝及創作上得到很大提高,其實用中求美觀、原料中求真稀。現製作的紫砂作品在市場上得到了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記者:多年的從藝經歷,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什麼人或者事是對你影響較大的?

範學軍:呵呵!對我影響較大的啊,學習制壺最開始得到老師的指導,但後面主要還是靠自己琢磨,從泥料、做工等,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的制壺功底開始有很大的進步,也瞭解了很多老壺的製作風格,所以其實他對我的影響還是蠻大的。

記者:紫砂在國內的發展如此迅速火熱,您覺得是紫砂怎樣的特點與魅力在吸引著喜愛它的人?

範學軍:紫砂作為傳統工藝我認為紫砂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其既可以欣賞又可以把玩,實用性強,你說像瓷器太大不方便把玩,而紫砂作為藝術品又兼具收藏價值,這也是其受歡迎的一個因素。

記者:您的作品當中有部分的紫砂壺採用了鋪砂的工藝手法,對於外行人來說並不瞭解鋪砂在紫砂壺上所體現的作用,您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怎樣欣賞鋪砂紫砂壺的美嗎?

範學軍:鋪砂的紫砂壺比傳統紫砂壺多了一道工序,工藝也更復雜了,例如像我做的《南瓜壺》,飽滿的顆料飽含其中,再選擇原色色差較大的紫砂顆粒,兩種顏色的顆粒融合在一起,形成極大的反差,同時也就增強了這把壺的視覺效果,這是非常漂亮的。

記者:那您覺得做一把鋪砂的紫砂壺最難的是什麼?

範學軍:最難的就是在打泥片的時候這個砂的顆粒一定要打得均勻,其實做鋪砂紫砂壺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功力的,這也是為什麼初學者不願做鋪砂紫砂壺的原因,雖然看上去就是一粒砂但如果沒做好給人的感覺就會截然不同。

記者:據我瞭解您有很多作品都曾在國內諸多展會中獲獎,這些作品中您最滿意的是哪個?

範學軍:說不上最滿意,其中有幾個是我很喜歡的,基本上都是以實用為主的壺型,像《南瓜壺》《龍珠壺》《御室靈方壺》《漢方壺》等這些,更主要的是這些都是我喜歡的傳統壺型。

記者:好的,謝謝範學軍老師今天跟我們分享了您從藝經歷以及您對紫砂的理解,我們也期待您有更多更優秀的紫砂作品呈現在壺友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