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來自成都的社會治理新答卷!

作為新一線城市的新寵,成都賺足了關注的目光。而比這座城市更有趣的,是生活在這裡的人。他們愛生活、更愛這座城。

管理到治理 背後大有文章

來自成都的社會治理新答卷!

著名景點寬窄巷子背後有一條小街叫“泡桐樹街”,為了吸引夜間消費,巷子裡來了一群90後,他們搞起了創意集市。對遊客而言,這是條古色古香的巷子,順路打個卡挺好的。不過商家更關心的是,能不能新增客源,有沒有影響自家生意?而對居民來說,這裡是家園不是遊園,聲音大了開得晚了,孩子寫作業咋辦呢?

過去打市長熱線,現在大家坐下來交心,把問題攤到桌面上來。寬巷子社區書記告訴神鳥知訊記者:這一切都得益於社區黨委搭臺成立的“街區共管委員會”。這個平臺裡有商家,有居民代表,過去解決不了的矛盾,在這裡都有了著落。每一個利益訴求方都是受益方,大家都是社會治理的共同體。居民參與共同治理、共享治理成果,成就了這條老街的新氣象。

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卻是一座城市邁向現代化治理的重要標誌。

從過去的“衙門”到現在的“黨群服務中心”,和百姓生活無關的牌子被摘掉,社區職能逐漸向服務百姓的最後一公里聚焦。“過去,我們社區掛的牌牌,可能有好幾十個。現在都摘了,我們也能騰出手幹更多為居民服務的事。”武侯區一位居委會副主任這樣感嘆。給基層減負、讓服務和管理下沉,更加註重居民生活品質,這是一座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行動自覺。

摘牌的背後,有這樣一箇中樞大腦在統籌著這一切: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在全國率先設立一個負責統籌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改革的職能部門,這是一個創舉,也是一種決心。它是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徑:找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集中更多的力量辦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把制度優勢轉變為治理效能的路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共同治理,這是決策者對城市治理工作的精準把握。

黨委統攬、專門機構牽頭、職能部門配合、各級黨組織聯動、群眾和社會共同參與,改變過去九龍治水卻無人擔責的局面。過去的社區工作政府買單、群眾不買賬,而一個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必須體現百姓當家作主。錢怎麼花?社區怎麼打造,都由老百姓自己說了算。

來自成都的社會治理新答卷!

龍泉大面五星社區,居民代表正在商議社區的公共空間租給誰、怎麼用?社區還通過有償服務等方式嘗試自主造血的可能,激發了居民自我管理的熱情。武侯黌門社區,居民成為社區公司的股東,他們正探索居家養老的可能,根據居民需求定製服務,是社區公司的優勢所在。

過去,對政府職能的界定之一是“管理”。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社會治理的命題,標誌著我國社會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創新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十九大後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而在剛剛結束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改革的縱深發展向我們傳遞一個信號:現代化的城市治理,是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城市主人翁的過程。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成都創新社區發展治理,“新”在把發展與治理有機統一,“新”在把社區工作提升到城市層面來統籌,“新”在首次明確以一個黨委部門專責統攬此項工作,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嚮往。

黨建引領 抓住治理關鍵

從管理到治理的路漫長而曲折,居民主體意識怎樣培養?誰來成為自主管理的先鋒?黨員示範、黨組織牽頭逐漸成為成都社會治理工作的一大法寶。

蒲江縣梁江社區有個安置小區叫梁河家園。從村民到城市居民,身份轉變了,行為習慣卻沒有改。機動車、電瓶車隨便放,小區監控不齊,偷盜時有發生。居民苦不堪言,這時小區黨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自成都的社會治理新答卷!

由社區牽頭,居民推舉黨員成立業委會。黨員帶頭規範停車,每天在院落裡進行文明勸導。久而久之,居民看出這群“愛管閒事的人”是為了自己好。停車規範了,監控補齊了。每逢佳節,小區居民聚在一起包粽子、吃湯圓,鄰里和睦、守望相助,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社區面臨的問題大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這家的狗咬了那家的人,樓上漏水樓下叫苦。這些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沒一件是小事。一個問題的背後牽涉的職能部門可能多達十幾個。誰來負責?誰來牽頭?成為一個循環論證。遇到困難,居民一般不會直接去找職能部門,他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身邊的組織,而離他們最近的組織就是社區。

錦城社區位於武侯區的簇橋街道,是個典型的“睡城”,居民下班社區也下班,怎麼才能及時感知他們的煩心事?錦城社區在居民小區的物管辦公室開闢了一個小房間,叫“黨群服務站”。它是濃縮版的社區,既能辦事又能第一時間蒐集民情。

密大姐是錦城社區一位居民,去年她經歷了一件煩心事。小區車位只售不租,車往哪裡停呢?找物業無法解決,她敲開了黨群服務站的門,找到了駐守的網格員。

來自成都的社會治理新答卷!

錦城社區啟動五方聯席會議,把開發商、街道、物業、業委會、業主召集在一起商討解決辦法。經過一個多月的協商,開發商和居民達成協議,開放部分車位,先滿足業主停車需求。社區搭建的多元矛盾調解機制,打開了居民長達半年多的心結。

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矛盾化解機制是成都正在推行的五步工作法:“找黨員、建組織、優機制、抓服務、植文化”,讓矛盾化解在最基層,讓多方達成共識。2018年,成都已推動4328個居民小區、706個小區業委會、347個物業機構建立黨組織。全市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黨的工作100%覆蓋。

雙向進入、交叉任職、聯席會議等各種因地制宜的治理機制活躍在成都街頭巷尾。難啃的骨頭黨員上、難辦的事黨員牽頭。

這也是成都為什麼在市縣兩級成立社治委的原因。由社治委牽頭指導基層黨組織建設、整合分散的資源、集中力量為群眾排憂解難,創新了為民辦事、為民謀利、為民解憂的機制。

從過去的單一治理到現在的多元共治,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驗。現在的社區治理,需要初心與智慧並存。堅守初心,全心全意為百姓服務;創新矛盾調解機制,考驗的是智慧與能力,需要的是繡花功夫。黨組織牽頭、黨員帶頭,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培養居民自我管理的道路上,成都開闢了良好局面。

來自成都的社會治理新答卷!

居民自治 主體作用凸顯

愛擺龍門陣、愛喝茶,好客的成都人一直擅長人際交往。

遇到難事,成都人會先請你坐下來喝杯茶。成都的街頭巷尾,流淌著熱情、好客、包容、開放的氛圍,這也成為居民自治的良好文化基因。

在蘇坡街道清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院子是一座露天茶鋪,居民議事會就在這裡召開。在成都的社區,黨小組長+黨員志願者、樓棟長+居民小組長的兩級機制對居民實行全面覆蓋,院落壩壩會、鄰里沙龍、居民議事會,無論哪種形式,強調的都是居民當家作主、共同商議。這是楓橋經驗在成都的具體實踐:從源頭解決治理難題。

王阿姨是華陽街道南山社區居民,因為熱心社區事務被推選為居民小組長。從此,她成為社區工作人員的左膀右臂:調解鄰里糾紛、蒐集居民意見。她和樓棟長每天巡查小區的環境衛生。家門口的臭水溝變成微綠地、小區門口多了公交車站,居民嚐到了自我管理的甜頭。在小區設置垃圾分類回收站後,居民小組長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樓棟長、小組長又將垃圾分類的知識分享給左鄰右舍。這樣的文明養成讓南山社區的居民其樂融融,幸福指數年年攀升。

蒲江白雲鄉,有一個村民自治的辦法叫“雙諾雙評”。每年開春,家家戶戶都要把自己的承諾張貼在家門口。年底,全村都來評比,兌現承諾還有實物獎勵。承諾一上牆,村民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承諾能不能辦到,鄰里鄉親都看在眼裡。

來自成都的社會治理新答卷!

及時交物管費,不在房前屋後亂堆雜物,不毀林開荒。過去難管的事,變成了老百姓自己的事。“老百姓從山上搬下來,有些陋習還沒有改變,我們就在實踐中總結出雙諾雙評這種機制。”村支部副書記李有說。村兩委對老百姓也有承諾,村兩委承諾什麼?全由老百姓投票決定。“雙諾雙評”是楓橋經驗的成都實踐,它充分尊重百姓的主體地位,在實踐中探索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方式。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社會治理創新的不竭源泉。在成都的許多小區,成立了由居民自我管理的業委會、院委會,居民自治組織也活躍在街頭巷尾,這其中不乏許多年輕人。一位社區黨委書記由衷感嘆:“居民的辦法有時比我們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社區工作的出發點。”

“我的親鄰我服務、我的社區我管理。”這是一位居民小組長的微信簽名,也是一座現代化城市居民的自覺,更是從管理到治理的躍升。在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裡,生活的幸福不僅體現在硬件環境的優越,更體現在當家作主的喜悅之中。

共享和諧家園 全民參與建設

成都玉林街道,來自阿根廷的畫家格蕾絲剛完成一幅牆繪彩畫,她還有一個新身份:社區規劃師。社區規劃師可能是設計師、律師、教師,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社區居民。成都社治委正在推廣的“社區規劃師”制度,讓全民參與社區建設,讓更多的人共享發展成果。

少城片區位於成都老城區,聞名的寬窄巷子就在隔壁。社區工作人員都沒有辦公桌,有限的100多平米內,佈置得像家一樣:榻榻米圍棋桌、沙發和電視、木桌和書櫃。來來往往的居民,在這裡辦事或是坐坐,就像在家一樣。在成都,還有近800個黨群服務中心進行了親民化改造,把活動空間還給居民,讓其迴歸社區的本質屬性:一個基層的群眾組織。社區越來越像是老百姓家的延伸:鄰里相親其樂融融。

無論遠在深山還是近在城市,成都的社區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幾乎可以打破人們對社區的傳統印象。太升路,成都的手機一條街,這裡的社區沒有一個隔間,咖啡座、書桌都是給這裡的上班族準備的,裡間還藏著一個電信博物館。高新區的府城社區,居住者多是外來居民,因為有了居民自組織,大家很快熟悉起來。每到過年,攝影隊免費為大家拍全家福,許多外地人在成都擁有了第一張全家合影。

社區成了融入這座城市的一扇門。社區更像是老百姓心中的連心橋,百姓的需求在哪裡,社區的工作就延伸到哪裡。延時工作、黨群服務站進小區,成了許多成都社區的標配。特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番繡花功夫。

“一個國家的力量在於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並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這是20世紀初共產黨人總結出的治國智慧,它預示著未來社會的理想境界: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來自成都的社會治理新答卷!

在成都,居民當家作主、黨建引領全社會力量的共建共治,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熱情包容的成都人迎來四面八方的新移民,社區成為傳播天府文化的強力紐帶。

公園綠地多起來了,十五分鐘生活圈正逐步推進,更多智能手段運用到平安成都建設中。善於過日子的成都人,懂得博採眾長,各種社會力量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形成一股合力,他們都是這座城市的主人翁。2.2萬個駐區單位、“兩新”組織與社區簽訂共建協議,8.2萬個駐區單位面向社區共享服務資源。凝聚更多共識、營造共同治理的氛圍,讓整座城市的人都活躍起來。

未來,衡量一座城市競爭力的指數不再是GDP,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對城市全面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沿著這條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現代化治理之路,成都正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闊步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