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有的窮人對理財規劃沒有興趣?

AstroC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相信大家都知道。既然連米都沒有,心靈手巧的女子還會把大量時間放在研究如何做各種美食上嗎?


既然是窮人,那麼自然是因為沒有錢,沒有錢還去研究理財規劃,跟沒有米研究做飯的花樣有什麼區別。


理財規劃自然是有了財才需要去規劃的,並且很多人把理財故意弄的很複雜,看著邏輯清晰頭頭是道,卻忽視了本金安全和個人風險承受能力。


所謂的理財,無非就是在能夠承受多大比例本金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的資金組合方式,去尋求相對較高的收益。


承受不了本金損失的保守投資者,就應該選擇普通定期存款、大額存單、國債、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總的來說這也是窮人應該選擇的理財方式,而不是盲目去追求高收益。


能夠承受部分本金損失的投資者,則可以選擇非保本的理財產品,理財型保險,股票,指數基金,但是儘量不要超過資金的30%。


對於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可以去投期貨、P2P、貴金屬、外匯、民間借貸等等,最壞的結果無非是損失全部本金,最好的結果則是有可能短時間內財富翻倍。


窮人要想改變命運,首先要從自身尋找問題,改變地域,改變工作,改變心態,不需要關注如何理財。


生在貧困地區,多數人註定難以賺取大筆財富,就需要到機會更多的城市打工賺錢。

如果工資低,就應該學習一種技能,尋找收入更高的工作,哪怕更累更危險。

不要害怕別人的歧視,從髒累差的工作做起,快速積累起步資金,這樣才能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至於理財,真的不用關心,財富的增長核心依然是收入,理財更多是錦上添花而絕非雪中送炭。如果存款達不到20萬元,那麼存銀行定期就行了,50萬元以內也不用過多考慮風險較高的理財方式。從大環境來看,2019年及今後幾年,保守理財,本金安全放在第一位,應該是多數人的選擇。


財智成功


如何定義“窮人”這個詞呢?什麼是理財規劃?我將“窮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目前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開支;另外一類是月光族的年輕群體。理財規劃是我們要為將來的目標實現而放棄現階段的消費進行的投資活動,這裡不是強調為了理財而降低生活水準,而是在理性消費下進行理財規劃。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對於那些收入只能維持日常開支的人群而言,理財規劃並不是目前的主要矛盾。這一類“窮人”你覺得他們會對理財規劃有興趣嗎?即使有興趣,他們現階段還沒有這個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於那些月光族的年輕人而言,雖然他們也屬於“窮人”範湊,他們相對較高的消費能力,有時常常會透支未來的收入而滿足當下的消費。這類“窮人”絕大多數沒有理財規劃的興趣,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他們一方面沒有理財觀念,沒有對未來進行相應的規劃,認為理財都是有錢人去思考的,這種“窮人思維”是導致他們不會去進行理財;另外一方面,理財產品種類繁多,加之暴雷風險較大,可投資的產品很少,加之自身的認知以及理財學習的渴望度都比較低,所以這類人很難有系統完整的理財規劃,即使投資理財,也是跟風隨大流而已。

最後,給一組數據:如果你在1964年18歲時每年定投1w元恆生指數,定投53年,2017年底你將有3000w左右的資產,年化收益率8%左右;A股中消費類指數基金,醫藥類指數基金都實現了10年10倍的回報。現在投資理財的門檻已經很低了,只不過很多人沒有這種意識或者規劃,因而財富往往會與你擦肩而過。


長贏之道


你說的窮人,與其說是沒有本錢或本錢少的人。這些人為什麼對理財沒有興趣呢?

第一,覺得無財可理,覺得理財,有本錢才可以理

有這種想法的人,也是正常的。在他們觀念裡只有覺得有本錢才可以理財。那種做理財規劃,攢錢,積累本錢,積累財富都不算理財範疇,因此,自然而然對理財沒有興趣了。他們沒有意識到,理財本錢是通過一點一滴攢起來的。

第二,知識水平有限和周圍人影響

一般沒有理財規劃的人,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不理財的,所以他們不知道什麼叫理財,也不會去學習,去研究理財這個東西。受到知識,文化制約。

第三,投資理財是一個長期過程

這些本錢少或沒有本錢的所謂“窮人”,他們只在呼眼前的利益,不會做長遠打算,可以說目光短淺。而富人有更多的閒錢,他們更喜歡長期投資理財。窮人的錢就是短期週轉就完了,根本沒有錢做長期投資,所以他們不會做理財規劃。


以上三點就是窮人對理財規劃沒有興趣的主要原因。


雪之道理財


有的窮人對理財規劃沒有興趣,而不是所有的窮人對理財規劃沒有興趣,有的富人對理財規劃也可能沒有興趣,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思維方式不同。因為有的窮人思想會很保守,辛辛苦苦賺了點錢,首先要維持生活,如果有點結餘,可能會攢起來,根本就不會想到投資理財。而不甘於現狀的人,會將掙來的錢,扣除生活費後,做一套理財規劃,進行穩定投資理財,讓錢生錢。

第二,知識掌握有限。有的人知識層次不高,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理財,更談不上規劃了,也沒有興趣瞭解理財方面的知識,只想著做好自己的那點事,每天能衣食無憂就行,所以永遠也不會去規劃自己的資金,不會去投資理財。

第三,風險意識強烈。有的人很保守,雖然知道自己應該對自己的資金有所規劃,有所投資,但看到每個理財產品都有不同的風險,也就放棄了,怕虧本,怕失去,不會合理的去分析把控風險。

第四,沒有資金理財。有的人確實很窮,可能每天都為自己的吃飯穿衣發愁,更別說去做理財規劃了,想去投資理財,沒有資本也沒辦法,首先肯定是要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活法,有的人對理財規劃有興趣,但沒有實力,有的人有實力卻不感興趣,只能區別談論了。


閒了聊聊球


窮人為什麼對理財規劃沒有興趣?我想從以下幾點來解答題主的困惑:

1、對窮人要有個明確的定義。這裡的窮人恐怕不是那種流落街頭一貧如洗的人吧。我就暫且定義為我這種每月幾千塊,還要養家餬口的工薪階層吧。比如我,座標重慶,月薪到手8000元,除開房貸3500元,家庭生活開銷3000元,個人日常開銷1000元,還好娃還不用我養,都是老婆的工資在養,最後結餘500塊。如果再遇上個人情世故或者老友來訪,又只得向老婆伸手。

2、其實對於所謂的理財,途徑和方法我都懂,比如基金定投,閒錢做做股票,或者買點保險已解後顧之憂等等,但是,從第一條可以看出,我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主要是四個口袋一樣重。

3、對於窮人,其實精神上也是壓力比較大的,自己上班是為了生存,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心理還有自己的夢想。我一直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也想閒下來的時候,到出走走看看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然後回來寫一些關於文化的東西,但,捉襟見肘啊。那麼,精神上的東西滿足不了,生活起來猶如行屍走肉,姑且算作一種病態,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的病態,理財也在此類。五財可理。

所以,從上面三點可以看出,大多數窮人剛好能解決溫飽,甚至有的靠輪刷信用卡度日。也許剛開始,最自己生活的規劃,對理財的熱衷,到最後都敗在了現實面前。越是這樣,財就越不理你,然後就越窮,陷入了無盡的惡性循環。理財沒有興趣,再次強調是一種病態,因為在這個時代,不懂理財,會讓自己失去很多機會,陷入上述的迷途。窮人對理財規劃沒有興趣是普遍的現象,但,一定要打破這種狀態,爭取早日找回有樂的人生,當這天到來的時候,你離不窮也就不遠了。


內涵財經


部分“窮人”對於理財規劃確實是沒有太濃厚的興趣,對於不少剛剛畢業一兩年的“隱形貧困人口”而言,日常生活的開支都沒辦法得到滿足,理財更是無從談起。。。


窮人之所以對於理財不感興趣,主要也是因為如下幾點原因:

1、沒有多餘的閒錢可以用於投資理財。當今社會月薪 3000 -5000 元的人一拉一大把,現在一份外賣都要 20 元起步才配送了,按照這樣的標準,一日三餐就得花費 60 元了,一個月就是1800 元了!加上買衣服、日常購物、手機話費、交通、房租水電,突如其來的份子錢,或許不懂得開源節流,一個月的淨盈餘都會是負數。。。花唄、白條、信用卡的窟窿都沒有錢去還呢,哪裡還有錢去投資呢?對於普通家庭而言,每月 6000、8000 的房貸還沒有著落呢,還會有錢去投資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2、懼怕風險、擔心虧損,普通人的風險偏好正在急劇降低。浮雲君有個同學,購買了100元的基金,因為一次虧了2塊錢,他斷然決定賣出,甚至沒有絲毫的猶豫。。。至於嗎,一次虧了2元就全部賣出,一頓午飯都要十幾二十呢,暫時性幾元的虧損無傷大雅吧?但是不少人確實不能容忍這樣的損失,“情願買東西花了,也不值得這樣去虧掉”是他們的口頭禪。居民風險偏好較低的事實客觀存在。


3、不懂得如何理財,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為什麼窮人當下的處境會困頓?因為他們缺乏長遠的眼光,往往會駐足留意眼前的利益,所以對於學習型的投資和時間的投入,他們當然會選擇視而不見。不願意花時間,也不願意破費買資料學習,那麼對於理財肯定不瞭解,對於一個既不瞭解、又有巨大風險隱患的東西,換做是你願意去碰觸嗎?


4、不喜歡概念,實實在在的東西對於他們而言才靠譜

。股票是什麼,一種憑證,這種東西聽起來虛無縹緲,含糊其辭,讓人沒有實感。但是房子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卻看得見、摸得著,讓人安心,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居民都熱衷於負債去買房,也不願意冒著一定風險做投資的原因。




總結

在浮雲君看來,理財是一種對於生活、對於財務的態度,或許即便是理財了確實也沒辦法給我們帶來可觀的收益,但是卻能提供給我們一種可能性、一種擺脫死工資的途徑,一種增長見識,開拓眼界的方式。


理財是需要智慧和較高的辨別能力的,在進行資產配置的同時,我們也在無意間增加自己的財商和對於金錢的把控能力。


有些朋友會覺得,幾千塊錢有什麼好打理的?即便是實現了10%的收益也就1000元而已,仍舊是改變不了當下窘迫的現狀。話雖如此,但是我們連幾千元都沒有把握去打理好、管理妥當,未來還會有可能具備支配幾十萬、上百萬資產的能力嗎




學習理財其實也是一種鍛鍊思維方式、增加邏輯思考的途徑。多學習一些技能,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準沒壞事。


浮雲財經觀


這個窮人到底指那類人呢?應該是除去基本生活開銷(包括剛需所產生的房貸),所剩無幾的人,假如一個月5000工資(沒有說5000就是窮人的意思,說個三四線城市的平均工資吧),基本開銷4000,還剩1000?有這1000,估計會用在其他改善生活的地方。因此,結論就是窮人不是對規劃沒有興趣,而是根本沒有這個必要,沒有這個現實需求。


強壯的寶寶


不請自來。筆者認為,不管年齡大小,不管富有貧窮,都是要學會理財的,哪怕你在餘額寶裡存10元錢,這也是投資理財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現金流管理的方式。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的過程不是在於你通過理財賺了多少錢,而是你通過你對空閒金錢的合理週轉,創造了額外的收入,這個就是“被動收入”。


我們之所以要理財,就是要讓閒錢動起來,為我們創造被動收入。在理財的同時能豐富我們自己的知識面,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同時,又能讓我們自身對閒錢進行合理的規劃,通過理財來實現財富的增值。


理財不僅能能產生更多的理財收益,更影響著筆者到今天的消費習慣,好處有很多,總結有以下幾點:

1.強制自己儲蓄,不做月光族,如果錢在身上,不知不覺也就花了。


2.對資金的週轉有自己的計劃,金錢的時間觀念得到了加強。


3.為了保證自己的血汗錢不會虧本,筆者這兩年沒少花功夫學習金融知識、理財知識,

感覺這是對自己最大的提升。


4.節流。對自己的日常消費行為進行記賬,砍掉那些沒必要的花銷。


5.覆盤。對自己的理財投資進行復盤,看看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總結經驗、教訓,防止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6.被動收入。通過理財增加了自己的被動收入,雖然不多,也是一個錢生錢的過程。


綜上所述,理財的目的不在乎錢多錢少,關鍵是給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消費習慣和掌握基本理財知識,幫助自己更好的規劃金錢的使用。窮人更應該要學會理財,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的擺脫貧困現狀。


小黑看財經


這個問題有意思。所謂窮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標準也是不一樣的,籠統說,以下幾個方面,是窮人的顯著標志:物質生活(吃住)無保障、入不敷出、完全沒有財務自由等等。在基本生活條件都無法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再讓窮人把興趣點放在理財上,是不是不切實際和奢侈?借用時下那句口頭禪,“我也想低調,可是實力不允許呀",窮人想理財,可是,他又哪裡有財可理呀?

因此,恕我直言,感覺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不直生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應該糾正一下題主的觀點,不是對理財規劃沒有興趣,而是根本沒有財可理,何來興趣?

沒有錢去做理財規劃,豈不是有點本末倒置。窮人對理財規模不是沒有興趣,而是有興趣也沒有辦法去理財。沒有資金去談理財規模也無異於空中樓閣呀。

事實上,窮人也想通過理財改變自己的貧窮命運,可惜沒有多餘資金,連維持 最基本的生活都有問題,還怎麼能奢談理財規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