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有人說支付寶鬥不過微信,餓了麼鬥不過美團呢?你覺得是怎樣的?

hanzhao107


這句話很是偏頗!從移動支付領域來說,微信肯定是比不過支付寶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就目前的市場份額來看,支付寶牢牢把握移動支付的N01,微信屈居其後,而且兩者的差距還是蠻大的!

移動支付,一看支付金額、二看支付頻率。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幾個數據:

1、交易筆數

  • 2018年,財付通全年交易筆數超過4664億筆,日均交易超過12.78億筆(365天);同期,支付寶交易筆數1975億筆,日均5.41億筆。

  • 從交易筆數來看,微信差不多是支付寶的2倍還多一點。

2、交易金額

  • 雖然,支付寶、微信,都沒有公佈具體的交易數據!但我們從市場份額中,可以略看一二。截止到2019年第一季度末,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中,支付寶以53.8%的份額,依舊佔據第一位;而財付通佔39.9%,屈居第二,兩者差距高達13.9%。

從以上兩個對比中,可以明顯看出,微信雖然被頻繁使用,但平均單筆交易金額要遠小於支付寶,這恐怕也正是“10個支付8個微信”的由來!也就是說,微信更適合小額、多場景化的交易,而支付寶交易頻率較低、但金額往往較大!

餓了麼 PK 美團

說餓了麼“鬥不過”美團,這個說法也是不準確的!據2019年第2季度餐飲外賣市場份額佔比數據中,美團外賣訂單量市場份額為51.4%,餓了麼訂單量為46.3%,兩者雖有差距,但並不是很大(5.1%而已)。

之所以,很多人感覺美團更多、而餓了麼比較少!那是因為,餓了麼啟動三、四線深耕戰略,並著重在全國200個重點城市打造“數字化一條街”業務!

再加上,背靠支付寶這一大平臺,餓了麼必然會獲得更多的業務支撐,未來足可與美團一較高下,看誰才是外賣界的“扛把子”!

總之,很多人的確更習慣使用微信支付,而不是支付寶,但這並不能改變、撼動支付寶的地位。如果,你經常出國,就會發現很多國家,可以自由使用支付寶消費、支付,但卻無法使用微信。僅從這一方面來說,微信又如何與支付寶“鬥”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我41歲了,天天用支付寶,因為支付寶經常返給我們各種福利,做人知恩圖報,我在馬雲手裡拿到的福利總共有五六千,自然首選支付寶。而且我芝麻分720,借唄有12萬了,有急事隨時可以借出來,利息很低,方便了我不少。由於我長期使用支付寶,信用也很高,很多需要押金的也不必要,網購退貨也非常方便。很感謝支付寶,永遠支持支付寶。



要命的誓言


我覺得也是,支付寶用的比微信支付少。也許這移動支付,是支付寶首創、領先,但我們平頭老百姓,就我每天早上去逛的菜市場,微信支付還是多得多。

我本人,當然幾乎有90%移動支付,都是用微信解決的。至於餓了麼,我只從新聞中聽到這個公司,這個平臺,它的APP長得咋樣,我也是不清楚的。我很少點外賣,美團其實也上得少,只是有時去看電影,買些零食需要跳轉到美團。現在接觸它的機會大了些,最後兩公里騎自行車,摩拜被美團收購了,現在變成美團單車了,有時就覺得用美團APP也帶來了一些便利。

不過,這個問題的潛在含義是,阿里都不過微信嗎?這場世紀大戰可還看不到輸贏苗頭呢,支付寶、餓了麼都是阿里帝國的,美團是騰訊投資的。阿里電商不必說,淘寶也好,天貓也好,騰訊是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它投資的京東能佔據一壁。阿里雲呢,騰訊雲就差許多了。

我們可以一直關注阿里與騰訊,真正解構透這兩家公司,也算對中國商業吃透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喜好,也許你是阿里,也許你是騰訊,也許今天用的更多是阿里,明天卻變成了騰訊,還有家庭成員間不同的喜好。

像兩個彼此相融,彼此鬥爭的兩派,長久存在著。


財經作家邱恆明


32歲,地標十八線小城市。

就我個人使用體驗來說,平時的移動支付,

微信用的比支付寶多一些,但如果大額支付的話,

我會選擇支付寶,但如果幾塊幾十塊的話,我基本上是微信多一些,

也就是說,大額資金,我一般都會存在支付寶裡面,

微信裡面的零錢都是真正意義上的零錢,沒有什麼大額。

另外,不往微信上存錢,也是因為微信體現的話手續費很討厭,

支付寶相對來說就好很多,所以平時我自己做點小生意,也喜歡用支付寶收錢


至於餓了嗎和美團,我覺得美團還是好一些,


也用過餓了嗎,使用體驗也挺好的,無論是收費還是服務都是比較滿意的,

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餓了嗎就沒有了,

在我們這個十八線小縣城就變成了美團一家獨大,

收費一般,送的很慢,有時候送一餐需要一個小時,

所以很餓的時候還不如自己煮泡麵。


現在餓了嗎被阿里收購之後,不知道會不會在我們這個十八線小城重新上線,

能重新上線最好了,這樣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嘛 。

目前的狀態是美團遠遠超過餓了嗎


老徐說事999


我是軟件工程師,用專業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至少支付寶是中國第一個打開網上支付的APP,而微信也確實是後來居上,但是據統計,支付寶在55%左右,微信在40%左右,剩餘的零頭是其他網上支付方式。



因此說支付寶不及微信是沒有結合數據說話的。而且兩個軟件定位完全不同,使用支付寶的人群年輕人比較多,因為支付寶可以理財可以比微信有更加純粹的資金安全感。中老年人更多喜歡微信支付,畢竟能聊天能發紅包,在社交方面遠勝於支付寶。



餓了麼鬥不過美團?

其實餓了麼沒必要去和美團鬥,餓了麼背後有阿里巴巴,美團後面只有王興。

餓了麼比美團更加純粹,專門做外賣,而且與支付寶緊密相連。



美團外賣起家,如今訂酒店訂餐廳訂機票都是囊括其中而且做的都相對比較優秀。

餓了麼在外賣方面和美團如今也可以平分秋色,但是在其他產業上美團確實是碾壓餓了麼。

關注“極客宇文氏”,有料的互聯網軟件人士。

極客宇文氏


每天早上吃早餐的店,賣腸粉,麻球,湯粉,問過他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哪個用的人多,他說,10個有9個用微信支付,很少人有用支付寶的,這是習慣問題。天貓淘寶買東西,只有用支付寶或者網銀支付,但是上京東買,又可以用微信支付,也就是說,支付寶支付,主要是在淘寶天貓的購物。比如公交車的二維碼,用支付寶的話,找半天沒找到,用微信的,兩步找到。這些都是大家可以親身體會的,可以去問問的事,非常簡單。支付寶鬥不過微信,這是實情。

至於餓了麼與美團,到底哪個強,也是很容易的事,到大街上數五分鐘,看看哪個外賣小車多,不要去網上查數據,網上數據不如自己親自統計準確。有些數據,自己花幾分鐘就可以算出來。看圖算數。餓了麼太少,滿大街的美團外賣員在跑。這個比微信與支付寶的對比更好解決,因為從服裝就看得出誰的外賣員在路上跑。



波蘭人一年吃了多少個漢堡,我們肯定沒辦法統計,要找別人的統計結果才可能知道。但是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哪個強?哪個用的多?每個人都可以統計,餓了麼與美團哪個用的多,也是可以自己觀察,問一下店主,再數一數數量,答案就很清楚。毫無難度。


西格瑪的化學


我倒覺得不盡然

針對題主說的為什麼有人說支付寶鬥不過微信,餓了麼鬥不過美團呢?你覺得是怎樣的?得問題,我覺得這可能是題主自己的理解,我倒是覺得支付寶勝過微信呢。

我覺得現在很多商家用微信,是因為微信用戶基數大,沒有辦法。但是相信經過時間的沉澱,更多的人會選擇支付寶的。因為支付寶至少在提現的時候,在一定限額內不收費,如果在網上銀行體現更是不收費。反倒是微信,為了不讓大家把錢轉出來,弄了個提現收取手續費。如果你不轉出來前,這沒有問題,相當於是在生態鏈中循環。但是一旦轉出來就非常噁心。以前我收取活動費的時候,就是很多人用微信轉給我,我提現轉到銀行卡,就得扣我自己的錢。我還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你說我組織活動本來就挺不容易的,我還得把手來的錢轉出後,還得交一筆費用。後來我就不收取微信,只要支付寶。因為支付寶如果開通網商銀行轉出就沒有限額了,同樣,相信那些微信收款的用戶也會感覺到,自己收取的費用,只要提現就會被提成,你說他們嘴上不說,心裡會舒服嗎?他們賺錢容易嗎?難道提供平臺就要收提成,那支付寶怎們還有免額或者全面的情況。這主要就是騰訊馬化騰套路,讓大家習慣了使用微信後,就開始各種套路圈錢,雖然錢不多,但是蒼蠅腿再少也是肉啊。

最後總結:

反正我這基層庶民,用來用去,還是支付寶好,有全面的理財儲蓄工具,比微信靈活多了,而且還能賺到點利息。購物也方便,相信不作死不會死,看看微信將來的下場,社交平臺上有頭條,微信有點江郎才盡了。


張敬醫


為什麼有人這麼說呢?那隻能找這麼說的人才知道他們的理由。

對於這個觀點,我同意一半,不同意另一半。

有人說,用微信的人多,人人都有微信,但不是人人都有支付寶,因此微信很快就會打敗支付寶,以事大家都用微信支付,而不會再用支付寶。不贊同這個看法,不可否認,微信的用戶確實比支付寶多,但微信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社交”,微信支付是後來植入進去的功能,而支付寶一開始定位就是“支付工具”,雖然後來也值入了社交功能,但幾乎沒什麼人在用。

這使得在支付市場中,支付寶的品牌度已經深入人心,並且支付寶還擁有阿里系的電商平臺支付,巨大的資金流在買家和賣家之間流動。螞蟻金服還有花唄、借唄等成熟的金融借貸產品整合,在支付寶上還可以買基金、買黃金、買理財,使得支付成為了非常完全的“大金融”應用平臺。

從第三方數據平臺發佈的2019年1季度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可以看出,支付寶市場份額佔比為53.8%,牢牢把握住第一寶座,比財付通(含微信支付)和其他全部第三方移動渠道合計還要多。

因而說支付寶鬥不過微信,本身就是偽命題,支付寶定位就是支付工具,是金融工具,它是遙遙領先微信支付的,上圖中的微信支付只是財付通的一部份,實際微信支付的份額要更小。而如果拿支付寶的社交功能去和微信對比,本身意義並不大,就好比你拿騰訊的拍拍網(現已成為二手交易平臺)去和淘寶比一回事。

1.餓了麼確實難以撼動美團地位

有很多人一直在黑美團,前陣子還有不少文章,拿美團2018年虧損1155億元來說事,認為美團經營失敗,虧損嚴重,其實這1155億的虧損中,這其中包含了1046億元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之公允價值變動,在排除優先股等特殊會計處理後,經調整的虧損淨額為85.2億元。

另一方面,不少媒體在吹捧餓了麼發展如何好,主要是因為阿里巴巴收購了餓了麼,與口碑網進行整合,找到了大金主。

在幾年前,外賣市場由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三足鼎力,後來百度外賣掉隊了,餓了麼也快不行了,美團發展非常強勢,市場份額不斷上升,營收也強勁增長。此時餓了麼被收購之後,重新獲得了戰局,這個戰局就是燒錢。

餓了麼被阿里收購之後,找到了“金主”,並且與口碑網正式合併,與美團點評正面對抗。從獨立APP活躍用戶數看(截至2018年底),餓了麼擁有6268.9萬月度活躍用戶,美團外賣擁有4418.6萬月度活躍用戶。從配送騎手數據來看,餓了嗎有66萬+活躍騎手,美團外賣擁有50萬+活躍騎手。

餓了麼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上升,不過從市場份額來看,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DCCI近日發佈了《網絡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9Q1)》,報告顯示在2019第一季度,美團的市場份額已經過半了。數據顯示,美團外賣、餓了麼和餓了麼星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64.6%、25.5%和8.4%,從數據也可以看出,美團在外賣市場中佔據著絕對領先的優勢,只要餓了麼的增速不能遠遠超過美團,這一市場格局就暫時很難被打破。

隨著美團在外賣市場中的份額不斷穩固,在消費中的品牌效應很難改變,即便是餓了麼找到了金主,要想通過燒錢補貼重新奪回市場,已經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中,競爭往往是殘酷的,巨頭們的角力一直在繼續,很難說誰能不能鬥得過誰,企業間的競爭勝敗,需要多種因素的配合。不過在這個競爭的過程中,整體會推進行業的發展,使消費者受益,至於最後誰能勝出。誰能用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產品征服用戶,誰就能最後勝出。


財經宋建文


2019年Q1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份額分佈中,支付寶佔據53.8%市場份額,微信佔據39.9%的市場份額。

2019年Q1季度,第三方支付互聯網支付市場份額分佈中,支付寶佔據32.6%市場份額,微信佔據13.3%的市場份額。

從移動支付和互聯網支付的市場份額看,支付寶都是領先於微信的,但是兩者從2016年開始,微信和支付寶的市場份額變化的很少,所以第三方支付的戰爭已經結束,兩者的市場份額基本穩定,由補貼用戶到攜手賺錢。

餓了麼VS美團外賣

2019年第3季度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份額顯示,餓了麼+餓了麼星選(百度外賣)市場份額為43.9%,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為53%,美團外賣的高於餓了麼,但是從長遠看,我更看好餓了麼,餓了麼已經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餓了麼和口碑現在都是阿里巴巴旗下本地生活集團的成員。餓了麼與口碑一起繼續落實推進基於本地生活的數字化全鏈路平臺賦能服務,並將數字化帶去下沉市場,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務持續不斷地推進數字化全鏈路服務,意在推動本地生活從行業和區域兩個維度,全面進入數字化新賽道,而不再停留於流量搶奪的層面。此外,餓了麼新零售品類增速搶眼。根據數據顯示,餓了麼的新零售品類交易規模環比增速保持在50%以上,交易額持續擴大。相比1季度,新零售品類交易額實現翻倍增長。雖然目前新零售品類交易規模只佔據了餓了麼整體規模的較小佔比,但基於目前餓了麼不斷深入協同打通阿里旗下新零售大生態各項服務。

盒馬宣佈上線入駐餓了麼等服務的全面打通、於頭部商家開展合作,如星巴克、全家、711、屈臣氏等;餓了麼加入阿里巴巴88會員,餓了麼正在融入阿里巴巴新零售大體系中,有了阿里巴巴集團的支持,我比較看好餓了麼會超越美團外賣。


互金圈


這話題又引來了眾多支付寶與微信的日常互懟!特別有些支付寶用戶挺可笑的。。。

先說一下個人情況,大部分支出走支付寶,但只是因為餘額寶收益和淘寶購物方便些,其它並沒有特別吸引的地方,微信主要來源於紅包和京東一些網絡支付和線下小額支付,所以暫時支付寶還會保持領先,但當補貼消失,購物平臺優勢喪失,就會直接影響市場佔有率。

支付寶用戶可笑支出:

第一,提供花唄,借唄,感謝馬雲阿里,多麼可愛,花唄如同信用卡,而且積分用處暫時遠不如信用卡,借唄,年化13%+,堪比高利貸,這在市面上很多,值得感謝?

第二,用支付寶的學歷高,社會地位高人一等,更是可笑,用一款軟件都能用出自豪感,也是沒誰了。

第三,種樹,餵雞,做慈善,這點必須佩服支付寶,也值得尊敬,但拜託各位,別太誇大,這只是當初馬雲想種樹做慈善,支付寶團隊又想跟微信漂流瓶一樣做客戶拉攏,一拍即合的產物,也不代表其它公司沒做慈善,18年排行騰訊第一,京東第二,阿里第三,19年恆大第一,碧桂園第二,阿里第三,騰訊第四,大家都在貢獻,別再吹成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