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不該是為了錢而努力工作,而要讓錢為你工作

不該是為了錢而努力工作,而要讓錢為你工作

很多人都知道中外老奶奶買房的故事。

一箇中國老太太,60歲時終於掙夠了錢,買了一套房子。

一個美國老太太,60歲時終於還清了購房的貨款,而她已經在這房子裡面住了30年了。

這個故事宣揚了超前消費的好處:一個你遲早會買的東西,為什麼不早點買?一邊享受一邊還款。

然而更多時候,很多人則是一邊痛苦工作,一邊努力還款。

每天早上叫醒我們的不是鬧鐘,而是賬單。

每天看的不是日曆,而是發薪日期和還款日期。

為了工資而努力工作,收穫的卻是勉強能夠還款的工資,激勵自己要好好努力工作,升職加薪,就能夠不再拮据。可收入漲了,消費也跟著水漲船高,詩和遠方遙遙無期。

羅伯特・T・清崎和莎倫·L·萊希特的《富爸爸窮爸爸》點醒了我們:要想實現財務自由,不該是為了錢而努力工作,而是要讓錢為你而工作。

在這本書中,作者羅伯特·T·清崎和莎倫·L·萊希特以講故事的形式,生動列舉並對比了富爸爸(他朋友的父親)和窮爸爸(他的親生父親)兩人之間的不同金錢觀,以及由此對兩人收入、工作、生活的不同影響。同時,詳細介紹了正確的金錢觀,鼓勵大家提高財商,趁早行動,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本書1999年4月在美國出版,僅僅半年時間就創下銷售100萬冊的佳績。“富爸爸”系列圖書已發行109個國家和地區,總銷量超過2900萬冊。雖然已經是1999年寫的書了,但是時至今日閱讀,也不會覺得過時,依然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不該是為了錢而努力工作,而要讓錢為你工作

(“富爸爸窮爸爸”已經出了一系列書)

羅伯特・T・清崎,他被稱為百萬富翁學校的教師,因為他會教人們如何成為百萬富翁。他在商業上經歷了三次大浪沉浮,在38歲時成為百萬富翁。47歲退休,因為羅伯特已經實現了自己的“財富自由”,於是開始一心一意地做他喜歡的事情——投資。

因為有感於“與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羅伯特發明了一種“現金流”遊戲,教人們去玩一種遊戲,這是以前只有富人們才會懂的金錢遊戲,他希望通過這種遊戲來培養人們的財商。該遊戲的口碑非常不錯。

莎倫·L·萊希特則是一位註冊會計師,同時也是玩具和出版業的資深經理和諮詢專家。她曾參與創造第一本電子書籍《會說話的書》,希望通過藉助新技術來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她也是推動加強數學、計算機、閱讀、寫作等方面教育的活躍分子。

有感於現行教育體制完全忽視對財務基礎知識的教育,所以莎倫成為了《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希望能夠幫助孩子或是承

提高自己的財商,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課程、開端、開始行動。在第一部分課程處,作者設置了六節課,講述了正確的金錢觀念,以及財商是什麼。“開端”和“開始行動”各有一個章節,主要是給出了一些克服困難的建議,和提供了一些切實有效的策略和具體思路。

一、不為錢工作,而讓錢為自己工作

簡而言之,就是通過理財投資的方式,讓錢能夠不需要自己勞作,就可以產生收入。

當投資理財的收益大於等於每月支出時,工資就不會再顯得那樣重要,我們就可以從可怕的賬單消費工作還款的重複中跳脫出來。

當被動收益還有結餘的時候,還能夠繼續投資理財,產生新的收益,像滾雪球一樣,收益會越來愈多,終有一天,就可以提前實現財富自由。

二、如何做到?

1、少消費多儲蓄

首先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哪來的資本?

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薪水不多,慾望很多。各種廣告營銷其實都吃準了年輕人會買單。

而且人的消費習慣在養成之後有不可逆性,經濟學上稱為棘輪效應,實則就是司馬光所說的:由儉入奢易,由省入儉難。

不該是為了錢而努力工作,而要讓錢為你工作

所以啊,想要完成資本積累,別無他法。

少消費,多儲蓄。

就算是世界奇蹟的複利——只要不停儲蓄,也需要極早開始。

我們可以化提前消費為創造財富用盈利消費。簡單點說,以前借錢買東西,以後掙錢買東西,獎勵自己。

2、購買真正的資產

什麼是資產?資產是可以把錢放進我們口袋的東西。而從我們口袋中拿走錢的,就是負債。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給出的觀點是:房子是負債。

因為房貸每個月都在從人們的口袋中拿走錢,而不是放入錢。

暫且不談房子在中國的特別屬性和升值特色,我們來看看作者羅伯特是如何想的。

他說,“當我想要換一所大一點的房子時,我會先買入一些資產,讓它們創造能夠支付這所房子的現金流。”

簡單來說,就是用資產掙夠了多餘的錢,才來買房子,以保證房子不是負債。

不該是為了錢而努力工作,而要讓錢為你工作

最簡單的,像股票、基金、版稅都可以算是資產。只要是有價值,可以產生收入的,有增值潛力的,不需要本人到場就可以正常運作的業務,它們都是真正的資產。

而房子,只有能夠產生收入的房地產才可以算作是資產。

3、先滿足自己的理財需求

也經常有理財建議說,工資發到手,建議分成幾等份。一份存,一份用,一份給家人備著,一份投資自己學習什麼的。

但是,這麼分下去,每一份都少的可憐。

與其如此,不如先優先滿足自己的理財需求。再思考如何分給其他人,不管是還卡債,還是為他人預備。

當我們疲於還債的時候,收入過過手就走了,餵飽的是別人。

我們則越來越虛弱,變成工作的奴隸,陷入努力工作努力掙錢,卻又掙不到足夠的錢,並且厭惡工作的狀態。

只有當我們先滿足自己,我們才會有精力去處理別的事情。

同時,這些事情也會轉變成壓力,促使我們成長,去思考該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儘快解決。

可能有人會說這像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耍賴,但這要看,是否獲得了成長,以及最終結果如何。

4、在提升技能的過程中鍛鍊財商

說來也奇怪,除了思想品德課上教了一些定活期和幾大消費心理之外,我們對金錢的認識基本止步於此,除非後期選擇了該專業。

更多的人則是渾渾噩噩的,知道要開源節流,卻不知從何下手。

想要擁有財商,我們勢必要點亮如下技能點:

1)、會計——財務知識。

2)、投資——生錢科學。

3)、市場供需——經濟學。

4)、法律——瞭解稅收的優惠政策等等。

最簡單的,最基本的開始,就是去了解富人們是怎樣做到的。比如巴菲特。想想作者在書中欣賞的川普都已經成為美國總統了,而很多人還在賬單中掙扎。

很多人涉及到錢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穩妥,不接受任何風險。但每個人也都知道,機遇是與風險並存的。

我們一直被教導如何規避風險,實則也是在規避機遇。

其實通過不斷學習,是可以運用智慧管理風險的,關鍵看願不願意和敢不敢。

有句話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說的一點也沒錯。這世上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人自己去爭取的。

推薦所有人都看一看這本羅伯特・T・清崎和莎倫·L·萊希特的《富爸爸窮爸爸》。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讓養老金等福利變的有些前路莫測,如何早日實現財務自由,也是自我安頓的出路之一。更別談想要早日清風明月,飲茶讀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