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先秦七子都是指誰,能否詳細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1,老子的道——自然

老子的道,是萬物之宗,也是諸子思想之宗,中國的自然主義哲學思想,自老子始。

老子的道,自然而已。由自然老子推出他的政治主張:無為。天地無為,萬物才能自然地生長髮展;為政者無為,百姓才能自然地生活。

2,孔子的禮——保守

孔子重禮,這個禮指的是社會已經形成的秩序。禮,是傳統的表現,是自發秩序的一部分。

激進主義者想推翻傳統,而保守主義者要維護傳統。儒家的保守主義思想特別明顯。

3。孟子的性——人文

孟子問了一個很棒的問題:人類能建立起其它動物沒有的文明,其原因不是因為人的本性和其它動物的本性有所不同嗎?這部分的不同,孟子稱為“性善”。

倘若人喪失了這部分人性,那人就和動物沒有什麼差別了。這部分人性包括愛和尊重,是孟子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容。

4,苟子的偽——文明

性,指的是先天而成的;偽,指的是人為的。孟子談性,指出了人與禽獸不同的原因。苟子談偽,指出人與禽獸不同的結果。孟子的性,不是泛指人類的一切本性,而是特指人類優良的本性;荀子的偽,不是指泛人類一切行為,而是特指人類優良的行為,即文明。

荀子很準確地總結了性、偽之間的關係: “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文明,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的,人性是因,文明是果。人性不如此,我們無法建立起文明來;文明沒有建立之前,我們也無法體認人性之美。

5,莊子的無——自由

莊子十分重視無,這形成了他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什麼都不去關心,什麼都不去在乎,不為物役,就保持了心靈上的絕對自由。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思想是莊子思想最好的繼承和發展。

6,韓非子的權——法制

韓非子的權,指的是君權,韓非子要維護的君主的絕對權威。在古代,君主是政府最終的裁決者,一旦它受到挑戰,政府就陷入到混亂之中。

韓非子把老子的“無為”和孔子的“正名”結合起來,使官員們能各在其位、各盡其能、各負其責,這一套體制的建立和運行需要最高決策者保持公正的立場 ,君主的權威來自於他的所作所為。 韓非子的政治主張,責任政治也。

7,墨子的用——博愛

墨傢俱有一種宗教情懷,這種情懷和莊子注重個人的心靈不同,墨家注重的是整體的利益。如果說莊子的思想是心靈哲學,那墨子的思想則是功利哲學。

墨子的博愛思想顯然符合孟子的“憐憫之心,仁之端也”的說法,但孟子也批評了墨子“無父”。從博愛到兼愛,孟子認為是“過猶不及”了。不能過度,孟子提醒得好,但以此評價整個墨家思想,似乎也不盡公平。










仁德歷史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1、儒家:孔子

孔子圖

【人物簡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主要經歷】

1、孔子生於公元前557年9月28日,夏曆庚戍年八月十七日。

2、公元前549年三歲喪父,公元前535年十七歲喪母。孔子能夠成為文化巨人,靠的是母親的培養以及自己好學不倦的精神。

3、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歲,做了一件中國文化史上前無古人的大事:民間辦學,成為歷史上以教育為事業的第一人。——孔子可以說是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孔子終其一生,教學43年,弟子三千人,賢才72人。所以說,孔子是個偉大的教育家。

4、公元前501—500年,孔子五十一、五十二歲之際,達到了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他先後擔任了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職,並陪同魯定公出席齊、魯夾谷之會,與強悍的齊國君臣鬥智鬥勇,取得輝煌的外交勝利。孔子終其一生,關心政治,極力宣傳仁道、禮治的政治理念,以挽救當時“禮壞樂崩”的社會。孔子雖然在有生之世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為後人描述的“大同世界”的政治願景。所以說,孔子也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家。

5、周遊列國:公元前497年—484年,孔子55—68歲,為了宣傳和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帶領眾弟子,周遊衛、宋、鄭、陳等國十三年,卻始終不得重用,甚至要幾次面臨生命危險,以及遭受隱士的奚落。但是,孔子仍然保持著樂觀、進取的態度,“知其不可而為之,”堅持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他教育子路:“君子固窮”。孔子“擇善固執”的精神,對他身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起著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說孔子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6、整理古籍:公元前494—479年,孔子68—73歲,在生命的最後歲月,全心全意地投入整理古籍的工作。孔子是五千年中國文化承先啟後的重要人物。

7、孔子逝世於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這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專著作品】

《六經》

古人認為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

詩歌

《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

【語錄彙編】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夫》、《中庸》、《孟子》在南宋後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

2、儒家:孟子

孟子圖

人物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氏,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

孟子的出生之時據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貴族的後裔,平民出身,幼年喪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教書,周遊列國。孟子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主要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辯、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責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了複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件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庫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道德規範。

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源,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3、儒家:荀子

荀子圖

人物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稱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主要作品

《勸學》、《修身》、《不苟》、《榮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議兵》、《強國》、《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

主要成就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雨規律化,見於他的《天論》一文。“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之為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在荀子看來,天以自然,沒有理化、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化性起偽”的性惡論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說直接相反。他的總結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4、道家: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圖

【人物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淳樸的辯證法。

【主要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含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幼”,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5、道家:莊子

莊子圖

【人物簡介】

莊子(本名莊周,生於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中代表作品是《莊子》。

【主要成就】

文學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哲學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6、墨家:墨子

墨子圖

【人物簡介】

墨子,名翟(生於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春秋末戰國初宋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他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子死後,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主要著作】

墨子的著作為《墨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內容廣博,包含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其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其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墨子》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子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

墨子的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貪、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其反對戰爭,要求和平。

7、法家:韓非子

韓非子圖

【人物簡介】

韓非子,(生於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新鄭人(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韓恆惠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學,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喜好刑名法術之學,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深愛韓國,但不被韓王重視。入秦後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因彈劾上卿姚賈而致其報復入獄,後李斯入獄毒之。韓非著有《韓非子》,他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主要著作】

《韓非子》全書有五十五篇獨立的論文集輯而成,大都出自韓非之手,除個別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該文主旨。其學說的核心是與君主專制為基礎的法、術、勢結合思想,秉持進化論的歷史觀,主張極端的功利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只有利害而沒有仁愛,強調以法治國,以利用人,對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該書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經整理之後又緝為各種寓言集,如《內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等即是。


歷史訪客


談到中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一定少不了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先秦七子。他們不僅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他們深邃的思想在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秦七子是指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主要成就

道德學說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孟子》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國苦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其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河南新鄭)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

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並且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他的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運用的基礎。其文學功底之深厚,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AAS00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人。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和,儒家學派,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之上,即今日所在地。
  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號在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o0易士小屾0o


先秦(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經歷了兩千餘年。先秦七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繁榮的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次文化大繁榮直接促進了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奠定了中華民族封建社會一千多年的繁榮興盛,先秦七子是這次文化大繁榮的倡導者和中流砥柱,他們分屬於儒、道、法 、墨四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法家:韓非子

墨家:墨子

七子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下面簡要談談他們最突出的貢獻。

1、克己復禮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主張“仁”、“禮”,何為“仁”?“克己復禮”為仁;何為“禮”,“尊卑有序”為禮。“仁”是內化的“禮”,“禮”是外化的“仁”,如果仁不外化為禮而落實於日常行為間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如果外在的禮失去了內在之仁做支撐,那麼禮就流於虛文,形式。可見仁與禮構成了孔子之道的一體兩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禮思想並不是一種束之高閣供人瞻仰的廟堂之學,不是空話大話,而是一種立於現實富有生命力的理論,對社會的和諧具有積極意義的學說。

2、民貴君輕的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他與弟子所彙編的《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論和他的政治觀點。他是民本主義思想的倡導者,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他思想中最精闢的地方。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此處指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政治上主張“德治”。希望消除世亂,實現天下大治。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辯論。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一直被奉為後世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3、天人相分的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他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是諸子百家集大成者。他在儒學基礎上吸收了道家在“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觀成分,構成了以“天人相分”為基礎的“人道”學說。他認為自然界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不會因人而存亡,“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天歸天,人歸人,故言天人相分。他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明確指出認識天道就是為了支配天道而主宰自然世界。這也是他“人定勝天”思想的基礎。“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人相分”思想是對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批判,也是唯物辯證法對唯心形而上學的有力批判。

4、兼以易別的墨子 墨子名翟,又稱墨翟。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的“兼以易別”的學說主要表現出墨家與儒家仁愛觀念的差異,儒墨兩家立論的觀點都在處理人際關係上,闡揚的都是愛的哲學。但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別愛”是不同的,兼愛是不分等級、不分親疏地愛天下人,而儒家的愛是“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也就是說有親疏貴賤的差別的。墨子主張用“兼愛”來易“別愛”,正是希望打破階級等級的框限,他的愛的學說比儒家更徹底,更理想化,雖然脫離了社會實際,但作為一種富有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歷史價值。

5、道法自然的老子 老子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尊其為“老子”。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博學多才,周遊列國,晚年在函谷關寫成五千言的《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思想上主張“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無為而治的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無為為之之為天,無為言之之為德”、“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他的學說涵蓋當時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崇尚與自然和諧相處,他的學說積極的一面是能讓浮躁的人心平氣正,修心養性;消極的是無為而治,放棄名利會讓人失去奮鬥的動力,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7、博採眾長的韓子 韓非子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戰國時期韓國人,是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他博採眾長,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師從荀子,但思想觀念與荀子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國家大權要集中在君主手裡,才能治理天下。他認為民眾本性‘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韓非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學說,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韓非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他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臨川慕思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名家輩出。陰陽、 儒、墨、名、法、道、楊、縱橫各領風騷。在那列強爭雄、狼煙四起的背景下,諸子們的身影從刀兵的縫隙中走過。他們熱血、執著、堅定與不屈,每個人都堅定自己的信念和主張,每一副肩膀上都承載著歷史與民族的責任。

先秦諸子何止七位,若是百裡挑一,選出七位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思想家,個人認為非孔子、孟子丶苟子丶韓非子、墨子、老子、莊子。

孔子為儒家學說創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以仁德治世。並注重教育,提倡學思合一。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繼承人,他尊循孔子以仁治天下的理念,並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個性張揚,言辭犀利,疾惡如仇,是一個偉丈夫。

荀子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除繼承儒家思想外,自己亦有獨創,提出人定勝天的偉大思想,更知民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對後世影很大。

以上三子皆為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從漢武帝始,被歷朝歷代奉為正統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作巜道德經》五千言,貴"無"。治世方面,主張"無為而治",曰"無為而無不為也"。

莊子是道家又一位代表人物,作《莊子》三十篇,文筆不凡,多用寓言。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莊子崇天道,尚自由,齊萬物,拚聖人,是一位偉大的智者。

墨子是墨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兼愛"、"非攻"。被孟子視為異端,孟子曰"墨子兼愛,是無君",其言"非攻"又被後人詬為墨守成規。但其思想仍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其集儒、道、法與一家,精於“刑名法術之學”,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他的思想,對秦統一六國作出了貢獻,其帝王之術,法理精神,被歷代推崇。

以上便是先秦七子的大略概述,本人學識有限,只能一知半解,疏漏之處,敬請指正。


籃天白雲365


先秦七子是指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以及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及其思想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參考相關歷史文獻記載,下面分別來介紹一下: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來的典籍中。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宋國貴族。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樑。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而孟孫、叔孫、季孫三氏都是魯柦公的庶子,因而稱為三柦。孟孫的嫡子稱孟孫氏,其餘支子改姓孟氏。春秋之後,三柦的子孫式微,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縣),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

荀子

荀子 xún zi(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漢族。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史記·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於五十年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墨子

墨子,約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說前479年—前381年),名翟(di),又稱墨翟。墨子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與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併戰爭。

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鉅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後退。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

老子

  老子(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河南省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此點化了函谷關總兵尹喜。後一路西行至盩厔,觀此處依山傍水、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臺。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反覆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莊子

莊子 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有著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偽。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韓非子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戰國時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韓非口吃(結巴),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為“術”。商鞅的理論稱為“法”。這兩種理論統稱“刑名”,所以稱為“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指韓非的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國家,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後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讚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王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譭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吉誠


先秦七子,也就是說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七個人,這七個人能被後世稱作“子”,可見他們的思想行為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是百家爭鳴最具有代表性的7個人物!

先秦七子主要有: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

孔子:這個不用仔細介紹,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古代封建社會毫無爭議的聖人,被稱為萬世師表,是對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影響最深的人!


孟子: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是儒家僅次於孔子的思想家,因此被世人稱之為“亞聖”,代表作就是《孟子》一書了,最出名的思想論點便是“人性本惡論”!

荀子:雖然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卻是各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當世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奇怪的是門下卻教出了法家思想的韓非和李斯!

墨子:春秋時期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是很神秘的學派,傳說墨家的機關術可以和魯班相比,提倡“兼愛非攻”論,社會影響力僅僅次於儒家學派,與儒家並列“顯學”地位!


老子:道家是我們的本土教,而老子就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是很傳說的人物,據說他的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比哪吒還要多,最後在腋下將他產出,而且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的年齡比孔子大,傳說孔子曾經求學於老子,而老子的思想是“無為而治”!

莊子:也就是莊周,道家學派的傳承者, 最出名的應該便是“莊公曉夢”的故事了,“莊公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嘛,政治上同樣提倡“無為而治”!


韓非子:說的也就是韓非了,這是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備受秦始皇的重視,就連丞相李斯都自嘆不如,隨後因為他心向韓國而被秦始皇下罪入獄,李斯嫉妒他的才能,便在獄中給他下毒,令秦始皇后悔不已!

這就是先秦七子,中國古代文化最燦爛輝煌時期的代表者,每一位都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閃耀的星!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史料小王爺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一、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二、孟子

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三、荀子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

四、墨子

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併戰爭。

五、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六、莊子

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七、韓非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


帝國飛車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併戰爭。

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反覆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這本書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韓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稱“韓子”或“韓非子”。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