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誰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寶阿寶呀


辛棄疾啊


辛棄疾的文學才能不必說的,滿腔抱負,借筆揮灑,寫出來全都是家國天下,鐵馬金戈氣勢雄壯,藉著這一股子勁也鼓舞著多少後代不忘國恥,力圖恢復中原,可見是有安定天下的才能,只是沒有被重用而已。

而很少為人所知的是辛棄疾的武略。《宋史》記載,金主完顏亮死,中原豪傑並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耿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當時正好耿京的部將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辛棄疾回到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覆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當時辛棄疾時才年二十三。看看壯多少軍威。

乾道四年( 1168 ) , 辛棄疾任建康府通判。六年( 1170 ) , 孝宗召他在延和殿應對。此時皇上銳意恢復,辛棄疾趁機論述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時的人才, 其論切中時弊, 毫不迎合。做《九議》和《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上,對宋、金雙方逆順的道理, 消長的形勢,用兵的長短, 地理的要害, 都做了周密的分析。因和議剛定, 他的建議未被採納。


之後又出任京城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兵禍, 井邑凋殘, 辛棄疾對百姓寬徵薄賦, 招撫流亡, 訓練民兵, 議定屯田, 並創建了奠枕樓、繁雄館。被召為江東安撫司參議官, 深得留守葉衡器重, 葉衡任宰相後, 力薦辛棄疾, 認為他有雄才大略。皇上召見他, 又升為倉部郎官、提點江西刑獄。因剿平賴文政起義之功,加官為秘閣修撰。調任京西轉運判官,差遣為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辛棄疾為人豪爽, 崇尚氣節, 能識別和提拔有才能的人, 所交多是海內名士。


不管是文采還是武略,辛棄疾都是可以安天下的人,據傳聞金庸先生射鵰英雄中郭靖郭大俠的原型就是辛棄疾,只是郭靖沒有辛棄疾的文采罷了。有如此才能的人而不能用,一直偏安一隅,大宋帝國也是氣數已盡吧。


說文與物


不必遠征古代,近代就有一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物,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的領袖,他既是戰略家、思想家和理論家,又是傑出的詩人和書法家。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更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有生之年,不僅寫出了《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這樣光輝的,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著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毛澤東思想體系,還留下了老三篇這樣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為人民服務》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紀念白求恩》

“要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建立起一個信心,即革命一定要勝利。首先要使先鋒隊覺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願和我們一起奮鬥,去爭取勝利。”——《愚公移山》

“老三篇”短小精悍、簡明深刻,十分通俗地闡述了“我是誰”、 “為了誰”、 “依靠誰” 的問題。顯示出中國人對人類道德倫理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一度成為全國人民的行動指南和力量源泉。年紀大一些的,對這三篇倒背如流並不稀奇。

如果說這是“文能提筆安天下”,那麼“武能上馬定乾坤”呢?

毛澤東一生指揮戰役大大小小數百場,無論數量、規模都是他人難以企及的。四渡赤水的神來之筆,三大戰役的震驚世界,朝鮮戰爭的火中取栗,都鑄就了豐碑。看評論很多人說到曹操,當然,曹操也算是這一類人,惜乎三分天下,少了些底氣。


詩詞桃花源


偉人毛澤東!文:思想家!理論家!政治家!

武:謀略家!指揮家!戰鬥家![贊][贊][贊]


紫蘇252947896


中國歷史上,大文豪與大英雄可謂層出不窮,但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文韜武略之士,細數起來還真的不多,而真正做到的,古往今來只有一人。

我小時候沒少看《說唐》《飛龍全傳》《三國演義》之類的書,但書中的人物大抵都有較大的虛構成分,所謂的文韜武略之士也就不足為信。篩選下來,真正有過沙場點兵上陣殺敵經歷,又有詩詞留存後世文武全才,似乎只剩下南宋時期的岳飛和辛棄疾。當然,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穆遺書》是虛構出來。

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詞,開篇壯志凌雲氣蓋山河,接下來卻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半生悲涼唱嘆,卻依然以“莫等閒”來激勵自己,也是說與天下人共勉的。下闕更是噴薄傾吐丹心壯懷,“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直抵黃龍。終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英雄氣概與忠勇之心,肺腑傾出。也正是這英雄氣概,令金軍聞風喪膽,故而有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慨嘆。還有《小重山》詞,雖沒有前篇高昂,但意境尤為深遠,“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道出壯志難酬的孤憤與悲愴。再看《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詞。背景是公元1133年10月,金兵佔領襄陽等六州,直指鄂州(武漢)及湖南。岳飛領兵出征,三個月便收復六州,卻不得不奉旨率部班師回鄂州。期間,岳飛上書朝廷,請求率20萬精兵直搗中原一舉收復失地,乃有此詞,一句“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抒發了岳飛念念不忘的北伐壯志與一舉收復失地的豪氣。

辛棄疾自幼生長在金人佔領地,可以說是自小歷練少年抗金,21歲時便拉起一支兩千人的抗金義軍,後投奔耿京,準備大幹一場時,不料耿京被叛將張安國殺害。辛棄疾率殘部襲擊金營,將叛將擒獲,而後率義軍渡淮水歸宋。儘管他的英勇善戰名重一時,可朝廷並不信任他,從未將他安排在抗金前線的主要位置上,故而有了“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的苦惱,直到41歲時出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才有了些許調兵遣將的權力,可他力主抗金收復中原的主張得不到朝廷的響應,很快又遭彈劾去職,但壯心不已。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陳亮)壯詞以寄詞中,“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既是回想自己當年的抗金情景,更是期待自己的夢想和主張得以實現,從而“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然而,直到主張北伐抗金派韓侂冑得到朝廷重用,主戰派才得以重新起用,辛棄疾時年已64歲,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後轉任鎮江知府,鎮守江防要地京口,於是有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京口是三國孫權時期的重鎮,一度為吳國都城。京口還是劉裕生長的地方,並以此為基業,取代東晉政權後,兩度揮戈北伐收復故土。“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是辛棄疾對前朝英雄人物的仰慕,再回想自己,“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歸宋已43年,壯志未酬,如今再度領兵,不禁捫心自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繼而有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慨嘆與期望。其時,就連陸游得知辛棄疾鎮守江防要地京口後,都為之感到振奮。

此外,清朝的納蘭性德能算上半個。作為當朝重臣納蘭明珠的長子,康熙皇帝的隨身侍衛近臣,是文武兼備的,且多次隨康熙出巡,還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和考察沙俄侵略邊界的情況,只可惜英年早逝。雖無戰功,卻是留下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名篇。如此看來,縱然岳飛、辛棄疾具備“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文韜武略,可終究“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而集此大成者,惟毛澤東一人也。也惟有毛澤東,真正做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一手“激揚文字”,一手“指點江山”,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藏地菩提a子樹


在中國歷史上,若問誰能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從答友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不乏歷代的帝王將相羅列其中,但我心目中文治武功堪稱華夏第一的人,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莫屬。

毛澤東畢業於湖南第一師範,本應三尺講臺持教鞭的他,目睹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為拯百姓於水火,立志圖存救亡,毅然決然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他目光高遠,指點江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中國革命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他豪情滿懷,意氣風發,是偉大的詩人、書法家。

毛澤東一生共創作了100多首詩詞,作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他的詩詞與歷史現實緊密結合,展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波瀾壯闊的宏偉畫卷。

誠如古人所說:“詩有史,詞亦有史,庶乎自樹一幟矣。”從中我們也可以真切地體會到,一代偉人獨領風騷的心路風景和人格魅力。

毛澤東的詩詞大都氣勢磅礴:“雄關漫關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橫掃千軍如卷席”;“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這些詩句情感飽滿,意境宏大,用詞通俗易懂,是鼓舞壯志,凝聚人心的戰鬥號角。

毛澤東除了在詩詞方面的成就外,理論著作也是非常豐富。其中以100多萬字的《毛澤東選集》為經典。

選集涵蓋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時期的重要文章,其政治性、哲學、歷史性甚至文學性不言而喻,充滿著博大的哲思和智慧,即使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也是常讀常新,受益匪淺。

《實踐論》和《矛盾論》這兩篇毛澤東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對中國革命歷史經驗的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論持久戰》運用唯物辯證法,系統分析了當時國際國內經濟、政治、軍事形勢,為全民族抗戰指明瞭戰略方向;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則是根據歷史、現狀和基本國情,深刻論述了中國獨特的革命道路以及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使命。

在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在黨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得以確定。他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及時扭轉了錯誤的指導思想,中國革命由此走向了一條光明正確的道路。

為擺脫國民黨幾十萬重兵的圍追堵截,毛澤東指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動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四渡赤水,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的陰謀,取得了戰略轉移的重大勝利。

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一文,並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論斷,點明瞭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和民眾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深入敵後,以游擊戰、運動戰、地雷戰以及地道戰等各種形式,積極配合正面戰場,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在三年解放戰爭中,毛澤東指揮人民解放軍展開了波瀾壯闊的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的八百萬正規部隊,推翻了蔣家的反動王朝,使祖祖輩輩受欺壓受奴役的中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近百年來,飽受列強凌辱的中華民族重新又站了起來,貧窮、落後、黑暗的舊中國一去不復返了,神州大地翻開了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社會發生了滄桑鉅變。毛澤東為此而歡欣鼓舞:“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他熱情謳歌勞動人民戰天鬥地的壯志豪情:“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他熱切期盼著美好的未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些詩句,可以說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之作。

毛澤東之所以被後人廣為推崇愛戴,不僅是他前無古人的文治武功,更是他關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這是那些王候將相根本無法比擬的。

因此,我認為,毛澤東“文能提筆安天,武能上馬定乾坤“,是眾望所歸,無人能及的。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歷史上誰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如此悠久而又璀璨了歷史長河中,一波又一波優秀的文人和出色的軍事人才不斷地湧現出來。能夠做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也不在少數,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覺得能夠稱得上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歷史英雄人物:

三國時期的曹操

曹操,被後世人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陳壽在《三國志》中稱其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毛主席曾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他統一了中原北方,使中原的社會漸趨趨於穩定,經濟生產逐漸恢復。同一時代的諸葛亮和曹操在軍事功績方面有一拼,在排兵佈陣上不輸諸葛亮;在治理國家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從小就隨父帶兵打仗,可以說是為大唐打下了半壁江山。司馬光曾稱奇“文武之才,高出前古”;朱元璋也稱讚他“英姿蓋世,武定四方”;毛主席曾狂贊他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李世民有運籌帷幄之才能,在玄武門之變勝利後開創了大唐的第一個盛世“貞觀盛世”,讓大唐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農民皇帝之一。從一個貧苦的農民,從帶兵打仗起家,歷經血雨腥風。順治帝曾說“歷代賢君,莫如洪武”;毛主席還曾誇朱元璋“一個放牛娃,人倒不蠢,得民心,贏天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懲治貪官,興修水利,狠抓教育,加強海外交流,創造了明朝歷史上了盛世“洪武之治”。


大史官


縱觀中國歷史,文武全才的人比比皆是,然而若是毛澤東主席稱自己“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話,不會有第二個人敢相提並論。

首先是文治:

毛主席寫文章詩詞都是一把好手,在哲學歷史等領域更是精通。

就文章而言:

所謂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釋,這點是許多同志的共同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毛主席的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實事求是,從不會濫用華麗的辭藻和修飾,而是用最貼切的語言將所要表達的事物進行描述,同時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就詩而言: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氣魄雄渾,最後兩句展現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念,以及對世界運行規律——人間正道的準確理解,霸氣十足。

就詞而言: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所謂的國際大事,在毛主席眼中不過是幾個蒼蠅之間的較量,這是何等樣的氣魄和胸襟?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其真心可窺一斑而知全豹。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可以說概括了他一生之追求和成就。


就武功而言:

毛主席對中國近代史的判斷最為精準,將中國社會的性質定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準確地判斷出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從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到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完成萬里長征,建立陝北革命根據地,最後解放戰爭建立新中國。每一步都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完成,每一步都有毛澤東思想的加持,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黨指揮槍,都是毛主席的準確判斷。鄧小平同志說:沒有毛主席,我們還要在黑暗中再探索幾十年。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是毛主席引領著人民,他改變了中國任列強毆打的局面,他讓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而山說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軍事統帥,共和國締造者。帶領人民解放軍多次以弱勝強,戰術指揮上的經典戰例為三次反圍剿和四渡赤水之戰,戰略上更多。本人喜讀史書、詩詞書法獨樹一幟。

1931年至1934年期間,黨內出現了對馬克思主義錯誤解讀的教條主義和侷限於自我肯定的經驗主義兩方面的影響,革命遭受了極大損失。在這種生死存亡的時刻,1937年毛主席寫下了影響革命未來的《實踐論》,深刻併科學的解釋了馬克思主義。使我黨樹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認識,為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繼《實踐論》之後,毛主席趁熱打鐵,創作了兩萬五千字左右的《矛盾論》,全面系統的論述了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原理。《矛盾論》緊密聯繫中國實際,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發展了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為我黨的思想路線形成奠定了基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我國的全面抗日戰爭正式開始,其後十個月中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型城市相繼失陷,全國人民開始對我們的這場關乎生死的民族戰爭感到迷茫。毛主席劃破黑暗,完成了這部點燃希望、鼓舞人心的《論持久戰》,這成了國共兩黨乃至全國仁人志士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此外,毛主席創作了《卜算子·詠梅》、《菩薩蠻·大柏地》、《沁園春·雪》等眾多廣為傳頌的詩詞,在作品中毛主席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同時毛主席的作品也長久不衰給人以動力,給人以希望。

毛主席的軍事成就

從蔣介石發動反革命叛變,毛主席開始參加和領導我們黨的軍事工作到遵義會議確立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從四渡赤水河到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結束兩萬五千里長徵;

從決定領導全國大革命到國共合作抗日;

從全面抗日戰爭到各大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再到多次打敗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反共高潮;

從整訓軍隊準備大反攻到抗日戰爭勝利,再到堅決避免內戰;

從解放戰爭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再到全國解放;

從抗美援朝到解決西藏叛亂,加強邊疆防衛;

以及後來的軍隊改革、海軍建設和核彈試製成功,毛主席的傑出軍事才能發揮了一次又一次的決定性作用。

從曾經的國民黨對手的評價中,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毛主席的軍事才能:

張學良:“毛澤東這個人簡直是天生的領導者,如果長征換成我的話,絕對會覆滅的,但是毛澤東有這個能力!”

白崇禧也曾這樣評價毛主席:“毛澤東這個人真的厲害,我和李宗仁、蔣介石都不是他的對手。”

蔣介石的頭號幕僚,有“小委員長”之稱的陳誠更是對毛主席無比欽佩。

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能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非毛主席莫屬!











宋成鋮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答案對你能有幫助。

中華歷史,燦爛五千年,“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文武全才,舉不勝舉。筆者這裡僅舉三例,回答這一問題。

曹操

曹操,東漢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陳壽《三國志》稱其“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毛澤東評價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其經天緯地之才,氣吞山河之志,常為後世人稱道。

曹操生逢亂世,崛起阡陌,“挾天子以令諸侯”,一舉平定北方,而後率八十萬大軍,與孫劉聯軍鏖戰赤壁,想一舉統一天下。曹操一生經歷大小五十多場戰役,勝多敗少,據說只打了五次敗仗。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可見一斑。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政治上的影響,奠定了他文壇領袖地位。他戎馬一生,戰爭空隙,他呼朋喚友,吟詩作對。他的作品《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抒發了他的政治抱負,和求賢若渴的願望。

文天祥

文天祥,宋寶佑四年進士第一,新科狀元,愛國詩人,民族英雄。文天祥所處時代,大宋王朝風雨飄搖,時局動盪。文天祥一介書生,毅然擔起救民於水火的重任。德祐元年,京城告急,文天祥親自率軍勤王,隨後轉戰東南。

宋元對峙期間,朝廷任命文天祥為“樞密使”,不久又授予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北營,談判相關事宜。其時,宋王朝已經投降,文天祥此次出使,只是形式上的使臣,他剛到敵營就成為囚徒。

從南到北,文天祥著有大量詩文,《指南錄》、《指南錄後序》、《過零丁洋》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抒發了誓死報國、心指南方(南宋王朝)的愛國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達了文天祥熾烈的愛國情。文天祥被稱著“大宋最後的風骨”。

辛棄疾

辛棄疾,豪放詞派代表,與蘇軾並稱“蘇辛”。他的詞現存六百多首,多以國家、民族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表達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壯志難酬的憤懣,及希望收復北邊失地的抱負。

辛棄疾的詞,我們熟悉的詞句,有“醉裡挑燈看劍”,“鬱孤臺下清江水”,“壯歲旌旗擁萬夫”等,或早年馳騁疆場的回憶,或憂國憂民、救民於水火的感情。辛棄疾的詞,題材寬闊,寫政治,寫感情,田園景色,寫風土人情,給後人留下寶貴財富。

辛棄疾二十一年時,曾親自帶二千多人的隊伍,參加了耿京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第二年,聽說耿京被叛徒所殺,義憤之下,他率領五十多人偷襲幾萬人把守的敵營,把叛徒擒回,交給南宋朝廷處置。辛棄疾的詞,多反映早年上馬殺敵生活。

總結

我們歷史上,文韜武略之才甚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曹操、文天祥、辛棄疾,只是歷史星河中,璀璨的三顆明星。比他們傑出的還大有人在,篇幅所限,就此打住。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曹操,“武略”勝“文韜”;文天祥,我更敬重他的膽識和勇氣,和在國家危難時刻那種擔當;辛棄疾,“文才”勝過“武才”,他是真正上過戰場、跟敵人真刀真槍幹過的文人,也因此,他的詞才那麼真切,那麼真誠。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對你有所幫助。



蜀中梁哥哥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悠悠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史。在中國悠久而又璀璨的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如同流星般璀璨劃過,一個又一個的曠世奇才出現。“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英雄豪傑”。但若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之人,首推這個開了掛的男人!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句膾炙人口的詞,出自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而我們所說的這個開掛的男人,便是他。

打小,我們學習過很多辛棄疾的詩詞,少年時故作深沉背誦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到“沙場秋點兵”,我們對辛棄疾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是一個詩人、學者等方面上,但是隨著對他的瞭解,才發現,這個詩人,相當的“硬核”!

少年壯志

靖康之恥十年之後,此時的大宋一片狼藉,內憂外患,而辛棄疾就出生在這種環境下,當時出生地山東,已經被金國統治,而靖康之恥,是每一個南宋人民心中的痛,少年的辛棄疾,自小目睹金人欺凌漢人,統治區民不聊生,心中暗暗地要把國土恢復奠定為自己一生的志向。

公元1161年,金國首領完顏亮集結軍隊,準備大舉南侵,試圖要把南宋所有領土納入自己的版圖中。而當時的民間,很多不甘受辱的漢人先後起義,年僅22歲的辛棄疾在自己的家鄉,拉起了一隻2000餘人的隊伍,聲勢浩大,之後為了壯大起義規模,加入了以耿京為首領的起義軍,從此,踏上了衛國的道路。

百萬軍中,取敵首級

隨同辛棄疾加入起義軍的還有一個被他視為兄弟的義端和尚,本是一同起義,但此人生性懶惰,又貪圖榮華富貴,在被金軍偷偷策反後,竟盜走了辛棄疾所掌管的帥印去金營邀功,這下簡直是要置昔日好友于死地,元帥耿京得知後,雷霆大怒,就要問罪辛棄疾,而辛棄疾深知義端和尚是自己帶來的,失職也是自己遇人不淑,於情於理難辭其咎,於是,向耿京立下軍令狀,誓要追回帥印。於是一人一馬,獨闖金兵大營,不但神勇的奪回帥印,更是將叛賊義端和尚斬首於亂軍之中,並且全身而退。

更為厲害的是,在1162年,起義軍中發生內訌,大將張安國叛變,殺害了大元帥耿京。把濟南城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當起了山大王,辛棄疾在得知消息後,怒髮衝冠,火速集結五十騎兵,奇襲濟南府,張安國還沒反應過來,便已經被拿下,審判後,被斬首示眾。

自此,23歲的辛棄疾名聲大噪,世傳“壯聲英慨,儒士為之興起,天子一見三嘆息!”

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淳熙七年,已經是宋朝高級將領的辛棄疾,終於將自己的主張得以實施,開始籌備重建後世聞名、戰功累累的飛虎軍,在籌建之初,耗費巨大,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打擊打壓辛棄疾的不在少數,但是他不誒所動,深知這支軍隊的重要性,事實上,這支軍隊在後期屢屢被派往前線,聲名顯赫,戰功累累。而最大的特色就是這支軍隊只聽帥臣節制,而一旦這個帥臣離開,軍隊只對下一任帥臣負責。前任和這支軍隊沒有絲毫關係。這種制度,深的朝廷認可,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指揮自由權。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公元1203年,主張北上伐金的韓侂冑啟用主戰派人士,已經六十四歲的辛棄疾出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但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衝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後,辛棄疾再次辭免。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讓他儘快到臨安(杭州)上任。但在詔令傳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辛棄疾不僅僅是將兩宋文化藝術推向更高處,更在為國家安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豪放的詩詞,更多的是提劍報國的赤膽忠心,他稱得上俠之大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