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從國手到教練再到孩子王,張輝:看馬龍打完那場球,我心裡很難受

2019年的最後一項賽事——國際乒聯總決賽在鄭州激戰正酣時,看臺上出現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在家鄉舉辦的大賽,張輝不可能不來,她不但來了,還帶來了很多正在學球的孩子,這些孩子是她麾下鄭州輝煌乒乓培訓基地的註冊小球員。從國手到教練,再到如今的孩子王,張輝一邊實現著自己的理想,一邊帶領著孩子們走在夢想通往現實的路上。

從國手到教練再到孩子王,張輝:看馬龍打完那場球,我心裡很難受

“看馬龍打完那場球,我心裡很難受,最後退役的時候,我也是這種感覺。”

張輝最輝煌的時候是在1997年,在那一年的第8屆全國運動會上,她搭檔鄧亞萍為河南獲得了乒乓球女雙冠軍,還另外拿到一枚混雙銀牌。在搭檔鄧亞萍的眼裡,張輝是和自己一樣“天賦不高”的人,特別是張輝選擇的前三板拼搶型打法,更是要比常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只能用刻苦甚至殘酷的訓練來達到想要的高度,“沒有捷徑,就靠死磕”。

拼盡全力的訓練讓張輝的身體承受了太多,“當你全力以赴地練上三天之後,你會發現穿褲子、繫鞋帶都彎不下腰去”。21歲那年,張輝因為腰傷選擇了退役。也正因此,當看到馬龍、丁寧這樣的功勳隊員依然在場上那麼拼、那麼想要時,張輝的心裡充滿了感同身受的敬佩和心疼,“常人不會想到他們有多痛苦,是怎樣在堅持,即使能想象,也不可能感受得到”。

儘管還很年輕的張輝正是當打之年,但她沒有像很多退役運動員那樣選擇成為“海外兵團”的一員,“還在國家隊的時候,我曾經代表荷蘭的俱樂部打過歐洲的比賽,當時贏了意大利的譚文玲,但是那種兩個中國人代表外國隊站在場上去打的感覺,我真的不喜歡”。彼時,恰逢河南乒乓隊成績滑坡,省隊主教練的位置空了出來,“我知道自己喜歡球也喜歡教人,就接著了”。

喜歡球也喜歡教人的張輝,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這兩件事。掌印河南隊8年,她為國青隊輸送了一批優秀的苗子;帶北京大學乒乓球隊4年,征戰乒超聯賽和大學生賽事;作為訪問學者出訪瑞典一年,為乒乓球的國際交流也助了一份力。2014年,張輝終於又回到了乒乓球的起點,在鄭州創辦了輝煌乒乓培訓基地,任總教練,開始踏踏實實地從一次揮拍、一次擊球來培養乒乓球最初的生力軍。

從國手到教練再到孩子王,張輝:看馬龍打完那場球,我心裡很難受

輝煌乒乓培訓基地的教練班子(左起):高飛,井長昊,杜瑞豪,張輝,趙丹妮,孫昊

“劉偉問我,手癢嗎?想不想上啊?我說想啊!”

坐在看臺上的張輝,是真的手癢,“沒打夠”是她運動生涯的遺憾,“我覺得自己那個時候的潛力沒挖掘完,最多也就挖出了一半”。練得順手就會興奮,練不順的就乾脆迴避不去練,張輝也曾經犯過很多年輕運動員會犯的錯,“如果時間能倒回,我不會再那麼任性,我會好好去磨鍊那些漏洞和缺點,會更冷靜。誰能提前想明白這件事,誰就能提前長大,所以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把孩子們的潛力挖掘出來”。

和打球時候的風格相似,張輝當教練也算得上“鐵腕”,“當初剛接河南隊的頭三個月,晚上再也沒有人不熄燈或是逃出去玩了,都很安靜地睡覺了”。如今的培訓基地裡,從4歲半零基礎的孩子到18歲準備考大學的孩子都有,張輝同樣在嚴肅認真地做事,“我們俱樂部也出了全國冠軍、全省冠軍,也向省隊輸送過隊員,雖然創辦時間不長,但苗子的培養速度還是可以的”。談到自己蒸蒸日上的事業,張輝露出一絲欣慰。

“俱樂部的名字是徐(寅生)主任幫我寫的,前一段在上海見到徐主任,他說我現在做強了,但是還沒有做大。”然而做大顯然沒那麼容易,特別是對於一絲不苟的張輝來說,“做事情做到後面就會發現是需要文化底蘊的,會覺得自己能力有限。包括我打球的時候也是這種感覺,打到後來就覺得自己對球的理解不夠,厚度不夠。如果重來一次,我一定會去好好唸書,儘可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眼下我先把自己僅有的事情做好,後面會考慮做一下高水平運動員的培訓”。

從國手到教練再到孩子王,張輝:看馬龍打完那場球,我心裡很難受

“有個朋友說,看到我的隊員在總決賽現場拍照,感動到流淚,因為孩子們可以離夢想這麼近。”

在張輝們小的時候,離夢想如此之近的機會可能少之又少,或者說,更多的孩子都是沒有太多夢想的平凡人。張輝說,她當年的夢想是為河南爭光,成為全國冠軍,所以自己作為一名運動員的最高成就也止於了全國冠軍,“付出努力的方向和夢想是吻合的,目標不一樣,給自己的定位和自信心就會不一樣,所以想練出成績的話,是應該拿世界冠軍當目標的”。

作為一名教練,培養出世界冠軍當然也是終極目標,“運動員可以直接體現價值,但當教練是需要通過運動員來體現價值的,也許一個教練一輩子就在等那一個人”。然而對於張輝來說,“等那一個人”卻不是她唯一的夢想,“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世界冠軍,我盡我所能,讓每一個孩子都發揮到極致,讓他們能夠受益於乒乓球,讓他們變成最好的自己,對於一個教練來說就算是一種成功”。

相對於教練來說,張輝更喜歡稱自己為一個體育教育者,“現在孩子們的家庭條件都很好,不需要通過競技體育來改善家庭狀況,他們更需要通過乒乓球這個載體來學會如何做事和做人”。這一點,張輝自己感受頗深,“我從小離開家,形成三觀的年紀都是在國家隊,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受益終身,永遠帶著烙印的。乒乓球佔據了我人生的十之八九,是我人生裡的大世界,而我只是乒乓世界裡的一個小小分子。所以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在最基層的地方,把我那麼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教給孩子們,看著他們進步,因為我知道我在任何位置做好,都是能夠發光發亮的。”

從國手到教練再到孩子王,張輝:看馬龍打完那場球,我心裡很難受

張輝幸福的一家人(“我的大外甥和姐夫在外地,合影時沒趕過來,還問能不能把他們P上。”張輝笑著介紹說,“一家人都很想上雜誌。”張輝還給了自己和家人們一個溫暖的定位:善良的可愛的酷愛乒乓球的平頭老百姓。)

張輝經常對孩子們說:“你們趕上這樣的時代,真的太幸運了,這個舞臺足夠大,完全看自己的能耐。”而對於張輝自己來說,她也在另一個精彩的舞臺上繼續體現著自己的價值,“謝謝做俱樂部這些年所經歷的一切,謝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在追尋更好的自己這條路上,我為自己的每一步而感到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