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善長已功成身退且年過古稀,為何還會被朱元璋誅九族?

catcatkk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遠人,大明開國功臣。在元朝末年天下逐鹿中,李善跟隨朱元璋,以其才智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李善長的功績

元朝末年,統治者昏庸腐朽,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首舉義旗, 拉開了元末紅巾軍大起義的序幕。當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 時,李善長為避亂而隱於滁州東山之下,他時刻關注天下形 勢,以期投靠明主。

朱元璋率領的軍隊是眾多起義軍中的一支。與其它義軍相比,這支軍隊作戰勇猛、軍紀嚴明、深受百姓擁護。朱元璋告誡諸將:“克城以武,戡亂以任”,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嚴禁將士劫掠財物燒燬房屋。除了嚴明軍紀外,他以“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為口號,採取籠絡地主階級的措施,爭取漢人的支持。他廣招賢能之士,以禮相待、委以重任。李善長於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時來投,被命為掌書記。

朱元璋向李善長詢問平定天下的計策時,李善長答道:“秦亂,漢高祖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 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 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長的這番話為朱元璋實現霸業指明瞭方向。朱元璋從此視李善長為左膀右臂,對其委以重任,讓其參與決策制定。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輔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調和諸將、嚴明軍紀。

朱元璋曾對李善長說:“方今群雄並爭,非有智者不可與謀議。吾觀群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效其能,以至於敗。其羽翼既去, 主者安得獨存,故亦相繼而亡。汝宜鑑其失,務協調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也!”李善長深以為然。對於歸降的將士,李善長能夠辨別賢愚,調和諸將,使將士消除疑慮,安心跟隨朱元璋。李善長還嚴於整頓軍紀,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處張貼禁令,以此禁止將士侵擾百姓。

2、留守後方、供應軍需。

朱元璋得以掃除強敵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戰,都讓李善長留守後方,由他統籌全局,轉運糧草,供應前方軍需。同時,李善長還加強後方軍事防務,發展後方經濟,保證後方秩序穩定、減輕人民負擔。在李善長的管理下,朱元璋的後方百姓安居樂業、將士和睦,“前後自將征討,皆命居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李善長在後方的管理,為朱元璋在前線作戰爭取最後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3、發展經濟、革除積弊。

李善長注重發展經濟,減輕人民經濟負擔,以此來緩解階級矛盾。他整頓鹽法、錢法、茶法、鐵冶及魚稅等稅收,革除積弊,發展經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還積極推廣實踐朱元璋的屯田墾荒思想,在各地實行屯田制度,發展水利事業,使許多荒地變為良田,起到了“國用益饒,而民不困”的積極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奮鬥中,朱元璋和李善長維繫在一起,建立了一種君對臣信任、臣對主 忠心的關係模式。李善長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軍需供應充足,為朱元璋取得前線作戰的勝利提供了保證。所以,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李善長功不可沒。

二、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

1368 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左相國,讓他改革元朝舊制,制定新的禮制,作《郊社宗廟儀》,並重新改定官制,明確各部責任,使新建立的國家機器得以正常有序運轉。李善長還負責監修國史,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很快修成《元史》一書。李善長定禮制、改官制、修史書,為明朝初年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六公、二十八侯,李善長居六公之首。朱元璋評價說:“善長雖 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升李善長為太師中書左丞相,受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還被賜予丹書鐵卷。

洪武四年,李善長“以疾致仕”,回安徽鳳陽老家休養。恰好朱元璋準備在鳳陽興建中都城,決定將這個工程交由賦閒在家的李善長負責。李善長受命後,凡事親力親為,使得營建工作迅速展開。李善長的表現,讓朱元璋很是滿意。李善長還對遷徙到鳳陽地區的十四萬江南民戶負責安置,監督其墾種。幾年之後,這 一地區出現了桑榆相望、糧倉充實的景象。朱元璋不僅親賜物品給李善長,還提升其弟李存義為太僕寺丞,兩年後又將大公主嫁於其子李祺,結成了兒女親家。至此,李善長的榮耀和光彩達到了頂點。

李善長榮寵至極,自然會招來其他臣子的嫉妒和排擠。洪武二年,楊憲與李善長髮生了奪相矛盾。楊憲串通自己的好友高見賢等人向朱元璋進讒言,表示李善長沒有為相的才能,並彈劾李善長排擠大臣,放肆為奸等事,朱元璋聽後不為所動。之後,李善長揭發楊憲誣陷中書省汪廣洋等不法事。最終結果是楊憲治罪被殺。由此可見,洪武初年的李善長深得朱元璋的寵信,朱元璋對他比非常寬容。

三、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誅殺

明初百廢待興,不僅需要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還要完成國家統一事業,掃蕩蒙元殘餘勢力。因此,在洪武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十分倚重功臣。但是在經過明朝初年的努力後,洪武中期社會逐漸繁榮,政治也比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從這時起,朱元璋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漸轉向了猜忌,最後轉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屠戮。

從客觀上說,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功臣貴極而驕,越禮違規、胡作非為,失去了為官應有的謹慎。李善長以其智謀,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但李善長有心計卻沒有遠見,在得寵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為官的謹 慎。李善長表面不與人爭,但如果有人侵犯他的權利,他便會想方設法實施報復。與朱元璋成兒女 親家後,李善長更加有恃無恐,以至曾被朱元璋削減俸祿,以示警告。

李善長在致仕之後,仍參與朝政事務,在中央和地方擁有很大的勢力,是淮西功臣集團的核心領導。這個集團多是貧苦農民出身,明朝建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日益驕奢、專橫跋扈,逐漸沉溺爭權奪勢之中。甚至他們的僕從和家人也無視法度,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橫行鄉里,儼然成為一霸。淮西功臣逐漸退變為挖封建統治牆角的破壞力量,這是朱元璋不能忍受的。

從主觀上說,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對功臣的疑忌心也逐日加重。為了鞏固朱 家天下,朱元璋必須強化皇權,消除來自各方面的威脅,而淮西功臣集團正是他最大的威脅。朱元璋對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劇命運的開始。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生性文弱,朱元璋一直擔心自己死後,朱標無法駕馭這些文臣武將,所以, 他要先替兒子“拔釘子”,來解除身後之患。這種“居安思危”的意識,使朱元璋逐漸疏遠功臣,猜忌心理日益加重,功臣的才智、名望,在他眼裡都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必然導致他對李善長等功臣的態度由信任轉向疏遠,最後不惜大開殺戒。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惟庸因為謀反和通倭被殺。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親信,又與他有親戚關係,朱元璋便想借此案來打壓李善長。終於在十年之後,借胡惟庸曾勸過李善長一同謀反之事,作為誅殺李善長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賜死,全家七十餘口被殺,僅一個當了駙馬的兒子留住了性命。朱元璋還將李善長的罪行作《昭示奸黨錄》,公佈天下。

四、李善長之死分析

追溯李善長的人生軌跡,從開國功臣到走上人生末 路,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李善長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二是李善長結黨營私,為朱元璋所不容。

1、據《明史》載,李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忮刻”為嫉妒刻薄之義,是心胸自私狹隘的同義語。如他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汙被治罪,時任御史中丞的劉基負責調查此事。李善長竟置國家法度於不顧,從一己私利出發,多次為李彬開脫罪責,為劉基的調查設置障礙。無奈之下,劉基只得奏準朱元璋,由朱元璋下令將李彬處死。為此,李善長常耿耿於懷,常暗中加害劉基,逼得劉基只好回家避禍。

李善長的心胸狹隘還表現在他素有居功自傲與貪贓納賄的毛病。 《明史》載,大明立國後,“(太祖)浸厭善長,故有易相之議”,從中看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不滿,也透露出朱元璋對李善長身居丞相位心存疑忌。就丞相人選問題,朱元璋曾問計於劉基。劉基既肯定了李善長的優點,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志大量小,後事難料”,事實果如劉基所言。

《明史》還記載李善長“貴富極,意稍驕,有心計而無遠識”,這都說明了他 的自私狹隘。這使得他對別人容易產生刻薄忌恨之心,容不下別人,從而樹敵過多。這都為李善長日後走上末路植下了禍根,成為他與朱元璋矛盾加劇的誘因。

2、結黨營私,為朱元璋所不容。李善長隨著地位的不斷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權力串通淮西籍人員,與他們拉 幫結派,成為淮西集團的核心人物。李善長為培植淮西集團勢力不遺餘力,在執政方面處處以集團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淮西集團成員在瘋狂追求財富的同時,排斥異己, 對淮西籍以外的人員極力打擊。淮西集團勢力瘋狂滋長,觸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必為他所不能容忍。

胡惟庸案東窗事發後,朱元璋深刻認識到,淮西集團勢力的過度膨脹不僅加劇了當時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有導致自己大權旁落的危險。鑑於當時形勢的嚴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計地遏制這一勢力做強做大,“胡藍之獄”便拉開了帷幕。朱元璋本人雖發跡於淮西集團,但一旦大權在握,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即刻成為他背部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更朱元璋雖口頭上說李善長功勞堪比漢代蕭何,但背地裡對李善長防範有加。胡惟庸案正好成了朱元璋日後清洗以李善長為核心的淮西集團的一個重要藉口。

綜評

李善長傾盡一生之力輔佐朱元璋,在達到人生榮譽的頂峰後,迎來的卻是全家人被殺戮的悲劇命運。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高度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之下,皇帝主宰一切,操縱著生殺予奪之權。在打天下時,朱元璋能禮遇重用臣子;得天下後,為了維護朱家天下長治久安,他要把任何威脅都扼殺在搖籃之中。“胡案”、“藍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後被殺者達十幾萬人。大量功臣良將的被殺,使朝中無良將可 調,無謀臣可議。“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能夠順利奪取皇位,與朱元璋大殺功臣有著一定的關係。

古代君主為了維護“家天下”統治,會掃除一切威脅皇權的因素;臣子為了擴大政治、經濟權利,必然會有損於封建政權統治。朱元璋與李善長關係的變化,就是一個歷史的縮影。


笑語千年


縱觀古今歷史,歷朝歷代,君與臣之間,總是逃不掉“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恩怨糾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關於李善長詳細的死因,因其當時一句話。胡惟庸在朝時,曾想拉李善長下水,善長不從,胡拉李善長的弟弟勸說善長,時間久了,善長終於說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這句話後來由於李善長的下人屈打成招說了出來。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謀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善長既無謀反的野心也無那個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長不過也是人臣第一,同現在沒區別。

但是身為皇帝,天下共主,為了江山安定,為了子孫能夠坐穩這個皇位,總是會抱著“寧殺錯 勿放過”的思想,更何況是本就多疑的洪武大帝。李善長,註定要死。

朱元璋給李善長定罪的最重要一條,即“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朱元璋不會手下留情,他對李善長一家亮劍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歲的李善長與妻女弟侄七十餘口一起被斬,儘管他手執丹書鐵券,仍難逃一死,家產被抄。

正是:自古伴君如伴虎,名利終究一場空。

你笑我朝堂威武,我羨你快意江湖。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日我為誰!





秦氏無雙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可以說是朱元璋創業的忠實夥伴。可為什麼朱元璋最後把這個夥伴解決了呢?

明朝建國時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個公爵,“六公”之首就是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其他五人全是一流的名將,文官就李善長一人“封公”,連劉伯溫都只是受封伯爵,當時的李善長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善長之死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牽扯到了“胡惟庸案件”。當時胡惟庸已經察覺到朱元璋要對他動手了,於是胡惟庸開始到朝廷“活動”,想拉更多人下水,當時被他拉下水的人有吉安侯陸仲亨、御史大夫陳寧等一批重臣。但這還遠遠不夠,他決定拉攏一個最為重要的人――李善長。

李善長不僅德高望重,而且他手上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東西――免死鐵券。其實當朱元璋想要解決你的時候這個東西並不管用,因為最終解釋權在朱元璋那裡。對於胡惟庸來說,只要李善長不死,自己就有靠山。可惜李善長不吃這一套,他知道無數豪傑都倒在了朱元璋手上,你個小小的胡惟庸算什麼。

見李善長不為心動,胡惟庸就開始走親戚路線。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親家,李存義得到好處立馬就下水了。在李存義的軟磨硬泡下李善長也就默許了,李善長當時說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李善長就此被拉下水了,胡惟庸自此終於放心了,滿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了,你朱元璋能把我怎樣。在此不多說過程了,一個開國皇帝怎麼可能連你胡惟庸都收拾不了,你只不過是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度的道路上的一顆棋子罷了。但是“胡惟庸案件”在清查同黨的時候朱元璋並沒有對李善長下手,連李存義都沒有被處死。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善長向他的老鄉湯和請求借300士兵修房子。湯和很爽快的答應了他,畢竟都是老鄉,但是李善長並不知道“老鄉見老鄉,背後捅一槍”。湯和毫不猶豫的向朱元璋告密說李善長想造反。或許是李善長嫌自己活的太長了,他的親信因犯法被抓,李善長竟然替他求情,自己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朱元璋有一次憤怒了,你以為你是誰?我處理犯人還要你同意嗎?正所謂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李善長的家丁紛紛舉報李善長的“謀反細節”。就這樣李善長被送上了斷頭臺。

其實,朱元璋也清楚李善長沒有謀反的理由,已經位高權重了,已經是第一重臣了。但他必須要殺掉這個他手足親密的夥伴,因為朱元璋要為他的子孫消除所有威脅。這就是一個在血雨腥風中走過來的朱元璋。



雁城流浪僧


李善長的勢力逐漸擴大,朱元璋為了剷除後患,保障自己的孫子,繼位的合法權利不得以,才殺了他。

開國初期,有人說了這麼一個詞“驕兵悍將”,那些昔日與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人,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依仗自己的戰功胡作非為,如欺壓百姓,搶佔民女等,所以不得不管束。還有一個故事,據說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立為太子,此人心腸很軟,對朱元璋大殺功臣不滿,後來朱元璋就遞給朱標一根荊棘,朱標看到這滿是刺的荊棘根本不敢接,於是朱元璋就用手將上面的刺一個個的拔下,然後遞給太子朱標,說:“你現在敢接了吧。這驕兵悍將就如這荊棘上的刺,我今天殺這些驕兵悍將,以後就可以把一個太平的天下交給你……”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淮西集團是朱元璋賴以起家的本錢,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為淮西集團的靈魂人物 ,李善長在富貴兼得的同時 ,還驕橫專擅,憑藉手中的權力頣指氣使,凌駕於百官之上 ,極力打壓持不同見證者,這當然會招至非淮人集團和朱元璋的不滿。李善長跟朱元璋,湯和他們都是淮西人,淮西勳貴就是那麼來的,加上李善長這人這關係跟其他武將幹在一起,李善長的威望很高,可以說相當於劉邦之蕭何了。這堆人萬一抱團了,朱元璋能爽嗎?早點幹掉對大明有好處


獨秀文苑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因為朱元璋的猜忌。李善長是明朝建立首功之臣中一個,雖然賦閒在家,但在朝廷中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力,這是朱元璋最為忌憚,所以想辦法要除掉那些有功的人,而且後來又捲入“胡惟庸謀反案”中,所以被殺。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不願大權旁落,開始處置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武將,挑撥朝中群臣關係,寄希望能達到政治上的平衡,以維持自身的絕對權威。經歷達太多爾虞我詐的李善長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就以有病為由,告老還鄉。希望能有個好點的結局,回家安度晚年。

李善長失策了,朱元璋為了朱家的江山穩固坐考慮,將威脅到皇權的功臣統統消滅,當然這也包括遠離政治中心那些一起與自己打江山的人。此時在家賦閒的李善長少了警惕,認為朝廷的風浪不會再波及到他,於是向湯和借了三百個士兵,蓋了一樁房子。這給朱元璋找到了藉口,於是李善長以謀反罪被處死,同時家族中七十多人也被處死。

伴君如伴虎。


嶽劍


這需要從朱元璋的性格說起,以及他的心理因素,朱元璋是一個兇狠手辣手段極黑的人,在他看來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大明江山,所以他做出了許多讓常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比如大肆屠殺功臣。


李善長60歲的時候,被朱元璋滅族,這其實主要是為了給太子鋪平道路。朱元璋一直感覺江山不是太穩固,自己畢竟是通過來奪得天下的,所以他也害怕別人像自己一樣奪得他老朱家的江山,因此千方百計的殺害那些功臣,功臣都是跟自己刀山火海下來的太子性格比較軟弱,肯定不能服眾,自己死後,沒有能夠為太子撐腰,所以與其這樣倒不如,提前殺掉,為太子鋪平道路



當然還有一些原因,李善長把劉溫殺掉之後,朱元璋心裡很是過意不去,畢竟劉基一直是跟隨自己的,你沒有直接請示便殺掉,甚至故意揣測朱元璋的心思,結果讓朱元璋感到非常的恐懼,這樣的不是因素確切的說屬於穩定因素,才會想辦法殺掉。


朱元璋想殺掉一個人,非常簡單,就是栽贓罪名:我是皇帝,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根本不顧及別人的看法,當然還有民眾基礎因為朱元璋比較痛恨,在對農民政策上比較偏袒,所以朱元璋有較大的民眾基礎,這也為屠殺功臣,而沒有反抗,打下了基礎。

束竹醉


功臣之一的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大臣之一,它不論是資歷還是能力在明朝的功臣中都是佼佼者!

為什麼在李善長已經成功身退且年過古稀的時候被誅九族呢?

朱元璋在將其罷官並下令滿門抄斬的時候,一口氣殺了李善長一家70多口人,除了其兒子李琦,兒媳婦和兩個孫子,這四個人之所以倖免,是因為李善長的妻子是朱元璋的女兒和外孫。是朱元璋的外孫在朱元璋稱帝后也對跟隨自己打仗的人進行了論功獎賞!


李善長被任命為左丞相併兼職太子少師,是朝中影響力最大的功臣,但朱元璋後來疑心很重,一些功臣已經被自己處死,或是病死,但仍有一些大臣讓李善長的存在讓朱元璋感到不安。後來朝廷的大臣不斷的彈和李善長說其有點膨脹,讓朱元璋感到不安!

實際上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仇恨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而是慢慢積累的,剛開始的時候李善長曾因一次有病在身而辭官回鄉。朱元璋不僅賜予其土地,而且給了他金錢,後來病好後又迅速啟用!

後來李善長的弟弟案告發,說是李存義是胡惟庸的一夥兒,朱元璋只是將其發配崇明兒,李善長也沒有對此事表示感謝,反倒認為是應該的,在老家給自己是建豪宅,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最後還是因為胡惟庸的案件牽扯李善長,雖然沒有投靠,但是早早就知道此事而知情不報。明朝圖謀不軌同樣是謀逆造反的罪名,誅殺九族。雖然看上去李善長是在歸隱田園了,但是心卻在朝廷。對於朝廷的一舉一動都是心知肚明,當朱元璋將李善長的罪名都掌握在手中時,抓回來處死是早晚的事情,以前不動你李善長是因為對朝廷有證據但也不全,更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去懲罰他。



洪武23年公元1390年,年過七旬的李善長突然被明太祖朱元璋連根拔起,連同妻女弟侄等滿門71口竟被一併處死,府邸已被抄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在古稀之年引火上身到了滿門抄斬的地步呢?李善長熟讀《明太祖實錄》等文獻記載裡李善長自小愛讀書,通曉謀略,他自然深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李善長果真激流勇退安分養老,他應該可以富貴單中,然而面對權勢日間聲處的貪婪終將吞噬一切。今晚的鄉間歲月終究不能領悟其生。

最後李善長死後,朱元璋編纂了《昭示錄》,將他們的罪行公佈天下,好給往後的臣子做一個警示!


武大官人


李善長在朱元璋建功立業中起了巨大作用,得天下後朱元璋封了他韓國公,拜他為相。賜了免死三次的金牌,給了他很高的待遇。朱元璋稱他是現世的蕭何,可見對他的倚重。


開國大臣,自恃功高必然出現欺主,朱元璋深知朱標以及後來的朱允炆性格較柔。找機會和藉口除掉他們,為子孫後世的江山掃清障礙。李善長是首輔且影響力很大,拿他開刀以威懾百官。


李善長結黨營私、排除異已,嫉妒心強。別人對他稍有不滿,就要受打擊。和劉伯溫明爭暗鬥,最後劉伯溫敗退告老還鄉。政治兩翼失衡,淮西集團不能一家獨大,朱元璋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退隱後,不知收斂自己,遙控指揮勢力逐漸臌脹,對皇權構成巨大威脅。因丁斌一事,導致丁斌供出胡惟庸勸他多次謀反。他雖沒答應,大有老謀深算的意思,胡惟庸大事若成,可以依靠;朱元璋繼續執政,可以安享晚年。目的兩頭落好人。知情不報對敏感多疑的朱元璋來說等同造反,罪不可赦。


胡惟庸成了第二個李善長,成了李善長與朱元璋博弈的棋子。朱元璋豈容李善長存在,殺掉李善長鞏固皇權。摧毀大臣的政治聯盟,使他們不能專權,不敢專權。


歷史很有用


因為影響力……

有時候殺人不一定是他自己做錯了什麼……

而是這個人的影響力太大,容易……給自己搞點麻煩……

所以要麼殺雞儆猴,要麼統統打死……以除後患。

有時候古代皇帝弄死人,不一定需要他做了什麼,而是他有可能成為什麼?只要有那個理由,就一定會弄死。

皇帝這個位置可以把一個人的疑心無限放大……因為坐在那個位置就意味著身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敵人或者是敵人的武器……


娛樂好事君


朱洪武為自己的社稷,子孫的社稷考慮。殺李善長,極其族人,也是斬草除根。所以伴君如伴虎,還不如做平頭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