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拒絕野味”是一項長期的戰鬥,全民科普才是防疫治標之法

文|鄰章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若是將黑格爾的這句名言放置在如今這場“新冠肺炎”災難下,我們的確能發現——人類,總是不斷重複犯著相同的錯誤——濫食野生動物,帶來巨大災難。

事實上縱觀近年來全球發生的多次疫情,追溯其源頭都能發現其多為人類濫食野味所致——據統計,目前有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野生動物:HIV病毒來自於非洲的黑猩猩或白眉猴;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徵、尼帕病毒來自於蝙蝠;馬爾堡病毒來自於非洲猴子;拉沙熱病毒來自於老鼠;麻風桿菌疑似來自犰狳……當今新出現的傳染病中,有60%都是人畜共患。

“拒絕野味”是一項長期的戰鬥,全民科普才是防疫治標之法

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為何屢禁不絕?

可以說,濫食野生動物,帶來的是巨大的雙輸——不僅傷害了野生動物,更傷害了人類自身,使得原本只存在於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流行於人類,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命健康,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以“非典”為例,有數據顯示受“非典”影響,2003年5月份,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下降到了4.3%,與2002年5月份的9.3%相比下降了5%。而本次在春節期間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損失,業內預計其相較於17年前的“非典”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諸如餐飲行業,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餐飲行業收入為4.67萬億元,其中15.5%的收入來自春節期間的居民消費,在此之外深受影響的還有旅遊業、電影業、汽車工業等。

可以說一小撮人的口腹之慾帶來的是全民災難。但頗為諷刺的是,這些人卻總是不能從過往慘重的代價中吸取教訓,丟掉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據百度APP與人民網研究院聯合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搜索大數據報告》顯示:在本次疫情前,野味在民間正肆意生長,在過去近十年裡,穿山甲和豪豬是人們最為關注的野味,佔比近5成;而“非典”元兇蝙蝠和果子狸在過去十年裡搜素熱度也是一路高升。相關調查也發現,國內有53種蛇被端上餐桌;由於無節制食用,亞洲90種淡水龜中3/4受到生存威脅;過去10年,超過100萬隻野生穿山甲被獵捕。

“拒絕野味”是一項長期的戰鬥,全民科普才是防疫治標之法

為何會如此?

事實上,近日百度在央視《新聞聯播》播放前的黃金時段投放的一則“拒絕野味”公益廣告,給出了一些解釋。在這則公益視頻中,百度談到:“我們相信:你能拒絕打著美食名義的殺害,你能打破不科學的滋補觀念,你能停止因為口腹之慾引起的災難”。而“以美食的名義殺害、不科學的滋補觀念、口腹之慾、身份彰顯、僥倖心理”等,事實上也正是濫食野味陋習屢禁不絕的原因所在。

“拒絕野味”是一項長期的戰鬥,全民科普才是防疫治標之法

從現實來說,由於野生動物相對的稀有性以及其較高的價格特徵,使得食用野生動物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些人彰顯身份的手段;而野生動物的自然成長環境,也讓一部分人迷信其相對於人工飼養具備更高的營養價值;而不科學的滋補觀念更是導致野生動物被濫食的核心原因——諸如過去十年被捕超100萬隻的野生穿山甲,其根源就是因為一些人不科學的滋補觀念所致——由於穿山甲會打洞的特徵,使得這些人認為穿山甲具備“壯陽”的奇效,迷信其甲片可以治病,事實上一些人食用蝙蝠,除開重口味獵奇之外,也是迷信其具備明目聰耳、滋陰壯陽等療效。而食用野生動物並不會都致病的現實,也讓這些人抱有了僥倖心理。

構建拒食野味長效機制,科技公司能做什麼?

如此種種,都是濫食野味陋習屢禁不絕的原因所在。如此現實,也使得構建拒食野味長效機制,促進全民拒食野味意識覺醒,杜絕疫從口入變得分外急迫。而在人人幾乎都有一部手機,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入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現實下,個人認為建立拒食野味長效機制,杜絕疫從口入,一方面需要頂層的法律制度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科技公司們發揮自身高效連接用戶的優勢,利用自身的技術力量向用戶普及、傳播公共衛生安全信息,引導用戶樹立正確的動物食用觀,實現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所幸的是,在頂層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的當下,一些科技互聯網公司也主動擔起責任,把向社會進行公共衛生安全信息科普和傳播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

在頂層法律制度建設層面,我們看到:

早在1988年我國就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決定》明確,“凡《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

“拒絕野味”是一項長期的戰鬥,全民科普才是防疫治標之法

頂層設計為禁食野生動物提供了法律依據,而科技公司的積極行動,事實上也正在架起與民眾溝通、深入普法的橋樑——依託其產品深入影響用戶的現實,科技互聯網公司們的積極行動,正大大推進公共衛生安全信息的科普和傳播,推動拒食野味長效機制的儘早建立。

諸如百度,其就依託其作為中文互聯網領先的信息和知識平臺的優勢,率先提出了“拒絕野味”的倡議,並在旗下APP——百度APP、百度地圖、百度輸入法等多款產品中上線了“拒絕野味”的相關功能與服務,全方位進行“拒絕野味”公益科普行動,倡導用戶拒食野味,珍愛生命。

如我們所見,在百度搜索、百度地圖上尋找野味、蝙蝠等相關信息,以及用百度輸入法輸入野味時,都可以看到“拒絕野味”的相關提示;百度地圖更是在全國範圍內下線了一批名稱中與“野味”相關的餐飲和市場地點信息。在此之外,百度也將與IFAW 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野生動物犯罪預防領域的應用。並且在1月26日就成立總規模3億的疫情及公共衛生安全攻堅專項基金,除了用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等新疾病的治癒藥物篩選、研發等一系列抗擊疫情工作外,也致力於更長期的公共衛生公益科普,試圖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公共衛生安全意識缺失的問題。這幾天,央視《新聞聯播》播放前的黃金時段播放“拒絕野味”的公益視頻,號召全民一起拒絕野味,助力國家構建全民拒食野味共識。

寫在最後:

在此,也顯而易見的是,百度積極投身公益科普行動的動作,其他科技互聯網公司是可以跟進、效仿的。並且從現實來說,也需要其他公司積極跟進、效仿,與百度一道積極投身於公益科普行動,共同發揮出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合力,促進拒食野味長效機制的儘早建立。而個人也深信的是,在上有頂層制度支持,下有科技互聯網公司共同努力、公益科普的現實下,拒食野味將會更早成為全民共識,杜絕疫從口入將不會是空談,我們也將不會重蹈覆轍。

作者:鄰章,關注智能手機、人工智能、消費&產業互聯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