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他鋸開柳樹後,顯現出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還有個長鬍須的老頭

子不語怪力亂神之—木畫

乾隆年間,永城縣尉陸敬軒,是浙江蕭山人。 他修葺本縣衙門大院,就地砍樹取材。 衙門院子裡原有一株柳樹,現在被作為木料鋸開了。 木板中顯現出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就像用淡墨描繪成的一樣。 左半幅畫是高高的山峰;右半幅畫則是懸崖,崖上有一棵老松樹、一棵山樹,枝葉都低垂著,松樹上密密地纏繞著藤蘿。

畫中有一位老人拄著手杖站著,高高的帽子、長長的袖子,鬍鬚眉毛栩栩如生。 老人左手藏在袖子裡,放於胸前; 邁出右腳,半露舄履,左邊鞋子掩在衣服下面。 他轉過頭, 好像在傾聽流泉聲。 陸敬軒把這幅天然木畫當作珍寶,帶回家中這是乾隆六年十月十三日的事。

他鋸開柳樹後,顯現出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還有個長鬍須的老頭

子不語怪力亂神之—猢猻酒

康熙四十三年春天,有個曹學士和朋友潘錫疇同遊黃山。 到了文殊院,他們跟雪莊和尚一起吃飯,忽然看不見飯桌上的人,各自僅僅露出頭頂。 雪莊說:“這是黃山浮雲經過。”第二天,曹、潘二人走進雲峰洞,洞裡有一位老人,身高九尺,修長的鬍鬚,穿著道袍草鞋,端坐在石床上。 曹學士向老人討茶喝,老人笑著說:“這裡哪有茶呢?”曹學士把隨身帶的炒米送些給老人。

老人說:“我已經有六十多年沒嘗過米的味道了。” 曹學士問老人的姓名,老人說:“我姓周名執,官至總兵。 明末隱居在此,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年了。 這兒本是猿猴居住的洞穴,後來被老虎佔據。 群猴為慮患所苦,就請我來殺老虎,除去虎群,於是我就在這洞里居住了。”

他鋸開柳樹後,顯現出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還有個長鬍須的老頭

老人的石床上還放著兩把劍,劍光瑩瑩,如同白雪。 石臺上供奉著河圖洛書、六十四卦圖,地上堆著幾十張虎皮。 老人笑著對曹、潘二人說:“明天群猴要來給我拜壽,場面很壯觀。”話未說完,已有幾隻小猿猴來到洞前,見有人,就連蹦帶跳躲到一邊去了。

老人說:“目從除了虎害,猴子們感戴我的恩德,每天輪班來供我使喚。"隨即呼喚道:“今天我要請客, 你們可以去拾些柴火來煮芋頭。” 猿猴們聽到吩咐,跳躍而去。 不一會兒,小猿猴就抱來柴火,於是煮了芋頭,老人和曹學士他們一起吃。

曹學士私下裡想,要是這裡有酒喝,那就更好了。老人已猜出他的心思,帶他們來到一處山崖下,有一個石頭覆蓋的小石坑,裝滿了清澈碧綠、香氣撲鼻的美酒。老人說:“這叫猢猻酒。”於是舀出來一起喝。 老人帶著醉意,取來雙劍起舞。頓時舞得電閃沙飛,四下裡大風颳起。

他鋸開柳樹後,顯現出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還有個長鬍須的老頭

老人舞罷,走回洞中,躺臥在一張虎皮上,對曹、潘兩人說:“你們如果餓了,可隨手採些松子、橡慄吃,吃下後身體會覺得輕快健壯。”曹學士原本常年有風寒病,這一吃,病減去了八九分。最後,老人帶他們到了另一處山崖下,那裡有一隻長鬚白猿,坐在一間用松枝編結成的屋子裡,手拿一卷道書,琅琅誦讀著。

曹學士聽不懂它唸的是什麼。 長鬚白猿的身下,有成千只猿猴叩拜舞蹈。曹,潘二人見此情景,喜出望外,急忙跑回文殊院,告訴雪莊。 二人拉著雪莊和尚一同前往,可是第二次來到雲峰洞時,洞中只剩下石床,那老人已不見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之—雷打扒手

烏程縣有個姓彭的,妻子臥病,兒子年幼,靠他一個人販賣生絲過日子。一天,彭某背了一捆絲來到絲行出售,因為雙方估算的價格談不攏,就把那捆絲放在櫃檯上。這時候進進出出賣絲的人很多,掌櫃的嫌彭某的貨物少,就去招呼別人的生意。 哪知轉眼之間,彭某的絲就不見了,於是彭某拉著絲行東家到官府評理。

他鋸開柳樹後,顯現出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還有個長鬍須的老頭

在公堂上,絲行老闆說:“我開這絲行的本錢就有幾萬兩銀子,怎麼會騙你這隻值幾千文錢的絲呢!”縣官覺得在理,因此不予追究。彭某悶悶不樂地回到家中,恰巧他兒子正在門外玩耍,看見父親賣絲回來,以為一定帶了糖果之類好吃的東西,就迎上前嚷著討要。

彭某因為丟了絲,正有氣沒處發,見兒子前來糾纏,也沒多想,就一腳踢去,誰知孩子當場被踢死了。 彭某懊悔不及,投河而亡。 他的妻子臥病在床,還不知道這些事。 鄰居看到彭某的孩子倒在門邊,急忙扶起來,才知道小孩已經斷氣。

於是連忙呼喊彭某的病妻,告訴她孩子死了。彭妻哀痛兒子,情急之下,跳樓摔死。 官府人員驗屍之後,囑咐彭某的鄰居代為埋葬。 過了三天,烏程縣突然雷雨大作,有三個人被雷電震死在絲行的門口。

他鋸開柳樹後,顯現出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還有個長鬍須的老頭

不一會兒,其中有個剃頭匠慢慢甦醒過來,據他說:“彭某的那捆絲,是不久前被扒手孫某從絲行偷走的。 絲行對門的謝某看見孫某偷絲,提出要和孫某對半分贓,才不去告發。

後來,這捆絲是在我的店鋪裡出售的,分派贓款,我得三百文, 他們各得二千文。 不久聽說那丟絲的人投河自殺了,官府驗完屍,這事就了結了。想不到今天我們三個同遭雷擊,他們兩人都已被雷打死,而我也被打傷一條腿.”經查驗,果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