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抒情歌王”孟貴彬:能創作會唱歌,因《草原之夜》遭批判

他14歲加入八路軍,經歷過多次戰爭的歲月,在藝術道路上發光發熱;他既會唱歌又能作曲,參與創作歌劇《劉胡蘭》,演唱的《草原之夜》、《送別》、《歌唱二郎山》等歌曲被奉為經典,廣為傳唱;他在輝煌過後遭“下放”,卻始終相信人們會還他公正的評判。他,就是我國老一輩著名歌唱家——孟貴彬。


“抒情歌王”孟貴彬:能創作會唱歌,因《草原之夜》遭批判

孟貴彬


14歲的“小八路”


孟貴彬出生於1926年的河北,成長於戰爭年代。當時,由於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和踐踏,孩子們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幾乎每天都跟著大人們四處逃亡,孟貴彬也是如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孟貴彬在14歲時選擇參加八路軍,成為了賀龍領導的120師戰鬥劇社兒童演劇隊中的一員。

由於年紀尚小,孟貴彬剛進劇社時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但很快,他就顯現了自己在才藝方面的天賦,無論二胡還是提琴,話劇還是歌舞劇,樣樣都參與,成為劇社裡的“半個主力”。1942年,孟貴彬隨劇社到延安學習,為其以後為戰士和農民演出積累了寶貴經驗。

“抒情歌王”孟貴彬:能創作會唱歌,因《草原之夜》遭批判

1946年,戰鬥劇社“六人劇團”與社長朱丹合影。前排右起:王炎、李力,後排右起:朱丹、劉西林、高保成、

在晉西北的那段歲月裡,儘管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但孟貴彬卻在不停地努力充實自己。他隨團到各基層慰問、採風、學習,編寫出了一首轟動北京的《西北農民歌唱毛主席》。1948年初,孟貴彬還與魏風、董小吾等戰鬥劇社的同志一起努力,將當時的五幕話劇《女英雄劉胡蘭》改編成了歌劇《劉胡蘭》。該歌劇一經上演便引起了轟動,至今都是一部傳唱不衰的經典之作。

忙碌的文藝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孟貴彬成為了西南軍區的一名文藝工作者,也開始了他的忙碌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向西藏進軍築路,工兵部隊經受著物資供應不足和高山缺氧等重重困難,在荒山野嶺展開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築路戰鬥。孟貴彬便在此時奉命帶隊前去慰問。

面對著懸崖峭壁,孟貴彬的隊伍好不容易才到了二郎山頂峰的築路部隊處。也就是在這裡,孟貴彬豪邁地唱出了那首經典的《歌唱二郎山》,受到了戰士們的熱烈歡迎。之後,孟貴彬又隨著部隊前行,還在康定地區創作了經典的《藏胞歌唱解放軍》。

“抒情歌王”孟貴彬:能創作會唱歌,因《草原之夜》遭批判

孟貴彬與曹家定演唱《藏胞歌唱解放軍》,這首歌系孟貴彬、高如星合作作曲


後來,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和持續,剛從藏區回來的孟貴彬又帶團遠赴朝鮮戰場,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們送去了祖國的溫暖。1954年,孟貴彬跟隨中國人民解放軍歌舞團出國訪問,贏得了一片讚揚之聲,但他本人卻覺得自己應該再進一步。於是,回國後的孟貴彬便報考了中央音樂學院,潛心進修。

事業高峰與質疑


說起孟貴彬,很多人都會想起他演唱的《草原之夜》、《送別》、《一支人馬強又壯》等歌曲。實際上,這些經典作品確實幫孟貴彬的歌唱事業達到了一個高峰,但同時也為他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1959年,孟貴彬受邀為紀錄片《綠色的原野》獻唱主題曲《草原之夜》。當時的詞曲作家也沒有料到,隨著紀錄片在全國的上映,這首歌曲居然傳唱如此廣泛,被眾多歌唱家爭相傳唱,後來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東方小夜曲”。

“抒情歌王”孟貴彬:能創作會唱歌,因《草原之夜》遭批判

幾年後,隨著電影《怒潮》上映,由孟貴彬演唱的《送別》、《一支人馬強又壯》等影片插曲也迅速傳遍全國,備受好評,觀眾紛紛陶醉在他極富感染力的歌聲中。但時間已然接近了那個動盪的歲月,孟貴彬也沒想到,這些優美的歌曲會反過來成為人們攻擊他的理由。

在《草原之夜》的原版歌詞中,“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中的“郵遞員”其實是“郵差”。於是,便有人提出“這詞有侮辱郵遞工作者的嫌疑”,讓孟貴彬備受質疑。而歌曲《送別》中傳遞出的那種深厚情感更背上了“大毒草”、“唱酥了人們的骨頭”等眾多罵名,孟貴彬也因此被批判、處理、下放。

“抒情歌王”孟貴彬:能創作會唱歌,因《草原之夜》遭批判

面對眼前的遭難,孟貴彬卻保持著沉默。因為他始終相信,他沒有錯,總有一天,人們會還給他公道。終於,陰霾散去,陽光重新照射到了大地之上,《草原之夜》等歌曲的美妙旋律再次被廣泛傳唱了起來。

“抒情歌王”孟貴彬:能創作會唱歌,因《草原之夜》遭批判

退休以後,孟貴彬仍堅持在老幹部藝術團擔任藝術指導,寫歌、排練,絲毫不比退休前清閒。他表示,比起唱歌,他還是更喜歡作曲,因為寫出滿意的作品時,總會有一種成就感。老驥伏櫪,一生都在用情創作和歌唱的孟貴彬,也在用他的真情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

2015年,孟貴彬走完了他藝術人生的最後一程,留下了大量的經典作品,留下了人們深深的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