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這場病毒的戰役中,最先熬不住的會是農民嗎?為什麼?

二寶故事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疫情發展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這期間對於人們的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城市和農村誰先熬不住呢,個人總結分析如下

1,民以食為天,城市裡的蔬菜,肉類基本上全部依靠從外面拉進去,再加上人口眾多,很多超市已經出現斷貨現象,反觀農村每家基本上都會有菜園,這樣可以保證蔬菜的供應,肉類現在農村有很多的養殖場及屠宰場,在取得防疫許可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解決肉類的供應

2,農村相對於城市,人口密集度,流動性都要比城市低,基本上全是每家每戶,同村的人也大家知根知底,對於疫情的防控也有自己的優勢,反觀城市各種小區林立,人員複雜,只有採取強制措施才能保證疫情的不擴散!

3,疫情期間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都留在了家中,很多原城市的工作崗位很大一部分都是農村外出人員在從事,因疫情不能外出,也間接的導致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物資得不到及時的供應

4,當然城市也是有他自己的優勢,首先在疫情期間得到的救援物資也是比農村優先,比如現在急缺的口罩,其次一些政府的文件時效性及時性要比家村快捷

綜上,城市和家村都有其獨特的優勢,最主要的還是靠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少外出,勤洗手,注意通風,有感冒咳嗽症狀及時就醫!早日打贏這這場看不見“銷煙”的疫情保衛戰!


木木的小木


恰恰相反,最熬得住的是農民,我咋天看了一篇寫家鄉的報道,她也在省城買房了,農村也有房子,父母都在農村,這個春節她是在家度過的,她說在老家吃喝不愁,新鮮菜地裡去摘,空氣又好在田野山間因都宅在家,沒什麼人出來,也不需要帶口罩,現在返城上班父母給她帶了臘魚,臘肉,雞鴨,看得我直流口水呢,她說好在在老家建了房子,城裡鄉下都可以住,所以現在的新農民都是有福氣的,就說我老家吧,雖說很多年沒回去了,但聽朋友打電話的口氣,都是幸福滿滿的,家家都買了車,戶戶都蓋高樓,只有我自己沒蓋房子,老房也倒塌了,農村疫情也沒城市這麼嚴重,只是走村串戶的少了,只等疫情過去,又熱火朝天的搞春種了,





潤荷8


肯定不是農民啊,這次疫情我們一家10口人都在農村老家,住了5.60天,冬天買的大白菜,各種醃菜,土豆,咱家自己種的各種糧食,大大的發揮了作用,回去了五十多天,除了老公的菸酒錢,基本上就沒其他消費。反正再呆上半年也不是問題。毫無壓力。所以說喜歡農村。


做美食的我


不大可能是農村人吧。說說我知道的。

我孃家那邊是福建,山地多又靠海。老人家閒不住,沒事就種菜。所以菜很多,灘塗圍起來的閘門口小魚小蝦也很多。吃不完都往市區賣。村裡還有養豬的。

然後我們那邊喜歡曬菜乾,魚乾。家裡再沒有存貨的,總能找出些以前買的吃的。只要家裡有60歲以上的老人,家裡基本不會餓死。他們非常厲害。看不得東西浪費。沒事就囤。

比如,蘿蔔絲曬乾,蘿蔔片曬乾,蘿蔔醃了。

地瓜絲,地瓜幹,地瓜粉。竹筍乾,醃竹筍,花菜乾,榨菜,梅菜。好多吧。我感覺他們不玩手機就玩這些東西然後存起來。

按我媽的說話,拿個泡沫箱她都可以種茄子。吃到吐,吃到看見茄子🍆都會怕。

不用交飯租,水電費都不貴。村封了,還有青菜買。也不貴。只要國家不亂,我覺得福建那塊農村的都能好好生活。

瞭解一下福建各種乾貨。

對了,我那片區我們村算是懶的。

婆家廣東的。哈哈我這次可糾結了。他們愛吃新鮮的,沒有啥乾貨,最多就是魚乾。

只是這塊地方,日照長,水果啥的長的好,產量多,人勤快,外面不管咋樣。前段時間種田的時間到了,就全部去種田了。還可以用機器。(福建水田,沒辦法用機器中田。)

靠海,出海打魚。

養殖魚蝦。

家家戶戶養5—10只雞。

北方種田估計更容易,地更多,所以個人感覺,只要國家不亂,農村都挺好的。


癸霖


在這場戰役中,熬的最久的應該就是農民。熬不住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1、沒有糧食吃,2、不能活動,長期處於一個狹小的空間,心理上壓抑,3、沒有收入,有賬單或者欠款需要還。根據以上幾點我們分析一下農民為什麼能熬得住。

第一方面,吃的。在農村地區一直保留著一個“優良的”傳統。過年家裡要備很多吃的喝的用的,基本可以吃到過完正月。筆者一直在農村生活,往年都是備很多,基本吃到二月還會剩一些,因此今年和媳婦商量少備一些。年後一下子嚴了起來,因此一家五口人就在家待著,一天三頓飯,就這樣,儲備的糧食還吃的過了正月十五了。期間又出去採購了兩三次。所以吃喝用完全沒問題。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每年初三我們都回丈人家一週,回家後我們倆就上班了,一般早中飯在公司吃。只在家吃完飯。由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今年備年貨比往年還少,但是在一家人齊心協力吃的情況下還吃到正月十五,正常年份吃到二月一點問題沒有。

關於第二方面,活動空間,農村地區每家都有一個院子,有大有小,但是可以說最小的院子也可以放開手腳打羽毛球,踢毽子,轉呼啦圈。並且村外就是莊稼地,在家呆的無聊了,我們可以去地裡轉轉,和大自然親近親近。這個比起在城裡的樓房要好很多了,畢竟城裡房間空間小,出門又擔心感染,所以即使是都窩在家裡,還是農村相對舒服一下。並且村裡都認識,誰們家誰從哪回來的都知道,防控也好做。安全性更高。

關於第三個問題,經濟?農村地區如果有外債的話基本年前要麼還清了,要麼和要債的說好了什麼時候還,所以年後很少會出現需要還錢的時候,農村一般講究債不過年,過了年就是新的一年了,一般就不急了。而城裡吃住,房,水電,物業等等都需要錢,尤其是有房貸車貸的,每個月到時間都需要固定還錢,否則就會失信。而現在的人都是超前消費,所以一般都會有外債。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在大災大疫面前抵抗力要比城裡強的。


農村農業農民1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前幾天和北京一位朋友也在電話裡討論過這個問題,爭執了一番,還弄的很不愉快[大笑],正想特意為這個事情做個視頻呢。

先表達一下我的觀點吧。

這個問題要分情況回答。因為題目問的是“農民”,而不是“農村”。

傳統意義上,現在仍然在農村居住生活的“農民”朋友,其實不會最先熬不住,相反,是最能熬得住的,為什麼呢?

首先,雖然現在多數農村家裡一般莊稼種植都減少了許多,但是多少都會有存糧的,比如我們老家這邊廣泛種植的玉米,基本家家都有,最次的情況也會以它為口糧,何況還有其它糧食作物,比如大米、小米、土豆以及各種豆類、乾菜等等。

再者,農村的春種一般也不會耽誤,肥料、種子也不是問題,都可以買到,退一步,及時化肥買不到,農家肥也可,只是多少影響產量而已。菜品更不用擔心,農村院子種植蔬菜足夠一家人吃,而且會有自家養雞,雞蛋自然不愁,我家現在雞蛋都吃不了。

還有一點,就是農村空氣好,風景好,這一點倒是挺愜意。

所以,再不濟,自給自足還真不是事,當然,時間長了生活品質會有所下降,不過城市生活也一樣下降。話說回來,會多長時間呢?一年半載還是幾年?顯然不可能的。

既然說的是“農民”,那這個問題還有一個例外的情況:

就是以在外地務工為收入來源的打工者,是農村戶口,比如北漂之類的朋友,按照戶籍,確切說也是“農民”。

這部分朋友會很難受。為什麼呢?

因為好多在外上班或者打拼的這部分人,有一部分在打工地買了商品房,或者在老家城鎮買了商品房,而且大部分商品都是銀行按揭,不能早日復工,收入就是問題,但是每月都有固定還款支出,時間長了,壓力山大;

再就是在外做生意的一部分“農民”,這種情況會影響生意和收入,固定的成本支出比如房屋、工人工資、保險等,即使有減免,但無法短時間復工的話,時間長了壓力也會很大。

綜上,是我的一些觀點,分了兩種情況。

隨後我計劃做一期這個問題的視頻,希望大家關注頭條號“田菜日記”,謝謝了。








田菜日記


最先熬不住的,一定不會是農民,病毒總會有過去的時候。只要能過去,農民就不會熬不住。農業是國家的根基,什麼行業都能停,唯獨農業停不了,農業不停農民就熬得住。

在這場病毒戰役中,最先熬不住的是這四類人:

1 有城裡房貸與貸款的人

在疫情期間,多數廠家不開工,有樓房房貸與貸款的人最先熬不住。有貸款的人,都是按月付款。許多人嘴裡的月光族,多數把錢都用在了樓貸上。


而有貸款的人,也不會因為疫情,它們停止計算利息。也不會延遲到月返本的要求。只出不進,坐吃山空,任何人都受不了。

農民在這方面就沒有什麼大問題,能買起樓的農民很少。能貸款的農民到是很多,不過那是春天貸秋天還,沒有月月還這回事。所以對農民來說,這貸款不算難題。

2 車貸

貸款買車已經成了時尚,不管是城裡還是農村,都喜歡上了貸款買車。不過農村與城裡不同的是,農民是一群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買。

城裡是有工作的人就買,年紀不分大小。可不論是哪種,車貸都是按月付錢,如果每個月都掙不到錢,時間短了還能拼湊,時間一長就會出大問題。

3 飯店老闆

無論是大飯店,還是小吃部,在人們對吃的慾望變低的時候,他們就堅持不了多久了。飯店與小吃部最火的時間是春節前後,最掙錢的也是這段時間。

在病毒戰役中,人們只相信自己做的食物。對飯店,外賣,充滿了不信任。在家吃比較安,全,大家就都在家吃了。飯店沒有生意,房租電費還要一樣往出拿,春節前進的菜又無法消化,許多飯店會堅持不住。



4 私企員工

小型私企員工,會是最先熬不住的。因為廠家資金不雄厚,長時間不開工,它們就開不出工資。如果時間太長許多小型企業,也就因此倒閉了。

員工們是沒有工作,就沒有工資,他們靠的是每個月,廠子裡給的收入。廠子都破產了,他們也就堅持不了多少時間。

為什麼農民能夠熬住:

農村的貧困戶都有國家給的低保,每年都有幾千元的收入。在滿足生活需要方面還沒有問題,只要不大手大腳,生活不成問題。

農民的慾望也很小,只要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他們沒有城市裡買樓買車的慾望,唯一需要大力培養的孩子,也可以上網課來解決。無外債壓力,生活就很輕鬆。

還有農村有土地可以出租,靠出租土地的錢,也能生活一陣子。在農村不是活不下去,而是不能滿足農民更高級的慾望。一旦慾望變小,回到吃飽穿暖的時代,沒有餓死的農民。

在農村不能吃飽穿暖的人,就是懶惰,農民是有地就餓不死。現在土地已經不要錢,並且還給農民錢,這情況下在餓著,就是農民自己的問題。


這場病毒的戰役中,最先熬不住的是那一批超前消費的人。他們未來已經預支出去,每個月的月供,都固定得死死的。他們一旦還不上月供,窮的連飯都吃不起。

除了他們,就是私企的員工。企業改革把國企改了私企,所有的廠子都是個人的。時間長了不開工,老闆不掙錢,工人開支就困難。他們不像農民有地,不開支只能熬著。農民雖然是最底層的,但生存能力是最強的,無欲則剛。


田俊超白


在這場病毒的戰役中,最先熬不住的絕對不是農民。

那麼會是誰先熬不住呢?我來說說吧,首先應該是個體戶和小微企業主,特別是餐飲店要挺不住一大批,關業大吉在所難免,因為到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個別地區又出現確診病例,(如丹東地區),餐飲行業我感覺頭半年基本就這樣了,資金不足就危險了。實體店也不好過,因為一場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還有購物習慣,電商平臺迅速崛起,必然再次打擊實體店,未來會有更多的實體店倒閉,所以我感覺不是打工仔和農民工熬不住,一定是這行個體戶先熬不住。


朱哥房車漫遊記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病毒戰役中,每一個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群體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衝擊和影響,然而要問最先熬不住的會是農民?我的回答很肯定:不是!因為農民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相比來說,他們是最能“熬”的群體。



就拿我們村裡的小方來說吧,畢業後打了幾年工,他瞅準家鄉適合發展菌子的實際,選擇回家試種羊肚菌,對此,他信心滿滿。他認為家鄉是有名的野生菌鄉,每年從5月份可以吃到10月份,但是冬季一般的人工菌就沒有其他品質較好的菌子吃,於是,他流轉了村裡幾戶人家的土地後,種上了10幾畝的羊肚菌。1月中下旬正是羊肚菌上市的最佳時節,以往年,他的羊肚菌因為品質好銷路也好,都是外地商前來收購。


沒想到,今年菌子剛上市就遇到疫情,村裡的路封了,外面的人也進不來,新鮮的菌子賣不掉就只能爛在地裡了。於是,他因地制宜,一方面調整價格,一方面發朋友圈,動員周邊消費群體以微信訂購、快遞送貨上門的方式進行促銷。現如今,他的菌子已經全部銷售一空,雖然收入比往年減少了,但是沒有太虧本,他覺得已經很不錯了。等生產恢復正常後,他想辦法用其他的產業來彌補損失。


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病毒戰役中,雖然農民看似弱勢群體,但是農民們幾乎都種有糧食、蔬菜、水果等基本的生活物質,一般情況下,家家戶戶都或多或少備有糧食和食物,自給自足是沒有問題的。尤其在這種嚴峻的疫情下,城裡的人不能出門,日常生活影響很大,而農民在農村裡相對來說活動範圍要大些,可以到自家菜園裡澆水、摘菜,不用擔心沒有餘糧的問題,所以他們是最能“熬”的群體。


花腰妹


這場對抗病毒的戰“役”中,最先熬不住的應該不是農民!理由有三:

一、民以食為天,而糧食、蔬菜就出自農民

我是農民,就拿我自己家來舉例說吧

我家每年都會種有2~3畝水稻,雖然糧食不算很多,但是自己留著,吃到了來年新的稻穀出來了,吃不完的老糧食才拿來賣掉。所以,一年之內,做為農民的我,糧食不成問題。

●蔬菜都是自己家裡種,自給自足,一個小菜園打理好了,套種、輪種,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蔬菜。

●另外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年的中秋至國慶這個時間段,會買10來只鴨苗養來玩兒。因為自己種的糧食反正吃不完,養這幾隻鴨子,就是想給它在三四月之後,可以下蛋給咱孫子吃。再養三來幾隻土的下蛋,也是我們農家的標配,所以吃蛋方面也不用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aebe402b975458ea469bfb254dcdb7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