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說儒家最大的糟粕之一就是“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惡”,你認同嗎?

用戶3486437905


首先,我個人認為,儒家從來就沒有高估過人性的善,恰恰相反,儒家思想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倡導竭盡全力控制人性的惡。

儒家的幾乎所有的主張,都是在宣揚人性的善或者倡導“人性向善”。一般來講人類社會所倡導的東西,恰恰就是人類自身最缺乏的東西。

人類的本質是自私的,但是自私的本質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要建立一種叫“道德秩序”的東西來限制人類的自私,鼓勵人們“公而忘私”。從來沒有主流的思想和道德文化去鼓勵人們的“自私自利”,因為這種本性不用鼓勵,一直存在。

正因為儒家看清了人性當中的的“惡”對人類的嚴重的危害,所以才不遺餘力的鼓吹“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其實如果真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話,“性相近”又如何“習相遠”的呢?

儒家文化看透的是人性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慾望和自私”。在儒家看來,這種本質其實是一種“惡”。所以人的一生就是和“慾望和自私”鬥爭的一生。這種鬥爭就是努力建立一種固化的“理想化的”等級秩序。

在孔夫子看來,有著善的人性的卷子實在是“多乎哉,不多也”。而孟子的主張則是“相信人性有善而必追求之”,這就是“舍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對於善的追求,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的,這個“善”究竟有多難!

孔子曰“殺身成仁”,孟子曰“捨生取義”,人性的惡又究竟有多麼可怕?

儒家對於人性善的追求,來自於人的天性和習性當中“惡”的強大和頑固,儒家對人性的惡從來沒有低估,而對人性的善的“脆弱”也沒有低估。這是儒家思想當中最核心的觀點。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是圍繞著“惡的頑固”和“善的脆弱”這個基本觀點來認識的。

正因為如此,儒家是不提倡所謂的“個性自由”而提倡“等級秩序”,所謂“克己復禮”。所謂“君臣父子”,所謂“三綱五常”,都是為了呵護人性當中那個脆弱的“善”,因為在儒家看來,“善”是不肯能自覺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就是孔夫子的憂慮。

當然,儒家也算是對人性當中的所謂“惡”過於敏感,同時在不同的等級階層對於“善”的標準也過於“雙重標準”,在儒家看來,追求個性的自由和平等也算是一種“惡”,就顯得比較“虛偽”。

所以,在儒家的眼裡就常常會對“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所謂“等級特權”背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