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打仗時為何一方掛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對方非要打會怎樣?

想必喜歡看古代小說或古裝影視劇的朋友都會看到過這樣的場景:在古代兩軍交戰時,突然一方主將對戰局的勝利沒有信心,那就會選擇高掛免戰牌,避其鋒芒。而此時的進攻方也並不會貿然進攻,只能站在城下乾瞪眼,然後就是不停地叫罵,讓他們出城迎戰。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殘酷的冷兵器時代,戰機稍縱即逝,所謂的“免戰牌”真的存在嗎?或者說,古代打仗一方掛出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嗎?對方非要打會怎樣呢?

古代打仗時為何一方掛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對方非要打會怎樣?

在著名英雄傳奇小說《說岳全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場景,宋金兩軍牛頭山大戰,由於金軍大將完顏金彈子有萬夫不當之勇,接連挫敗南宋多名戰將,無奈統帥岳飛只得休戰,一連掛出七道“免戰牌”。金彈子見狀沒轍了,只能和老叔金兀朮在營帳中無聊喝酒玩。而前來支援的岳雲,看到掛起的免戰牌,不問緣由,一錘便打碎免戰牌。岳飛得知大怒,要將他軍法治罪斬了,最後好在眾將求情,才得以戴罪立功力戰金彈子,結果了他的性命。

無獨有偶,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出現“免戰牌”的身影。蜀相諸葛亮一生致力於恢復大漢基業,有一年,諸葛亮就曾率領30萬大軍討伐曹魏。在祁山,諸葛亮與老對手司馬懿再次交戰,當時諸葛亮率軍攻城,但深知智謀兵法不如對手的司馬懿就避而不戰,堅守不出,還在城頭上掛起了免戰牌。期間,司馬懿任憑蜀軍如何叫罵、羞辱,就是緊閉城門不出來。最終,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無功而返。

古代打仗時為何一方掛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對方非要打會怎樣?

通過小說演義,我們可以看到免戰牌高高掛起後,緊閉營寨,敵軍哪怕有多厲害也不敢輕易進攻,簡直就是以柔克剛的逆天神器。那麼,在真實歷史上,真有免戰牌這樣的神器嗎?雖然影視劇和小說有演繹的成分在裡面,但在古代戰場上還真有免戰牌的出現。早在周朝初年,周公姬旦便成天下之禮,立天下之法,人人對於君子禮節崇而敬之,故而後來西周、春秋時代的諸侯國都非常講信用,兩方打仗之前,先要宣戰,甚至有時候還有提前約好時間和地點。

開戰之後,假如一方不想打了,需要事先說明,也就是掛免戰牌。為了防止一方不遵守規則,一般會掛免戰牌的都是有據可守的,比如說依靠著城池或者是山寨,這樣即使是對方不遵守規則,強行攻打,也能守住根據地。到這裡肯定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在生死攸關之際,還要講那麼規矩,那這仗還怎麼打?可通過史書發現,由於古人非常講信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就記載:“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當時,古人不僅講信用還守規矩,“禮不伐喪”更是硬規矩,齊晉大戰時,正趕上齊靈公辦喪事,於是兩家爽快收兵不打,“免戰”毫不含糊。

古代打仗時為何一方掛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對方非要打會怎樣?

在春秋時期,由於諸侯們非常推崇“禮信”,當時的兩軍對戰多是兵對兵,將對將,車對車的打法,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使詐欺騙,靠的全是個人的英勇魄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的表現,公元前638年,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前去征討衛國,與前來救援的楚軍展開大戰。當時楚軍人多,宋國人少,就有人向宋襄公建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可宋襄公卻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別人渡河之際攻打呢?”結果,楚軍布好軍陣後,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人射了一箭。

宋襄公所堅持的“半渡不擊”,就是遵循古代諸侯交戰時的戰爭規則,或者說是遵守戰爭禮儀。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戰爭都遵循這樣一種模式:雙方約定時間在某地決戰,以縮短戰爭週期,減少戰爭消耗。但假如一方認為彼此實力懸殊太大,或者基於其他戰略意圖,並不想與對方決戰,往往就採取堅守不出的辦法,避免與對方決戰,這就相當於掛了“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

古代打仗時為何一方掛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對方非要打會怎樣?

也許很多人會說,古時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為何就無奈停戰?要知道,免戰牌只是一個停戰信息的傳達,難道不能強攻嗎?其實,在冷兵器時代,由於缺乏火器、大炮這樣的攻城利器,處於防禦作戰的一方會比較佔優。城池易守難攻,高掛免戰牌則說明守城一方堅守不出,而攻城方若是硬攻,只能徒增傷亡。

《孫子兵法》上說:“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就連孫武這樣的一代名將,都認為攻城戰是一場災難。因此不到迫不得已,在春秋時期,如果城中的一方掛上免戰牌,敵方一般是不會輕易攻城的。

既然強攻不了,那就只能巧取,於是呼,一種“罵戰”就應運而生。顧名思義,就是在城門前破口大罵,點燃對方的怒火,繼而率軍出城正面交戰。在楚漢稱霸時期,項羽命大司馬曹咎堅守成皋,不得出城與漢軍作戰。漢軍果然數次挑戰,曹咎謹遵項羽命令高掛“免戰牌”,漢軍見後就無奈的停戰。最後,漢軍使出“罵戰”,派人在陣前罵了曹咎五六天,曹咎沉不住氣了,率軍渡河出戰。結果在渡河時遭到漢軍襲擊,敗得一塌糊塗。可以說當時“罵陣”的發明,也表現出了人們不願強攻城池的心理。

古代打仗時為何一方掛免戰牌,兩方都會休戰?對方非要打會怎樣?

而理論上說,打仗不是老朋友敘舊,更不是請客吃飯。發動一場重大戰爭,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且關乎家國王朝命運,哪能掛上個牌子就不打?最終到春秋晚期“禮樂崩壞”,就出現了打仗不遵守約定的,比如《曹劌論戰》那一次。當時齊國對魯國宣戰,到了迎戰的那一天,曹劌搞起了陰謀。當齊軍敲進軍鼓的時候,曹劌不按規則來,非要按兵不動,直到齊軍打了第三遍鼓之後,魯軍才終於開始迎戰。當時齊軍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不知道魯軍這麼不守信用。因此後來的人們就學聰明瞭,不那麼遵守規則了,不然會吃虧。

正如《孫子兵法·始計篇》記載:“兵者,詭道也”,用兵之道在於千變萬化、出其不意,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而從西周開始以《周禮》來作為戰爭規則,也隨著“兵不厭詐”的思想深入人心,哪怕是一方掛出了免戰牌,對手也並不是因此而停止進攻。或者說,古時的“免戰牌”與今時的“免戰牌”的意思大為不同,那時代表作戰的君子之風,做人誠信之法則,若是違反,則是會被世人恥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