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黃庭堅: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黃庭堅: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周忠應

黃庭堅: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早春的江南正是雨聲如織,坐在窗前聽雨,卻又分明聽到一曲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我身處早春的江南,卻被雨關在房中,寒峭的氣息讓人有了黃庭堅的同感。“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說真話,雖然去年做了外公,而我才四十有六,還未邁入蒼老之年,為何沒了鬥志,沒了年輕時的那種追求?人生的路又走到了十字路口,還真不知道哪條路上有著春光?

我不知道900多年前的黃庭堅是什麼樣的心情下寫出如此之詞,字字句句裡凝結著憂傷與寂寞。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幸好,黃庭堅詞的高妙讓我進入詞境,順著詞人曲筆渲染,跌宕起伏,而深入詞人的憂寂。我同詞人一樣,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

忽然,我看見黃庭堅從幻想中回到現實世界裡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依然感覺詞人同我一樣,還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把我帶入幻覺的藝術境界裡去了: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

這首詞是黃庭堅為表現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他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詞句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最後,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

黃庭堅寫這首詞的時候應該是在暮春之際,而我卻身在早春不見春。真想站起來,動身前往北宋去邀黃山谷老人一起去尋找屬於我們的春天。真想撥通11查詢臺,問一問有沒有北宋黃山谷老人的電話,或者是一否有前往北宋的機票?然而,我的手機卻欠費停機了,這才想起今天是3月1號,而不是2月29日。

但願黃公不要笑話於我。

黃庭堅: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大凡名人都會有傳說傳流於世,黃庭堅也不例外。今天,在憂寂之餘拾掇他的一些傳說,從而走近我們偉大的詞人。

有一天,許多小孩聚在河邊,連連用石子投井,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有個小孩連投十幾次也沒有結果,氣惱異常,拿起塊石頭將地下的石子砸得粉碎。這一砸,倒觸動了他的靈感,心想:“把一顆石子砸成兩顆,投入兩口井中,不就是一石中雙井嗎?”他高興地宣佈了自己的發現。許多孩子羨慕他的法子高明,連聲誇獎。不想七歲的黃庭堅走來,聽說之後,不以為然,說“一顆石子砸成兩顆,還不就是兩顆嗎?不行,不行”那小孩不服氣,學著黃庭堅的口氣說:“不行!不行!只怕你倒更行!”

黃庭堅起先沒有準備投石子,經他這一激,倒想試試了。可石子拿在手中,又猶豫了:“這麼一顆石子,要投進兩口井中明明是不可能的,自己貿然來試不也是要出醜嗎?”想到這裡,他舉起的手不覺又垂了下來。那小孩又起鬨說:“快看行的人呀!”一名話,引得小孩都笑起來了。

黃庭堅從小就要強好勝,在學堂裡讀書不奪得頭名是決不罷休的。聽他這一起鬨,一急之下,又舉起了石子。也是情急智生,他想起平素跟小孩一起“打水漂”,一個石子可以在水面上跳十幾下,如果自己象“打水漂”一樣,讓石子先在一口井上跳一下,再漂到另一口井上沉下去,不就是一石中雙井了嗎?這樣一想,他來勁了,找來一塊扁平的小石,瞄準目標,計算好距離,手一甩,那石子在後一口井上一沉,好似投中了,忽地又竄了上來,漂落到另一口井上,“刷”地一聲深了下去。

這一來,圍觀的孩子們都佩服極了,連連誇讚黃庭堅。一個過路的老農也連連稱讚:“好聰明的孩子!好聰明的孩子!長大了必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黃庭堅長大後雖然不曾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可一石中雙井的故事卻一直在故鄉流傳下來。

黃庭堅與蘇東坡在一起常常互相炫耀家鄉風光,人情世俗。蘇東坡一動就搬出“天府之國”、“大佛臨江”等等來誇耀眉山地方好。黃庭堅也不示弱,把雙井說得天上人間,舉世無雙。還說雙井四十八進士,百零八舉人,村夫野老個個識文斷字,讀書的風氣熾盛極了。  蘇東坡將信將疑,卻又無法否定。  有一年蘇東坡來到雙井訪黃庭堅,只見山明水秀,風光綺麗。又正是臨近新春,家家忙著過年。橫楣對聯也紛紛貼出來了。蘇東坡留意看了看,一幅幅確是文采盎然,書法端莊。心中暗暗佩服,開始相信了黃庭堅的話。

有一天,兩人遊山玩水來到一個小山坳,只見一個老漢正在貼對聯,蘇東坡眼睛有點近視,走近前一看,啞然失笑。拉著黃庭堅離開老漢家就說:“仁兄說貴鄉個個識文,人人斷字,眼前這個老漢怕就是個目不識丁呢!”  黃庭堅順著他指的地方一看,真糟糕!老漢大概確實不識字,好端端一個“福”字貼在大門楣上卻頭朝下,腳朝上,貼倒了。黃庭堅心中暗暗叫苦,嘴上卻又不想服輸。也是情急生智,他心中一動,故意裝著沒有發現什麼破綻似的說:“先生未與他交談,怎見得他目不識丁呢?”

蘇東坡說:“若不是目不識丁,怎麼好端端個福字會貼倒呢?”

黃庭堅故意問道:“什麼?”

“福字貼倒了!”

“請先生再說一遍。”

“福字貼倒了!”

“請先生再說。” 

蘇東坡不耐煩地說:“福倒了!”

“請先生連著說說。”

福倒了,福倒了,福倒,福倒……”說了幾遍,蘇東坡似乎覺察到了什麼,聲音越來越小,再也不好連下去了。

黃庭堅哈哈大笑,說:“對了!對了!福倒了!福倒了!一字貼倒,玩味無窮,不是敝鄉人文風盛,學問高,誰人玩味得出來!先生這回該有所見識了吧!”說著依然哈哈大笑。蘇東坡也跟著大笑,連說:“有理,有理,禮儀之邦,詩書之鄉,名不虛傳,名不虛傳……”  直至今天,修水人年節貼福字多半倒著貼。有的“春”字、“吉”字也倒著貼,取“春到”、“吉到”之意。據說這一切都和黃庭堅糊弄蘇東坡有關呢!

有一天,李常來到黃庭堅家,見黃庭堅正伏案攻讀,便想試一試外甥的才學。進書房時,李常見院內有一棵桑樹,便以桑、蠶、繭、絲、錦緞之間的關係為題,吟頂真上聯道: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見舅父又來考試,黃庭堅非常高興,才思益發敏捷。他從手中握的那管毛筆得到啟發,立即答對出下聯: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筆,筆寫文章。

李常見外甥小小年紀便能對出這樣難度較大的聯句,從此對黃庭堅更加器重、愛護,著意精心栽培,使之進步更快。

許多傳說都有神的色彩,例如關於晏殊的傳說中就有風水先生的青石板下有兩隻鴿子一說,但這兩個傳說應該有其真實的故事。這有鼻子有眼的傳說彷彿身邊發生的故事,是那麼的親切。同屬於江南修水的雙井離我家不遠,從老家走路到那大概只需要一天的時間,那個地方,是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相鄰的地方。祖上曾說,我們都是從江西修水搬到湖北嶽陽來的,也許在宋朝,我的祖先也許與黃庭堅就是鄰居呢。

黃庭堅: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黃庭堅,生於宋慶曆五年6月12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魯直,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幼年即機警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千里之才。後黃庭堅考中了進士,任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於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北京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

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認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於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佔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後,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築室於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

喪服解除後,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紹聖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神宗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分別居於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餘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不久,經院受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黃庭堅在《神宗實錄》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於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讚他膽氣豪壯。

不過,為此黃庭堅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後因避親屬之嫌,於是移至戍州。黃庭堅對此像沒事一樣,毫不以貶謫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親近。他講學不倦,凡經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宋元符元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籤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三年後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佈命令就死了,終年六十歲。

黃山谷老人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始終以平常的心態來對待,他的這種胸懷值得我們後人學習。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如果你過於計較所謂的功名與得失,那麼你就活得太累了。品讀黃山谷老人的為人,我感覺心裡一洞,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時候,窗外的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停了,天明亮了許多,春天的生氣在我身邊盪漾起來……


黃庭堅: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黃山谷無可置疑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上一位偉大的巨匠。他一生坎坷,帶有濃溢的悲劇色調,卻能在自然生態的懷抱裡與生活講和,潛心於詩歌與書法藝術的不斷進取。體會和實踐著創作的樂趣,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了後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

當然,山谷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方面,無疑是在文學藝術上,僅他對我國詩歌領域的影響就一直維繫到近代的宋詩派,並有人認為現當代文學的一些表現手法也可直接從其作品中析見端倪,尋覓濫觴。

黃山谷前期詞如《歸田樂引》,可謂俚俗褻諢之至,故清人朱彝尊編《詞綜》對山谷詞去取特嚴。而後期詞如《醉蓬萊》,則又清雅超拔如是,與傳統小詞的軟婉輕媚自有輕重,剛柔之別,而更接近於蘇軾豪放詞的作用。黃庭堅的詞風之所以如此相異,首先是因為這兩類詞的創作,相距時間較長。.山谷的詩詞創作旺盛期,集中在青少年與晚年,因為時間跨度大,其間生活屢遭變故,致使山谷詞風迥然相異。而後人以其名重,無論雅俗,兼收幷蓄,故今人讀山谷詞,風格有極不協調的感覺。山谷詞中那些風流狎暱的作品,大都作於青少年時期。山谷年輕時有過宴遊嬉戲,醇酒美人的快活經歷,其性格氣質,大概亦屬於“疏雋少檢”一類。他有一首《惜餘歡茶詞》正是他早年風流生活的寫照。

山谷晚年更被貶至宜州(今屬廣西),境遇更為不堪。作者常常發出深深的嘆息:“老來亦失少年歡”(《鷓鴣天》),“心情那似當年日”(《醉落魄》)。他失去了產生俚詞豔句的生活基礎,要尋找新的思想精神的寄託,於是詞也就必然地告別醇酒美人,宴遊嬉戲,成為作者抒情狀物,發洩胸中不平的文學樣式。山

谷前後詞風之變異首先取決生活,然亦有其它種種因緣,特別是他的學佛好禪尤對他的詞風轉變有影響。黃庭堅中年以後所服膺的禪宗,是一種中國化的佛教探求隨緣,適性自我覺悟實現一種蟬蛻汙穢越塵拔俗的人格。加之原來佛學清心寡慾,,禪定持戒的說教,,必使山谷感到今是昨非。這樣,他不僅失去了產生豔歌小詞的生活基礎,亦失去了創作淫褻之聲的思想基礎,他的詞風也就必然發生變化。

總的來說,山谷詞別開一路,以疏宕明快見稱。山谷不是以細針密線縫製那些雅麗精美的詞章,而是以疏宕超逸之筆,表現胸中積鬱的情感。所謂疏宕明快,大致是真率自然,不假雕飾;不以細密為結構原則,往往較為自由疏鬆。

於景物之中,,隱含不露,.大小晏,,秦觀等詞人,都用這種章法作詞。山谷不去步趨婉約派章法。而是“我筆寫我心”,把自己的感受,心情為結構線索。

當然,山谷詞雖然疏宕明快,但又深含沉鬱之致。“沉鬱”雖然表現為一種風格特徵,但更多的是由感情的悲慨所致。山谷屢遭貶謫。心中積鬱不平。對社會。人生都有很深的感慨和認識。使其詞作呈現出外疏宕而內沉鬱的特徵,如《定風波》: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

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

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此詞為山谷在黔南貶所的作品,它以狂放的筆調,寫出了內心深沉的痛苦憂鬱,外似曠達,實則沉鬱,近於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一類作品的風格。

雅詞雜糅俗詞的語言特色山谷在語言上也與眾不同,詞中語彙十分豐富,有傳統的典雅詞彙,也有大量的方言俗語,山谷把它們糅合起來,創造出生新的語言特色。同時。山谷在詞中故意造成一種拗折的語言形勢。來表現突兀不平的思想感情。山谷有些詞的語言是較為典雅工麗的,如《清平樂》。李清照在《詞論》中主張詞“別是一家”,並認為黃庭堅是詞家中少有的明於此道者,大約是指這類典雅優美的作品而言。.山谷詞的許多篇什則是將方言俗語和文學語言糅為一體的。如《卜算子》。方言俗語用得恰到好處,會使人感到親切樸實,清新,給人以娓娓如述的感覺.山谷詞中有一部分收到了這種效果。

古人已遠,詞心猶在,過幾天,我得再次去趟修水,去看看雙井是否還在,是否還倒映著我黃庭堅年輕時嬉戲的俊雅的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