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討好型人格,卑微,“軟弱”怎麼改變?

July-黃小晶


以前有個同事每天都樂呵呵的,見了誰都客客氣氣的,說話辦事謹小慎微的,看著從沒煩惱的樣子。後來慢慢熟悉了,才知道他的煩惱比誰都多。他不知道如何去改變自我來請教我。我告訴他:第一、先強大自己,提升業務水平,工作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就有了。第二、要懂得拒絕。別人不求你你不要輕易幫別人,對你好的人要珍惜,對你不好的人要敬而遠之。有些人你越是以誠相待他越不把你當個事兒。你不搭理他了,他反而對你不錯。第三、要尊崇自己內心的感受,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能委屈自己。不要輕易地讚美別人,因為好話說多了不值錢。即便是要讚美別人也要發自內心,真誠的讚美,如果你隨口讚美別人,人家覺得你很虛偽。自尊自愛很重要,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別人才看得起你。[玫瑰][玫瑰][玫瑰]



今非西比007


我媽媽就是討好型人格,所以在外人面前顯得很“卑微”,但是她自己不這樣認為,她認為這是吃虧,並且堅定的相信吃虧就是福。

她的具體表現就是害怕得罪任何一個人,不會拒絕任何一個人的過分要求。例如,有一次她工廠放假,好不容易跨縣城大包小包的回到老家,只能在老家待一天半。結果一個鄉鄰就喊她幫著勾毛線鞋子,問題是她之前已經幫那個孃孃一家人每人都勾了一雙了。但是我媽媽還是不會拒絕,自己熬夜勾到一點半才幫別人勾完。我經常批評她,幫人也不能損害自己的健康,要學會拒絕。但是無論我們說多少次,她依然是這樣的性格。

她也經常幫助周圍的老弱病殘,問題是你們不要認為農村裡的老年婦女就真的很可憐。有句話叫壞人變老了而已。我家鄰居,在我很小的時候,九幾年經常性的借我家十塊還九塊七毛,她說那三毛錢暫時沒有。經常性的喊我媽媽幫她幹這做那,經常性的偷拿我們家的東西,連餵雞鴨喝水的壺都可以在她家院壩找出來。更奇葩的是我爺爺奶奶弄了一百個鹽蛋,想起來了,想吃點鹽蛋,結果去缸裡一摸,連個鬼影子都沒了,一回想,這段時間就只有她來過我家,並且家裡挨著她家的油菜地,收割了把油菜晾在地裡曬乾,第二天去看就會發現少了一些。對這個老太婆簡直無語,總之從小到大被她偷拿的東西不勝枚舉,但是我媽都包容了。因為她總念著這個人是我外公的親妹妹!!!我媽總顧念親情,總是幫她縫縫補補,做東做西,總是在我們面前維護她,但是我卻認為這是倒了八輩子黴的親妹妹喔。

一個人的性格是改不了的,每一種性格都有利有弊,只要他自己覺得可以,只要不損人利己,那就這樣吧。



Daisy6109


我自己本身就是討好型的,特別在意別人的情緒,最長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沒什麼,看你們的。小時候是媽媽和姐姐,長大了就以老公的情緒為主,完全忽略自己的真實感覺,到後來,學習薩提亞時,我竟然很難體會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壓抑了太多的委屈和難過不敢表達,以至於我根本找不到它們。在課上,我哭了很久。

後來我嘗試做出了改變,雖然改變讓周圍的人都很不適應,就是不管自己當時是什麼感覺,都要表達出來,不再去擔心會傷害到誰,剛開始周圍的人很不適應,矛盾也比以前還要多,後來慢慢的我又嘗試用比較委婉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慢慢的,家人也就慢慢適應了。現在我還在自我探索中。可以肯定的是,我現在越來越瞭解自己了。

越來越體會到的是,只有照顧好自己,你才能真正的能照顧好別人!



楊老師1349


其實中華的老祖仙很早就回答這個問題了!

才疏博淺,只說說我知道的。中庸之道,既說站在適中的位置,任何事情都不可太極端,軟弱是的改變,我也是個很軟弱的人,也是事事怕朋友怕別人不開心,說起來是好事,處處為別人著想。從另一面就是太老實,老實好嗎?記得易中天在一個訪談錄中說過:“誠實是好,說真話,但這個真話說出來如果對我不利我可以不說。”為什麼呢,說了對我不利有傷害,說假話又騙了人,騙人是不好的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那我不說就是個中庸之道。我既沒有太卑微把我的信息說給別人傷害自己,也沒有說假話誤導傷害到別人。

易經的很多卦辭都有“守中”一說,這守中也是中和之意。規規矩矩,按部就班辦事。中國的“中醫”也闡明瞭這個道理,中醫的中也一樣,取陰陽之平衡。

所以說“軟弱”是病,得治,治好就行。不可用藥過猛治成“太陽”,對人強勢,給別人使壞,陷害別人那病就更重了。

好了,泛泛而談,希望有顆平常的心!




宣187921437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在別人的眼裡,往往會體現出“卑微”、“軟弱”的形象。

討好型人格有很多種表現:內心一般比較脆弱,會格外在乎別人的需求,甚至忽略自身需求。不喜歡麻煩別人,覺得自己不能接受別人的好意。在社交過程中總屬於劣勢的狀態,總喜歡迎合別人的期待。不會拒絕別人,即便是不願意,也要硬著頭皮去完成。別人對你好一點,你恨不得把所有都給他。不主動與人結交,但喜歡熱情對待每一個靠近他的人。往往不喜歡生事,給人一種脾氣好,和平主義者的形象。對於這樣的性格,應該如何做出改變呢?

 

一要拋棄患得患失的心理。我們渴望關愛,渴望友情,對於朋友與愛人,總是擔心會失去;於是我們千萬個小心,惟恐自已行差踏錯,導致朋友背離;對於自已的細小過失也會一直自責。其實事情遠不如自已所想那樣嚴重。

 

二要懂得朋友的關係是對等的。真正的朋友,他們的情感價值是各取所需的,是互補的、相當的。不平等的朋友關係並不是正真的朋友關係。假如你一味的討好別人,自已並不會獲得真的快樂。

 

三要增強自信心。和朋友交往的時候,想要辦某一件事情,先想一想是否出於自已的真情實感。讓朋友高興,也要讓自已快樂。你需要懂得,真正拿你當朋友的人,並不喜歡把你踩在腳下。真正的朋友,也發自內心希望你開心。

 

四要思想粗放一些。為人處事的時候,思想要粗放一點,不要在小事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去琢磨。普通的事情,順著自已的本能反應去做。順著自已的本能去表達自已的感情。只要不違背做人的道德與常理就好了。

 

五要擴大交友圈。我們都希望能交到一輩子的好朋友。這世上也的確有許多人,有一生的知交。但是有更多的人,他們的朋友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經常變動。朋友失去了,要勇於再找新朋友。不斷地找朋友,珍惜眼前的朋友,也不必恐懼他們的離開。

 

六要學會與孤獨作伴。人生而孤獨。即使你再喜歡熱鬧,也要學會自已與自已相處。讀一點書,偶爾可以關照一下自已的內心世界,讓它充實起來。不要把全部的精力花到經營朋友上去。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只要你接受了這個樣的思想,你就可以逐漸改變你討好別人的行為。

 

對於很多討好型人格來說,看似人緣很好,其實都是在背地裡受折磨,別人只是看中了自己的軟弱和利用價值。對於討好型性格的人,一定要醒醒,學會愛護自己,學會充滿自信,這樣才能夠擁有幸福愜意的生活。








舉水福田


在我過去二十多年的生命裡一直是一個“討好者”。

我總是活在別人對我的期待中,我總是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我的認可,我總是像個卑微的奴才一樣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但就和大多數的“討好者”一樣,我們越是尋求別人的認可,越是討好別人,就越是會被別人不當一回事,越是會被別人看不起,越是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在幾年前我就已經意識到,做一個“討好者”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也是對自我價值、對自己的生命最大的踐踏。

我們沒有必要去討好任何人,我們憑什麼要對別人低聲下氣,我們何必為了別人而活著?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高傲的理直氣壯的做自己?

這些年我一直在尋求從這種討好別人的模式中走出來的方法,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的嘗試,走了不少的彎路,卻因為過去習慣性的討好別人的行為模式和對於現實錯誤的認知令我掙扎徘徊了許久始終不得要領。

但終於在最近這幾個月痛苦焦慮的瓶頸期令我獲得了許多的成長,我終於從一個“討好者”蛻變成了一個自尊自愛,不再為別人低下頭顱的人。

可是在網上關於“討好型人格”的文章非常少,許多對此的闡述都只是流於表面化,或者只不過是變相的心靈雞湯,無法對有此類問題的人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因此我花了一週的時間寫下這篇文章,如果你也受到過和我同樣的困擾,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發誓不要再對別人低聲下氣,如果你也希望蛻變成現在的我這樣自尊自愛,請你靜下心,靜下心,不要囫圇吞棗,而是逐字逐句的讀完這篇很長的文章,我相信,這一定會對現在的你有所幫助。

Ⅰ.討好型人格的表現

1. 內心敏感脆弱,有同理心,總能敏銳的察覺出或「自以為察覺」出別人內心的想法。很會為別人著想,而總會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害怕自己為別人「添麻煩」,在獲得了別人的幫助時總會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別人的幫助與恩惠。

2. 很難拒絕別人,即便知道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習慣性的硬著頭皮滿足對方的需求。

在不得不拒絕了對方的情況下會覺得非常的愧疚與惶恐,即便他完全沒有任何必要為此道歉。

3.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4. 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很少會表達自己的真正需求,總是試圖在別人面前營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沒有攻擊性」的好形象。

對社交中爭吵、尷尬、意見衝突等負面的狀態會十分的不安,總是試圖營造出和諧的氣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

5. 在社交中表現得很「神經質」,因總會擔心自己會給對方造成什麼樣的印象、說哪些話合不合適、為對方考慮太多等,使其在社交過程中無法坦然的表現自己,反而會令其與別人的社交總會充滿了「不自然」的狀態。

6. 大多數行為的動機往往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可。

7.缺乏底線和原則,非常能夠容忍或者說是意識不到別人在客觀上對他的“逾規”行為。

因為其自身的自我邊界模糊,所以往往想當然的也以為別人是像他一樣沒有邊界的。

這樣就造成一方面他們會因為能夠輕易地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界限而很容易和一些人變得較為親密,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得不到別人更多的回報和關注而更加痛苦。

Ⅱ.討好型人格的內在心理

1.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地討好別人,在其潛意識中最大的一個動機其實是:期望他所討好的對象能夠對他的這種討好給予相應的回報。

討好型人格一般不會或者是羞於用語言表達出對別人的需求,他們只會用行動、付出、討好來“暗示”他所討好的對象他期望對方能夠給予他回報。這是因為“討好者”內心敏感,總能敏銳的覺察出別人的需求,因此他以為別人也都是像他一樣同樣能夠覺察出他的需求。

但是討好者必須意識到的一點是:討好者的同理心與對別人內心的敏感遠遠超越於常人,所以:一般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體察到“討好者”的需求的。

然而大多數討好者並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總以為被討好的對象能夠理解到他們的需求,所以在討好對象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時候,他們只會付出更多的討好,投入更大的付出,期望討好對象能夠覺察到他們的需求。

隨著討好者對於討好對象的付出越來越多,他就更難停止討好,就如同買彩票的心理一樣,討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沉沒成本”,他們往往“不甘心”令自己所有的付出和討好都化為幻滅,因此只能陷入「無休止的討好並期盼著別人永遠不會到來的回報」之中。

2.“討好者”的內心是完全空虛的。因為他們將全部的關注都投放在外界和別人身上,他們只能通過不停的“乞求”別人關注與讚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因為很多年以來他們從來沒有關注自身,他們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所以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他們也很少會主動的去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建設自己強大的內心,他們也從來沒有主動地去培養內心的充實感,他們沒有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力量給予自己滋養。

現在請你跳脫出來,認清關於你自己的這樣一個事實:你從來不關心【你自己】,你從來不主動的培養【你自己】的內心充實——所以你的內心一直以來都處於一種空虛和匱乏的狀態——因此你只能通過追逐外界的認可和關注來【暫時】填補你的空虛。


一秒萌萌噠


討好型人格的成因,多是童年期父母或監護人對你的關注不夠,你覺得只有在他們面前多做事,有眼力見兒,才能贏得他們的關注,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懂事的好孩子啦,也就是討好型人格。

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沒建立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建立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上來。

你可以意識到自己是討好型人格,說明你的問題還不是很嚴重,至少還是比較理智的。

你可以找一個你自己喜歡的事情,每天堅持做。如果實在沒有喜歡的事情,那就選一種你認為可行的事情去做,很多事情做著做著就喜歡上啦。比如:寫字、畫畫、讀書、寫作、打球……,只要你喜歡或不討厭的,選一樣,堅持每天做,不要關注自己的水平如何,只關注自己每天的進步,只要你用心做,堅持做,就一定會會有提高,。我們不和別人比,只和昨天的自己比,看到自己的提高,你就會有成功的體驗。堅持每天做,積累這樣的成功感覺,你慢慢就會自信起來,也會漸漸體會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相信我,我就是這麼過來的,我選擇的是寫毛筆字,你也行的!


心若花開


社會已經形成了這種風氣,有些人喜歡讓人拍馬屁,也有人愛幹這種討好別人的毛病,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一個人討好別人無非就是加薪提職,說實話幹這種巴結人的事很累,主要是心累,幹這種事首先要了解你所要討好這個人的一切,才能對症下藥,你說,這得花多少心思,我覺的很累,其實沒必要低聲下氣的說話,只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多學習讓自己更加充實,不要覺的自己卑微,只要是塊金子,一定會發光,首先要有足夠的信心,才會改變自己。



魚那麼信任水


看到你這個話題,感覺真的挺新鮮的,希望聊聊我的看法能對你有點幫助,說的好不好不要介意,哈哈。

首先,你說的話題討好型人格我還真有點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後來你說卑微,軟弱這兩個詞讓我大致有了些判定範圍。

我覺得你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可能不是太自信,自信的人一般不會再明面上表現出卑微和軟弱,哪怕他真的軟弱也會藏在心裡,不會讓別人看到,想反自信的人會很喜歡錶現自己,表現自己的能力,表現自己的才幹,表現自己的強勢,我還比較自信,平時做什麼都喜歡爭強好勝,和朋友吃飯聊會天都會因為想讓對方覺得我說的是對的而吵的不可開交。也弄過很多的不愉快或者笑話,其實這樣也不是太好。有時候回想一下都覺得傻。

那麼談回你的話題,第一你說的討好型,是怎麼個討好,是事實忍讓還是有選擇性的,要是事事都忍讓事事都討好那就不對了,應該有個底線和自己的一種判定,當然你不能直接劃到生死攸關上,不能說出了生死問題都可以忍讓討好,人要有個價值的評判和觀點,對別人要有,對自己也要有,而且這種評判是要人性的,公平的,道德的。不要把別人壓低抬高,也不能把自身忽略自傲。有句古話不是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不有傲骨。我們國家的文化一直教導我們禮讓謙虛,但也告訴我們要寒梅傲骨,這兩點不是對立的,而是應該兼得的。

你說你討好,卑微,軟弱,我覺得這本身沒有沒有問題,人和人本來思想,性格,身體條件一直都是形形色色,誰和誰都不一樣,也不能說就應該怎麼樣活就是對的,還有那種人們說的那種愣頭青,做事不考慮,生活中耍恨,沒人敢惹,這到是不軟弱,不卑微,可我們都知道這樣也不好。有阿諛奉承為達目的的討好,有心懷蛇蠍的示弱,也有委屈求全的卑微,很多事情都沒那麼絕對。可我們所要說的,是一個人正常的生活態度,應該抱有的正確價值觀,和一個人生的理念。

也許你每每討好於人,別人不一定說你好。你處處軟弱於人,別人可能會說你虛偽,你事事卑微於人,別人覺得你沒有原則。

假如想要改變一下,建議要先從自已的形象,身體開始。人的自信很大部分因為自己的體魄和外表影響。堅持鍛鍊,給自己健康強健的體魄。衣著也許沒有多貴,但一定要整潔,給自己光鮮亮麗的外表。從外而內的先自己給自己自信。多對自己說不,多問問自己是不是願意這樣去做或者得到這樣的結果,試著從小事上說出自己的想法,行為上表達自己的意願。多找朋友聚聚,多新交朋友,多找機會放開自己,讓自己發洩。一個人如果長期壓抑和委屈自己而不去合理釋放,對心理和生理上都是很不健康的。

最後送一句話,人都是活一輩子,都挺不容易,過完就沒有了,幹嘛不讓自己高興點。有感而發,不辯對錯。


幻彩小白


首先我想先澄清下,其實並不要過度的醜化,妖魔化,讓人一看就覺得這些是代表貶義的性格。萬事都有兩面性,有陰有晴天,有好有壞,就看你去如何界定,而不是一味的下定論討好,卑微就一定是不好的。當你做錯事,惹了老媽不開心,去哄哄討好她請求原諒,算不算?當韓信胯下之辱時算不算?所以要正確的看待,對什麼事情而定,張弛有度,不要特意,過度的去貶低自己。而且很多人都性格基本都是因為家庭成長環境所造成的,所以對自己不要過於自卑,其實很多事情通過堅持和努力都是可以改變的。說到性格改變,我只能提供下個人的觀點和建議,畢竟我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我可是沒有資質的喲[捂臉]。

第一我覺得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正能量,積極,上進的心態尤為重要,不要一味地給自己貼上任何標籤,既然覺得不好,就要積極的面對和學會改變。

第二總結與思考,既然覺得不對,不好,那為什麼不對,不好?同一件事情換個方式說話,換個行動會不會有不同的效果?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意願?性格轉變畢竟不是易事,一點點磨練和積累,從小事,點滴做起。

第三在任何一個年齡階段,就去做任何一個年齡階段應該做好的事情。相信看過很多劇和動漫的你應該知道,你得變得強大,才會讓人正視你,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做好當下應該做好的事情,而不是鬱鬱寡歡,怨天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