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吳承恩和蒲松齡一生都未中舉?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你仔細看看他們的著作,那是經歷了人世間多少苦難,經歷了多少坎坷才以鬼神來寄託思想,情懷,志向。

貧窮的人要想出人頭地讀書應該是唯一的出路。這一條路都無法通行,內心的絕望可想而知。

每個人的作品都反映出作者的處境和對現實的無奈。便寄情於作品抒發情懷,希望自己化作書籍裡那個歷經磨難最後能夠成功的人。

所以說,寫作是世上最孤寂,堅韌的事。能流芳百世的只有作者的精神和文字!


荒漠的春天


沒中舉很正常,先了解下明清的科舉制度。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

1、童子試

合格者為生員,就是秀才,考中也就“進學”,國家每月供給一些米,但是要經常受教育部門考核,不合格要勒令退學。

2、鄉試

鄉試合格者為舉人,中舉者一般就屬於後備官員隊伍,即可以做官,第一名稱解元。

3、會試

禮部對各地舉人的考試,考中後有資格參加殿試,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該考試考三場,每場三天,是四個等級考試中最辛苦的考試。

4、殿試

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相當於對貢生的複試,只考一天。名次寫在黃紙上,稱“金榜”。合格者按成績分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又稱三甲。第一甲進士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一名稱“金殿傳臚”,三甲一名稱“玉殿傳臚”。

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題目出自四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吳承恩和蒲松齡雖然有才學,但不一定適合八股科考。所以連鄉試都沒上榜,也就是沒有中舉,沒有做官的資格。不光他倆,有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也通不過這死板的八股。有的人,考一輩子,鬚髮皓白,都當爺爺了也沒取得功名。也就理解了范進中舉後發瘋了,從被屠夫岳父打罵到老爺老爺的叫的轉變。







磁縣董海龍


吳承恩和蒲松齡二人作為明清時期著名的小說家,他們的作品都家喻戶曉。給我們大部分人的印象肯定是隻知道寫世俗小時迎合市場,肯定不適合科舉考試。但是這二人歸根結底還是讀書人,古代讀書人將科舉考試作為終身奮鬥的目標,從童試、院試、鄉試、會試再到最後的殿試就是古代讀書人夢想走完的生涯。從秀才到舉人再到進士的完美蛻變。

吳承恩和蒲松齡其實都是中了秀才之人。只不過吳承恩到了中年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京師待選最後做了河南新野縣知縣;而蒲松齡曾經五次參加鄉試未中,而最後一次參加鄉試時,蒲松齡都63歲了。次二人確實都沒有中過鄉試成為舉人。

吳承恩和蒲松齡之所以難以鄉試中舉,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認為一位創作文人未必適合科舉考試,創作文人需要的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走出門去看現世的社會的眼光;而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則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我國明清時期的科舉範圍則只侷限於“四書五經”“八股文章”。所以這二人很難中舉也在情理之中。

雖然二人科舉未中過鄉試,但是二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他們二人為中國的文學添上了兩顆名著《西遊記》與《聊齋志異》,他們的名字永世流傳,家喻戶曉。而明清時期的狀元大家又知道幾人呢?


園主浩哥


吳承恩(約1500-1583)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作者、明代小說家,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人(現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吳承恩自幼敏慧,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他一生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後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至於這兩位才華橫溢的小說家沒有中舉原因大致如下:

一、明清科舉考試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稱為“八股取士”,亦稱“時文”、“制義”或“制藝”。以後便承襲下來,格式愈益嚴格,文章越發空虛。所謂八股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出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落下十個部分組成,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揮個人見解,以此來禁錮知識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人並沒有真才實學,只會在故紙堆裡替聖人代言,迂腐酸臭,比如范進、周進之流,淪為皇帝的忠順奴僕。八股文的寫法過於程序化,內容千篇一律,束縛這二位神怪小說家的手腳。他們的文學才華勿庸置疑,但小說的筆法並不適合官樣文章,文學創作講究不拘一格,富有個性特色和想象力,談神論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們別居一格的不落窠臼的文風,容易被講究循規蹈矩、四平八穩的教條官員視為異端,打入冷宮。中舉與才華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二者不能劃等號。正如當代莫言、陳忠實、王蒙、賈平凹也不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王蒙自己也說參加高考語文最多及格,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中國頂級作家,才能不是隻有考試才能證明。科舉考試一時榮,神鬼佳文傳千古,明清中舉之人不在少數,但有幾人有吳承恩、蒲松齡這樣高的知名度?他們憑藉不朽的作品,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二、明清科舉考試中,只有極少數中舉者(大概不到讀書人的萬分之一,比現在考北大、清華還難),還有巨量的失意者,科場上屢試屢爽,試輒不售。只有很小一部分讀書人(大約童生的百分三多一點)獲得了初級的秀才功名,作為封建社會佔人口極少數的讀書人,已進入國家後備人才序列。魯迅筆下滿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連半個秀才都沒撈到,范進也是50多歲才中秀才,至於70多歲的童生也不鮮見,足見科舉考試之中舉概率之低。


胡林平a


會寫小說和會考試是兩碼事。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

吳承恩和蒲松齡的才氣那是沒得說,可以說非常高,從他們的作品《西遊記》和《聊齋志異》的崇高的歷史地位就能得到最好的證明。

但是明清考試不考寫小說,考八股文,八股文有嚴格的規定。是不可以任意發揮的。

另外,碰到欣賞你寫作風格的主考,也非常重要。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就是最好的例子。范進考了一輩子,年近半百,連個秀才也沒考上,最後碰到周進做主考,欣賞范進的文風,選他為第一,才中了秀才。

就拿蒲松齡來說一生也僅僅考上了秀才,多次參加考試,直到死也沒有碰到欣賞他的伯樂,連個舉人都沒有考上。

不僅如此,蒲松給別人家做老師,教的學生一個考上的都沒有,這說明什麼,蒲松齡的思路有問題。

另外蒲松齡的時運也不太好,有兩次自信有把握考中,卻一次中途生病,一次快做完的時候寫錯了格式,喪失了機會。

蒲松齡才高八斗,卻生不逢時,“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一生窮困潦倒,惜哉!




知無為而有益


蒲松齡沒有中舉原因大致如下:

一、清朝中後期科舉考試,都是要講關係,送禮物的,蒲松齡很明顯沒有做這些事情。

二、蒲松齡八股文寫的不符合規定,有文學的筆法,他能以第一名考中秀才,是因為當時的考官也是個有名的文化人,欣賞他的這種文筆,但當考進士的時候,反而會被教條的官員所斥為異類。

三、蒲松齡自身考試也有失誤的地方,包括有一次考試“越幅”,沒有按順序寫考卷,浪費了一次機會。

四、根據蒲松齡所在濟南府的歷年進士中榜地域數據顯示 ,大致可以推斷,蒲松齡的考試成績並沒達到上榜的頂尖水平,尤其是如果不到頂尖水平附近,又不走後門的話,中榜的難度還是相當大的。隨著蒲松齡年齡的增大,中榜的機率也意味著難度更大了。

吳承恩也想走仕途,但直到四十多歲也沒考上舉人,還是個老秀才按照明朝的科舉制度,他只能做一個待貢生,排隊等著朝廷安排,但朝廷也沒讓他做官,只是去做了一個老師,也就是八品以外的小官,不被人重視


飛花逐月醉人間


吳承恩出生於一個小商人家庭,祖上曾做過小官,到他父親吳銳時,家道已中落,只能靠做些小本生意維持生活。

少年吳承恩天資聰穎、機智善辯,據說他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還寫得一手好文章。

吳銳很注意對兒子的培養和教育。首先,他很注意言傳身教,雖然他是個小商人,但他酷愛讀書,常用古代優秀人物的事蹟鞭策自己,這給少年吳承恩以很大影響。其次,吳銳做生意時力求買賣公平,童叟無欺,這種正直厚道的品德給了吳承恩最直接的人生教育。

少年吳承恩除了勤奮好學之外,還有一個不同於其他孩子的特點,就是他特別喜歡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一類的故事。他經常瞞著父母看一些《玄怪錄》之類的野史小說。這些經歷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變得狂放不羈輕世傲物,他因此而受到了社會上的一些非議。

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大都要過科舉這一關,少年時代被譽為神童的吳承恩在嘉靖十年和嘉靖十三年的連續兩次鄉試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因此經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和社會壓力。一再的科場失意,吳承恩對科舉制度產生了明顯的不滿情緒。

這時的吳承恩開始深刻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抗爭。

據記載,蒲松齡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是在順治十七年,那年他是二十一歲,最後一次則是康熙四十一年,他六十三歲。時間長達四十二年,他每一次考試全部落榜。這種感覺就像是現代參加高考,第一次沒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不甘心,一直考了四十二年,卻一次都沒能考上。雖然這種情況基本上不太可能發生,但是這種憋屈的感覺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在他十九歲的時候,就已經以山東第一的成績成了秀才,那一年錄取他的是山東學政施閏章,清初號稱詩壇的“南施北宋”中的“施”就是他。當年的第一道考題叫做《蚤起》,是從《孟子》中來的題目,意在讓考生揣摩聖賢的語氣,代聖賢立言。但是,蒲松齡卻寫了一篇“小品文”,也就是相當於,題目要求議論文,他卻寫了小說。雖然如此,但是施閏章對他的文章還是有很高的評價,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評價,害苦了蒲松齡。往後的考試中,蒲松齡遇到的考官都欣賞刻板迂腐毫無文采可言的八股文,蒲松齡的文章自然沒有辦法得高分。另外,再加上年紀漸長,考試對於他來說就更加困難了。某一次,蒲松齡覺得自己寫的文章非常好,得心應手,唰唰就寫完了。但是卻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現,文章的順序寫錯了,放到現在來說就是,塗錯了答題卡,而且是沒辦法更改的那種。這樣的人生,這樣的經歷,放在誰身上都不會好過吧。再加上當時科舉考試的制度,可以說埋沒了太多的人才。蒲松齡考試考了一輩子,可以說深知當時科舉的弊端和不公平。所以在他們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會出現那麼多諷刺考官的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

兩位奇才雖然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沒能中舉,但是複雜的陰暗的背景下確給我們留下了《西遊記》和《聊齋志異》兩部經典之作!




獻縣人家


大家好,我是奉旨說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吳承恩和蒲松齡一生都沒有中舉,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時代原因

吳承恩和蒲松齡,他們雖然一個在明朝,一個在清朝。但是他們所在的那個時代政府大都昏庸無能,官員腐敗,民不聊生。

這就會導致科舉考試,裡面存在著黑幕,有可能要通過送禮物,來進行的。而吳承恩和蒲松齡顯然沒有做這樣子的事情,這可能是導致他們沒有中舉的一個原因。

2.科舉制度原因

吳承恩生活在明朝,蒲松齡生活在清朝,瞭解科舉制度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八股取士取自於明朝。

這種考試製度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而且考試的內容十分狹小。考官只能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出題,考生也只能在四書五經範圍內依據八股文的格式答題。

剛開始的時候,考生還可能有話說。時間一長,能說的東西就已經說完了,就會導致文章越來越空虛,迂腐,沒有實際意義。

這種考試製度會使很多聰明的人才埋沒了。而吳承恩和蒲松齡肯定就是這種原因。

自身原因

我們都知道,吳承恩是《西遊記》的作者,蒲松齡是《聊齋志異》的作者。這兩位大佬都是寫小說的。

寫小說更注重的是生活的經驗,可以是隨機應變知識的積累。而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較為失敗,不是那麼靈活應變,因此並不適合吳承恩和蒲松齡。

再說就算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十分的隨機應變,那麼吳承恩和蒲松齡也不一定能夠中舉。小說寫的好,並不能夠代表他能夠中舉。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更加註重的是選取能夠治世的人才。文學素養倒是其次。


以上便是我認為的幾點,關於吳承恩和蒲松齡一生都沒有中舉的原因,感謝大家的觀看!歡迎點贊!


奉旨說史


吳承恩的《西遊記》和 蒲松齡的《聊齋》,有個共同點就是都寫人,鬼,神,而且他們三個層面都是有情感的,可以平等對話的。這種浪漫主義的色彩,在封建君權社會是不被接受的,他們只推崇等級森嚴的儒家文化。他們二人心底深處文化和知識結構不被主流社會認同,而科舉過程中他們的這種文化氣質和思維很容易從八股文中顯現出來,或者他們也根本不掩飾自己的思想,自然得分不高。[流淚][流淚][流淚]


寒門小哥


吳承恩是第一高人,他一生努力奮鬥,遭受了科舉制度的創傷,很不得志,對社會不滿,為了明志和抒發情感,更多的是表達思想,寫出了一部西遊記。

西遊記表面上是表述佛教的佛教徒的活動,但是,作品中大量隱含了道教思想。表面上是妖魔鬼怪的故事,隱含著人間的爭鬥。

吳承恩最推崇的是沙僧,沙僧是社會中最有修養和最有價值的人,這種人的特點是,光幹活,不說話。即使說話,也是“大師兄說得對”!白龍馬是作者隱形的推崇,那意思是說,沉默是金,作一輩子貢獻的畜生,是人類不能忘記的朋友。孫悟空、豬八戒和唐僧,是不同性格的人,通過艱苦的鍛鍊,也能成佛。

所以,吳承恩懂得含沙射影、指桑罵槐、張冠李戴、以屈求伸等藝術手段,加之科舉制度的腐敗,所以始終不得志,屢考也不中舉。但他潛心習研寫下的《西遊記》卻名垂千古,永供後人瞻仰,至今都是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瑰寶,鬼狐故事描寫的活靈活現,生動傳神,繪聲繪色,文情並茂,據傳還未成書的時候,文稿就被洩露了,然後被民間喜愛,廣為流傳,很快便風靡天下,其中描寫的故事也被廣為傳頌,說書唱戲流傳於大江南北,他的書是出名了,但是他的人卻終身未能如願,窮其一生也沒有考上舉人,反反覆覆考了四十四年也沒有考上舉人,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四十八歲的蒲松齡又一次進了考場,他決心背水一戰,發誓一定要登上皇榜,接到試卷後全神貫注,下筆有神,文思泉湧,一篇文章就出來了,寫完才仰天長嘆,痛不欲生,幾近昏厥,原來他寫完才發現文章超過了規定的字數,就算字字珠璣,但是也一文不值,首閱卷就會被考官刷下來,而後他又參加了一次,第一場他答的很好,毫無破綻,但是到了第二場他卻生病了,連筆都拿不動,毫無疑問他又落榜了,看著一個個文采不如自己的考試紛紛中舉,蒲松齡的心在滴血。

為何蒲松齡考了四十多年都沒有中舉呢?後人在《聊齋志異》這本書中發現了答案,科考中貪汙腐敗嚴重,很多考生都是作弊送禮才有了中舉的機會,但是蒲松齡家庭貧窮,根本無錢送禮,二來他不願做此見不得人的勾當,他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切都會有因果報應,但絕非所有的秀才都考金錢去買功名,所有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他考了幾十年沒有中舉的主要原因,是對八股文寫作技巧掌握的不好,偏離了正統思想,大家都知道蒲松齡一邊進行科舉考試,一邊又進行鬼魅怪狐的小說創作,所有導致對八股文掌握不熟,沒有掌握八股文的寫作技巧,,使考試偏離了方向,還有超過考試字數規定的時候,由此可見他不擅長寫考試文章,善於寫小說,因此不得考官好感,致使一生在科舉路上都徒勞無功。

時運不濟的蒲松齡老年時終於放棄了科考,回家全心全意的寫作自己的《聊齋志異》,這本書是一部宏偉鉅製,他佔用了蒲松齡大量是時間,導致準備科舉的時間大大減少,他沒有成為一名入仕的官員,卻成為一流的短篇小說的高手,蒲松齡七十五歲走完了他曲折的一生,多少王侯將相如流星轉瞬即逝,但蒲松齡卻以不朽鉅著流傳於世,"一世無緣附驥尾,三生有幸落孫山”回顧蒲松齡的一生,這才是他一生的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