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有些老年人不願意與孩子們住在一起?

蹉跎歲月辜負春光


不管子女有多孝順,老人都不願意和子女在一起生活,分析原因三點:

①生活習慣不一樣。老年人過慣了窮日子,生活比較節儉,這個不捨得丟那個不捨得換;但是年輕人生活觀念就不一樣了,要時尚趕時髦,什麼都要好的、新的,這樣一來,相互看不慣,所謂的代溝吧。

②看事物觀點不一,容易產生矛盾。子女都有各自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你老人看不慣插入他們的生活中說三說四,就會引起子女們的反感,還有就是年輕人認為老年人不講衛生,老年人又認為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要是不住在一塊,眼不見,心不煩。

③老人都比較愛自由,喜歡過清靜生活,辛苦一輩子了,也該享受生活,心裡就怕受氣……





鄰家鄭姐


我父母就不願和我住一起。我爸一直說,兩代人生活習慣有差異,生活在一起肯定不適應。雖然我也同意他的說法,但有時候想想,自己也是從那個家裡長大的,怎麼到了後來反而不適應了呢?以前那幾十年咋過的?

就說我爸吧,他晚上9點多就睡了,這時我可能在看電視,玩兒電腦,玩兒手機,甚至有時候叫個外賣,吃個夜宵啥的,這一折騰,在家叮叮咚咚的動靜大,肯定影響他睡覺了,早上他5點多就起了,洗臉刷牙做早飯,叮叮咚咚的肯定又影響我睡覺了。

我媽呢,買菜是她的一大愛好,喜歡不停地往家搬吃的,各種蔬菜水果,油鹽醬醋,廚房塞得滿滿的。我就不喜歡,我喜歡吃多少買多少,吃完再買新鮮的,如果我們住一起,她長期這麼往家搬東西,我肯定也受不了,爭吵是難免的。

所以呢,他們的生活我不干涉,我的生活習慣他們提再多的意見也沒用,反正各過各的。我爸總說,子女住在一碗湯的距離最好。現在我就住他們附近,走路5分鐘就到,平時我做點紅燒肉,糖醋排骨啥的,送過去很方便,我媽買多了柴米油鹽,讓我去拿,往返也很快。

就像今天,我爸的朋友來看他,我爸讓我過去做飯,我下午4點多過去把菜炒完,擺上桌,放好碗筷,招呼他們坐好,我今天比較累不想留下來吃飯,想早點回去休息,打個招呼我就慢慢踱回自己家,6點鐘就躺床上刷頭條了。

一碗湯的距離,是最好的。


看小明


媽媽今年84歲了,父親在1992年去世。我們弟兄8個,一個小妹。八弟結婚後一年多,媽媽就獨自一人過,至到現在。媽媽認為,一個人過很隨意(自由),自已想吃啥就吃啥(母親非常儉樸),想啥時吃就啥時吃,媽媽認為,一個人過不用看別人的臉色,更不用受別人的氣,媽媽認為一個人過能給我們減少很多麻煩,能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媽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一個過做彌撒做禮拜時我們不會打擾。母親一生為我們付出了全部,到現在這把年紀卻怕給我們添麻煩!弟兄們多次讓她一起過,她總是不肯。前些天下大雪,大哥打算去和她住在一起,照顧一下她的炊食起居,嘿,她還是不肯,真讓子女為難。是我們不孝還是安排的不好?


用戶15446623078


閒著,閒逛。

逛到公園濃蔭處,見兩老者在閒聊。

反正閒著,就聽聽。聽了半天,方知他們的話題是,老人與子女同住好?還是分開住好?

兩位老者娓娓而談,且各執己間。不時唇槍舌劍,不時面紅而赤。

我,也是一位退休老人。作為一個旁聽者,當然不便插嘴。但不插嘴,不等於我內心深處不明究裡,沒有觀點。我以為,分開住,當然有分開住的好處。理由一是各有空間,享有私密;二是日膳簡便,易於操作;三是行動自如,不受約束。等等。但問題是,有時福兮亦為禍兮。比如,各有空間會造成應叫不便;日膳簡便,會養成草草飲食;行動自如會缺少相互責任。等等。

我和老伴平時與女兒、姑爺同住。閒著,其一家子家務,包括帶外孫女等都由我老倆包攬,以保證兩個小的能安心工作。但我老倆有啥社會活動,諸如聚會、旅遊等等,基本不受家務羈絆。一家其樂融融。

所以,我觀點,老人與子女同住或分開住,各有利弊,要視各家境況而定。

在物質(這裡只指住房)相對充分的前提條件下,只要老人身體健康,明事理;子女有孝心,講擔當,同住也好,分開也罷,都不是問題。


村上小羊


誰家父母不愛孩子,哪個老人不喜歡和兒孫其樂融融,但是很多現實的問題困擾著他們無法於兒女同住。

問題一,兩代人的代溝摩擦需面對。因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差異,兩輩人在同一屋簷下生活,尤其是需要和非血緣關係的婆媳、翁婿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各種摩擦。

問題二,生活環境的改變不易適應。選擇和兒女居住就可能要放棄自己熟悉的居住環境,遠離多年的社交生活圈,需要在新環境中重新適應,這對不太願意接受新事物的老年人來講是有挑戰。

問題三,擔心成為子女的負擔。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年輕人每天都在奮力打拼。大多數子女對於照顧孝敬父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便是與父母同住,每週的溝通時間都十分有限。父母就會覺得自己是這個小家庭的局外人,同住只會徒增孩子的負擔。

問題四,異地醫療報銷等問題。全國範圍內的醫保報銷尚沒有徹底完成,老人又是醫療的剛需人群,若不能方便及時的實現同比例異地報銷,老人在與子女同住時就醫就會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

問題五,居高不下的房價讓兩代人同住的空間變得很有限。

但可是,可但是,儘管與子女同住困難重重,相比於“空巢老人孤獨死“的淒涼局面,還是建議高齡獨居老人考慮克服困難選擇與子女同住。


老友邦


自己身體健康,能夠自理,那就自己待著,想吃點啥就吃點啥,吃完想出去溜溜就溜溜,如果有老伴更好,一起出去走走,玩玩,玩累了不想回家做飯,老兩個還可以找個小飯店吃上一點想吃的飯菜,開心快樂,何樂而不為呢?兒女們有需要你可以在你能力範圍內去幫他們,他們也可以隨時回來吃飯,這樣多好!搞不明白一些老人特別願意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特別是一些岳父岳母還特別願意與女兒女婿一起生活,說心裡話,彆扭不彆扭啊?


阿正19688630


老話說得好:“人無老不中用”。1、人老了,身體體質當然就不利索了,會經常咳嗽、啖多、衛生不那麼講究,所以,年輕人就會嫌棄,於是就會與年輕人產生矛盾;2、人老了就會嘮叨,對年輕人的事情干預太多,這樣要講那樣要說,雖然心裡都是為了年輕人好,可是干預多了年輕人就會煩,導致對老人的態度不好,於是老人心情就會不好啦;3、思想觀念不同,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代溝”,比如年輕人穿衣少、曝露點,老人就要管、要說,甚至罵年輕人不要臉等,導致雙方矛盾激化;4、人老還童,人老了後,心態像個孩子似的,要年輕人哄,以老賣老。可年輕人為了生活整天忙裡忙外的,找得一日三歺就不錯了,根本上顧不了老人的感受,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陪伴老人,讓老人有點失落;5、血緣關係,已經結了婚的年輕人,畢竟有一方不是親生的,很多生活方式、溝通、包容態度有所不同,但不是親生的年輕人敢言不敢怒,只能對自己的另一半發難,可老人又不希望自己親生兒女因為他而為難下一代年輕人的感情,所以,離開是對兒女好的最佳方式。老人需要被尊重、被包容,每個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你做好了,老人開心了,自然會喜歡與你住,老人不開心了,自然會找這樣那樣理由離開。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你父母跟你一起生活得開心、愉快!


途居生活


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年輕人的不一樣,吃飯的時間都成了很大的問題。老年人早起習慣了,大約6-7點鐘吃飯,而年輕人還沒有起來,特別不上班,節假日的時候。願趟黑,不願意起早。飯做好了,沒人吃。等他們起來了,飯也涼了。吃的方面也不一樣。老年人願意吃輕淡的,粥粥水水,自己做著吃。年輕人愛吃辣的,牛奶麵包西餐的東西,不愛吃做的,願意買著吃香。幾乎不會做飯,但還愛挑老人做的不好吃。2點就是特懶,不愛收拾屋子,在一起的話,看不慣,天天得幫她們收拾,如果收拾不對或東西找不著了,賴你瞎乾淨,幹不應該乾的。3如果有孩子啦!伺候孩子和教育孩子方面觀點不同,產生分岐,都不高興。總之,和孩子一起生活,不被氣死,也得累死。


邊緣人133585420


在一個鍋裡攪馬勺,沒有舌頭碰不到牙的,時間長了,矛盾就多,聰明人沒有一個人和子女們混在一起的,那些混在一起的人,大部分都是吃光喝光敗光的老人,綁架子女們生存的人。自己根本就沒安排晚年生活。


說實話z


兩代人由於成長的環境不同,所形成的各種觀念區別很大,接觸多了自然分歧會多,心裡落差也會很大。過去是為了老了依靠孩子,不得不勉強生活在一起,現在不少老人有見地有文化,有自己的收入,所以自然選擇面就大。建立各自的生活空間,肯定是最高明的選擇,也能做到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