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朝代的人是怎樣防瘟疫的?

槎溪老人


從古至今瘟疫就沒有在地球上斷絕過。

而在古代的時候,由於科學治療能力低,而且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瘟疫到底是什麼,所以以至於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曾造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

而古代醫學沒有發展起來。瘟疫在民間發生後,破壞力往往超過戰爭和饑荒。

而在古代各個王朝都有瘟疫,在從宋朝到元朝。在這319年竟然發生49次瘟疫災難,摺合算下來平均6年多發生一次,每年的發生率竟高達15%。那古代是怎麼防疫的呢?

1、中藥防疫

在古代中藥是“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醫王龐安時在《傷寒總病論》中說:療疫氣令人不相染,及闢溫病、傷寒。”,他在書中收集了大量的土司酒、碧溫散、千夫散、殺鬼丸等防疫藥用於民間。

而在南宋醫家竇材的《扁鵲心書》中記載一種神藥——中和湯,可用於治療頭暈、傷寒、瘟疫、發熱、頭痛、清鼻。其藥方對預防和避免瘟疫有重要作用,民間稱為“神方”。

2、建立醫療體系

提高醫療水平是預防的重要手段。而朝廷設立翰林醫官院,主要就是負責“崇醫、聖旨、治病”。還設立了處方局、惠民局、藥監局等專門機構,負責醫學教育和藥品配送工作,有點像現在的衛健委。在發生瘟疫時,這些機構分工明確,負責藥品調劑和治療。而醫生在整個醫療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能落地的防瘟措施

應對瘟疫時,既要做好“防”,又要做好“控”。在宋代,以“防”為基礎,採取了多種方式。朝廷設立了與目前自然資源部類似的“禹部”。此外,北宋汴梁路兩側還種植了各種顏色的樹木,不僅如此各地還高度重視城市綠化,城內建有更悅園、玉津園等園林。

4、可統一配置的醫藥資源

瘟疫爆發後,“控”已成為防止瘟疫蔓延的關鍵。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正月,汴梁受苦。仁宋“碎通天犀,和藥以療民疫”

。據說天犀是世界上罕見的珍寶,可以治癒各種疾病。內僕李舜卿打算把它留給仁宗皇帝專用。仁宗皇帝拒絕了:“吾豈貴異物而賤百姓哉!在皇帝的關注下,每當有瘟疫發生,朝廷都會密切關注,當地政府積極配合,醫生免費治療,將瘟疫的危害降到最低。

5、流民的安置

“控”還包括控人口流動。俗話說“大災之後有大疫。”,受生產力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大都數城市就成為了的古代救災中心。因此,大量流離失所者湧入城市,增加了相關瘟疫的風險。宋朝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曾鞏在《救災議》也認識到這個問題。有鑑於此,宋朝根據災情,以耆國為基本單位,制定救災計劃,防止齊國搶城。

可以說宋代瘟疫防治的經驗,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至今仍具有重要意義。


LongTime常錟


古代關於防疫免疫有很多方法和經驗

喝開水,吃高溫蒸熟的食物,

四時八節,過節大掃除,

配戴香囊,薰艾草,插茱萸,喝抹雄磺酒,

張貼灶臺紙(灶王爺畫)撕灶紙,燒掉,送“灶王爺上天"

貼用藥水書寫繪製的對聯,福字,門神年畫,用硃砂,硫磺,銅綠做顏料,

出殯上墳撒燒硫磺紙錢,撒石灰粉,

過節用硫磺紙疊元寶塔放屋角驅蟲驅鼠,

在河裡放流紙船燈,(放燈)紙船裡裝上免疫消毒藥劑,消殺水面蚊蟲幼蟲。

燃放煙花爆竹,硝煙消毒,

火葬,病死的人,火葬,


星輝650


前言:疫情無情人間有情,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國,牽動著億萬群眾的心,舉國上下抗擊疫情已經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勝利即將到來,在當今社會,科技醫療水平極其發達的情況下,病毒也是來勢洶洶,那麼在中國古代,碰到傳染病,瘟疫又是怎麼防治的呢?要知道,中國古代醫療科技水平比較低,但是中國古代老百姓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了抗擊疫情的一次又一次勝利!

在中國古代,戰亂四起,人為災害,自然災害,每每發生戰爭過後屍橫遍野,瘟疫疾病就會爆發,對古代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傷亡,問題來了,古代針對大型瘟疫的爆發是怎麼防治的呢?這裡要從朝廷和個人兩方面來說!

從朝廷方面來說:

一,派遣專員帶隊下疫區

不管哪個朝代,一旦發生重大疫情,朝廷會第一時間指派相關官員,帶領太醫以及醫療,援助物品前往疫區進行防治工作。

(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春正月,京師疾疫,使光祿大夫將醫藥案行。癸酉,大赦天下,改元元嘉。二月,九江、廬江大疫。甲午,河間王(劉)建薨。……京師旱。任城、梁國飢,民相食。〗——范曄《後漢書•孝桓帝劉志本紀》
(東漢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東漢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謁者巡行致醫藥。……(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春正月,大疫。】——范曄《後漢書•孝靈帝劉宏本紀》
以上可以看出作為朝廷方面,會專門遣史處理疫情重災區,進行防治救助派藥治療。

二,對於重災區實施區域隔離

用通俗的話來說,針對疫情瘟疫重災區,考慮到傳染傳播等原因,會開闢一個隔離區,類似瘟疫村,把所有患者集中在一個區域管理,派遣專人負責查找傳染源,集中診治,隔離患者,並且撒播石灰粉進行大面積消毒,並且由軍隊在外圍監管嚴防患者脫逃,以切斷傳播途徑,這樣集中隔離,可以有效的控制瘟疫傳播範圍,使疫情最大範圍的得到控制,要知道在古代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這種集中隔離或許是控制防治瘟疫最好的辦法。

從民間百姓自己防治方面來說:

在古代,發生了重大瘟疫疫情,僅僅依靠朝廷的救援是遠遠不夠的,歷朝歷代以來就有很多的民間名醫自主的加入到救助救治疫情方面來,比如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他們自主的研製藥物,教授百姓們如何防治,如何消毒,其中,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總結語:瘟疫無情人間有情,自古以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古代的勞動人民依靠著聰敏才智,任何困難都挺過來了。我們是一個團結的民族,就算是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但是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全國人民,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會打贏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唯戀無名


古代人在對抗瘟疫的時候,通常用健身、隔離和藥物等方式。

據史料載,周代時期的人們把流行病稱為:疫、疾疫、癘等,一般統稱為“疫”,也合稱為“疾疫”。以現代的醫學知識來說,這些疾疫分別是瘟疫、瘴氣、流行性感冒、痢疾、麻風病等病症。

古代人應對瘟疫有這些方法:

健身

古代郎中認為瘟疫發生的原因多與“戾氣”有關。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認為瘟疫是一種戾氣所致。所謂的戾氣,就是邪氣或者說混雜著汙穢的氣攻入人體造成的。明清之時的吳有性在《瘟疫論》中就提到:瘟疫是靠“氣”傳播的這一觀念。

《黃帝內經》中曾指出,為了杜絕瘟疫的傳染:
“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

因此,為了對抗瘟疫,古代人一般用健身的方法,增強自身的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也就是從自身根本上增強體質,不要縱慾過度,不要勞累。

在具體的實踐中,古人的健身防控手段基本可以歸為登山和通風。

隔離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疾疫發生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從而,才開始重視起公共衛生事業來。“隔離”這種方法,曾被人們批評不仁道。因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甚至遭到極大的反對。然而,除此之外,再無更好的方法。

南宋後期大臣、理學家真德秀在泉州任職期間,在《開溝告諸廟祝文》中記載:

“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為癘疫”。

文中的“蒸為癘疫”是指隔離的意思。而關於隔離觀察治療的方法,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平帝紀》: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又如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監察御史吳芾知隆興府時,當地“舊有豫章溝,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溝洫不通,氣鬱不洩,疫癘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塏以居。”

晉時就有記載:如朝臣家染上時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時,即使沒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內不得入宮。但是人們很少有人自覺地採取這種“隔離”的措施。所以,每次疫情死亡的人數並沒有隨著醫學的進步而有所減少。

漏澤園制度

為了避免疫死者的屍體再次成為傳染源,據《周禮》所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了集中處理無主疫死者屍體的做法。從此,每遇大疫,官府都會集中掩埋死者屍體。如南朝梁武帝時,郢城大疫,全城十餘萬口,死了近八成的百姓。朝廷下令給死者賜棺器盛殮,以防止疾疫傳染。

到了宋代,每次災害過後,朝廷都要招募僧人掩埋屍體。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帶大疫,眾多寺廟的志願者,掩埋屍體達200人者,官府則給度牒一道作為嘉獎。

從北宋末年開始,各地便普遍設立漏澤園制度,以掩埋那些無主屍體。後來的朝代,官府也都效仿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漏澤園,減少了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的機會。在很大範圍內,控制了病毒的蔓延。

藥物

    除了以上的方法,人們也在研發治療疾疫的藥物,包括內服和外用(消毒)兩種方式。

    在《與王敏仲書》中蘇軾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

    《宋史·外國·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穀吐蕃的鐸督部族發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藥物為白龍腦、犀角、硫黃、安息香、白石英等76種。

    《靖康紀聞》中記載的治疫藥方為黑豆湯,其方為:“黑豆二錢(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黃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盞,時時服之自愈。”

    中醫在古代就已經有消毒的意識了,在疾病爆發的區域,人們會使用醋或者石灰進行處理。

    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

    到了宋代,人們還用艾蒿等藥物燃煙,不僅能驅趕蚊蟲,還有預防瘟疫的作用。

    除此之外,古代人還運用草藥、針灸、艾灸、砭石等手段來對抗瘟疫。這些手段以中醫系統的理論觀念為指導,在應對瘟疫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作用。

    事實證明,直到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在應對疫情的時候,也還在繼續用祖先傳下來的許多方法。但願這次疫情早日結束,恢復正常生活。

名人史海觀心閣


中國古代經常遭受瘟疫的侵襲,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關於疫病的記載,《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中關於瘟疫流行的記載更是代不絕書。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00多次疫病流行,也就是平均不到10年就會遭受一次瘟疫侵襲。可以說,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史,就是一部與瘟疫的鬥爭史。但由於採取了比較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能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古代基本沒有發生過像歐洲黑死病那樣動輒死亡數千萬人席捲全國的大瘟疫。在這麼一個地域遼闊、環境複雜、人口眾多的大國,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探究一下,主要是採取了以下舉措。

統一組織實施防疫工作。秦朝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並不斷加強和完善。雖然有時國家也會陷入分裂狀態,但最終都會走向統一。因為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瘟疫來襲時才有能力居中指揮調度,聚合各種資源,集中對抗瘟疫的襲擊。

同時,瘟疫的大規模流行會造成百姓的恐慌,社會管理的失序,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削弱統治基礎,甚至會搖動王權。對此,中央政府都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防疫意識比較強,一般都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對抗瘟疫,組織實行統一的抗疫活動,開展大規模賑災、免費醫療和集中防治措施,這對阻止瘟疫的流行和最終撲滅瘟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紛紛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宋朝期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於1682年下令各地種痘預防天花。西漢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桓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並下令官員減少開支,用於救援災民。西漢以後的王朝,很多皇帝都曾就疫情防治下發詔書,有力推動了整個疫情防治工作的實施。

充分發揮中醫的防病治病作用。中醫自誕生以來,經過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其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不斷完善,在與疫病對抗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就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很多朝代還設立專門機構,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這讓許多著名醫藥書籍得以廣泛流傳。

唐高宗顯慶四年,由宰相領銜,尚藥局與太醫署共同編纂了《唐本草》,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由國家頒佈的藥典。宋仁宗時又組織全國150多個州郡,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繪製的藥物圖譜,稱為《本草圖經》。同時,為普及防疫知識,官府還會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醫藥知識收集整理和普及,對於突發性流行病的預防和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量醫生冒著生命危險衝在一線及時治病救人。不管在哪個朝代,醫生總是能不計個人安危,與瘟疫這個魔鬼進行著不懈的鬥爭,治病救人,解民倒懸。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張仲景也因此被稱為“醫聖”。神醫華佗也留下了很多關於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藥王孫思邈在全世界首創以砷劑(雄黃等)治療瘧疾,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溶液劑早了一千年。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等也都曾在治療瘟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名醫吳又可,專門著有《溫疫論》一書,對瘟疫的病因、發病、傳變、治療都有創新性見解,極大的豐富了中醫理論中關於傳染病的內容。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姓的醫生,默默奮戰在抗疫一線,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疫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立專門的疾病收治機構和管理機構。早在春秋時,齊國就設有“掌養疾官”,對於殘疾人和染有疾病而不能生活自理的人,官府就在“養疾館”給他們免費供應飲食。南北朝受外來佛教思想的影響,開始為“貧病不能自立者”設立醫院性質的醫療機構,稱為“館舍”。

唐朝中央的太常寺太醫署負責掌管全國醫療衛生工作,進行日常藥物的儲備,在遇到疫情爆發時遣醫送藥。唐太宗貞觀三年,又令“諸州治醫學”,即在地方州一級設醫政機構,負責日常疫情的巡邏以及儲備藥材,並直接開展救助活動。武則天時期,較大的佛寺還設有“悲田養病院”,收治無家可歸的病人和老人,並設專使管理。

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醫戶制度,醫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要參加治療。清朝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

對染病人員及時進行隔離治療。中國古代針對瘟疫流行還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應對措施。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開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秦代時為了對抗麻風症,就專門設立“癘人坊”即當時的麻風病院對其進行集中隔離收治。《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為防止瘟疫的擴散,晉代立制:“朝臣家有時疾,染疫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說明當時已有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隔離的意識。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則已成為制度。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使用藥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宋代以後,用艾蒿等藥物驅趕蚊蟲防止瘟疫已逐漸變成了一種常用做法,現在很多地方民間還流傳著端午插艾的習俗。


積極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國古人很早就發現,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容易感染瘟疫,尤其是鼠類可能會傳染疾病,一些不潔食品也易使人生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並建議勿食生冷食物。同時也比較注意飲用水安全衛生,《本草綱目》中記載:“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這種對飲用水水質好壞的判別標準,今天來看都是很有科學道理的。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承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比如,我國南方很早就有了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就是通過飲雄黃酒可以辟邪防疫、預防疾病。

建立垃圾集中處置的制度。中國古代很早就非常重視環境衛生,有了垃圾集中處置的概念。《韓非子·內儲說上》寫到“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漢書·五行志》記載“商君之法,棄灰於道者,黥”,也就是說,隨意拋撒垃圾,可是要受刑的喲。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專門用於排洩汙水。漢代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

縱觀中國古代的抗疫行動,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飽受各種災難的歷史,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在災害面前屈服過。每次當災難來臨時,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總是能很快凝聚成起對抗災難的偉大力量,也一定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並迅速戰勝災害,推動我們中華民族一路從歷史深處走來,不斷從弱小走向強大,也讓中華文明的薪火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南廬讀史


說一個史書無記載的故事吧!

因為是真實故事,所以以下所說的地名與人名皆用了化名。

在一個“三岔河”地區,有張莊,王莊,李莊,劉屯四個村子。

這一年,順著河水忽然飄來了一艘大木船,櫓帆具在,只是無人掌櫓,風也不大,帆也末滿,那船雖然走不了直線,然而,大木櫓是拖在船後水中的,倒也保證了船不至於偏離河中心。

這河呢,倒也不是交通要道,不寬的小河一條,基本上是不走大船的,也就有幾艘小漁船而已。那船飄飄蕩蕩的行在河中,時值深秋拂曉,天亦開始涼了,岸上毫無人跡。

卻說,王莊有一家人,當爹的是一個爛人,對妻兒非打即罵,跋扈無邊,前一晚喝多了酒,天還末明,在哪裡鬧著要喝鮮魚湯解酒,立逼著自己的兒子“狗蛋”去河上抓魚給他吃。

他家是村中最窮人家,平時以零工為生,地也無一壟,更無漁船,也無漁網,深秋水涼,哪裡去抓活魚呢?但是,爛人在那裡鬧個不休,兒子狗蛋無法,抓了一根竹竿說:“你等著,看運氣,能不能插條魚來。”

狗蛋到得岸邊,就看見了那艘船,心說:“咦,怎麼回事?要發財了?”腦子急轉間,轉身飛奔回家,撞開大門,也不管他爹爹的大聲喊叫“魚呢,你個王八羔子”,拿起了一捆麻繩,飛奔回到岸邊,幸好大清晨的,並沒有第二個人出現。

那兒子岸邊找了一塊爛磚頭,用麻繩綁定了,奮力一扔,不中,扯回,再扔,又扔,終於搭住了船幫。

上得船去,喊了一聲:“人呢?”見無人應聲,便掀開了船上的油布,油布下是一艙的高粱包,狗蛋按捺住狂喜的心跳,走進了船屋,屋中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卻是死了。

這狗蛋自小被他爹打罵慣了的,早養成了兇殘寡情的性子,不假思索,上去就扒了那男女的衣服,掏出了十六塊袁大頭,然後翻箱掀床,不過就是幾件衣服,一點白麵,再無其他值錢的東西。

狗蛋一屁股坐下,想了又想。

把衣服給拿男女穿了回去,開始四處尋找繩子,貨船嘛!繩子有的是。

狗蛋用繩子把那些高粱一包一包的捆住了,逐個的推入了水中,足足推了半船艙左右,再也沒有力氣從船艙中提出高粱包,只得作罷,蓋好了油布。

又綁牢了高粱上的麻繩,從船艙中抽出了竹篙,一個猛點,船把高粱就拉進了河水的最中間最深處,解開繩子,綁住了船上本有的壓艙大石頭,把石頭掀入了水中。

回到村中,也不去見他那個混蛋的爹,直接去見了保長,保長卸下了高粱,打開一包一倒,竟然又掉出了一包土煙!——發了大財了。

保長大喜,“小夥子不錯,比你爹強太多了,以後你背槍當保丁吧!看守咱們寨子門,月月領錢,不用受你那爛爹的氣了。”

三天而已,保長和他的大小老婆就躺在了床上,有一個兒子也連續的咳嗽,童養媳也許是因為勞苦太多,平時身體就很營養不良,竟然不能進食了,眼看著要歸西去了。

三岔河這個地方,蔽塞,貧困,在村中,保長是個很大的官了,手中又有槍,大家都很怕他,就絡繹不絕的來看望他。

然後,整個王莊此起彼伏的咳嗽聲,白天黑夜的也停不了了,一個村子躺下了半莊的人。

反觀狗蛋呢,新背上了快搶,倒是精神奕奕的守著寨門。

已經有明白人感覺到了不對勁,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外逃。保長已經躺下了,自然無人站出來維持秩序,族長是個糟老頭子,只咳嗽了一天早就死了。

人一死,需要發送,就會去外村通知親戚朋友,謂之“送信”。

消息就傳了出去——王莊遭瘟疫了。

得到消息的劉屯正有一個人在家探親,此人是東北軍的一個軍醫,知道大事不好,給自己的族長說;“這病沒藥,重要的是隔離,一定不要王莊的人出來。”

那時候的村莊因為防備土匪的需要,村村皆有圍牆的,也養著槍桿子。

劉屯的族長忙派人請來了張莊和李莊的人,說明了情況,張莊的人問道:“到底怎麼就生病了呢?”

“聽說是狗蛋看見了一艘船,告訴了王保長。”李莊的人說到。

軍醫在旁邊說道:“那趕緊派人去把那船燒了。”

自有人去燒船了。然後又算了算槍支,攏在了一起,一邊派人去報官,一邊就排定了班次,準備守住大路,看住王莊的寨門,堅決不讓一個人出來。

被派去看住寨門的幾個人遠遠的看見狗蛋站在那裡,其中有認識狗蛋的人喊道:“狗蛋,你告訴你們的人,再不能讓人出來,不然我們槍子不長眼那!”

不要問醫生和zhengfu在那裡,那時候軍閥混戰,土匪當政,村民們都是自己活自己的。

保長的病兒子仗著自己是保長兒子,準備硬闖出來,結果真就被打死在了寨溝裡。

把個狗蛋嚇的趕緊縮在了寨門裡,堅持了十天,看看門崗裡面實在無有可食之物了,不得已端著槍戰戰兢兢進村了,先去了保長家,保長和老婆們早就死了。

又去串了幾家,發現活著的人也都沒有力氣了,等死而已。

狗蛋呢,飢餓難耐,也管不了那麼多了,撿能吃的東西斂了一些,又回到了寨門處。

大聲喊道:“喂!人都死了。”

消息報回軍醫那裡,軍醫說:“燒莊子!那狗蛋也別讓他出來。”

然後,槍斃狗蛋的任務交給了軍醫的弟弟,這個弟弟是劉屯的保長,考慮到狗蛋手中有槍,決定採取智取的辦法。

“狗蛋那,”劉保長大聲喊道:“你先去河那裡,那裡我給你準備了一身乾淨衣服和火鹼,你去那裡用火鹼好好洗洗自己,然後把舊衣服燒了,穿上新衣服,你們村算就剩你一個了。”

狗蛋到了河邊,果然看見了一身新衣服和一包火鹼。暗舒了一口氣,看來真有活命了,於是放下槍,脫光了衣服,水很涼,然而為了活命,硬著頭皮也要洗呀!

正洗著,劉保長和他的軍醫哥哥現了身,遠遠的用槍指住了狗蛋,軍醫問道:“你為啥沒有生病?不是說你最先上的船嗎?”

狗蛋知道瘟疫因他而起,如何回答別人的盤問,在他心中早就盤算好了,堅決不能承認自己是第一個上船的人:

“我沒上船呀!”狗蛋說。

“你們莊上沒上船的人多了,憑啥剩下你?”軍醫弟弟搶先問道。

“保長病了之後,”狗蛋說到:“劉保長,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家有多窮,我們保長生病,俺家是沒有資格去看望的。”

“你爹孃也死了呀?”

“他們去看其他窮人家的病人了,我要看守寨門誰家也沒有去過,一直在寨門口吹風來的。”

軍醫和他的弟弟互相望了一眼,軍醫點了點頭,軍醫弟弟說:“狗蛋兄弟,你別怪我們兄弟,縣上已經傳下令來了,你必須死,現在你有錢也買不了你的命了。”

“說到錢,”狗蛋說到,“到真是有錢,很多錢,我知道保長把船上的錢藏在哪裡了,並沒有在莊子裡。當然了,你們必須饒我一命。”

這個狗蛋是我朋友的朋友的老爺爺,在他的故鄉傳說他已經被燒成了灰,埋在了河堤上。

其實呢,他拿著十六個銀元跑到了鄰省開始了新生活。

至於他為什麼沒生病?

誰知道呢?那場瘟疫從開始到消失,除了那個殺人的東北軍軍醫,一個醫生也沒有出現過。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其實防溫疫來來去去都是那兩招,古代人也是這樣子,不過古代人的衛生技術科學可能沒有這麼發達而已。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古代人是怎麼防瘟疫的?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古代的瘟疫大爆發都有哪些?

我們先來看一看公元11年,新王莽始建國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過半,摘自《後漢書·劉玄傳》。16年,新王莽天奉三年,丙子年,二月大疫,馮茂在句町,士卒死於疾疫者十有六七,摘自《後漢書·王莽傳》。

古代瘟疫也是橫行霸道,跟我們現在的瘟疫產生其實也類似,都是因為衛生條件太差,導致病菌感染引起的。

先發現,再隔離,找出病因,治理!

如果我們大家都仔細的研究瘟疫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驚人的事情,那就是人類對瘟疫的防疫和裡仍然沒有有效的辦法,來來去去還是那幾招先隔離,再治理,找出源頭,消滅源頭這四個環節。

古代因為信息傳播的比較慢,而且瘟疫的支持率又特別高,所以當發現的時候其實已經死的差不多了,而剩下的人就會集中在一起隔離。這時候朝廷給力的話,就會派大夫去醫治,不給力的話,可能就任由它們自生自滅,然後讓瘟疫自行消滅。這裡有人想問了,為什麼古代的瘟疫沒有導致王朝的滅絕?其實很簡單,古代的王朝也會採取封村封層等類似的措施,而且古代的瘟疫因為一衛生條件不好,所以致死率特別高,可能二月份出現瘟疫,四月份已經死的差不多了!

所以大家還是要注意身體健康,因為目前人類對溫儀還是沒有很好的辦法應對!

我是明清筆記更多歷史可以關注我哦!

明清筆記


說到瘟疫,人人都是聞風喪膽的,但是不管瘟疫再怎麼可怕,我們還是都挺過來了。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物質,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瘟疫放在現在這個時代,有著發達的醫療條件,很好解決,可是古代並沒有如此先進的條件,古人都是如何預防瘟疫的呢?

第一種:注重高溫消毒

在古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怎樣才能避開瘟疫呢?他在書中說到,得了瘟疫病的人的衣服,要用大鍋蒸過,這樣一家人都不會染上。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李時珍是認為病人的衣服上有著大量的病菌,但是通過大大鍋高溫的蒸煮,可以消滅細菌,這與我們現代消毒的理念不謀而合。

第二種:“口罩”隔離

事實上,從我們今天的認識來看,瘟疫正是通過空氣傳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通過飛沫在空中運動,進入人的呼吸道,從而感染人的器官。古代人也正是瞭解到了這一點,但是古代並沒有基本的條件支持做出現在的“醫用外科口罩”或者是“N95口罩”這種輕巧方便的口罩,但是古人也利用這一原理,做出了類似於養蜂的面紗,效果很一般,但始終是為了防止呼吸感染。或者有的人也可以用面紗圍住口鼻,以此來達到防護目的。

第三: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個人清潔

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會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並且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說到這不禁想說,古人都知道老鼠之類的動物是不可以吃的,可是現在的人卻還是要吃那所謂的野味,這想來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希望古代人的經驗能讓我們中國渡過現在的難關。


尼古拉咕嚕


瘟疫,不管是在當今社會還是在歷史上都是時常出現的,當今諸如非典、埃博拉、今年的新冠病毒都屬於瘟疫。而如今因為科技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我們在防控瘟疫上有了相對完整的防控體系。而在古代,醫學和科技並不發達的時期,古人是如何防控瘟疫的呢?

古代瘟疫的嚴重性

其實,在古代,瘟疫一旦流行開來,人類並沒有有效的手段來防控它,就比如,古代時常流行的鼠疫,算下來就奪走了2-3億人的生命。天花更是奪走了4億人的生命,甚至很多文明酒因為一場瘟疫而遭到滅頂之災。所以在古代,由於對瘟疫的認識不足,真正有效的防控瘟疫的手段並沒有。

古代中醫對瘟疫的防治

當然了,在長期與瘟疫的鬥爭中,古代中醫也是總結出了一整套的防控措施。其一,就是隔離。早在漢代,就設立有專門的“病遷坊”,用以隔離麻風等病人。其二,就是注意衛生,我國講衛生的歷史十分的悠久,早在秦朝就對生活環境的衛生規定十分的嚴格,那些敢在街道上亂扔垃圾的,都是要處以鞭刑的。大城市都是有著配套齊全的汙水管道和下水道。而此時的西方還都是露天廁所。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那麼多整座城市因為一場疫情而全滅的情況發生的原因了。其三,較為有效的消毒措施。古人對瘟疫隨不甚瞭解,但是,這消毒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早在秦朝,若有疫情爆發,就會使用醋和石灰來消毒,日常中也是會使用煙熏火燎來進行消毒,即使是放在現代,這些消毒手段也是十分有效的。

總結

古代並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瘟疫的手段,多是以預防為主。並且,古代人口流動並不複雜,若是瘟疫及早發現,控制在一村,一縣之內。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浪裡白條不再白


古代防止瘟疫主要有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1、隔離,古代不像現在,但是,古代發生瘟疫,也有隔離區,把瘟疫重災區隔離起來,禁止重災區的人們來回走動,導致疫情擴散。

2、高溫、藥物消毒,古代把草藥放鍋裡熬,熬好後,把草藥倒進缸裡,待溫度適宜後,人進入缸裡浸泡。

3、戴口罩,明朝末年,曾有人發明口罩,當時的口罩是布,把水燒開,把布放進開水裡泡一會兒,撈出來晾,待溫度適宜後,把布擰乾戴上,捂住口鼻。

4、焚燒,把重症病人用過的東西集中起來燒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