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2所北京高校科研攻關,部分防控科研成果創“世界紀錄”

清晨8時30分,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檢測技術及儀器北京實驗室裡,工作人員已經開始忙碌。本週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就曾到這裡,向專家詳細瞭解創新藥物研發進展情況和新型檢測試劑、檢測設備研發應用等情況。

22所北京高校科研攻關,部分防控科研成果創“世界紀錄”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

其實,這間實驗室只是一個縮影。疫情防控期間,一批高校科研人員與“白衣天使”一樣,晝夜奮戰,加速科研攻關,加快打造一批防疫“利器”。市教委介紹,目前本市已有的22個“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正在各展所長,積極開展科研攻關。尤其是一批中心積極開展防控科研工作,聯合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和企業等創新主體,加緊組織並重點在病原檢測、疾病流行監測與預警、臨床診療等方面進行科研攻關和轉化應用。今天,一批階段性成果發佈。

22所北京高校科研攻關,部分防控科研成果創“世界紀錄”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

部分科研成果創“世界紀錄”

“基礎科學的講究,要久久為功,遇到突發才能快速響應。”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說,1月20日我們就已經開始加班,2月2日學校從75個項目中確定了8個集中攻關項目。“這也是我們可以快速響應,快速出成果的原因。”

8個項目中,包括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檢測技術及儀器北京實驗室完成的“快速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恆溫擴增核酸分析系統”。它可以在1.5小時內完成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6種呼吸道感染高發病毒的快速篩查與精準醫學分子診斷,儀器和芯片試劑盒全部在2月22日獲得了CFDA國家Ⅲ類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已經開始在武漢和全國多個城市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衛生防疫戰役中進行示範應用。

22所北京高校科研攻關,部分防控科研成果創“世界紀錄”

清華大學參與研發的恆溫擴增核酸分析儀

實驗室還研發了“基於影像與臨床信息的新型冠狀病毒AI定量輔助診斷系統”,建立了新冠肺炎影像的智能識別功能,影像與流行病學、症狀及檢驗中關鍵臨床信息相結合的智能診斷模塊,以及自適應新冠肺炎嚴重程度的臨床分型模塊,同步實現智能化影像診斷、臨床診斷及臨床分型三大功能,該系統已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清華長庚醫院等約20家醫院部署應用。昨日,系統還被推廣到韓國。

22所北京高校科研攻關,部分防控科研成果創“世界紀錄”

3月5日上午,清華大學博士王博展示精診新型冠狀肺炎輔助診斷系統。該系統已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清華長庚醫院等約20家醫院部署應用。

另外,王新泉和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在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細胞機制研究方面,率先取得了世界級的重大突破。他們利用 X 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上關鍵的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與病毒受體 ACE2 複合物的三維結構,並且獲得了2.45埃的高分辨率,這是世界上首次捕獲病毒受體ACE2蛋白和新冠病毒 RBD 複合物的高分辨率的結構信息。為了讓中國和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儘快理解並利用這項研究進展攻關新冠病毒的防治相關研究,這項研究突破的主要內容將在近日在預印版平臺 bioRxiv 上線。目前,這項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性成果已經投稿相關的世界頂級學術期刊。

為醫護人員研發“保護衣”

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的研發方向聚焦新冠病毒感染的發病機制、疾病防治等相關重大問題。該中心主任謝曉亮為首的研發團隊提出對康復期病人血液中的B細胞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的方法,並開展多方合作,希望為抗體治療、短期預防和即時檢測提供新途徑。

研發過程中,該中心聯合佑安醫院進行了單細胞RNA建庫與測序分析,共在14.3萬個B細胞中檢測出1.5萬個IgG抗體序列,並從中挑選出138個富集度最高的IgG抗體。

目前該研究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篩選出的抗體將用於新冠肺炎的中和抗體治療,經後續動物實驗與臨床驗證後,有望成為更為安全且針對性強的治療方案。並可用於短期預防,為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提供短期免疫保護 (約3周)。

疫苗和檢測芯片陸續“上崗”

一批成果將逐漸應用到抗“疫”一線。比如北京化工大學軟物質高精尖中心分離培養鑑定了與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狀病毒xCoV,它可用於新冠病毒藥物篩選、疫苗製備等。目前,研究團隊正開展廣譜冠狀病毒防治藥物篩選,並且加緊研製應急防控疫苗。

自2012年起,北京市教委開始在北京高校佈局北京實驗室,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用設備、生物醫藥材料等高精尖產業領域,已建成了13個北京實驗室。到2015年,市教委又啟動了“北京高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劃”。“目的是打造高校科技特區和人才特區,希望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一些突破,產出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這種模式,在這次疫情發展期間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市教委表示,將繼續加強對各類科研平臺的引導,鼓勵科研人員針對疫情中後期特點,集中優勢力量,在病原檢測、疾病流行監測與預警、快速篩查、臨床診療、便捷消殺、新藥(疫苗)研發與快速製備、防護產品開發、應急健康科普與心理干預、大數據與公共衛生決策支撐等方面開展攻關,引導高校加強與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的協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無縫銜接、快速響應的產學研協同科技攻關體系,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抗擊疫情一線的轉化進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冕 鄧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