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威名遠播的戚家軍是怎樣消失的?

情似雨


準確的說渾河戰役的浙江兵不是真正的戚家軍,真正精銳的戚家軍早在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中就被大明自己屠盡了。確實戚金的江浙兵和當年戚繼光的戚家軍關係不大。不過是因為戚金是戚繼光侄子的身份,也是因為這個身份,戚金經常直接被歷史忽略,這也是一種悲哀。乾的好是伯父的功勞,乾的不好直接被罵虎父犬子。

自嘉靖三十八年起,戚繼光於義烏招募3000餘,此後50多年先後在義烏招募兵士32次,共計10萬餘人,成為浙兵的主力。參與了明中後期的數次重大戰爭,並且修建了山海關老龍頭段、北京金山嶺段長城……義烏人對於大明王朝,也算鞠躬盡瘁了。壬辰戰爭和日本人作戰時,浙兵和戚家軍可是好手,軍紀嚴明,其中一支回國駐守薊州因為要銀餉被明軍自己屠殺,(當年戚公也駐守過薊州,算是老根據地了)悲哀,最後出現戚家軍就是在東北了,作者文中提到的。請大家看一部書《帝國最後的榮耀》寫明末抗日援朝的壬辰戰爭,裡面有關於部分戚家軍的敘述。中國人民威武!

就想不通為什麼把降夷放軍事重地。而且都是蠶食客軍。真懷疑明朝女真起事之前就離心離德,或始於嘉靖,或始於土木堡。遼東明軍內部早與後金勾結,剿而不滅,養寇騙餉,乘亂做大。來了客軍,就通報給女真,讓他們當打手,做掉異己。騙到餉就打點勝仗,沒錢就丟城,放進關鬧一鬧逼一逼。不僅軍隊如此,朝臣王公也是如此,然後明王朝就被撕碎了。上層勾心鬥角,監守自盜,蠶食國家,導致各地起義不斷。遼東軍閥見沒了錢袋子便放清入關,借清之手滅南明,滅農民起義。使正統旁落,再效仿朱元璋恢復中華。明亡後漢軍頭仍握有重兵,可惜這幫蠻子竟然會學習,可憐了吳三桂臥薪嚐膽好些年。

戚家軍其實是近代軍事革命的先聲,可以沒有用國家意志強推。這也是從側面證明了明朝並不具備自主邁入近代國家的自新能力。其實戚繼光和近代軍事學沒多大關係,莫里斯親王開啟近代軍事改革,最主要有3點:一是軍隊高薪和高標準伙食以支持其長期訓練,而明朝軍戶地位低下,生活壓力重不能脫產,訓練很少。二是全軍土工作業,用以培養軍隊協作能力和戰術素養,這點一直到電影三大戰役裡解放軍熱火朝天挖戰壕的場面都有體現,而明軍還是戰兵和輔兵分開的形式。三是軍校,培養高素質的基層軍官,以為讓未來名將們提供教育,少走彎路,這點在明朝更是天方夜譚了。

這真是厲害,勝敗兵家常事,但是能總結出勝敗經驗,勝不驕敗不餒,從軍事理論到練兵秣馬到思想建設,全都能一套一套形成規範,這才是真正的名將啊!假如大明能夠將戚繼光這一套官方推展,全國引以為標準,不論是建奴還是闖軍,蕩平都不在話下吧。戚家軍是具備了相當超越時代特徵的。比如高薪,專業訓練,對中低層軍官的教育,甚至精神方面的培養,他和岳飛確實超越時代甚多,我甚至難以理解他們怎麼出現的,要知道,他們並不是那種靈光一現式的天才,而是各自建立起了一套軍事體系。

事實是古代那種政府結構是做不到推廣和標準化的,人力、物力和組織力都不行。包括那些軍事能力特別出眾的朝代,其實也只是同時出了很多優秀的將領而已,而等到這些人一去世軍隊會在幾年的時間裡飛快退化,古代軍隊對將領的依附程度是非常高的。張局正要對國家改革所以不能有大規模戰爭,戚繼光就是進攻也難,另外他是和蒙古人打過幾仗的也不能算防守,後來按搭封貢。他也就沒機會了。另外明初承租北伐那幾次蒙古人機動性太強了沒辦法攆不上。

崇禎皇帝簡直是領導者的反面典型。比喻一下,就是諾曼底前,英國需要撤回歐洲大陸的所有軍隊,否則會全滅,但是首相知道要做這個決定是會遺臭萬年的。如果是崇禎,大概是希望一名臣子提出這個建議,然後他砍了這個大臣讓他來背鍋,接著再撤軍。


歷史深度揭秘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可是這麼一隻戰鬥力爆表的軍隊在抗擊倭寇後就好似消失在歷史的長喝中了呢?

  • 其實,戚家軍一直活躍在明末的各大站事中。但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

渾河血戰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後金軍(清軍)進逼瀋陽,情勢危急。遼東經略袁應泰派出3路人馬出兵瀋陽,其中兩路人馬分別由童仲揆、陳策率領。童仲揆、陳策所部人馬中有7000人是四川兵,另外3000人是浙江兵。

史書記載:“明年,天啟改元,應泰裕城清河、撫順。議三路出師,用大將十人,各將兵萬餘,仲揆、策當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瀋陽。兩人馳救,次渾河。”

當時遼東危機,全國各地的兵馬大多集中在遼東,各省的士兵都有。這3000人的浙江兵就是戚家軍後裔部隊,這支部隊基本是由原戚家軍訓練出來的,所以戰鬥力同樣十分強悍。

戚家軍可以說是16世紀東亞最強軍隊,敵我雙方平均戰損比,高達50比1。在戚繼光所率領時期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之後戚繼光去世,戚家軍也隨即被改編,人數也少了很多。

渾河血戰中的3000戚家軍,就是其最後的力量,面對數倍於己方清軍,最終敗下陣來,全軍覆沒。

這世上不會有無一敗績的軍隊,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早晚會從西邊落下,萬物都有生老病死,更不用說一支軍隊。最讓人佩服的是戚家軍的勇氣和戰鬥意志,不論面對多強大的敵人,誓死不退,至戰鬥到一兵一卒,但落幕的一天終會到來,渾河血戰就是戚家軍最後的一幕。


原非本原


前言

戚家軍只是後來清朝編寫《明史》以及清朝時期民間編的各種戲劇中才用的名稱,在明朝,是沒有戚家軍的說法,只有浙軍、或者義烏兵。

造成這種原因更多的是:明末清初時期,明朝的軍隊已經趨向于軍閥化,同時此時的明朝的敵人之一也包括了建州女真在內,為了便於區別明朝的軍隊,清廷(女真)就乾脆將明朝軍隊裡的主將名字,歸納明朝的各部隊。

但是戚繼光時期,即萬曆時期,明朝雖然已經步入末路,但是國家在掌控軍隊上面依舊保持著強有力的控制力。由於習慣的因素,此文依舊以“戚家軍”來描述。

戚家軍的歷史,應該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戚繼光時代,一個則為戚繼光後時代。

戚繼光時代的戚家軍

這個時期主要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繼光招募義烏礦工訓練成軍始,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止。

這個時期是戚家軍最輝煌的時期,成軍的第二年,即嘉靖四十年,台州之戰十三戰十三捷,斬殺倭寇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隨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福建之矣以六千兵力,三戰三捷,斬殺倭寇五千餘,尤其是橫嶼之戰是一場精彩的步炮協同作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興化之戰,收復平海衛,陣斬兩千餘倭寇,追擊時擊殺三千餘。

嘉靖四十三年,仙遊、王倉坪、蔡丕嶺三戰三捷,共斬殺倭寇一萬五千餘,福建倭寇被一掃而空,同年與俞大猷合作,圍攻海盜吳平,打得海盜頭子吳平棄軍獨自逃跑。

在平定了倭患之後,明朝隨後調遣戚繼光任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戚繼光一改之前在福建等沿海地區的作戰方式,放棄掉步炮結合的陣營作戰體系,將火槍隊易步為騎兵,形成一支全新的作戰方式——火槍騎兵隊,同時火炮歸納入車營之中,形成全新的車步騎營陣。

隨後連連擊敗土蠻和朵顏部的聯軍,打得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宗族三百人前來獻關投降。而後戚繼光又於萬曆三年(1575年)時,得到情報兀良哈蒙古部要進犯邊疆,因此率領火槍騎兵隊兵出長城,迂迴攻打兀良哈蒙古部騎兵側方、後翼,一戰擊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抓對方統帥長禿。

根據後來者的研究,發現戚繼光時代的“戚家軍”一共殲滅、擊垮了15萬的敵人。

但到了萬曆十年,戚繼光的後臺張居正死了,因萬曆不喜歡張居正,因此戚繼光受到牽連,隨後被調離北方,三年後再次被彈劾,最終戚繼光死於回鄉途中。

而戚家軍的消亡,其實也是在戚繼光死後,即沒有戚繼光的戚家軍後時代

論沙丁魚們應該怎麼擠死入槽的鯰魚——沒有戚繼光的戚家軍後時代

明初的軍事力量主要分為兩個部分:1、中央精銳,2、地方衛所。永樂時代,朱棣加強了中央精銳的規模,在京城周圍建立了71個衛所,可當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中央精銳基本毀於一旦,雖然于謙保國成功,但也不知是無意、或是有意。

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軍隊,不再是朱棣和朱瞻基時期由勳貴(五軍都督府)管理,軍權逐漸由兵部所掌管。從那以後,明初的中央精銳衛所彷彿間消失了,取代它們的則是九邊重鎮和地方衛所部隊。

但很快明朝的衛所制度就因貪腐、軍士權利不受保障而兵臨崩潰。據此明朝開始步入募兵制度。募兵制度的施行巔峰就是戚繼光和俞大猷這兩支部隊。

但明朝並沒有完全廢除掉衛所制度,尤其是九邊重鎮,依舊是衛所制度為主,輔於募兵制(將軍的親兵隊就是其中之一)。

軍隊是一個最能接受新事物的組織、但也是最保守的組織

明朝政府是肯定看中了戚繼光的能力,將他調遣到薊、遼等地,就是希望能借助戚繼光的能力,來好好操練那群兵油子。

隆慶初,給事中吳時來以薊門多警,請召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乃召為神機營副將。會譚綸督師遼、薊,乃集步兵三萬,徵浙兵三千,請專屬繼光訓練。帝可之——《明史 戚繼光傳》

開始時,一切是向著美好的方向走去,戚繼光一到薊、遼等地,就好好給那些世代為兵的痞子們上了一課。

浙兵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只是朝廷和戚繼光忽略了一件事——世代為兵的“痞子們”是多麼痛恨這條入槽的鯰魚!

特別是戚繼光給朝廷上的奏摺中,全面否定九邊重鎮,提出了九邊重鎮軍隊的七大害、六之過、三之短板!足足讓九邊重鎮所有的世家兵痞子們懷恨在心。尤其是戚繼光建議朝廷操練出新軍來替代掉九邊重鎮的建議,就猶如斷人財路般!

1、願更予臣浙東殺手、炮手各三千,再募西北壯士,足馬軍五枝,步軍十枝,專聽臣訓練,軍中所需,隨宜取給,臣不勝至願。2、章下兵部,言薊鎮既有總兵,又設總理,事權分,諸將多觀望,宜召還總兵郭琥,專任繼光。乃命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而浙兵止弗調。

古代能完全控制軍隊的將帥有很多,在其中也有少部分人能榮登大寶。當戚繼光向朝廷提出九邊重鎮軍隊的七大害、六之過、三之短板後,原來的薊州總兵郭琥等舊軍人已經恨透了戚繼光,並不斷給他下絆子,但沒想到的是,朝廷竟然會去相信一個外人,而不是他們這些世代鎮守邊疆的“勞苦功高”臣子們。

所以這個時候的北軍將領們是多麼痛恨這條入槽的鯰魚,不僅僅打破了他們承平已久的生活,還要打破他們蔭庇祖上的鐵飯碗。所以戚繼光該死!戚家軍該死!

終於,萬曆十年,張居正死了,北軍將領們立馬反擊,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話不多,但句句誅心——九邊重鎮的薊州、永平、山海等,竟然是由一個人全面統帥!山海關到京師也不過兩三天路程,若是快馬一天都能,猶如陳橋到開封。

戚繼光前腳剛走,那些世代為軍的痞子們,立馬就瓜分完他訓練出來的三萬車步騎營。只剩餘跟隨他入薊鎮的三千浙兵。

沙丁魚們積累了多年的"怨氣“終於有了發洩的地方,這三千浙兵處處受到排擠不說,之前戚繼光在時,發給的足餉也成為了奢望——“戚家軍”成了欠餉的重災區。

誰敢說他們是靠祖上的功勞蔭庇上位,而不學無術的?那些沙丁魚們懂得很——什麼欲擒故縱、無中生有,運用得了當。

於是乎,“戚家軍”舉步維艱,只能不斷去討餉,就成為北軍將領們向朝廷告黑狀的來源:

“氣愈驕,行愈橫,最難束也、”“南兵屢躁乃薊鎮痼疾”

一、飢寒交迫、沒有死在戰場上,反而死在“自己人”手裡的“戚家軍”

很快明朝的抗日援朝戰爭打響了(朝鮮稱:壬辰倭亂)。朝廷就近原則,調遣了北方軍隊入朝作戰。薊鎮的戚家軍也加入了徵調的行列之中。

在出國前,同為浙江人的遼東經略宋應昌看到了名單上的浙兵,欣喜若狂,彷彿間看到了力挽狂瀾擊敗倭寇、保護鄉鄰的子弟兵。宋應昌給了這支浙兵雙餉的條件,這下子再次得罪完整個北軍將領們。

當年戚繼光沒到薊鎮之時,他們是靠喝兵血、吃空餉、剝削士卒為生。戚繼光走後,他們才恢復了往年的富裕,也從拾了往年的權威,又在這刻被該死的浙江人遼東經略宋應昌給打破了。

於是乎,北軍將領們告訴所有的北兵,那些年往死裡“欺壓”(訓練)的南兵拿了雙餉,北兵們眼紅了,特別是當他們劫掠朝鮮平民時,唯有南軍軍紀嚴明、秋毫未犯。

就這樣,“戚家軍”成為了朝鮮戰場上最不受歡迎的隊伍之一。

很快,北軍將領們聯合起來,再次擠走了遼東經略宋應昌。也在這個時候,第二次平壤之戰開啟了,擠走遼東經略宋應昌,成為明軍在朝最高統帥的提督薊遼諸軍李如松,高興下達了“先登平壤者賞銀萬兩”的許諾。

已經餓瘋狂的“南兵”瘋了,他們不惜代價,成為了攻上平壤城頭的第一人。可是“積怨”依然太深,李如松抹殺了他們“先登”的功勞。就連朝鮮人都看不下去了

“當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為錄功,是以南兵多怨對者……”《朝鮮宣祖實錄》

有怨氣?

那就對了,有怨氣就應該發洩出來。

所以戰後,北軍將領們決定再給南兵們火上澆油、釜底抽薪。

就連戰前遼東經略宋應昌曾經許下的雙餉都不去兌現……就這樣,傷痕累累的“戚家軍”回到了石門寨駐地,妻兒老小在寒冬飢寒交迫、沒米下鍋,更不用說戰死的撫卹……

忍無可忍的“戚家軍”決定再次去討薪,可等待他們的是:

1、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神宗實錄》2、“南兵鼓譟罪首叛胡懷德及偽軍師李無逸等凌遲、斬首有差,仍令梟示各邊鎮。”——《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管窺》

薊州鎮總兵王保,趁機下令全面剿滅這支“叛軍”。

而朝廷做了什麼?

朝廷開始派遣京察,可結果是遼人(又或者是北軍將領)已然成為軍閥,自成一體,最終萬曆也不得不了了之。

二、重建後的“戚家軍”,依舊是北軍將領眼中釘!

沙丁魚們擠死了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這條鯰魚了。可沒想到的是建州女真那條鯊魚會出現在破船之外,但他們更沒有想到朝廷居然還會派遣更多的“南兵”來做鯰魚。


船外的鯊魚雖然可怕,但眼前的鯰魚最可惡——擠死所有的鯰魚之渾河血戰(明朝南北之爭)

萬曆二十三年的血案,已經讓戚繼光舊部寒心了,他們老了、血冷了,也隱退了,可民間依舊流傳著他們的傳說,所以戚繼光的族侄戚金也不願意就讓這支部隊從此消失。

因此再次招募了義烏礦工,組建起了一支“戚家軍”,而萬曆朝廷可能也因愧疚的因素,也輔於了他江南吳松總兵的實權。

公元1621年,明天啟元年,努爾哈赤趁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的機會,趁機攻打瀋陽,短短几日,在內奸的協助下,瀋陽重鎮被清軍攻破

天啟改元,應泰欲城清河、撫順。議三路出師,用大將十人,各將兵萬餘,仲揆、策當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瀋陽。兩人馳救,次渾河。遊擊周敦吉曰:“事急矣,請直抵瀋陽,與城中兵夾擊,可以成功。”已,聞瀋陽陷,諸將皆憤曰:“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敦吉固請與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營橋北,仲揆、策及副將戚金、參將張名世統浙兵三千營橋南。邦屏結陣未就,大清兵來攻,卻復前者三,諸軍遂敗。敦吉、邦屏及參將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等皆死。他將走入浙兵營,被圍數匝。副將朱萬良、姜弼不救,及圍急始前,一戰即敗走。大清兵盡銳攻浙營。營中用火器,多殺傷。火藥盡,短兵接,遂大潰。策先戰死,仲揆將奔,金止之,乃還兵鬥。力盡矢竭,揮刀殺十七人。大清兵萬矢齊發,仲揆與金、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死焉。萬良既遁,經略將斬之,乞勩罪自效。及遼陽被攻,果陷陣死。

"遼人守遼地“的結果就是,三路軍隊去救援瀋陽,只有“南人”義無反顧,一往向前。

此戰後,義烏、寧波等地縣令上書,說國家連年征戰,因浙兵善戰,不斷地被徵召和傷亡,此地的男丁已經十去七八。明朝終於開恩,不再從這些地區招兵。自此,浙兵、戚家軍、以及與他們有關的鴛鴦陣、狼筅等等一切,全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史之為用


戚家軍的最後一戰是渾河之戰,這一戰其他明軍戰敗後都已經望風而逃,只有戚家軍獨自以3000之眾抵擋數萬滿清騎兵。面對著數萬八旗部隊,戚家軍毫不退縮對敵人進行了勇猛的衝鋒。戰鬥初期,戚家軍還是佔據著優勢的,然而戚家軍兵力有限,而八旗兵還在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力,最終戚家軍終於抵擋不住。不過戚家軍即便到了臨滅亡之際也沒有絲毫退縮,他們血戰到底直到全軍覆沒。

戚家軍的失敗不是戰士們的失敗,而是日暮西山的大明朝廷失敗。戚家軍的威名讓八旗士兵和皇太極多年以後仍一直心有餘悸,就連清朝人修的明史都對其讚賞有加,然而近年來卻有人不斷抹黑戚家軍,說起面對滿清時不戰而逃,真是顛倒黑白。







富士康一哥


提起戚家軍,不得不佩服,大大小小的戰鬥數百仗未嘗敗績。在整個明朝歷史中,無疑是最輝煌的軍隊之一。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因為戚繼光而得名,戚家軍憑藉著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倭寇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倭寇五千餘人。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經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共斬殺倭寇兩萬餘,福建倭寇被一掃而空,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擊敗吳平手下的海盜三萬餘人,吳平逃亡海上。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戚家軍三千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戚家軍火槍隊易步為騎,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戚繼光督陣薊遼期間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逼董狐狸嚮明朝皇帝請罪;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這種戰績在終明一朝都算得上恐怖。也可以看出戚家軍戰鬥力之強世所罕見。

那麼如此強悍的一隻部隊是如何消失的呢?

在《兩朝平攘錄》中,對於這一事件還有更為詳細的記載:“平壤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譟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從中可以看出,這次兵變,戚家軍被處死一千多名,對於僅僅只有三四千之眾的戚家軍來說,經過這一事件之後,元氣大傷,從此幾乎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那麼事情真的是因為欠餉的原因引起的嗎?

從表面上看,好像如此。當年的戚繼光,為了訓練出合格的戚家軍,在餉銀上也給予了傾斜,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戚家軍的餉銀比一般的軍隊要高上很多。但從明朝萬曆中期開始,在張居正去世之後,朝廷的財政逐步吃緊,因此不能及時兌現戚家軍的軍餉,由此引發了他們的不滿,畢竟都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拼死拼活作戰,到頭來卻領不到餉銀,難怪他們要搞事情。

  其實從深層次看,這次兵變,作為總兵的王保直接下狠手,將所有參與的戚家軍士兵全部處死,就有點過分了。說白了,這些戚家軍只是為了個人利益發起訴求,卻被王保扣上兵變的帽子,原因是什麼?

梳理其中的因果,還在於軍功的問題。戚繼光所組建的戚家軍,作戰勇敢,軍功最大,這引起其他軍隊的不滿,特別是後來戚繼光去世,張居正這一大靠山也不在了,因此王保等人趁機出手,藉助“兵變”處死大部分戚家軍,讓這一赫赫有名的大明王牌軍隊從此覆滅。

  戰鬥力爆棚的“戚家軍”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而崛起於東北的女真努爾哈赤部,開始成為爭奪中原的主角之一。


李一般般


其實明朝時期戚繼光的部隊不能叫戚家軍,戚家軍是後世的叫法,當時應該叫浙兵,戚繼光帶出的部隊的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浙兵一下子成為明朝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就像抗戰時期的川軍一樣。浙兵可以說參加了明朝萬曆之後的大部分戰爭,明朝一有戰事就徵發浙兵支援,以至於後來戚家軍的發源地義烏人口銳減,民生凋敝,“烏武勇之名甲於天下,而南御倭北御虜,盡召烏兵”,而“生還者十無二三”,明朝最終免了義烏的兵役,所以浙兵也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其實最終覆沒應該是與以下幾件事有關吧!

萬曆二十三年的十月二十日,對於薊鎮三協南兵營所有因為東征朝鮮結束而提前撤回來預防倭寇的三千三百多名南兵來說,註定是一場做夢都沒有預料到的悲劇。當薊鎮總兵官王保把他們召集到演武場後,等待而來的不是關於為何“長久拖欠南兵軍餉”的說法,而是無數自己人(北兵)的屠刀。這就是《朝鮮宣祖實錄》裡記載的,“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錢糧不加,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史稱“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為什麼會發生這次兵變?據《經略復國要編》所載,當初兵部侍郎、薊遼經略宋應昌定下的南兵東征軍餉普通士兵達年薪43兩餘,而大明通行的募兵年薪僅為18兩。而隨著宋應昌援朝結束被撤回京,接著便解職隱居杭州西湖孤山之後,所欠下的一部分軍餉自然便無法兌現。再加上南兵主將吳惟忠的首功賞銀同樣也未能兌現,他最後只拿到20兩了事。於是由此引發了兵變。

但事實上,這一事件背後所反映出的問題不僅僅是大明邊關拖餉欠餉情況嚴重,更有大明朝政中的地域黨派鬥爭,是之前一系列“薊州變兵”所積攢下來的南北地域衝突所致。

最後就是天啟元年的渾河血戰了

公元1621年三月十二日,努爾哈赤率領大軍圍攻瀋陽。明朝守將何世賢、尤世忠因怒出城與敵接戰,中伏雙雙戰死,城中上萬蒙古饑民斬關落橋內應後金軍,號稱固若金湯的瀋陽一天便被攻破,城內兵民被殺者七萬人。

當時急行軍馳援的明朝川軍和浙江戚家軍剛趕到渾河南岸,進退失據陷入絕境。軍事會議上陳策、童仲揆兩位總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終做出了主動進攻、以攻代守、血戰待援的部署。不足萬人的隊伍,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向強大的後金軍發動自殺式攻擊。戚家軍主將、戚繼光的侄子戚金指揮火器見長的戚家軍,在渾河南岸迅速擺開著名的車陣。年輕的川軍將領周敦吉、秦民屏率領3000餘川兵從渾河浮橋過河,排開陣勢向北岸八旗軍衝去。戚金知道,這些頭也不回的川軍是用生命給自己爭取時間,只要能固守到後援的明軍到來,或者堅持到夜晚,尚有一線生機。

士有必死之心的川軍先後擊潰正白、正黃二旗,殺傷後金士兵2000餘人。後來,撫順降將李永芳指揮從瀋陽城頭髮炮,完全覆蓋整個川軍的陣地,後金軍隊一擁而上,終於沖垮了這支勇猛的川軍,周敦吉、秦民屏等大部戰死,只有少數人衝過了浮橋回到了戚家軍的渾河南岸陣營。

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後金軍渡過渾河,從四面圍了上來,並很快先以四旗的兵力從左翼發起進攻。匆忙擺好陣勢的戚家軍利用車陣和訓練有素的火銃三疊陣迎敵,但還是有兇猛的後金軍騎兵,突破火力網衝擊到了車陣前,此時明軍中馬上衝出手持戚家軍特製兵器——鐵狼筅的士兵將其刺倒。

兩輪進攻之後,後金兵墜馬傷亡者達三千多人。雙方僵持之時,一個噩耗傳來——外圍打援的皇太極在白塔鋪一帶,竟然以幾千之眾擊退3萬明朝援軍。戚家軍外援斷絕,已無退路。努爾哈赤連下死令,讓八旗不計傷亡輪番攻擊。一方死攻,一方死守,明軍最後彈盡矢絕,車陣終於被打破。後金軍突入車陣之後,戚家軍立刻以哨為單位組成名震天下的鴛鴦陣,與敵展開慘烈的肉搏,每個隊形中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護配合與敵鏖戰,特別是使用由兇猛的日本刀改進而來的戚家刀,給後金兵大量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且連續兩天的急行軍和激烈戰鬥造成體力不支,包圍圈逐漸被壓縮。

總兵陳策陣斬十餘名敵人後,力盡而亡。總兵童仲揆想撤離戰場,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馬,大喝:“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轉身殺入戰場,戰至傍晚,僅存的幾十名戚家軍士將戚金、童仲揆圍在當中,他們的鴛鴦陣依然不亂,猶如驚濤中的礁石。暮色中,後金兵四面圍定,但他們已經失去了近戰肉搏的勇氣。最後,萬箭齊發……

此一戰,明軍犧牲近萬人,後金八旗兵也付出了傷亡上萬人的代價。(也有史料稱,戚家軍此戰中以數千火槍兵擊斃滿清兩白旗兩黃旗精銳上萬人,並在炮隊轟擊之下苦撐數日,最終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無論是明朝的實錄還是清朝修的明史中,無一不對渾河血戰中川浙軍團的勇敢大加讚譽,稱此一戰為“凜凜有生氣”“時鹹壯之”、“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只有很少數先期突圍和遼陽留守的戚家軍倖存,明廷派員來撫慰勞軍,許以重賞,這些士兵竟然流淚拒絕,不求賞賜,只求再上戰陣,誓要給戚金等陣亡將士報仇。朝廷官員和百姓都由衷讚歎說,這些普通的士兵竟都有國士之風!

十天後的遼陽之戰中,這些戰士亦全部戰死。

不久,浙兵的主要徵召地——義烏、寧波等地縣令上書,說國家連年征戰,因浙兵善戰,不斷地被徵召和傷亡,此地的男丁已經十去七八。明朝終於開恩,不再從這些地區招兵。自此,浙兵、戚家軍、以及與他們有關的鴛鴦陣、狼筅等等一切,全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戚家軍自嘉靖三十八年成軍,到遼陽之戰,戚家軍共斬首近二十萬級。先後剿滅倭寇,擊破蒙古鐵騎,赴朝抗倭,縱橫東亞,百戰唯一敗,一敗之後世間再無戚家軍!

不過就明末哪個環境在能打的也能被玩死


木林杉


戚家軍可以說是浙兵,因為戚繼光帶出的軍隊的戰鬥力十分強悍,因此浙兵就像抗戰時期的川軍一樣幾乎參加了萬曆時期的所有戰爭。朝廷只要打仗,就派浙兵去支援,這也就導致了浙地人口銳減,民生凋零。從“生還者十無二三”一詩便能夠展現當時浙地的人口狀況。明朝朝廷也因此免去了浙地的兵役,這也間接導致了浙兵的滅亡。

而真正導致戚家軍消失的原因是是由於天啟元年的渾河血戰。

此一戰,明軍犧牲近萬人,後金八旗兵也付出了傷亡上萬人的代價。(也有史料稱,戚家軍此戰中以數千火槍兵擊斃滿清兩白旗兩黃旗精銳上萬人,並在炮隊轟擊之下苦撐數日,最終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無論是明朝的實錄還是清朝修的明史中,無一不對渾河血戰中川浙軍團的勇敢大加讚譽,稱此一戰為“凜凜有生氣”“時鹹壯之”、“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戚家軍自嘉靖三十八年成軍,到遼陽之戰,戚家軍共斬首近二十萬級。先後剿滅倭寇,擊破蒙古鐵騎,赴朝抗倭,縱橫東亞,百戰唯一敗,一敗之後世間再無戚家軍!





史解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戚家軍因為戚繼光而得名,戚家軍憑藉著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戚家軍自成軍起,歷經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嘉靖四十年臺州大捷,經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十三戰十三捷,斬殺倭寇三千餘,燒殺溺斃無算;福建之役,總兵力六千,經橫嶼、牛田、林墩三戰,斬倭寇五千餘人。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經仙遊、王倉坪、蔡丕嶺四戰,共斬殺倭寇兩萬餘,福建倭寇被一掃而空,另於廣東剿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擊敗吳平手下的海盜三萬餘人,吳平逃亡海上。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戚家軍三千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戚家軍火槍隊易步為騎,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戚繼光督陣薊遼期間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率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逼董狐狸嚮明朝皇帝請罪;萬曆三年,長禿率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這種戰績在終明一朝都算得上恐怖。也可以看出戚家軍戰鬥力之強世所罕見。

薊州是當時明朝“九邊”之一,是重要的軍事戰略據點,明廷稱之為薊州鎮,他和其他如遼東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等八個邊防重鎮一起成為了明朝北方重要的戰略防線,維護著大明帝國的安全。

然而在如此重要的軍事重鎮,同時又是以紀律嚴明而著稱的戚家軍,如何會突然爆發叛亂呢?朝鮮方面在史書中曾有過詳細的記錄:“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寶可。”

這一記載主要說是因為欠餉的問題,所以戚家軍才不得已發生兵變,但最後卻被薊鎮總兵一舉擒獲殺死。


潮哥1495582530712


1588年,戚繼光病逝。在他死後,戚家軍繼續存在,在戰爭中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到了1621年,努爾哈赤率滿軍逼近瀋陽,遠在浙江的戚家軍連夜趕路,僅用一天就來到了瀋陽城下。戚家軍與同來的川軍一同對陣的後金(清朝前身)的八旗軍隊,經過一番較量,正白旗軍和正黃旗軍被擊敗,一時間努爾哈赤一籌莫展。

後來,努爾哈赤接受了漢奸李永芳的建議,對著明軍進行了一番炮火轟炸,八旗軍趁機進攻,川軍被擊潰。緊接著八旗軍攻向戚家軍,兩軍進行了炮火的對抗,雙方傷亡慘重。但是,努爾哈赤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拿下這場戰爭,八旗的援軍持續不斷的趕來。

然而,就在兩軍進行生死大戰時,明朝趕來的援軍卻在戰場十幾裡之外的白塔鋪止步不前,後金軍隊見到後,立刻出兵將其擊敗。戚家軍與八旗軍一直血戰到了天黑,除了少數殺出重圍之外,其餘的戚家軍被趕來的八旗軍全殲。

戰後,朝廷派人來安撫軍隊傷員,當問到剩餘的戚家軍有什麼請求的時候,這些將士流著淚說:“我們不需要賞賜,只求能夠重回戰場,與八旗進行生死一戰。”

後來,他們的願望達成了,剩餘的戚家軍被編入其他軍隊,參加了瀋陽之戰,最終全部戰死沙場,悲壯殉國


地球保衛工作者


抗倭沒有規模海戰,沒有幾萬人撕殺,純屬小打小閉,台州之戰浙江俞大猷就有幾萬浙兵。福建廣東之戰譚綸調動廣東總兵李顯,長沙總兵等。吹牛狼筅鴛鴦陣也是圍殺,與同年代北方馬芳有天地之別。台州之戰勝後才被譚綸推薦為副總兵,福建勝利後才推薦總兵。北方馬芳純武將也升為一品左都督,而戚繼光做到總兵就是最高了。

戚家軍本來就是鬼活,不但但明兵役制不支持私兵。

把譚招的浙東兵也不適合這個叫,勸某些噴子不要亂噴歷史,有因就有果,最後得報應的是你們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