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積極迴應“急難對象”訴求,避免公共政策因“疫”失衡

郭丹

中外歷史上,大疫大災往往會導致社會失序。如果說“戰疫”的上半場需要全社會“聚焦”“勁往一處使”,那麼下半場就應該及時“對沖”疫情所造成的經濟發展延緩,對沖應急性“聚焦”所帶來的政策失衡,避免對社會造成次生傷害。

習近平總書記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明確指出,當前除湖北和武漢等疫情防控任務重的地區外,要儘量採取對群眾生產生活影響小、帶來不便少的措施;要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及時化解疫情防控中出現的苗頭性、趨勢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積極回應廣大群眾尤其是“急難對象”的訴求,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發展。

充分考慮特殊學生群體的學習質量訴求,避免公共教育因“疫”失衡。疫情期間,各大中小學均延遲返校並推出了網絡授課模式。基於此,還須著重考慮兩類學生群體的特殊困難,作出特殊安排:一類是即將中考、高考的學生。學校在教學設計上應針對網絡教學的缺陷做好應對方案,儘可能降低學生的網課適應成本,避免恐慌焦慮情緒和複習、預熱不足;另一類則是因為家庭貧困或所在區域基礎設施落後而無法享受網絡教育資源的學生。對因此產生的學習差距要盡力用別的教學方式填補追平。

綜合考量非疫病人的醫療救治訴求,避免公共醫療因“疫”失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地的醫療程序、風險管控相繼啟動了疫情管理模式,許多醫院減少了常規病出診頻率。非常做法源於非常之需,但長時間重點傾斜難免使一些地方醫療資源更加緊張,粗放式關停常規病門診會耽誤突發疾病或慢性病的最佳救治時期。因此,應分級分區綜合考量各類病患的日常診療、正常救治訴求,統籌聯動鑄就醫療救助最大公約數。

及時滿足社會特殊人群的關愛幫扶訴求,避免公共服務因“疫”失衡。我國對抗此次疫情的主要方式,是倡導每個人居家隔離。這種方式適用於生活相對穩定、具有自我防控能力者,而包括空巢獨居老人、困難兒童、重病重殘及其他困難人群、流浪乞討人員等特殊人群,反而需要比以往更多的社會關愛救助。不能讓這些特殊群體成為防控的盲區、關愛的孤島,應將針對他們的物資調配、轉移隔離、集中救治等納入所在社區疫情防控重點工作,及時做到應保盡保、保障不斷線。

精準回應被動停產企業的政策減免訴求,避免產業扶持因“疫”失衡。新冠肺炎疫情對不同行業造成了程度不一的衝擊,當前我省復工復產有序推進,須關注繼續停工停產的行業和企業,包括因疫情暫時停業、仍將繼續發展的酒店餐飲、文化旅遊、影視娛樂、線下教育等人流密集型企業,以及因小難抗、前景卻良好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尤其是一些特種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企業,所投入的成本、形成的產值、從業人員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有些還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妥善解決這些企業因政策變化而產生的轉型問題,需要出臺相關政策給予特別處置、配套跟進、定向扶持。

抓緊落實就業脆弱群體的託底安置訴求,避免就業扶持因“疫”失衡。當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一方面有序推動職工有崗可返、有工可復,並保障因疫情不能正常返崗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一方面加強企業復工復產所需勞動力供給,力保職工隊伍穩定;一方面著力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引導他們面向民生、基層和國家重大戰略創業就業。與此同時,應關注就業“脆弱”群體,比如主要靠計時薪酬的收入不穩定人群、小企業臨時就業人員、小本經營的私人企業主或個體戶等,還有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勞動力,應制定適宜的經濟保障政策,緩解疫情對他們的衝擊,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讓最微弱的個體都能感到安全、看到希望、聽到回聲。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